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

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

2025-01-26 07:4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twcw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

篇1: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

●古耜

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文学高手的笔下,“琐屑的故事”往往就充注着写实精神与社会意义,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删掉了前者,后者也就不复存在。

茅盾先生并非专门的红学家,但在红学发展的历史上,他却做了一件连专门的红学家都不曾考虑和尝试,因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事情,这就是:亲自动手对《红楼梦》进行删削和压缩,从而完成了节本《红楼梦》的叙订。

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是在1934年的春天。当时他居于上海,正与鲁迅、瞿秋白等一起,聚集于“左联”的旗帜下,积极从事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而他自己的笔墨生涯也处在一个新的高潮之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整体场景为表现对象的系列小说次第展开,继长篇《子夜》之后,又发表了《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一系列短篇作品,以及大量的散文、杂文、随笔和速写;文学编辑和文学批评事业硕果不断,著名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选编完成并出版,广有影响的“作家论”等理论评论文章频频问世。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茅盾为什么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节本《红楼梦》的叙订?已知的直接缘由是因为开明书店老板张锡琛,向茅盾提出了这方面的邀约,而张与茅盾都是浙籍文人,一向多有交情,故茅盾无法拒绝。至于张锡琛之所以选中茅盾承担节本《红楼梦》的叙订,除了因为茅盾是著名作家和学者,具有非凡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他深知茅盾极为熟悉《红楼梦》。据钱君匀回忆,1926年的一天,张锡琛曾亲口对他和郑振铎讲过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的事情。当时,郑振铎表示不信,为此,张与郑以酒席相赌。他们在开明书店专搞了一次酒叙,请茅盾、徐调孚、钱君匐、夏丐尊、周予同等人参加,趁着酒兴,由郑振铎点《红楼梦》的回目,茅盾背诵,结果茅盾竞滔滔不绝,大致不错地背了出来,以致让在场的众人十分惊讶,当然也由衷钦佩。(见《书衣集》)

当年的开明书店以出版青少年读物著称。该书店于1932年推出的由叶圣陶撰文、丰子恺插图,供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曾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且影响广泛,迄今仍在吸引读者和出版家,前些时,还被多家主流媒体高调宣传和推荐。(范文网 )张锡琛诚邀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或许就是参照“国语读本”名家担纲为学子的经验与思路,所作的进一步的实验和拓展,其主要目的无疑在于向青少年普及文学经典和文学写作技巧。关于这点,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自有交代。该文写道:“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可以去读原书,但是中学生诸君倘使想从《红楼梦》学一点文学的技巧,则此部节本虽然未能尽善,或许还有点用处。”

不过,张锡琛毕竟是书店老板,他积极策划出版节本《红楼梦》,似乎也不是全无商业考虑。史料证明,1930年代中期的上海出版界,销路尚好的图书主要有两类:一是教科书及辅助读物;二是标点翻印的古籍,刘大杰选编的《明人小品集》,施蛰存选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以及出版史上反响较大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大都出现于这一时段。而节本《红楼梦》正好横跨这两类图书,或者说恰是这两类图书的交织物,它应当承载了出版者的市场期待和销售苦心。大约正是出于扩大发行的目的,《节本红楼梦》正式出版时,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瑕疵或破绽:书名所使用的意在区别于原本《红楼梦》的标识性前缀,不是两度出现于茅盾《导言》的名副其实的“节本”,而是颇有些莫名其妙的“洁本”。出版者做如此修饰,大约是为了告知市场:“这一部”《红楼梦》虽然描写了爱情,但文字是干净的,并没有“少年不宜”的内容,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殊不知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内行人都知道,《红楼梦》不是《金瓶梅》,它的文字清新典雅,凝练规范、诗性盎然,原本就不需要做什么清洁工作。这样一来,所谓“洁本”不仅显得无的放矢,弄巧成拙,而且变成了画蛇添足乃至故弄玄虚。

现在,我们具体来看茅盾是怎样叙订节本《红楼梦》的。还是在那篇《导言》中,茅盾很随意地写道:

陈独秀先生曾说:“我尝以为如有名手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可以算中国近代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著作。”(见亚东版《红楼梦》陈序)在下何敢僭称“名手”,但对于陈先生这个提议,却感到兴味,不免大着胆子,唐突那《红楼梦》一遭儿。

乍一看来,这段话仿佛告诉人们,在如何叙订节本《红楼梦》的问题上,茅盾不仅受到陈独秀观点的启发,而且同意陈独秀提出的删节原则,即“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那么,哪些才是《红楼梦》中的“琐屑故事”?茅盾未作进一步诠释,我们还是来看陈独秀当年的原话。

194月,时在广州执掌教政的陈独秀,应亚东图书馆汪原放之邀,为初版《红楼梦》写了一篇序言:《红楼梦(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新叙》。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陈独秀首先对中国和西方小说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小说同样善述故事,那时小说和历史没有区别,中国和西方的小说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小说受实证科学的影响,发展了善写人情的一面,同时将善述故事的一面交给了历史;而中国小说虽然也发展了善写人情的一面,但却仍然承担着传布历史的责任,结果是“以小说而兼任历史的作用,一方面减少小说底趣味,一方面又减少历史底正确性”。因此,陈独秀明言:“我们一方面希望有许多留心社会状况的纯粹历史家出来,专任历史底工作;一方面希望有许多留心社会心理的纯粹小说家出来,专任小说底工作;分工进行,才是学术界底好现象。”接下来,陈独秀指出:

拿这个理论来看《石头记》,便可以看出作者善述故事和善写人情两种本领都有;但是他那种善述故事的本领,不但不能得到读者人人之欢迎,并且还有人觉得琐屑可厌;因为我们到底是把他当作小说读的人多,把他当作史料研究的人少。

《石头记》虽然有许多琐屑可厌的地方,这不是因为作者没本领,乃是因为历史与小说未曾分工底缘故;这种琐屑可厌,不但《石头记》如此.他脱胎底《水浒》、《金瓶梅》,也都犯了同样的毛病。

今后我们应当觉悟,我们领略《石头记》应该领略他的善写人情,不应该领略他的善述故事;今后我们更应该觉悟,我们做小说的人,只应该做善写人情的小说,不应该做善述故事的小说。

平心而论,陈独秀将如此这般的评价,置之于《红楼梦》,其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很可怀疑和挑剔的,至少它并不符合大多数人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和研究《红楼梦》的结果。事实上,一部《红楼梦》因为“干红一窟”、“大旨谈情”,也因为并“无大忠大贤,理朝政,治风俗的善政”,加之又无“朝代年纪可考”,所以很难说它善述历史故事。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即使以极宽泛的涉及大观园之外的社会和朝政作为划分标准,大约也只能举出“可卿丧事”、“元妃省亲”、“贾政外放”、贾雨村、北静王,以及“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数量不多的文字,何尝有“许多琐屑可厌”的地方?而从序言的意脉看,陈独秀之所以挑剔《红楼梦》文史不分,故事可厌,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针对当时红学界流行的在书中找“本事”和“深义”的索隐之风。用论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考证《石头记》是指何代何人底事迹,这也是把《石头记》当作善述故事的历史,不是把他当作善写人情的小说。”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却明显忽略了个中差异:研究者在《红楼梦》中找历史,并不等于《红楼梦》本身确实填充了史实与史料。当然,在陈独秀笔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所谓“琐屑的故事”,指的是《红楼梦》中有关历史的描写。

此点即明,有一个问题随即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茅盾的《导言》虽然表示认同陈独秀有关删削《红楼梦》的“提议”和原则,甚至将其说成是自己叙订节本《红楼梦》的一种由头和动力,但是,一旦进入实际的操作过程,他并没有依照陈独秀的设想,删掉写历史的元素,留下写人情的部分,而是不声不响地做了另外的选择。关于这点,《导言》同样有具体的表述,即阐明了属于茅盾自己的“尽量删削”的三个标准:

第一,“灵通宝玉”、“木石姻缘”、“金玉姻缘”、“警幻仙境”等等神话,无非是曹雪芹的烟幕弹,而“太虚幻境”里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以及“红楼梦新曲”十二支等等“宿命论”,又是曹雪芹的逋逃薮,放在“写实精神”颇见浓厚的全书中,很不调和,论文章亦未见精彩,在下就大胆将它全部割去。

第二,大观园众姊妹结社吟诗,新年打灯谜,诸如此类“风雅”的故事,在全书中算得最乏味的章回……这一部分风雅胜事,现在也全部删去。

第三,贾宝玉挨打,是一大段文字,“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又是一大段文字,贾政放外任,门子舞弊,也是一大段文字,可是这几段文字其实平平,割去了也和全书故事的发展没有关系,现在就“尽量删削”了去。

总计前后删削,约占全书五分之二。既然删削过了,章回分解就不能依照原样,所以再一次大胆,重订章回,并改题了“回目”。

仔细分析和品味以上的“夫子白道”,我们不难发现,茅盾所列出的关于节本《红楼梦》删削原文的三个标准,其实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核心的向度,这就是:在保持全著构架完整的前提下,去除那些虚幻的、卖弄的成分,而突出其写实精神与社会意义。显然,这与陈独秀所主张的将“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实际上是两个思路,因而也多有龃龉——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文学高手的笔下,“琐屑的故事”往往就充注着写实精神与社会意义,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删掉了前者,后者也就不复存在。

应当看到,茅盾这样叙订节本《红楼梦》,是清晰地打上了个人的精神印记的。它很容易让人想起茅盾由来已久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和审美观念,甚至想起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谈到的自己的创作经验,“我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我相信,只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就能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认清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庶几可以这样说,茅盾是以自己的眼光来打量、解读和删节《红楼梦》的;在某种意义上,他叙订节本《红楼梦》的过程,就是阐扬自己所主张的文学写实精神和社会意义的过程。记得曾有学界人士指出,在《红楼梦》的现代接受史上,有一股着力彰显其现实主义的特色与价值的潮流。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茅盾及其节本《红楼梦》,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原本是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元的存在,它的全部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是难以用单一的现实主义文学范式来把握和概括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可以通过现实主义视角走进《红楼梦》的世界,因为一部《红楼梦》毕竟包含了异常丰富的人情世态和前所未有的写实精神。从这一意义讲,茅盾的节本《红楼梦》终究是一个有特点、有个性的版本。而事实上,这个版本也确实有其生命力。节本《红楼梦》于1935年7月正式出版,到1948年10月,已印到第四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0年代的香港伟青书店和1980年代的大陆宝文堂书店,均曾再版此书。其绝对的发行量尽管一时难以统计,但想来不会太少。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问:在节本《红楼梦》如何删削原文的问题上,茅盾既然并不真正认同陈独秀提出的原则,那么,他为何又要在《导言》中引用陈独秀的观点,以示呼应?在我看来,其中的原因恐怕还要从《红楼梦》自身来找。早在清代乾嘉年间,《红楼梦》已是“人家案头必有一本”,以致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五四”运动中,虽然传统文化颇受冲击,但《红楼梦》凭借流畅的

白话文和自身的反封建倾向,依然赢得普遍的赞誉,被视为新文学的“先声”。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胡适的考证和鲁迅的评荐,《红楼梦》的经典和高峰地位已是不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茅盾要对《红楼梦》进行“删削”,是要承担一定的舆论压力的。关于这点,我们只要想想对于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的訾议,迄今不绝如缕,即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茅盾在叙订《红楼梦》时,很自然地想找一点理论上的依据和观点上的同盟军,于是,他拉来了老朋友陈独秀和他的《红楼梦新叙》。不过即便这样,茅盾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似乎仍然没有完全消弭,那一句“不免大着胆子,唐突那《红楼梦》一遭儿”,实在耐人回味。

篇2:茅盾与节本《红楼梦》议论文

茅盾与节本《红楼梦》议论文

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文学高手的笔下,“琐屑的故事”往往就充注着写实精神与社会意义,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删掉了前者,后者也就不复存在,茅盾与节本《红楼梦》。

茅盾先生并非专门的红学家,但在红学发展的历史上,他却做了一件连专门的红学家都不曾考虑和尝试,因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事情,这就是:亲自动手对《红楼梦》进行删削和压缩,从而完成了节本《红楼梦》的叙订。

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是在1934年的春天。当时他居于上海,正与鲁迅、瞿秋白等一起,聚集于“左联”的旗帜下,积极从事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而他自己的笔墨生涯也处在一个新的高潮之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整体场景为表现对象的系列小说次第展开,继长篇《子夜》之后,又发表了《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一系列短篇作品,以及大量的散文、杂文、随笔和速写;文学编辑和文学批评事业硕果不断,著名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选编完成并出版,广有影响的“作家论”等理论评论文章频频问世。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茅盾为什么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节本《红楼梦》的叙订?已知的直接缘由是因为开明书店老板张锡琛,向茅盾提出了这方面的邀约,而张与茅盾都是浙籍文人,一向多有交情,故茅盾无法拒绝。至于张锡琛之所以选中茅盾承担节本《红楼梦》的叙订,除了因为茅盾是著名作家和学者,具有非凡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他深知茅盾极为熟悉《红楼梦》。据钱君匀回忆,1926年的一天,张锡琛曾亲口对他和郑振铎讲过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的事情。当时,郑振铎表示不信,为此,张与郑以酒席相赌。他们在开明书店专搞了一次酒叙,请茅盾、徐调孚、钱君匐、夏丐尊、周予同等人参加,趁着酒兴,由郑振铎点《红楼梦》的回目,茅盾背诵,结果茅盾竞滔滔不绝,大致不错地背了出来,以致让在场的众人十分惊讶,当然也由衷钦佩。(见《书衣集》)

当年的开明书店以出版青少年读物著称。该书店于1932年推出的由叶圣陶撰文、丰子恺插图,供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曾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且影响广泛,迄今仍在吸引读者和出版家,前些时,还被多家主流媒体高调宣传和推荐。张锡琛诚邀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或许就是参照“国语读本”名家担纲为学子的经验与思路,所作的进一步的实验和拓展,其主要目的无疑在于向青少年普及文学经典和文学写作技巧,社会文化论文《茅盾与节本《红楼梦《。关于这点,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自有交代。该文写道:“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可以去读原书,但是中学生诸君倘使想从《红楼梦》学一点文学的技巧,则此部节本虽然未能尽善,或许还有点用处。”

不过,张锡琛毕竟是书店老板,他积极策划出版节本《红楼梦》,似乎也不是全无商业考虑。史料证明,1930年代中期的上海出版界,销路尚好的图书主要有两类:一是教科书及辅助读物;二是标点翻印的古籍,刘大杰选编的《明人小品集》,施蛰存选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以及出版史上反响较大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大都出现于这一时段。而节本《红楼梦》正好横跨这两类图书,或者说恰是这两类图书的交织物,它应当承载了出版者的市场期待和销售苦心。大约正是出于扩大发行的目的,《节本红楼梦》正式出版时,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瑕疵或破绽:书名所使用的意在区别于原本《红楼梦》的标识性前缀,不是两度出现于茅盾《导言》的`名副其实的“节本”,而是颇有些莫名其妙的“洁本”。出版者做如此修饰,大约是为了告知市场:“这一部”《红楼梦》虽然描写了爱情,但文字是干净的,并没有“少年不宜”的内容,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殊不知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内行人都知道,《红楼梦》不是《金瓶梅》,它的文字清新典雅,凝练规范、诗性盎然,原本就不需要做什么清洁工作。这样一来,所谓“洁本”不仅显得无的放矢,弄巧成拙,而且变成了画蛇添足乃至故弄玄虚。

现在,我们具体来看茅盾是怎样叙订节本《红楼梦》的。还是在那篇《导言》中,茅盾很随意地写道:

陈独秀先生曾说:“我尝以为如有名手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可以算中国近代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著作。”(见亚东版《红楼梦》陈序)在下何敢僭称“名手”,但对于陈先生这个提议,却感到兴味,不免大着胆子,唐突那《红楼梦》一遭儿。

乍一看来,这段话仿佛告诉人们,在如何叙订节本《红楼梦》的问题上,茅盾不仅受到陈独秀观点的启发,而且同意陈独秀提出的删节原则,即“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那么,哪些才是《红楼梦》中的“琐屑故事”?茅盾未作进一步诠释,我们还是来看陈独秀当年的原话。

1921年4月,时在广州执掌教政的陈独秀,应亚东图书馆汪原放之邀,为初版《红楼梦》写了一篇序言:《红楼梦(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新叙》。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陈独秀首先对中国和西方小说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小说同样善述故事,那时小说和历史没有区别,中国和西方的小说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小说受实证科学的影响,发展了善写人情的一面,同时将善述故事的一面交给了历史;而中国小说虽然也发展了善写人情的一面,但却仍然承担着传布历史的责任,结果是“以小说而兼任历史的作用,一方面减少小说底趣味,一方面又减少历史底正确性”。因此,陈独秀明言:“我们一方面希望有许多留心社会状况的纯粹历史家出来,专任历史底工作;一方面希望有许多留心社会心理的纯粹小说家出来,专任小说底工作;分工进行,才是学术界底好现象。”接下来,陈独秀指出:

拿这个理论来看《石头记》,便可以看出作者善述故事和善写人情两种本领都有;但是他那种善述故事的本领,不但不能得到读者人人之欢迎,并且还有人觉得琐屑可厌;因为我们到底是把他当作小说读的人多,把他当作史料研究的人少。

《石头记》虽然有许多琐屑可厌的地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 《茅盾与节本《红楼梦《

篇3:以经验与成功为题目的议论文

当我们一点点的长大时,父母和老师都会告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这,就是经验。他们不能把成功带给我们,所以,只能把失败的经验积累给我们。

当大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数以万计的生命消逝在了海洋之中。而当地一个渔村的一百八十一名村民却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场劫难。

而他们之所以能躲过这场灾难,是因为在无尽的岁月中,他的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所以他们躲过了灾难,活了下来。这个渔村世世代代与大海关系密切,他们的祖辈曾经给他们留下过一条经验:“如果海水退去的时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现时的速度和流量会和退去时完全一样。”他们记住了这一条经验,并实践在自己的身上,当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时候。他们早已经意识到了灾难的降临,他们一步步地向山的最高处出发了。所以,当大海啸来临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活着,是经验救了他们,是祖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救了他们。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合适作灯丝的材料,他和助手反复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并不是失败了。它在每一次失败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积累着经验。他失败了一千多次了,实际上,他积累了上千条经验。没把每一次失败的'原因都给分析了一遍。他认为,他并没有这失败,自己已经成功找到了一千多种不适宜作灯丝的材料。,所以,在他至少走了千次弯路,而最终发明电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次次的失败的经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些动物在剩下的过程中,就把有些经验给遗传了下来。就像雄孔雀,天生就会“孔雀开屏”来吸引雌性孔雀的注意。就像百灵,生下来就懂怎么衔来树枝搭窝。就像鱼儿天生就会游泳。

经验就好比一条路,而在你的前方,有着数不胜数的路,但有些路是死的,路被大石头堵得死死的,但你毫无办法预知。这些路,只有你走过了,才知道他是死的。而当你走过了一条死路,就是积累了一条经验。你知道此路不通,所以,找到成功的一条路,你又多了许多把握。

经验在关键时刻一定会派上大用场,它是我们积累的失败,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原因。

篇4:以快与慢为题的议论文

以快与慢为题的议论文

花朵的一生用去了大半时间,等待绽放的一瞬间。

可那短暂的花期却被人们所欣赏赞叹。成长的路上再坎坷又如何?你终将迎来花朵为人惊叹所绽放的一天。努力的时长并不会体现你的能力,努力的程度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雄安新区的发展与崛起耗费了漫长的时间,会议部署、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等等。这一切都需要精细研究才能制定出最好的规划。

历史三年,雄安新区才公布规划纲要,而其规划一经公布就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人们将在后看到新的雄安新区。所谓“慢功出细活”雄安新区的崛起将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与之相反的福建省仅用4年时间就将其政县从“省末尾”带入了“省十佳”。如此迅猛的发展只因“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这句话的引领。

期间,不仅“慢功”可以出细活,只要拥有决心和毅力,短暂的时光也可以让你尝到成功的喜悦。福建这朵鲜花初放时,立刻赢得了群众的掌声。诚然,并不是所有努力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人们常常只关注花儿绽放时的娇艳,厌弃未开完全逐渐凋零的花苞,少有人在意花苞也在努力成长,它娇嫩欲滴略带羞涩的模样也同样惹人怜爱。这些花儿耗费的时间更长,但他们不会放弃,因为待到绽放的一刻会引来更多的赞叹。

人也一样,像莲花一样,如果你在第二十九天放弃,那你将永远不能感受到莲花开满池塘的欣喜。毛虫的一生同样短暂,但它们选择化茧成蝶,为的是在将来的某一天化蝶飞舞于万香花丛。雄鹰的成长耗时短暂却也历经磨难,小鹰被母亲折损翅膀,丢下悬崖,只有振翅翱翔才能生存下去。要想成功,必经磨难。时间不是问题,只看的你的决心与毅力。

人们羡于花朵的开放,可怎知绽放前所经历的风和雷雨?等待吧,努力吧,拼搏吧,奋进吧,花朵总有绽放的那一天,雄鹰总有翱翔长空的一天,毛虫总会破茧成蝶享受飞翔的一天,人才总有成功一天!

在心中植一株小花,等待它的绽放。

篇5:以鼓励与成功为题的议论文

人在鼓励中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鼓励中享受长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鼓励能给人带来力量,可以使人从失败站起来,走向未来的成功。

鼓励是可以创造奇迹,我就曾经经历过一次历程。在五年级的暑假,我快要上六年级了,马上要骑自行车了,看着同龄的人都已经骑着自行车走在马路上,走在小区中,我心中十分的羡慕他们,也十分的焦急。因为我还没有学会骑自行车,于是,我向爸爸提出要求,爸爸答应了我。我在爸爸的指导下,开始我的学车之旅。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可以骑一大段路程了。我有点儿得意忘形了。这时,隔壁的一个哥哥走了过来看见我在骑车,就讽刺道:“切,骑得比蜗牛还慢,这叫骑车吗?”我一听立刻火冒三丈,我跳下车,跑到那个哥哥面前下战书。时间如流水般过去了,约定的时间到了。一比赛,结果我输了。我十分的沮丧,那辆自行车也被我扔在了一边,我一看见自行车就忍不住在心中叹气:唉,我不想再比骑车了,反正我永远比不过哥哥的,。还是算了吧,继续做我的小蜗牛,让他们去做奔驰的野马吧。我这样萎靡不振了好几天。一日,姐姐来我家做客,看见我这样十分的担心,问妈妈这是怎么了,妈妈把实情告诉了她。她听完,就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颖颖,我们下楼一起去骑自行车好吗?”我摇了摇头。说:“我不想去,姐姐,你去吧!”姐姐皱起眉头,说:“不行,你得陪我去。”我看见姐姐生气了,就马上答应了她,我跑下楼,推出了我久违的自行车,陪姐姐一起骑,骑了一会儿,姐姐突然对我说:“颖颖你骑得很不错,干嘛生气。”“可是——可是隔壁的哥哥说我骑车像蜗牛。”“哦,才没有咯,你骑车就像一只兔子,那是他想让你不再骑车,不想让你胜利才说这句话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姐姐的一番话,给了我勇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顿时脚下生风,呼啦啦的骑了起来,没过几天,我又去向他宣战,这次比赛我获得了胜利。我开心地笑了,终于战胜了他。

事后我心里想:鼓励的力量可真强大呀,它使我重新拥有了自信心,有时候鼓励他人能给人带来关怀和欢乐。受到鼓励会给自己带来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向前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人会在鼓励中成长并获得快乐。

篇6:以成绩与实际为题的议论文

以成绩与实际为题的议论文

外国人早已就承认了中国学生是世界上知识最充分的学生群,因为和同等级的学生比起来,中国的学生思维更敏锐,而且懂得的知识面比其他国家的要多得多。可是,中国仍然缺少顶尖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的顶尖人才。

就比如说诺贝尔奖,考虑的就是人们的创造性,凡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无一不是创造性十足的人才。有多少美籍华裔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呢?这些人能获得诺贝尔奖,都是靠着美国的教育制度啊。有过一个比较:中国有很多百万富翁,却极少有千万富翁,但美国却从不不缺少身价千万的富翁;中国有很多著名的物理学者却缺少像美国那样的物理学家;中国有很多中国制造,美国却有很多美国创造。

从源头来讲,这是因为教育制度局限性:在家庭,父母会为孩子拟好一切,让孩子几乎丧失自己的处事思维,同时当孩子高兴在自己的小制作时,迎来的只能是“别乱动,瞎弄的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创造性和灵感几乎化为零:在学校,老师会限制孩子自己的喜好,一切根据成绩而定,在这个尤其看重成绩的时代,所有的爱好与兴趣全都涣然冰释,空洞无比。同样的,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那便是现在儿童们的生活习性,当你们问起高中生物理定义时他们头头是道,但当你问起他们生活常识时却惊奇的发现,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未经人事的孩童。过去,还有一项综合常识,学生们还可以凭借这个学习一下生活上的知识,去掉这个以后,少的并不是学生的一份负担,而是社会多了一项负担。

初三时就时常听起老师对我们大讲特讲外国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不同,不过也仅仅是知道外国可以自己选择科目,后来从英语书中知道的也是少之又少。直到暑假,得知一个同学高中没在国内上而是去了加拿大,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几次聊天,便是羡慕嫉妒恨。她去的是加拿大的首都多伦多,据她所说,她有两项必选科目然后再选一科自选,一共只有三科,也就保证了每天只上四节课,剩下的时间便由自己打发。这样以后,不仅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中意的科目,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有许多时间去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同中国的古板的全科和急剧缩水的自由时间相比,他们虽然好像玩的时间更长了,可在玩的背后,自己的实际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得多。

在美国,每名高中生考入大学,并不会立刻去大学报到,而是向大学递交一份提案,明年再入学,而这空闲下来的一年,则由他们自己掌控,大多数的学生们会选择先去工作再去旅游。所以他们会先去找一份临时工赚够他们旅游用的钱,然后开始一场由自己或朋友几人一同制定的旅游计划。这一年的生活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毋庸置疑。

这样,外国人成绩比我们低,他们的知识比我们少,他们是单方面发展,而我们是全方面协调发展,可是,结果是什么呢,成绩被实际打压的没有一点还手之力,这又怪的了谁呢,都是家长和老师自作主张罢了。

篇7:以成功与失败为题的议论文

世间所有事物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成功,而另一种就是失败。失败可能是人人都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是失败也能激发人的毅志,使人慢慢走向成功,而成功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成果,同时,它也会使一部分人变得骄傲、自满,从而一步步迈向失败的泥潭。

在有些人看来,成功比失败重要,而在我看来,失败要比成功更重要。古人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失败过才会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为走向成功做好“铺垫”,把失败这块绊脚石视为助你成功的垫脚石,这样,离成功就不会有多远了。

人人都有经历失败的时候,但是人人的感受都会不同。有人会把失败视为一种耻辱,从此就会自卑自馁,失去信心,抬不起头;而有些人则会把失败当作成一种动力,使它把你推向成功。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对失败,只有我们正视失败,相信,成功就在前面的不远处!

成功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会使有些人感到兴奋、骄傲、自豪、自满,从而得意忘形,可是一遇到失败就会萎靡不振,而经历失败的人,将会感到一丝丝的自责,继续努力、向前奋进,得到更好的成果。

成功与失败如影随形,只要有成功就会有失败,经历过失败,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功。我们要敢于面对失败,正视失败,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迎接失败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在那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当然,我们面对成功也要谦虚,这样,你才会是常胜将军。

【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相关文章:

1.以与书为友为题作文

2.以答案为题

3.以愤怒与伤痛为题的作文

4.以爱与喜欢为题的散文

5.以朋友与雨为题的作文

6.以努力为题作文

7.以日积月累为题作文

8.以唤醒为题作文

9.以梳子为题范文

10.以亲情为题作文

下载word文档
《以茅盾与节本《红楼梦》为题的红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