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cyjs36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网 -01-08 记者 王淑军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95年教育法进一步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权利的实现在过去很长时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方位制约……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的增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多元社会中逐渐学会了尊重人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获得正成为现实,更日益认识到一切的发展不仅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两者互为前提。让我们回眸一下20中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1月1日,教育部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6%升到99.1%,初中生入学率从36.8%升到88.6%,青壮年文盲率从20%降到5%以下。
评点:人们在基础教育期间形成的素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准线,“两基”解决的是全民族基本素质问题,本质上讲也就是人的问题。
“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4月,教育部宣布:普通高校招生取消年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11月,教育部宣布:高考时间将从起提前到每年的6月7、8、9日。
评点:对于前者,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这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促使过去断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在今天得以兼顾,让每位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得以保证;相比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工具化特征,也体现着现代社会对每个个体生命的日益尊重和人文关怀。
对于后者,时间提前1个月,意味着从明年起,同学们不必再冒着7月的酷暑赶考了。事情不大,但所折射出的政府行为中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立场,意义深远。
8月21日至23日,九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召开。来自孟加拉国、巴西、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中国等九国教育部长共同发布《北京宣言》: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教育,并努力追求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和有质量的教育。
评点:9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9个发展中国家,文盲人数占世界的2/3以上。9个文盲多、资源少、底子薄的人口大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关乎9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爱小鸟的歌唱,我也爱玉色和花香。但我更爱人类,更爱我的兄弟姐妹。”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是全人类之福。
秋季,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实验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县(区、市)改革实验区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和20个学科的49种初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首次试用。
评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而且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
年,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从这年起,对贫困地区逐步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款50亿元,支持中西部未“普九”地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6月份召开,要求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评点: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公平。为保证教育公平,当一国的财政能力无法承担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教育时,许多国家的做法是首先从经济落后的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开始,建立起有效的资助制度。今年政府大力关注贫困大学生、农村孩子、流动人口子女、西部地区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并为之做出种种努力。我们不禁为此鼓与呼。
[2001年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篇2: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作 者:郑山河 霍有光 ZHeng Shanhe HE Youguang 作者单位:郑山河,ZHeng Shanhe(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710049)霍有光,HE Youguang(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教授,西安,710049)
刊 名: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EDU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2001 16(4) 分类号:A811 G40-02 关键词: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目的篇3:新理念: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新理念: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光明网 -12-03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的命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
第一,“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这个命题,深深地引起了我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价值所在。
第二,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事业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成就事业的高度。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学校价值所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命题进行讨论与思考:幸福与教育的内在联系;“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教育、幸福的几对关系。
一、幸福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幸福和教育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即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同时需要幸福。
(一)幸福需要教育
1.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识需要教育
追求幸福的初衷是好的,但并非人人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对幸福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对幸福的追求越追越远。
一个人怎样认识幸福(幸福观)、感受幸福的素质(幸福品质)、和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能力)与人的幸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人就能获得幸福。感受幸福的品质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准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而幸福能力则是指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幸福的获得,三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2、提升追求幸福的水平需要教育
实践证明,追求幸福水平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明显相关。就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与水平而言,幸福作为主体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主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知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新新人类”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幸福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学生要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所在。
(二)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教育需要幸福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
1.求真的过程充满幸福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也属于人的幸福的一种中介性因素。知识的活力在于同人的思想联系到一起。只是参与人们的思想而成为行动的裁判者,起到辩明是非、善恶与美丑的作用。
认识世界包括人本身,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可以说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一股重要力量。而我们的教育理应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方面作出贡献。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质量在显著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求真的过程充满幸福,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幸福还给学生。
2,求善的过程充满幸福
人在道德境界中追求的是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就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道德的培养,我们人类需要用人文精神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一个人的个性,教育还要使得它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追求善的过程之所以使人感到幸福的原因:求善会使人的内心安宁,也会使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接纳。
3,求美的过程充满幸福
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一个源泉。追求美的过程包含着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是自由运用客观规律(真)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善)的追求境界。人性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那么教育的追求就不是单纯的求真,也不是单纯的求善,教育应追求美,是美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充满了幸福,这是教育的本义。
二、“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说到底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认识与定位。就其内涵而言,它至少包括三层意思:
1,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
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类本体,教育的根本追求就在于人本身,是人的教育。教育使人成为人,是因为人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首先,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人类一百多万年的进化发展中产生和发展着的特性,它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其次,人类面临的自身许多未确定性,也是人类必然接受教育的证据。
学校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使人成为人”,然后作为成熟的个体进入社会中生活。
2,教育是“交往”和“理解”
交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联结个体、群体、民族的纽带和桥梁。教育是一种交往,是由教育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化的,为了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为了开发师生交往中蕴藏的巨大教育资源,为了人的生存,为了人的幸福,有必要重新认识并全面把握师生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通过交往达到理解是由教育本质决定的,是对教育的最好诠释。理解正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要义之一。理解的独特意义有两点,一是对人而言的,不是对物而言的。对于物与物性,我们运用“认知”,对于人和人性用的是“理解”,这是哲学上的物性与人性的把握。
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造成的。
3,教育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选择,它需要的是教师本人忘我的奉献、崇高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非心的才能。这种奉献本身又是一种获取,所以教育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
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享受,更是学生的一种享受。就学生而言,他们相对于教师有一种受动性,这种受动性并不是对外力无奈的忍受,相反是学生对教育的积极享受。一方面,学习作为一种人的天性,天然具有一种趋向真善美冲动,另一方面,学习对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的最好媒体。学生对教育的享受,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幸福的几对关系
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我们通过对教育与幸福的几对关系的分析,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当前缺乏幸福的教育的认识。
1.教育和个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
幸福,不仅是单个人的追求与享受。幸福也是人与人之间“分享”的一种体验,使人们面向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给予”。只有为增进社会整体的幸福而拓展自己的生命活动,个体才能趋向于身心的完美。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共生、互动的关系。人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幸福,人的社会性要求它必须服从于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的发展却又是以个人幸福为目的的,但它并不以剥夺个人的幸福为代价,它同样要满足个人的幸福追求,它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人的幸福追求是在社会中进行、在社会中实现的。人对幸福的追求与道德的义务是统一的,缺乏道德基础的幸福最终只能导致不幸。
直到现在,人类一直把追求幸福的目光投向社会变革,但是,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自然改造、社会变革,再加上人的革命,三种力量集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而人的革命必须靠教育来实现。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他主体与人的互动将构成人发展的条件。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等待者,而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之一。
2.教育和当前幸福、长远幸福的关系
人的幸福实质在于生命历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幸福的叠加。在幸福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当前幸福的过分执著而使人失去长远的幸福;二是某些人为了追求长远幸福而置当前幸福于不顾状况普遍存在。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抉择,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巨大转型,同时也为人类正确处理当前幸福和长远幸福的关系提供了思路。教育必然成为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环保意识融入教育以及社会的各要素之中,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成为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一种积极意识和主导价值,成为公民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素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强烈要求,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未来教育理念。它需要放在宽广的文化视界和全球发展的背景下来把握,需要一种整体而动态的思维来感悟。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教会人们辩证地处理当前幸福和长远幸福关系的主要途径。
3.教育和人的幸福、不幸的关系
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面对不幸时的态度,和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教育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优质教育,兴国利民;劣质教育,祸国殃民
优质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的一种历史选择,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是一种最好得和最可行的教育。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类人力、物力资源,最大价值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优质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学生看成资源人,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优质教育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和人类培养合格人才。
(2)“人无全才,人人成才”是优质教育的追求
遗传是教育的根据,同时也是教育的限制。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学生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
优质教育,是教育的完美形式。就其本质而言,注重教育的结果,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强调学习成绩,更强调持续学习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智商,更不忽视学生的情商。
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优质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只有他们才能带来学生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
幸福是一种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人必须为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努力,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理解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只能靠主体自身的努力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来形成,这正是我们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
还孩子们幸福,树立其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其良好的幸福品质,发展其卓越德行辅能力,自主创造美好人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篇4: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
关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质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祖平王培根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交通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012 关键词: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品质篇5: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论文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 新时期 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稳步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主政治权利日趋完善,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的背后意味着挑战,成绩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生产生活问题。经济的迅速增长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第一,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摆脱了贫困,但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和国家政策倾斜度等的不同,我国的中、东、西等三大区域的发展呈现了明显不平衡的态势。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地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第三,就业问题突出。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作为其主体的人的发展。
二是文化生产的反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经济的痕迹,文化生产单纯追求“卖点”和“流行”,从而违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出现反文化的结果,人仍然在物欲的统治之下,导致人的发展的新异化。在中国,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占领文化市场并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重视审美、人文价值等文化特质恰恰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大众文化通过影视、网络等将其理念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使文化的价值意义日益削减,从而导致人的发展平面化。
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无不是生态系统破坏的真实写照。这也充分表明,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此的强烈回应。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说明了“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基于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问题,从整体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三、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认知结构、能力和需要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现代化不可能简单地引进和模仿,而是要靠现代教育的长期的全方位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实现。因此,整体的现代教育为人的发展走出当下的诸多困境找到了一条解救、解放之路,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自由教育,即以发展理性为目标并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的教育。自由教育是顺应人的本性的自然发展教育,一种启发和促进人的创造冲动的博雅教育,一种激发精神生命无拘束发展的解放教育。正如黑格尔所说:“精神是足以制裁心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依赖精神自身的新生才能发生。精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迷失错误里解放出来而得到新生,是由于教育。”⑥当代中国的自由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理智和修养、发展人的独立个性、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并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
第二,创造教育,即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对个体认知、智能与精神潜质的唤醒,使人的自主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得以和谐生成,人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和创造欲望得以全面激活,从而培养与现代化事业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的创造能力愈加显得重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以及提倡启发式教学模式等方式方法是培养符合现化化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三,整体教育,即全面和谐的教育。通过德、智、体、美和知、情、意的全方位培养,促进个体的精神健康、人格和谐与素质全面发展;通过科学与人文知识体系的整合教育,促进个体思维方式、认知路径和创新行为的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协调以及主干课程和其它课程的相配合等全方位育人的方法与途径共同作用,使人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四,终生教育,即是以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教育。终生教育,旨在通过全时空、全方位的教育,促使每个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从而面对社会变迁具有可持续的应变能力。教育活动的真谛就在于提升、扩展和增值人的价值,即超越遗传所给予个体的自然素质,通过悉心引导与培育,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充沛的生命活力与精神能量,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供发展的动力。
通过现代化教育的长期努力,全社会致力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从而使之超越现代化困境,并使之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最终实现社会的终极目标。
【教育回顾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