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2024-08-17 07:37: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熹鲮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篇1:大年初一习俗有哪些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1、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初一不能回娘家,据说会让娘家破败……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5、忌吃药。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6、忌动针钱。

7、忌斧子劈木柴。

8、忌借钱。

9、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10、白天不可午睡。

11、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12、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13、忌向人讨债。

14、忌洗衣。

15、忌讳去有丧事的家庭拜年。

16、忌迁居,糊窗户。否则认为是不吉利。

17、忌请医生看病,否则,象征一年到头都要生病。医生也忌讳在正月出诊,会不吉利。

18、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19、不能更换、洗涤衣被。

20、忌穿坏新衣服。正月里孩子穿坏新衣服有晦气。

21、忌讳剃头。民间有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21、压岁钱不能给奇数。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金额要是偶数,否则不吉利。

22、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

23、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24、忌打碎器物。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25、不能睡午觉,男人在这一天睡午觉,他的田畦就会崩坍;女人在这一天午睡,炉灶会塌陷。这亦是取古意,劝人不要懒散。

26、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27、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28、不能打人、骂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头。

29、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i、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30、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霉一整年!

31、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32、忌啼哭。啼哭是“歹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33、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大年初一习俗有哪些]

篇2: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汉族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 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色。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 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一的禁忌

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大年初一不清扫卫生,是怕将财富扫走。

篇3: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及禁忌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及禁忌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 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篇4: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的习俗大盘点

祭全神

这里所说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内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纸等祭祀品准备好后,全家就开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点纸,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或祈求老人病体痊愈、儿女升学、经商发财。开始时,由一男孩或男主人点响鞭炮,一边响着鞭炮,大家一边焚纸祷告。每到一处,全家跪拜,放炮人还要补充磕头。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门神、门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圣祭典才算完毕。古时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动。湖北武汉地区曾有初一清晨首先开门出行,对吉神方向祭拜后再回来祭祀全神的习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后,要为长辈、兄嫂叩头,然后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时往往成群结队,同辈人一起串家进户,门里门外都是磕头拜年人,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被跪拜的长辈就要拿出糖果、香烟或端起酒杯给晚辈用。有的小辈人拜年任务很重,到哪儿也是匆匆行礼之后快快离开,赶到另一处去磕头。拜完同宗近支再拜远支,然后再拜同街同村异性长辈、亲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大年初一拜年习俗基本保持着,但拜年的范围有所减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时宗族都有家谱,人们还要到宗祠去行祭礼。现在少数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这天就开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关于拜年的来历,相传唐太宗发现一些大臣之间有矛盾,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魏征出主意说,让大臣们元旦互相拜年就好。他便按这个主意下令大臣们元旦早起互相拜年。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不睦,二人通过拜年互相道歉,便和好如初了。从此大臣们年年互相拜年,民间受到影响也便拜起年来。事实上,自古中国人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过年过节都要跪拜长辈、兄嫂。跪拜礼,是中国人眼里最为庄重的礼节。见面互相作揖,则是一般性礼节。过年跪拜神灵、先祖、长辈,在当今这个时代,只是表示了尊重程度之高,也不一定是什么落后。

吃饺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饺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后就下锅,也有的祭神之后先煮饺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头一锅煮好后,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给神灵,放好饺碗也要磕头,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继续。然后端给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饺子中放铜钱、钢蹦或其他东西,谁吃到谁有福、一年顺利。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也有人把钢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险事件。

北方初一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糕团,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从家庭角度说,这是每个人的一种神圣权利。如果家中有谁过年未能赶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风。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要上坟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后祭祖很方便。但许多地方不在家中设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们都要到野外祖坟上行祭。一般是烧化香纸,放上初一的饺子、点心,大放鞭炮。烧纸时要嘟嚷给先人:过年了,来吃饺子,你的银钱要收好,要保佑我们后辈人健康、富裕、子孙绵绵。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饺子和鞭炮。村中喜欢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坟时过一回放炮瘾。但现在天气干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现实问题。也有个别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坟,说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过年。还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坟,为已故先人庆贺新年。

压岁钱

压岁钱原先叫厌胜钱,也叫花钱。厌胜,就是抗拒鬼神的。压岁钱曾经是汉代的五株钱,后来是各朝代的铜钱,民国后渐渐用纸币。长辈把它作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赏物交给孩子们,希望能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安然成长。这是长辈对子孙们的祈愿,也是尽到自己的家庭防后义务。压岁,意思是压祟,压住鬼祟。一般把压岁钱和糖果同时交给孩子们享用。此时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伦的欢乐场面,进一步增加过年的团圆吉祥气氛。宋代时,还出现了压岁盘,盘里放有压岁果子,专让孩子们享用。

进人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手中的人民币也多了起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年放鞭炮十分盛行,给孩子压岁钱也越来越多,少则一二百,多者上千上万,原来意义上的保护少儿平安成长内容变了味,被解释成孩子上学小饭桌钱、买书本钱,鼓励孩子将来考名牌大学的储备。这貌似好心,出手大方,使压岁活动出现实用主义、金钱崇拜的不良倾向。小孩们用压岁钱去玩游艺机、赌博、过网瘾更是误人岐途。大多数家长会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存放,防止他们丢钱乱花钱,养成不良习惯,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也有些利益关系,借过年给有权者的孩子压岁钱以进行物质报答或变相贿赂,这更使压岁钱产生了铜臭味道。

接财神

大年初一清晨,广州、香港风俗有“派财神”。有人挨家挨户送红纸木印的财神像,口中念念有词:“财神到,主人多财宝;财神到,主人大发财。”那时无论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门声,无不开门接受,给予一两角钱封包。

我国自古相传,财神爷的诞辰是正月初五,所以旧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伙计,半夜放爆竹,设三牲于财神位,并于拂晓出门接财神。最早一家接到财神符的,要给钱接归,贴在财神座下为吉利。清早在路口摆设性礼,金锣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头神”。接路头神必须早,怕别人接去也。粤、港旧俗均祀“五路财神”,所谓五路,当指财神来自东、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间苏州人却把元末抗楼英雄何五路当做财神爷,后来就以讹传讹,称之为“五路财神”。

发财大蚬

正月初一起清晨,广州街头,小贩沿途叫卖:“发财大蚬,买发财大蚬……”声不绝耳。蚬分白、乌、黄三种,白蚬多生于海,黑而色润者名乌蚬,黄而明净者名黄蚬,黑、黄二蚬多产于江,黄舰又称黄沙大蚬。这么多种海鲜,人们为什么选择吃蚬呢?现代人大都不知。原来“蚬”与“显”同音,清代以前考科举,进而当上一官半职就叫做“显”。吃蚬,是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尽管民国成立,科举废除,无举人进士可中,但发财机会人人想有,故吃规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贴春联

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春联和贴门神。已成为我国民间一种相传已久的习俗。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孟超在桃符上题写的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贴春联风行全国始自明朝。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在新春之日,公卿将相之家,门上都要贴春联一副。起初,只有官宦人家贴春联,不久,一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起来,以增加节日气氛。自此以后,贴春联成为我国人民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

门神的来历

门神,是我国民间俗神。在古代,人们除了在门桃符来镇宅驱邪外,还会贴门神在门上,希望威风凛凛的门神保佑家宅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大门两边,后来人们画门神像贴在门上。

被民间奉为门神的人物,有传说中专门驱邪捉鬼的神茶、郁垒和钟馗;有古代名将孙腆、韩信、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秦琼、尉迟恭、薛仁贵等;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春节贴门神反映了人们祈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在民间至今仍盛行不衰。

倒贴“福”字的由来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从未改变。在古代,人们相信人间的幸福掌握在福神手里,要想得福,须向福神祈求。

福神是何许人?自古以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福神就是天官。这种说法源于道教。道教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人官。传说天官负责赐福,于是人们就把天官作为降福人间的福神来供奉,家家户户都贴一幅“天官赐福”图。

和挂桃符、贴春联一样,过春节贴“福”字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除了正常的贴法外,人们还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或“福运已到”。

这种做法,有人说从明初开始;有人认为源于清代的恭亲王府。

近年来,倒贴“福”字在各地蔚然成风,有民俗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贴“福”字,在古代,人们通常只在柜子、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柜子里;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倒出来,倒贴“福”字,是避免把福气倒掉。大门是家庭的出人口,这个地方的节日布置要庄重大方,所以“福”字要正贴,不宜倒贴。

年初一不扫地

年初一照例是不动扫帚的,据说可以聚财。到了年初二起才扫地,也都要从门口往里扫,意谓招财进宝。

吃五果汤

春节那天,天还没有亮,老人们就已经起来整装。天亮了,孩子们起身洗脸,穿上新衣,把“压岁钱”套在头上,垂在胸口,向爸妈请安,再吃“五果汤”。五果汤,是用薏苡、芡实、豆粉、龙眼干、莲子,入锅煮熟,加上白糖就好吃了,有的用柿子代莲子,那就有六种不同的东西。还有一种习俗是年初一清早饮莲子桂圆茶,吃甜年糕,取甜甜蜜蜜、连连高升之意。

行大运

大年初一,阳江人一大早就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只牲、核把、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

年初一吃斋

正月初一是鸡日,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大年初一只用斋菜和清茶。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表示一家清廉,对得住祖宗。上贡的水果有寓意平安的苹果,有寓意招财的香蕉,有寓意大吉大利的橘子,有寓意和睦的禾碌(袖子)。

传统上斋菜素食,俗称“罗汉斋”,斋菜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制成,也有些人家会蒸腊味,但起筷时都要先吃斋。从科学角度来说,初一吃斋对身体也有好处,皆因年只十晚上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如果年初一还是大鱼大肉,很容易消化不良,这天就要清理一下肠胃,在接下来几天再战饭局。

春节习俗

篇5: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放炮竹

虽说现在国家命令禁止有些地区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但是有时候过年的`氛围还是需要这些仪式感的东西才能彰显出这个节日的重要性。

拜年

给长辈们拜年,祝愿长辈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的。持此之外,一来可以话家常,毕竟一年都没见几次面,二来是有需要的小伙伴还得发压岁钱。

压岁钱

家乡有个习俗是做好的枣馍下放钱,寓意早早有数不尽的钱。这个习俗小朋友最喜欢了,不论多少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也代表长辈们对晚辈美好祝福。

早餐吃元宝

北方的习俗是饺子,南方的是汤圆。饺子寓意是一年交好运,汤圆圆滚滚寓意吃了汤圆就得了元宝。有的地方将饺子包成元宝状,寓意也是得元宝。

守岁

何为守岁?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所以小伙伴们为了自己父母,一定要守岁哦。

习俗禁忌

早起不能睡懒觉,不能动扫帚,不能倒垃圾,不能洗衣服,不然损坏家中的财气。还不能吃药,说是初一吃药,一整年都会吃药。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相关文章:

1.大年初一习俗有哪些

2.大年初一到十五的习俗是什么

3.大暑有哪些习俗

4.立秋有哪些习俗

5.立秋习俗有哪些

6.秋分有什么习俗

7.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8.元旦习俗有哪些

9.大年初一祝福语

10.大年初一贺词

下载word文档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