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简介
“进化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公简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古公简介,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古公简介
古公
中文名称: 古公
又 名: 一名古公亶父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商代
民 族: 周族
相关事件: 公刘、古公之业
生平简介
古公一名古公亶父,也是古代周族首领,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他因戎狄威逼,又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
篇2:召公简介
召公
中文名称: 召公
又 名: 名奭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
生 卒 年: 公元前11世纪
相关事件: 营建洛邑
相关人物: 周公旦
生平简介
太保召公(前十一世纪),名奭。武王时,封地在召(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武王灭商以后,又封他于燕地。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史记·燕召公》语)。
篇3:黄石公简介
三略
黄石公 撰
《三略》简介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旧题黄石公著。黄石公即圯上授张良兵书的老人,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他可能是一位反秦的隐士。据从思想体系、使用的语言、出土兵书、引文、古文献记载、著书目的等六个方面考证,《黄石公三略》既非张良所受之书,亦非黄石公所著,它当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室的隐士所为。(详见:《黄石公三略浅说·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黄石公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最早见于《后汉书·臧宫传》,三国时期开始称《三略》,魏李康《运命论》有“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北齐魏收《魏书》中有刘注《黄石公三略》。书目著录则始于《隋书·经籍志》,之后,历代书目均有著录。
《黄石公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为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诚然,《黄石公三略》中也存有一些封建阶级的糟粕,如剥削阶级的权术、消极出世思想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反动的。
《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广为流传。宋晁公武说:“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戴少望则认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将鉴论断》)《四库总目》说它:“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征将其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供皇帝治国安邦参考。宋元丰三年(1080年),被颁定为武学的“经书”。并被与宋廷对立的西夏国译成西夏文。它在唐朝时传到日本,日本宽平(公元889—897)年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就著录有《黄石公三略》。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将此书与《六韬》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研究《黄石公三略》的有近四十家之多。同时也传到了朝鲜等国。
《黄石公三略》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此本除抄刻本尚存日本静嘉堂文库以外,后世几经影刊翻刻,形成“武经”系统本。其他丛书本也多以此系统本为底本。注释本比较重要的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等。建国后研究《黄石公三略》的主要著作有《武经七书注释·三略》(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和《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等。
三略
卷一 上略
上略,主要论述君主治国平天下,必须礼贤下士,赏禄有功,辨别奸佞,任贤选能,特别强调收罗英雄,以安邦定国。此外,还兼论了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道理。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灭道自然,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
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纲罗之。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
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囚。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第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袭,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土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口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夫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入得,则土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
《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故。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致乱。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
《军谶》曰: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军谶》曰:将谋欲密,土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安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掐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土争死。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思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刘。赋敛重数,邢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思,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系,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思,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上说: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强欺弱,不能禁止,必致波及好人,国家也会受害。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上说:喜爱好人而不进用,厌恶坏人而不除掉,有才有德的人隐退,无才无德的人当权,国家就会受到危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入,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土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卷二 中略
中略,主要论述如何区别德行、洞悉权变、御将统众以及全功保身等。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
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军势》曰:无使辨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尼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改。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皮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卷三 下略
下略,主要是论述“人”和“政”的重要,以说明盛衰的根源,国家的纲纪。强调:“人”重圣贤,重道德;“政”重礼乐,重教化。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微。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侧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已,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货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篇4:杨古利简介
杨古利
杨古利(1572—1637),清初将领。满族,舒穆禄氏。世居珲春,后隶满洲正黄旗。珲春库尔喀部长郎柱子。
初侍太祖努尔哈赤,尚努尔哈赤女,为额驸。随军大败辉发部,取纳殷、朱舍里、安褚拉库等路,累立战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从征哈达部,擒部长猛骨孛罗。三十五年(1607),迎护斐悠城新附民,大败乌拉部阻截之兵。征辉发部,夺其城。攻窝集部,夺赫席赫路,克木伦路。三十六年,从征乌拉部,攻取金州城。四十一年(1613),灭乌拉部。后金天命四年(1619),从破明经略杨镐于萨尔浒,总兵马林于尚间崖。取铁岭,败蒙古宰赛兵。六年,从太祖取沈阳、辽阳,大败明军于沙岭。以功统左翼兵,授一等总兵官世职;位仅次于八贝勒。十年(1625),守耀州,败明将毛文龙来犯之兵。天聪三年(1629),从太宗征明,败明总兵满桂兵于北京城北,略通州。六年(1632),败明兵于锦州,以功授三等公,晋超品公。从太宗入关,攻大同、宣府。七年,谏缓图宁远、锦州,光深入腹地之策。清崇德元年(1636);与英郡王阿济格征明,克昌平等十二城,俘明总兵曹丕昌等十余万众。二年,从太宗皇太极征朝鲜,中伏,阵亡。追封武勋王。
篇5:颜师古简介
《隋书》
记载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八十五卷,内帝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纪、传主要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三十八年的历史。
《隋书》是唐初设史馆制度后的官修史书。纪、传和志由不同作者先后撰成。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奉敕编撰《隋书》纪传,魏徵监修,贞观十年完成。“隋史序论,皆徵所作”。志十篇由于志宁、李淳风、李延寿、颜师古等人分修,令狐德棻监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修成,历时十五年。长孙无忌领衔表进,但他并没有参预编撰。天文、律历、五行三篇志由李淳风执笔,地理志由颜师古撰写,其他志已不知撰人。
早在隋文帝时,王劭已将隋朝历史按类分编,撰成《隋书》八十卷。炀帝时,王胄等撰成《大业起居注》。唐人修撰《隋书》,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成果。其记述文帝、炀帝、恭帝史事颇详,有不少重要史料。如开皇十年(590)五月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六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十四年六月诏,“省府州县,皆给公廨田,不得治生,与人争利”。皆有关社会经济,为学者重视。其传亦有特点,《文四子传》叙文帝诸子骄淫放纵,争夺权利,间或直录口语,颇能反映当时实情。《长孙晟传》叙隋与突厥交涉往来,反映两个政权的实力消长。《西域传》第一次记载昭武九姓诸国,为研究西域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唐初编撰的《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和《隋书》都只有纪传,而无志。为了与之配合,便统一编写《五代史志》,原是单独成书,后来编入《隋书》。《隋书》的天文、律历二志记载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历法学家的成就和流派,并作了比较和评论。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张子信和刘焯关于“日行盈缩”的探讨,以及汉魏以来历代度量衡变迁的情况,志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地理志以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的地理状况为准,记载全国郡县户口、山川形势、建置沿革,以及各地区的风俗、物产,并提供了当时国内外交通状况的重要资料。对于隋以前的地理状况,只在附注中作了说明。食货
志和刑法志同样以记录隋事为详,如有关土地、户籍、赋役制度和货币状况,其他各个朝代则比隋代简略。刑法志历举五代律书的编撰,只有隋代的立法毁法情况写得比较具体。乐志三卷,隋事居半,其中记载郑译从龟兹人苏祇婆所得七调,成为唐代燕乐的本源;介绍隋炀帝所定九部乐的源流、歌曲、乐器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经籍志以隋东都观文殿藏书目录为依据,将所有书籍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著录当时古籍保存和散佚情况,并概括地叙述各种学术源流,使汉、隋之际的古籍状况得以考见,此外,隋帝优待臣僚,赏赐田地、奴婢,不愿减功臣之地以给百姓;隋朝国库的粮绢储备可支用数十年,而赋役征调仍很重,力役、徭役频繁,刑法严酷,劳动人民被迫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等,这类重要资料,在《隋书》纪传和食货、刑法志中,都有不少记载。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篇6:费扬古简介
费扬古
费扬古(1645—1701),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子。
康熙十三年(1674),随安亲王岳乐率军赴江西征讨“三藩”叛乱。因功擢领侍卫内大臣,列议政大臣。二十九年(1690),准噶尔部噶尔丹掠攻喀尔喀后犯边。受命参赞军务,往科尔沁调兵随征。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破噶尔丹所设“驼城”,败其军。三十二年(1693),拜安北将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十四年(1695),授抚远大将军。三十五年,随康熙帝征讨噶尔丹,率西路军与噶尔丹主力会战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大败其军。后驻守喀尔喀,连败噶尔丹余部。三十六年,从康熙帝征宁夏,与内大臣马思喀两路进兵,迫使噶尔丹进退无地,仰药而死。四十年(1701),扈从康熙帝赴索约勒济,途中疾发而还。卒,谥襄壮。
篇7:秦襄公简介
秦襄公
中文名称: 秦襄公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766
相关人物: 周平王
生平简介
秦襄公,在位时间(前?-前766)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篇8:齐庄公简介
齐庄公、僖公小霸
春秋时期,齐桓公被尊称为首霸,然而,在桓公之前,庄僖就有小霸之称。本文拟从对庄、僖小霸的简述中,寻其经验并析其历史价值。
一、国富兵强是小霸的基础
称霸首先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所以国家的富强是称霸的基础。齐国是西周间诸侯国中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此为小霸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
(一) 庄、僖均沿用了姜大公的治国方略
据史料记载,自太公封齐建国以来,齐国一直沿用了姜太公的治国方针,即“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又说:“太公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齐国在未开垦的草荒和盐碱地区建国,人口稀少,太公因地制宜,发展鱼盐业、纺织手工业、商业开发。由于基本政策的务实、开放,“人民多归齐”。齐国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到齐庄公、僖公当政时期,进一步发挥了这些优势,聚天下人才,开富国之源。使齐国经济迅速发展繁荣、国势强盛。
(二)长期稳定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才能使经济迅速发展。政权不稳定、社会动荡,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齐庄公、僖公父子当权前后共有一百余年的时间。庄公在位64年,是齐国当权最长的国君。他是一位英明、有为、能干的国君,以他稳定的政策,给齐国创造了一个大发展的环境。此后,其子僖公即位,一直沿他的治国道路走了下去,他们父子相继统治齐国近百年,在这相对稳定的时期,抓往了发展的机遇,经济得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诸侯国之间有了相对较强的实力,为霸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自由民的增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自由民。齐国的自由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齐国的政策比较开放,周围的自由民到齐国来经商、务工、务农。二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奴隶不断斗争而获得自由。姜太公建国时的“因俗、简礼”,其中就有奴隶主保留了使用奴隶的旧风俗。据杨向奎先生考证,《周礼》一书是齐国人根据齐国原始档案写成的,其中记述了井田制,井田制之前的土地是由奴隶耕种,井田制实行的过程,逐步将土地划成方块分给农奴耕种,使原来的奴隶获得了相对较大的自由。《周礼·小司徒》说:“乃均土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也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说明井田已是一家一户的耕种。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促进生产的发展,当时农业称为“本业”,所以农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手工业、鱼、盐等各行业的发展,从而使齐国力大增,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创立小霸的过程
西周时期,齐国凭其太公留下来的“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历代承袭,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齐庄公时期,齐国已成为比较强盛的诸侯国。到齐僖公时,以其经济与军事实力抓住了有利时机,尊周室盟诸侯征逆伐暴,从而开春秋霸业之始,被誉称小霸。
(一)齐、郑结盟
历史进入春秋之际,齐僖公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郑国联合。齐国与郑国结盟自春秋初年始。公元前720年冬天,齐、郑在石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约70里)会盟,石门之盟的主要内容是“寻廬之盟”,即重温在 (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25里)的盟约。郑国是与周王室亲缘关系最近的国家。郑国始封君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是西周王朝的卿士。周平王东迁之时,郑国是支持周天子东迁的主要国家。进入春秋,郑武公仍以诸侯国君的身份继续做周王朝的卿士,其子继位后为郑庄公,仍为周平王之卿士,两代卿土曾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周王室大权之势,所以齐僖公采取联合郑。国的政策,对齐国非常有利,对齐国的发展极有好处。联盟之后两国互相支持,互相协助。齐国给郑国解除了极大的困境,郑庄公为了感谢齐僖公,于公元前715年8月,以周王朝卿士的身份引荐齐僖公朝见周天子,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礼仪待遇,也正是齐僖公表达尊王主张的机遇,他尽量表现了尊王姿态。
(二)齐、鲁结盟
齐国联合的第二个国家就是鲁国。由于齐、鲁两国建国方针的差别和治国方略的不同,齐国的发展走在了鲁国的前面,所以齐强鲁弱,鲁国经常处于屈从的地位。但鲁国是最尊从“周礼”的诸候国。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不同一般,是周天子在东方的代表。齐国要打尊王的旗帜就要与鲁搞好关系。齐僖公十四年(公元前717年)齐、鲁两国在艾地(今山东省沂源西南)会盟,结成友好。《左传》评述鲁国:“始平于齐也”,从而奠定了齐、鲁两国长时间友好的基础。过了一年,齐僖公又派他的弟弟夷仲年到鲁国访问,以巩固在艾地结成的同盟。公元前709年,鲁桓公聘齐僖公之女为夫人,在嬴地行纳币定婚礼。秋天成婚时,齐僖公不顾礼的规定,一直把姑娘送到鲁国的灌地才罢。到了冬天,齐僖公又迫不及地派夷仲年到鲁国行聘问礼,这些行动清楚的表明了齐僖公为了称霸而主动巩固与鲁国的结盟。
(三)主持多国会盟,被称为小霸
已经与齐国结成同盟的郑国,与宋、卫、陈、蔡等国不和睦。齐僖公认为中原诸侯不团结,只能分散力量,给戎狄的侵犯造成可乘之机,遂努力争取使他们和好,他首先做郑庄公的工作,让郑国表现出高姿态,首先表示愿意不计前隙,与宋、卫盟好。然后又做宋、卫的工作。当宋、卫两国都同意后,便于齐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15年)七月,与宋、卫两国的国君在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二十里)会商,协调好之后,随即又在瓦屋(今河南省温县北)结盟。使郑、宋、卫等国之间连续攻伐的局面结束。齐僖公主持了这次会盟,确实有功于世。这次结盟使中原停止了战争,在诸侯国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列国的敬佩。鲁隐公派众仲到齐国表示祝贺,说齐国为民解除了战争之苦,是齐僖公之德。齐国在这些结盟中,没有参与战争而消耗实力,反而国力继续壮大。《国语·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霸)。”韦昭注曰:“庄,齐大公后十二世庄公购;僖公,庄公之子禄父,小伯(霸)小主盟会。”
(四)扶正息争,主位稳固
齐国创成小霸,就有义务维护盟国间的团结,调解诸侯间的纷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盟主地位。按理说,既然齐、郑、鲁、宋、卫、蔡、陈等国已经相互友好了,中原就应该安定了,可是事实并不这样。齐僖公十七年(公元前714年)郑国以宋国不朝拜周大子为借口,利用自己是周天子左卿士的身份,借周天子之命,告诉鲁国,要鲁国共同伐宋。鲁隐公便告诉齐僖公,并约齐僖公一同到预定地点防地相会,商议伐宋的事情。这次讨伐不论郑国有什么用心,但从表面上说宋国不朝拜天子、不尊王是不对的,所以当然要伐。第二年齐、郑、鲁三国伐宋,宋是小国,定败无疑。这就是执行了尊王的任务。
在讨伐宋国的时候、通知了国、让其出兵共同讨伐宋国、国没有出兵响应,也成为不尊王的表现,齐国和郑国又共同对国进行了讨伐。
在伐宋的军事行动中,许国也未参加伐宋,也是不尊王的表现,齐僖公十九年(公元前712年)齐、郑、鲁三国又共同伐许,许当然抵敌不侯,很快被攻破国都,许庄公到卫国避难去了。此时许国无君,齐僖公把许国的土地割给鲁国,鲁隐公辞绝说:“你说许君不尊王,所以我跟你来讨伐他,现在他已认罪了,虽然你让给我,我也不敢收。”齐僖公又把许国的土地转让给郑国,郑庄公也谢绝不收,于是三国商议,在其认错、随从盟约的前提下,重建了许国。
由于齐国力主尊王,团结对外,取得了一定效果,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减少,但他们对中原的土地、特别是财物的贪欲是压抑不住的。齐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夏,经过准备的北戎,忽然改受进攻的方向,向齐国进攻。齐僖公为了有必胜的把握,首先向力量较为强大的郑国求援,同时也向其他盟约国求援。郑国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援齐,齐、郑两军把北戎打得惨败,并捉获了戎兵的两个将领太良和少良,还活捉了甲首三百。其他盟国也派大夫领兵援助,到达之后战争结束,即协助齐国戍守边境。齐僖公决定向来援的各国赠送部分牛、羊、猪及粮食等物资,以示礼谢。为了有次序的赠送,便请比较知礼的鲁国安排先后次序。谁知鲁国没有按救齐功劳大小排定,却按照周天子所封爵位的顺序安排,这样就把救齐功劳最大郑国排在了后边。郑太子忽非常生气,觉得鲁国小看了郑国,想教训一下鲁国。齐僖公打算将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以“齐国大,郑国小,非吾偶也”婉言谢绝。齐僖公并不因郑太子忽辞亲而生气,而是有恩必报,所以第二年郑国要求齐国帮助征伐盟、向二国时,齐僖公便爽快答应。两国联军出兵获胜,盟、向二地归于郑国。僖公厚待诸侯,不计嫌隙而助郑的行动,进一步赢得了诸侯们的信赖。
齐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10年)春,宋国的华督杀了大司马孔父嘉,宋殇公大怒,华督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宋殇公,并从郑国接回公子冯为国君,是为宋庄公。因宋殇公在位时常与郑国争战,所以华督杀宋殇公有讨好郑国的嫌疑。所以事情发生后,齐、鲁、郑、陈四国会盟于稷,承认这一事实。虽然为此事会盟,但对此事并不加干涉。
郑国对鲁国排次序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教训鲁国一番。齐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702年)冬,郑国约齐国伐鲁,因郑有大功于齐,齐僖公便牺牲与鲁国的姻亲关系,答应了郑国,并请卫国也出兵协助。三国与鲁战于郎,郎地距鲁都曲阜只有几十里,情形十分危急,鲁便请宋国出面调停。因鲁国与周王室关系较密切,齐、鲁又是姻亲国,再说郑国教训鲁国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宋国一出面,三国便借梯下台。第二年(公元前701年)一月,齐、郑、卫、宋便在恶曹会盟,齐作为东方大国的身份出面,调停了矛盾,保持了齐国的地位和尊严。
齐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春,中原又出现了多国混战的局面。原因是当初郑厉公继位时,宋国君是郑厉公的外祖,宋曾出力助郑,郑厉公得以继位。但宋国却因此经常向郑国要求报酬,弄得郑国不堪负担,反目成仇。于是郑国约鲁国、纪国协助合兵攻代宋国。宋国也不甘心受欺,便求齐、卫、燕三国帮助,形成宋、齐、卫、燕四国为一方;郑、鲁、纪三国为一方,双方互相攻伐。这场战争的开始,虽然郑国不该向宋国大动干戈,但宋国的苛刻要求似乎也不占理,由于齐、卫、燕三国有不占理的看法,因此战斗力不强,所以宋、齐、卫、燕四国联军失败。第二年(公元前698年)冬,宋国又求齐、卫、蔡、陈四国联合伐郑,以报兵败之仇。这次郑国毫无准备,被打得大败,宋、齐、卫、蔡等国方觉恢复其尊严。而僖公的监主地位,从而也得到巩固。
此间,虽然征伐战争频繁,但均在齐国本土以外,故对于齐国国内相对稳定的局面,没有多少影响,因此,齐国仍然可以保持发展势头,经济日益繁荣,国家日益强盛。直到齐僖公去世,留给其子齐襄公的仍然是一个富强的、居于盟主地位的强国。
三、齐襄公扩展疆域
纪国是齐国的邻国,西周夷王时,纪侯在周天子面前说齐国的坏话,夷王烹杀了齐哀公,从此齐、纪结下怨仇。春秋开始齐国逐渐发展壮大,希望占领整个山东半岛,独得鱼盐之利。齐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07年)齐国与郑国商定,以到纪国朝见之机,偷袭纪国。纪国识破,早作预防,偷袭没有得逞。但齐国灭纪的目的已经显明。纪侯感到恐慌,即与鲁国联盟,并到鲁国谋求对策,因齐国强盛,又在盟主的位置上,鲁侯表示无能为力。
公元前697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这使纪侯燃起了一线希望,请鲁桓公出面,为纪、齐讲和。于公元前695年春,鲁、齐、纪会盟于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然而齐襄公根本不顾鲁国的面子,结盟当年的夏天,齐国就侵占鲁国边界,与鲁战于奚(今山东省滕县之奚公山下)鲁大败,鲁桓公急忙指示守边官兵,加强战备。然而齐国的茅头并非指向鲁国,而是东邻纪国。公元前693年,齐国兴兵伐纪,取得纪国三个邑,即今之昌邑、安邱、临朐等地,将纪国截为两段。在危机之中,纪侯的弟弟纪季向齐国投降,换得“先祀不废、社稷有奉”的保证。然而,齐国在次年还是发兵吞并了纪国。纪侯无力抵抗,又不愿降齐,只好把政权交给已向齐国投降的弟弟纪季,自己出奔他国。至此,纪国灭亡,土地全部归于齐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约鲁讨伐国,鲁只得顺从。齐、鲁联军围,是小国,无力抵抗,向齐国投降,土地全归于齐国。国即今山东省郓城县与鄄城县交界处。至此,齐国疆域横贯山东。因而史书亦称“齐庄、僖、襄三代小霸”。但齐襄公只重武力,言行无常,对外不盟好诸侯,对内失治而遭弑,齐也因内乱而失去了小霸地位。
庄、僖小霸,不仅是桓公首霸的前奏,也是春秋争霸的序曲。结盟是创霸的必由形式,而庄、僖便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盟会诸侯的君主,齐郑卢地会盟,时间早于《春秋》纪事便是佐证。《国语·郑语》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于是乎足天下,齐庄、僖于是乎小伯(霸),楚蚡冒于是乎后濮。”对比兴盛后便忙于争土扩疆的其他诸侯国,齐庄、僖父子,蓄国力,尊王室,联诸侯而创小霸,不能不说是诸候君主之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小霸的出现,为诸侯争霸创了先例,为桓公称霸起到了积经验奠基础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其历史功不可没。
【古公简介】相关文章:
1.李卫公简介
5.古诗风
6.古诗句
7.古诗集
8.公租房规章制度
9.公租房承诺书
10.黄河公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