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围龙屋导游词
“Angel5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梅州围龙屋导游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梅州围龙屋导游词,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梅州围龙屋导游词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福建西南部及广西北部、广东传统客家住房样式。遍布于梅州(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共2区1市5县)全市8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主要结构类型有:
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篇2:梅州围龙屋导游词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广东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梅州围龙屋。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战乱饥荒逐渐南迁的客家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选择边远的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围龙屋。
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以“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主体结构,其建筑形式有砖瓦和特殊土坯两种。客家工匠们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这些高大坚固的土楼。
围龙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到10亩,而大围龙屋的面积甚至可达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后面则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化胎”。“化胎”的斜面并不铺平,而是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铺砌,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这就是梅州围龙屋的第一大特点。两个半圆形同阴阳两仪,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在正屋与化胎之间,一般还会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梅州围龙屋第二大特点就是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在中轴线上,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的场地,可作为晒谷场。
梅州围龙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遵循“网状风水”,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而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兼顾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现存的梅州客家围龙屋,遍布梅州二区一市五县。其中以兴宁市最为集中,近5000多座占了梅州6县2区总数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围龙王国,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也有不少价值高、规模大的围龙屋留存。
结束语:梅州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宗族观念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其建筑设计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更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它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闪耀着光辉的人文精神,不愧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3:梅州围龙屋导游词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客家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围龙屋那一座座罗圈式的围龙屋稳坐山脚下,随着山脚地势参差,朝向各异,一字形排开,犹如一群刚获得丰收的老农自得地坐在田头,把酒话桑麻。一般来说,客家围龙屋都是绕着水塘倚山而建。于是在梅州客家围龙屋等乡村,你常常可以见到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地、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此为风水师所说的“网状风水”。网能打鱼,而鱼在中国文化里常有吉利、富余、多子多孙之意。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梅州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看过“梅州围龙屋导游词”的还看了:
1.福建省培田导游词
篇4: 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欢迎你们到江西龙南来做客。这就是围屋之王――中国国内目前发现建筑面积最大的龙南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1978――1827)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关西新围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我县总共有376座围屋,在关西新围的周围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围屋,所以龙南是客家围屋第一县,镇是客家围屋第一镇。
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耸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设计处处体现军事防卫的功能。
围屋总共有2道门:一个是东门,一个是西门。每道门都是三重门,由铁板门,木杠门,铁门构成,由上往下垂直下来,可谓是坚固异常。围门一关,围内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各位游客朋友们,因时间关系,我的解说就到这里,祝愿大家玩的开心,玩得愉快,谢谢!
篇5: 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历史上自宋代以来,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线,迄今除极小析分以外,基本无变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内居民悉为客家人,而漳、潮2州边境有客家人渗透现象。3种典型土楼中,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乡,这里平川面积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区中盛产粮、烟、煤的聚宝盆,与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景象大不相同,应该看到,正是这里的发达经济提供了使五凤楼得以建造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同时因为距离边境冲突地区较远,生存环境相对安宁。故住宅强调尊卑秩序而无须专注于防御,五凤楼总数甚少。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博平岭纵贯其间,宋代至今,为汀、漳2川的区划所在。方楼在3类土楼中数量最多。永定高陂镇649座(其中2座6层),坎市镇1016座(其中1座6层),抚市镇统计暂缺,湖雷镇609座,古竹乡统计暂缺,岐岭乡376座,大溪乡155座,湖坑镇201座(其中6座6层),下洋镇统计暂缺。南靖奎洋乡34座,梅林乡62座,书洋乡230座。
无庸赘言,永定方楼总数占支配份量,撇开分布零散的几个乡镇不计,已有统计数字的6个乡镇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计,则统计暂缺的3个乡共1500座,则永定一县3层以上的方楼总数超过4500座,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另须指出,上述全部方楼的楼主或建造者几乎都是客家人。龙岩适中镇居民属性不明,其通行土话亦非客家话非闽南话,但“适中大楼建筑师来自永定金丰,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适中定居”。南靖县11乡镇中,8个乡镇全为闽南人,只有奎洋、梅林、书洋3乡客家人闽南人混居,而且方楼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则为纯客家人居住县。方楼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过渡区域,这里耕地较少,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历史上匪患械斗多发。因而方楼同五凤楼比,显然秩序感减弱而防御性增强。
篇6: 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
一、砖瓦结构。
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广东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赣州、福建龙岩、香港新界等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客家围、深圳碉楼、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相关文章:
1.客家围屋导游词
2.王龙雪山导游词
3.龙脊导游词介绍
4.阳朔龙河导游词
6.龙源峡导游词优秀
7.龙水峡地缝导游词
10.推荐的金华双龙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