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滕王阁序》全文解读

《滕王阁序》全文解读

2025-01-24 08:34: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ljl32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滕王阁序》全文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滕王阁序》全文解读,欢迎参阅。

《滕王阁序》全文解读

篇1:“四美”解读《滕王阁序》

“四美”解读《滕王阁序》

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览洪州美景,消心中郁结,这似乎是25岁的王勃来到这片毓秀之地的一种心态。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全文“四美”之要义,一言以蔽之:赞显达宾主,发失路之悲,歌青云之志,托龙门于群公。

篇2:《滕王阁序》意蕴解读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

在我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自其诞生就注定了它的千年不朽,在文学史上独居一席之地。

王勃既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才子,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哲人。当年仅26岁的他一蹴而就完成了《滕王阁序》时,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恰如洪州都督阎公所言,《滕王阁序》从其诞生到现在,确是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美学价值实在是咀嚼不尽,赏玩不尽的,这就给后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文中,诗人王勃共呈现了景色美、情感美、哲理美、语言美文共计四美,正所谓“四美具”,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和绝唱。除了具有骈文辞藻的华丽以外,本文还能协调的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做到即景抒情,即兴显志。

一、《滕王阁序》写景之“四美”

在《滕王阁序》中,诗人的写景可以说是句句勾画,颇有特色。在写景的过程中也是苦心经营并运用到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将美的山与水,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独特的美学特征。如色彩变化之美,在文中,诗人不惜笔墨,在写山描水的过程中进行泼墨,极力对景物的色彩变化进行渲染和描写。如诗中的“紫电清霜”中,“紫电”的紫;“飞阁流丹”中的“丹”即为红色;“层峦耸翠”中的“耸翠”呈现了绿色;尤其是那句千古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里不只是呈现静止地画面色彩了,而是将色彩的描写动态化了,呈现了水光山色的动态变化,这样的景色能给人朴素淡雅而又设色凝重的感觉,正所谓“低调的奢华”,“写尽九月之景”。同时,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诗人还向我们呈现了远近变化之美,使得那诸多的景物如同动态的画面一般向读者播放,并且这些画面还是由近及远,在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痕迹,同时也是九月份的全景图,这幅图具有层次感,也呈现了纵深感。如“鹤汀凫渚”等四句就写出了阁的四周近的景物;而“山原旷其盈视”等二句则写出了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这些都是中景;最后,“虹销雨霁”以下各句都是远景,这是那么的.水天相连,绵绵浩淼。而这种写景的方法能把读者带入江南胜境,实现读者和景物的相融,正是“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二、即景抒情,即兴显志

1.借胜景抒乐情

江南美景众多,而在王勃笔下的九月的滕王阁景致妙绝。而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对此深有赞叹:“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王勃在晴朗的三秋,放眼远眺,尽享美景。在这时,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欣喜和欢愉,正是“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其景赏心悦目,其情欢于言表。除了美景让诗人心旷神怡、愉悦,还有就是此时滕王阁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所以,诗人借着对胜景以及同朋友的把酒言欢进行描写和叙述,其抒发的乐情也就极其自然了。让们领会到了诗篇的思想内涵以及其独特的表达技巧,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美。同时,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节奏之美极易体会,让我们受到了韵律美和节奏美的熏陶。

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在《滕王阁序》中,当然也蕴含着诗人的悲壮之情,让我们体会到其悲壮之美。王勃一生短暂却颇具传奇色彩,在短短的一生中,沉浮跌宕。当然,也有辉煌时刻,也有困厄相随,有得意之尽欢,也有失意之彷徨。诗人充满神奇于诗意的一生,种种的生活经历,对于这个满腹才华的青年才俊来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也是多么无奈的事。他对这样的生活,对这样的命运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其无奈,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是一种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思。《滕王阁序》中,其欢愉之情也掩盖不住悲壮,其苦闷情愫逐步弥漫,感人至深。“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还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嗟叹自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其怀才不遇之感跃然纸上,其壮志难酬之悲感人肺腑。诗篇的悲壮之美,也感人至深,独居特色。诗句让读者句句川肠,随之感叹。此外,古时文人墨客多擅长感叹时光易逝,流年无情,生命短促,人生苦短。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自然会受到古人的影响,也自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抒发这种情感。同时,王勃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其人生苦短之感慨也尽显通达之意。诗人因“天高地迥”而“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悟“盈虚之有数”,嗟叹“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不只是一种消极悲叹,我认为这更是诗人受佛道思想影响的结果,是对世事的透析和洞察,并已达到了超然化外的境界。

总之,《滕王阁序》写景尽显其景妙绝,可谓句句生辉,独立仿佛身临江南水乡,同时诗人借助叙事、用典、写景进而抒发了其独特的内心情怀,其欢愉之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慨等的抒发又是那么自然、真切。诗篇即景抒情,即兴显志,独具意蕴之美。

篇3:解读《滕王阁序》精妙之处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第一:精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的一清二楚,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第二:妙

《滕王阁序》系属名篇,名句佳言当不谓小。世人常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是不待言下。此为写景之最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励志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写虚境如“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一句不是惊世骇俗之佳句,此等妙笔,全文俯首拾来皆是,处处设疑,处处点睛,有此等点睛妙笔,怎不让其赋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们现在写作,也要注意用词之精,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点睛妙笔,全文皆活也。写散文者应记之。

第三:博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作的知识面一定要广。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我们用心的熟读了,那么对其中的意境、技法、格律、也会有自然而然的熟悉,在此种情况下,无疑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肚子里有墨水,俯首拾来皆成句,是我们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厚积薄发,看多了,识多了,写起文来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看看我们现在的什么少年作家,还有那些看了几句摘撷的名句或是翻了几本哲学就动辄大言不惭的主儿,也敢在那里叫嚣自己学富五车,实让人贻笑大方耳。

我们看王勃的《滕王阁赋》,就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鼓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如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而且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如胸中无万千书卷,又如何能信手拈来呢?所以,写作者博览群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拉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画蛇添足罢了。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写文时的大忌,愿文学爱好者明之。

第四:活

一位成功的文字作者,比喻他的功底最佳用词就是收放自如。该收时候收,该放时候放,也就是在一篇文里,始终抓住中心,在引申面上,又抓住诠释之重,这样层次感分明,中心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而又能将作者的中心思想毫无保留的灌输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者,因为读者的思想已跟着他的思想互动。

《滕王阁赋》融抒怀于景,相得益彰。王勃在写景的表像下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具备对文字熟练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做到收放自如。

篇4:解读《滕王阁序》精妙之处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滕王阁序》的故事

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o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吗!” 众人恍然大悟。 写作背景: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篇5:《滕王阁序》解读与赏析

滕王阁序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课文解读

豫章①故郡,洪都②新府。(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①豫章: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南昌,所以说“故郡”。②洪都:唐将豫章郡改为洪州,设都督府,所以说“新府”。)[本文又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开篇从洪府着笔,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说明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①,地接衡庐②。(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衡山郡和庐江郡接壤。①星分翼轸:翼、轸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古人习惯以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轸,zhěn。②衡庐:指衡山郡和庐江郡。《晋书•地理志》:“汉改九江曰淮南,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文帝十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郡。”由此,九江改淮南,一分为三,即豫章、庐江、衡山,故豫章“地接衡庐”。)[因为古人把地域与天上的星座相对应,所以第三句从天上写起:“星分翼轸”;下面又紧应地理形势:“地接衡庐”,这样便由天及地,写出洪州界域广大,辖境辽阔。]襟①三江②而带五湖③,控蛮荆④而引瓯越⑤。(连带着众多江流,环绕着无数湖泊,控制着楚地,连接了瓯越。①襟:名词活用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襟。下文“带”,用法相同,以……为带。“襟”“带”在句中是“连接、环绕”的意思。②三江:有人解释为松江、娄江、东江,有人解释为荆江、松江、浙江。

③五湖:有人解释为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有人解释为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当代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在其《郦学札记》中以为,三江五湖在古代实为泛指河流众多的意思,并无确解。本书采用陈先生的说法。④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⑤瓯越:古越地,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即今浙江永嘉地区。瓯,ôu。)[这是描写洪州具体的地理位置,襟、带、控、引四个动词连用,生动地写出洪州有一种坐镇中央,威震四方的气势。]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①;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②。(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精光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使太守陈蕃放下他特设的床榻。①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宝剑的光芒。牛、斗,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墟,域,所在之地。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气,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②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徐孺子的省写,名穉,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据《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穉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穉去后又悬置起来。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下,动词,使动用法。)[两个四六句相对,赞美此地的物与人。

前两句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荣昌庶;后两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以上紧扣洪府从侧面介绍滕王阁,分别从历史、天文、地理、人物诸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透出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尚犹怦然心动。]雄州①雾列,俊采②星驰。台隍③枕④夷⑤夏⑥之交,宾主⑦尽⑧东南之美⑨。(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倚据在荆楚和扬州交接的地方;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赴宴,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本书认为,这四个句子,课本和历来选本标点有误,“星驰”后面的句号当改逗号。作者用的是合叙的手法,正常的写法当是“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①雄州:指洪州。②采:采,通“寀”,官吏。俊采,在这里即指下文的“宾主”。③台隍:城台和城池。隍,huánɡ,有水叫池,无水叫隍。台隍,在这里复指雄州。④枕:倚、据。⑤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上文所说的蛮荆、瓯越之地。⑥夏:指古扬州地区,包括现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周、汉代之时皆属扬州;一说这里指中原地区,古代汉族自称夏。⑦主:指洪州都督阎公。⑧尽: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⑨美:杰出人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四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雄州”、“台隍”句,通过续写洪府位置,以煞住上文对古人的追索,“俊采”、“宾主”句,通过夸赞人才之多,以引起下文对时人的铺叙,很自然地回到了宴会的主题。]都督①阎公②之雅望,棨戟③遥临;宇文新州④之懿范⑤,襜帷⑥暂驻。(阎都督声望崇高,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宇文新州刺史德行美好,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扎驻。①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②阎公:名不详,字伯屿。③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这里代指古代大官出行时用的仪仗。棨,qǐ。④宇文新州:复姓宇文,名字未详。新州,州名,今广东新兴。古人往往以居官所在地代称人,如刘备曾为豫州刺史,故称刘豫州。⑤懿范:美好的风范。懿,yí,美好。⑥襜帷:车上的帷幕,在车前叫襜,在车旁叫帷,这里代指宇文新州的车马。襜,chān。)[赞主人雅望,颂宇文懿范,突出与会者中的两个著名人物,这是点的介绍。]十旬休假①,胜友②如云③;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正逢十日一休的闲暇,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①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假,通“暇”,空闲。②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③如云:形容众多。)[赞胜友高朋,极写人才高贵众多,此为面的概述。]腾蛟起凤①,孟学士②之词宗③;紫电清霜④,王将军⑤之武库⑥。(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舞,那是文坛宗主孟学士的诗文;宝剑如紫电、清霜一般锋利无比,它出自王将军的武库。①腾蛟起凤:形容文章辞采精美,犹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②孟学士:名字未详。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唐朝弘文馆、崇文馆皆有学士。③词宗:文词的宗主,众望所归的文学大师。④紫电清霜:紫电、清霜,均为传说中的宝剑,用以形容兵器锋利,此处代指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⑤王将军:名字未详。⑥武库,藏兵器的仓库。)[这里一对四六句子,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赞文武齐集。此处又转为点的介绍,但前面写都督、刺史,侧重其地位、名望的显赫,这里写词宗、将军,侧重其事业的成就。]家君①作宰,路出名区;童子③何知,躬④逢胜饯⑤。(家父做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①家君:称自己的父亲。家,谦词。②宰:县令,王勃父亲当时任交趾县的县令。③童子:与会之人中以王勃年纪最小,因谦称童子。④躬:亲身。⑤胜饯:盛大的饯别宴会。篇末的“伟饯”意思同。)[最后谦虚地介绍自己。至此,宴会人物介绍结束,第一段亦结束。]

第一段扣住题目“洪州”二字,先写洪州的历史,起笔用四字短句切题,旋即写洪州称名的沿革,辖区的辽阔,位置的重要,又引述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洪州“地灵人杰”的气势。然后用“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过渡,由历史写到现实,由洪府而转入宴会,然后从点到面,再从面回到点,有条不紊介绍宴会主人宾客,赞美洪州人才济济,最后引出自己,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时维①九月②,序③属三秋④。(时间是九月九日,时序是三秋。①维: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乃”、“是”、“为”。 《诗•小雅•谷风》:“众维鱼矣。”教材释“维,句中语气词”,不确。②九月:当是“九日”之误,指九月初九的重阳节。③序:时序,指春夏秋冬。④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点明宴会时令,紧扣题目中的“秋日”,领起下文对秋景的描绘。]潦水①尽而寒潭②清,烟光凝而暮山③紫。(潦水位于赣江的尽头,深秋的江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西山呈现出紫色。①潦水:一说指蓄积的雨水。《楚辞·九辩》“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潦,lǎo。另解,潦水,指南昌县境内赣水的一条支流。《水经注•赣水注》:赣水总纳十川,中有一潦水,“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又有缭水入焉……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②寒潭:指赣水,《水经注•赣水注》:“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③暮山:傍晚的山。这里指西山,距南昌四十余里。下句“崇阿”也指西山。)[前句写水,后句写山。江水碧透清明,暮山朦胧凝重;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水色、山色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审美境界,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俨①骖騑②于上路③,访风景于崇阿④;临帝子⑤之长洲⑥,得⑦天人之旧馆⑧。

(让四匹马排列得整整齐齐,拉着车行驶在高高的山路上,我穿行在崇山峻岭中饱览秀丽的风光,最后来到滕王当年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修建的楼阁。①俨:yán,通“严”,整齐的样子。②骖騑:cānfēi,驾车两旁的马。古人四马拉一车,中间两匹马叫服马,外面两匹马,左为骖,右为騑。③上路:高高的山路。④崇阿:高大山陵。⑤帝子,即下文的“天人”,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⑥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⑦得:“得见”的省写。⑧旧馆:指李元婴修建的滕王阁。)[以上八个句子,字面上描写秋日胜景,实际上暗示了自己的行踪。“潦水尽而寒潭清”,言自赣水船行而来,“俨骖騑于上路”,言水路改陆路,“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言到达滕王阁。作者用笔一石双鸟,巧妙无痕。文章从开篇至此处都是从侧面对滕王阁加以烘托渲染,下面转入对滕王阁的正面描写。]层峦①耸翠,上出重霄;飞阁②流③丹④,下临⑤无地⑥。(重重叠叠的台阁,耸起一片翠绿碧瓦;凌空架起的阁道,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向上看,滕王阁直插云霄,看不见屋顶,向下看,滕王阁悬浮半空,深不可测。①层峦:有的版本是“层台”,本书也作“层台”。此四句出自梁朝王巾的《头陀寺碑文》:“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层轩即层台。②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又称复道。③流:形容彩画流光溢彩,鲜艳欲滴。④丹:丹漆,这里泛指彩绘。⑤临:从高处往下探望。⑥无地:从很高处向下看,深不见底,地好像没有了似的。按:这四个句子也用了合叙的方法,正常句序当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上出重霄,下临无地”。)[“层台耸翠,飞阁流丹”描写滕王阁秀美的建筑,“上出重霄,下临无地”描写滕王阁雄伟的气势。向上看,层台碧瓦攒刺云霄;向下看,飞流阁道悬挂半天。

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悬浮半空的壮观。]鹤汀①凫②渚③,穷岛屿之萦回;④桂殿兰宫,即⑤冈峦之体势。(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兰木建成的宫殿,随顺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①汀:tīnɡ,水边平地。②凫:fú,野鸭。③渚:zhǔ,水中小洲。④桂殿兰宫:以桂为殿,以兰为宫,宫殿都用桂木和兰木建成,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桂、兰,两种名贵的树。⑤即:随顺。)[这是写滕王阁周围的景观。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滕王阁位居山水形胜之地。]

披①绣②闼③,俯雕甍④,山原旷⑤其盈视⑥,川泽纡⑦其骇瞩⑦。(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高山原野辽阔无边,充满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曲折,使人惊叹。①披:开。②绣:跟下句“雕”意思相同,都是指雕刻得精美细致。③闼:tà,小门。④甍:ménɡ,屋脊。《释名》:“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复蒙瓦也。”⑤旷:辽阔。⑥盈视:极目遥望,满眼都是。⑦纡:yū,纡回曲折。⑦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即触目惊心的意思。瞩,注视。)[“披绣闼,俯雕甍”,这里改用两个三字句,句式的变化暗示作者改变了视角。前面从外观看滕王阁,从这里开始则是写登上滕王阁,从阁里向外观望,无边秋色扑面而来,万千锦绣尽入眼底,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闾阎①扑②地,钟鸣鼎食之家③;舸④舰⑤弥津⑥,青雀黄龙⑦之舳⑧。(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

①闾阎:lǘyán,二字同义,均指里巷的门,又指里巷,这里代指房屋。②扑:满。与下句“弥”同义。③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大户之家鸣钟列鼎而食。鼎,盛食物的器具。④舸:ɡě,大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⑤舰:版屋船,船的四围加木版,防御矢石。⑥津:渡口,这里指河。⑦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⑧舳:zhú,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与下文“明时”遥相呼应。]云销①雨霁②,彩③彻④区⑤明。(彩虹隐没,秋雨散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①销:通“消”。②霁:jì,雨过天晴。③彩:指日光。④彻:通“贯”。⑤区:天空。)落霞①与孤鹜②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群聚的霞蛾与孤独的野鸭在天边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①落霞:成群聚集的霞蛾。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辨霞鹜》:“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②骛:wù,野鸭。按: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芝盖,车上遮阳的似伞一样的东西。)[由人文景观转写自然景观,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将景物描写推向高潮。这两句虽然出自庾信,有化用的痕迹,但能翻出新意,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故素来被称为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这是大景静景:霞蛾在下随风飘飞,孤鹜在上展翅翱翔,上下相映增辉,这是小景动景。

这两幅景大小相衬,上下相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浑然天成的绝妙秋景图,显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渔舟唱晚,响①穷②彭蠡③之滨;雁阵惊寒,声断④衡阳⑤之浦⑥。(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麓的水边。①响:指歌声。②穷:尽,直达。③彭蠡:古大泽名,即今鄱阳湖。蠡,lǐ。④断:止。⑤衡阳:衡山之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衡山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⑥浦:水滨。)[这两句由描写视觉形象转为描写听觉形象,前句写人文景观,后句写自然景观,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融为一体。歌声、雁声是实景,“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则是想象,作者采用这种虚实相衬的手法来模山范水,让读者耳听八方,视通万里,浮想联翩。]

第二、三段扣住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先叙来阁行踪和沿途所见秋日景观,接着描写滕王阁高危壮观和周围山水形胜,最后登上滕王阁,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这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而且各种景观依次展现,变化万千。有色彩浓淡的变化,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有视觉的变化,“上出重霄”是仰视,“下临无地”是俯视;有远近的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四句,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有动静大小的变化,“秋水”“长空”是静景大景,“落霞”“孤骛”是动景小景。除了视觉的形象,还有听觉的形象,除了实景,还有虚景。上下、远近、浓淡、虚实、动静、大小、听觉视觉,各种景观错综交织,色彩斑斓,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遥襟①甫②畅,逸兴遄③飞。(阔大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①襟:胸怀。②甫:方才、顿时。③遄:chuán,迅速。)[写赴宴之人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①籁②发而清风生,纤③歌凝而白云遏④。(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①爽:形容籁的发音清脆。②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成的管乐器。③纤:细。④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阻止。)[写宴会上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烘托出宴会的欢娱场景。]睢园①绿竹,气凌②彭泽③之樽④;邺水朱华⑤,光照⑥临川⑦之笔。(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堪比南朝诗人谢灵运。①睢园:西汉梁孝王的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故城在现在河南省商丘县南。梁孝王曾经聚集一些文士在菟园饮酒赋诗。

《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睢,suī。②凌:超过。③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渊明,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④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⑤邺水朱华:邺水,河名,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陈王曹植曾在邺下作过《公宴诗》,诗中有“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的句子。朱华,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⑥光照:意思是发出灿烂的光辉。⑦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将滕王阁宴会比作梁王菟园、陈王邺下的盛会,暗示宴会的豪华,将设宴的主人比作梁王、陈王,将赴会的宾客比作陶渊明、谢灵运,暗示人物的高贵、文雅。

篇6:解读:《滕王阁序》艺术手法

解读:《滕王阁序》艺术手法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巅峰之作。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写作特色】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滕王阁序》写景四大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写作技巧】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名句另解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怀禅微刻《滕王阁序》

怀禅微刻《滕王阁序》,其微刻单字结体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行书字字连贯,游丝牵;行气欹正呼应、血脉畅通。而整体布局变化错综,起伏跌宕,受众多书法和微刻爱好者所喜欢和推崇。其微刻《滕王阁序》被很多网站所转载,图片也被多个百度百科名片所选用。

【《滕王阁序》全文解读】相关文章:

1.解读鉴赏王勃《滕王阁序》

2.滕王阁序简介

3.滕王阁序朗诵

4.滕王阁序 教案

5.滕王阁序散文

6.滕王阁序赏析

7.滕王阁序教案

8.《 滕王阁序》古诗

9.滕王阁序翻译

10.滕王阁序 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滕王阁序》全文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