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2025-01-13 08:19: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yz786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朱自清《绿》衬托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朱自清《绿》衬托艺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篇1: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驾驭文字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是超卓的。像《荷塘月色》这样的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在他的作品里并不鲜见。与《荷塘月色》堪称姊妹篇的《绿》也是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绿》之所以成功,我以为作者善于运用衬托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以瀑衬潭。浓墨重彩地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是全文重点所在,但作者却用几乎二分之一的篇幅来写梅雨瀑,可见瀑与潭的密不可分。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作者先简写与梅雨瀑有关的景与物,再详写梅雨瀑。一个“冲”字,写瀑流的气势;一个“扯”字,不仅描写出瀑布流下时被突出的岩石分割后的形状,也绘出其形状不规则之美,其线条之美。这就比远眺时的形象更具体、生动、鲜明了。“飞花碎玉”一词,体现了瀑流的撞击力之强;“乱溅着了”,描摹了瀑水落地之美;“晶莹而多芒”,是显水之色泽;“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绘水花的形状,同时又在不经意中,点破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作者之所以不惜以一半的笔墨来具体描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潭周围景色的迷人,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瀑本身之美,而是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的需要。譬如一个盛装待嫁的美丽的新娘,当然需要一个亦是美丽的伴娘一样,红花要绿叶来陪衬嘛。

二、以景衬潭。作者真是一个善于调朱弄丹的能手,在着力描绘了梅雨瀑的灵动可爱之后,作者对全文描写的中心――“绿”作了精心的刻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我们”,你看,作者还远远没有看到绿本身呢,梅雨潭的绿色就是那么迷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了。通过“揪”、“攀”、“鞠躬”和“探身”等动词,写出了我对这“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的神往和急切想看到并享受潭水之美的心情。作者终于来到潭边了,“瀑布已在襟袖之间”了,但“作者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因为“绿”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使“我”已顾不上去欣赏瀑布和飞溅的水花,而只陶醉于潭水奇异的绿中了。接着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描绘了梅雨潭水绿的静态美,动态美,使人对她一见钟情,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与梅雨潭水亲切接触。但作者还意兴未尽,又用比较的手法来大力衬托潭水的醉人,你看“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吧,但跟梅雨潭水相比较,杨树的绿,“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吧,但与梅雨潭水相比较,那“丛叠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又“似乎太浓了”;至于西湖的波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明了;拿秦淮河的水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暗了。作者以彼景衬此景之后,感情越发不能自已,终迸发而出,变为直接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抒发了对梅雨潭水之绿的无限依恋之情。

三、以人衬潭。作者面对奇异的绿,倾情呼喊之后,推想梅雨潭水这般迷人的原因:“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既然蓝天融在潭水里了,这就激发了作者更进一步的推想:这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圣水;既为圣水,它就一定有不平凡的力量;既然具有不平凡的力量,就应该有着不平凡的作用。这样,就自然完成由物衬潭向以人衬潭过渡。将水“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你看“绿水”简直等同于神话里的仙衣,可以使人具有特异功能了;将水“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绿水”,就是圣水,它可以普救众生了。读到这里,我们以为观止了,然而正如《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说书那样“于那极高处尚能环转折”,“盘旋穿插”。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就象那打开的闸门,滚滚滔滔,不可遏抑。他又奇妙地把潭水想象成“如同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她活泼,她可爱,她清纯,她亮丽,她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忍不住想拍她,抚她,亲她并命名为“女儿绿”。这是多么奇艳瑰美的画面啊,多么妙趣横生的情怀啊。就在这层层铺垫与烘托中,文章到达了高潮。作者那勃勃向上的激情也升腾至最高点,作者不但人醉了,心醉了,而且神醉了。作者终于完成了以人衬潭这最精彩的一笔。

拓展阅读:《绿》原文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篇2:朱自清《绿》的衬托艺术

朱自清《绿》的衬托艺术

一、以瀑衬潭。浓墨重彩地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是全文重点所在,但作者却用几乎二分之一的篇幅来写梅雨瀑,可见瀑与潭的密不可分。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作者先简写与梅雨瀑有关的景与物,再详写梅雨瀑。一个“冲”字,写瀑流的气势;一个“扯”字,不仅描写出瀑布流下时被突出的岩石分割后的形状,也绘出其形状不规则之美,其线条之美。这就比远眺时的形象更具体、生动、鲜明了。“飞花碎玉”一词,体现了瀑流的撞击力之强;“乱溅着了”,描摹了瀑水落地之美;“晶莹而多芒”,是显水之色泽;“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绘水花的形状,同时又在不经意中,点破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作者之所以不惜以一半的笔墨来具体描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潭周围景色的迷人,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瀑本身之美,而是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的需要。譬如一个盛装待嫁的美丽的新娘,当然需要一个亦是美丽的伴娘一样,红花要绿叶来陪衬嘛。

二、以景衬潭。作者真是一个善于调朱弄丹的能手,在着力描绘了梅雨瀑的灵动可爱之后,作者对全文描写的中心――“绿”作了精心的刻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我们”,你看,作者还远远没有看到绿本身呢,梅雨潭的绿色就是那么迷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了。通过“揪”、“攀”、“鞠躬”和“探身”等动词,写出了我对这“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的神往和急切想看到并享受潭水之美的心情。作者终于来到潭边了,“瀑布已在襟袖之间”了,但“作者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因为“绿”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使“我”已顾不上去欣赏瀑布和飞溅的水花,而只陶醉于潭水奇异的绿中了。接着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描绘了梅雨潭水绿的静态美,动态美,使人对她一见钟情,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与梅雨潭水亲切接触。但作者还意兴未尽,又用比较的手法来大力衬托潭水的醉人,你看“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吧,但跟梅雨潭水相比较,杨树的绿,“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吧,但与梅雨潭水相比较,那“丛叠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又“似乎太浓了”;至于西湖的波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明了;拿秦淮河的水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暗了。作者以彼景衬此景之后,感情越发不能自已,终迸发而出,变为直接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抒发了对梅雨潭水之绿的无限依恋之情。

三、以人衬潭。作者面对奇异的绿,倾情呼喊之后,推想梅雨潭水这般迷人的原因:“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既然蓝天融在潭水里了,这就激发了作者更进一步的推想:这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圣水;既为圣水,它就一定有不平凡的力量;既然具有不平凡的力量,就应该有着不平凡的作用。这样,就自然完成由物衬潭向以人衬潭过渡。将水“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你看“绿水”简直等同于神话里的仙衣,可以使人具有特异功能了;将水“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绿水”,就是圣水,它可以普救众生了。读到这里,我们以为观止了,然而正如《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说书那样“于那极高处尚能环转折”,“盘旋穿插”。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就象那打开的闸门,滚滚滔滔,不可遏抑。他又奇妙地把潭水想象成“如同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她活泼,她可爱,她清纯,她亮丽,她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忍不住想拍她,抚她,亲她并命名为“女儿绿”。这是多么奇艳瑰美的画面啊,多么妙趣横生的情怀啊。就在这层层铺垫与烘托中,文章到达了高潮。作者那勃勃向上的激情也升腾至最高点,作者不但人醉了,心醉了,而且神醉了。作者终于完成了以人衬潭这最精彩的一笔。

篇3: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

一、绘声绘色,尽情渲染: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象来描写现实。”这话既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鲜活的、可感的,也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实的感受。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散文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尽情渲染梅雨潭之绿,来表现美的意境,给人一种可触可摸,人物、景象历历在目的感受。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把“溅着的水花”,比作朵朵白梅,微微细雨,使读者真个有未临其境而如见其境之感,不胜向往之至。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语法上看,这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从修辞上看,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了排比,排比中又套叠着比喻,而比喻中又实现了视觉、感觉、触觉的沟通(通感),作家从多角度、多侧面极力渲染梅雨潭的绿,对读者的感情深处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冲击。作者把梅雨潭水的涟漪比作美丽的“少妇”“裙幅”,多么可爱;把潭水的碧波比作“初恋少女的心”,多么动人;把潭水的清澈比作柔滑的“明油”和鲜嫩的“蛋清”,多富有光彩;把潭水的性状比作“温润”而纯洁的“碧玉”,多么深邃可人[2]。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迈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作家在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说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虎跑寺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而梅雨潭的绿不淡,不浓,不明,不暗,真个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并序》中所言:“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作者认为四处名胜之绿色景致,皆逊色于梅雨潭之绿,并由此拓展了读者的联想空间, 从而形象地感受到梅雨潭之绿的卓尔不群,无与伦比,给人以高尚优美的艺术享受[3]。

二、视角新奇,生发情思:情趣美

情趣美是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获得的情感与趣味的满足和愉悦。在《绿》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情趣和新奇视角,极力抒发了对梅雨潭的喜爱、愉悦和赞美之情,渲染了情思,生发了意趣。如作者抓住梅雨潭水的主要特征,把绿潭比作美丽的少女,使散文情趣盈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切印象。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对偶、比喻、仿拟、反问等多种辞格方式,将梅雨潭女性化,使水之绿更加奇美、飘逸,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4]最后一句是反诘句,既富有深情,又十分柔美,非常准确地把梅雨潭之绿的那种纯真、烂漫和不可攀比的青春活力表现了出来。这不能自抑之情多深、多厚、多浓,就像文中的聚绿一样浓得冲不散,化不开。读者从这浓烈的抒情中感受到了作者蕴含于心中的喜悦。

三、化静为动,活脱可感:动态美

景物本生是静止的,如果要使景物生动可感,给人以“活”的感觉,那么就要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描写的对象具有动态美。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首诗是咏梅著名诗作之一,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算是写梅花的千古名句,为古今文人墨客所称道。诗人既用“水清浅”和“月黄昏”作为背景,来衬托出梅花清秀纯洁的美姿,更以“横斜”和“暗香浮动”赋予静态的梅花以动感,因而显得灵动而有精神。这可以说是动态美的典范。

在《绿》这篇散文里,作者更是频繁使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笔下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一“踞”、一“浮”、一“拥”赋予梅雨亭以活的情态,使人可想到梅雨亭好似雄狮踞于险要,又如苍鹰浮游于太空,又像有卫士簇拥。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水珠溅在衣服上,很快消失了,这是一个我们平常没有注意的小事情,作者却把它写得如此活脱。“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倏地钻了进去”、“寻它不着”,用“送”用“钻”把水点拟人化,这就如同一个小孩与大人捉迷藏一样有趣。[5]作者对她们的消失感到是憾事,表现了无限的爱恋之情,使读者内心受到了触动。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绿色招引着我们”、“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这也是化静为动,作者借助主观感受让客观景物活起来,写得极富人情味,使“潭水的绿”那种可爱的情态跃然纸上,诗意盎然。

四、回环往复,婉转流畅:音乐美

汉语具有音乐性,双声、叠韵、叠词、平仄、押韵、节奏等等都是构成音乐性的因素。语言的音乐美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不仅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感情的表达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6]。散文《绿》的音乐性因素很多,本文只从重复这一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声韵的重复。我们知道,语言都具有形、音、义三个部分,从“音”方面来说,汉语字、词的“音”一般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的,而汉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双音节的,如果一个词的前后两个语素(或字)的读音部分相同,就会形成一种回环美。声母重复就是后一个语素(或字)的声母与前一个语素(或字)的声母相同,韵母重复就是后一个语素(或字)的韵母与前一个语素(或字)的.韵母相同。前者如“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中的“仿佛”,“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中的“追捉”;后者如“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中的“晶莹”,“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中的“温润”,它们读起来铿锵婉转,流畅自然,形成一种回环的美。

二是语素的重复。我们知道,汉语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所谓语素重复是指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的形、音、义都相同。比如“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中的 “汪汪”,“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中的“纷纷”,就是语素的重复。前者形容梅雨潭水面的宽广,后者描绘水花多而无序地飘飞。作者如此着墨,给人以节奏明朗, 声音优美之感,能准确地反映描写对象的实际情况。

三是词语的重复。词语的重复是指一个词组由两个或多个形、音、义都相同的词相叠构成。例如:“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作者用“极大极大”这一词的重复形式,凸显出梅雨潭绿的宽广,读来悦耳动听,节奏感强,给人以形式匀称的美感。[7]

四是句子的变化重复。这种重复是指后面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句式和用词上变化很小,大体上相同。比如:散文的开头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在结尾散文又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两句话在形式上大致相同,只是后一句比前一句多了一个“不禁”。初看起来是重复啰嗦,细细品味又觉不同凡响,它似音乐上的变化重复。这种变化重复使得文章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一个“不禁”将梅雨潭奇异、浓厚、宽广的绿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给人以奇峰突起、韵律高扬之感,不得不令人回味。

五、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句式美

语言具有灵活性,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在一篇具体的作品里,作者就要根据上下文,考虑语言环境,甚至题旨情趣,灵活使用长句或短句、整句或散句、常式句或变式句、肯定句或否定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等等,以美化句式,达到最佳的修辞效果。散文《绿》的句式美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一是长短交错。“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是个长句,周密细致,蕴涵的信息量大,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的美景, 给人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是短句,读起来流畅和谐,抒情格调柔美平和,语意不断增强,活现了梅雨瀑布的神态。

二是整散结合。散文大多是散句,这是其特征,这里不多说。但在适当的地方使用整句,能增添文章的色彩,给人以整齐匀称之美感。如:“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她+叠音形容词+的+动词(形容词)+着,像……”这一句式,非常整齐,使读者从感情深处领略到了梅雨潭的绿之审美感受。 [8]再如:“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作者使用宽式对偶句,进一步渲染了梅雨潭的绿之神奇、美妙。

【朱自清《绿》衬托艺术】相关文章:

1.朱自清绿说课稿

2.朱自清散文集《绿》

3.《绿》朱自清散文阅读

4.朱自清《绿》教学反思

5.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

6.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7.衬托的近义词有哪些

8.朱自清散文

9.朱自清散文集

10.朱自清名人轶事

下载word文档
《朱自清《绿》衬托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