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

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

2024-08-09 08:05: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倩馨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

篇1: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

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还宅

(宋 费衮《梁溪漫志》)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②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③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东坡还宅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译文

苏轼从儋州(今海南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阳羡的官员因为害怕而不敢与东坡交往。只有士人邵民瞻(人名),从东坡那里学习。东坡也喜欢这个人,经常教他权策,过长桥。以游玩山水为乐

邵民瞻(人名)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缗(成串的铜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甚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最终也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篇2:次韵东坡原文翻译

寄言天上,石麒麟、化作人间英物。醉拥诗兵驱笔阵,百万词锋退壁。世事空花,赏心泥絮,一点红炉雪。识时务者,当今惟有俊杰。

我本浩气天成,才逢知己,便又清狂发。富贵于我如浮云,且看云生云灭。羊石论交,鹅湖惜别,别恨多于发。共君千里,登楼何患无月。

篇3:次韵东坡原文翻译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牋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篇4:次韵东坡原文翻译

李之仪于元丰年间(1078-1085)登进士第以后近三十年,跟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元符年间(1098-1100)监内香药库,又因曾从苏轼征辟而被勒令停职。他与苏轼不仅有师生之谊,而且同受党争之害,所以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这首七律将作者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融化在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感叹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

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意,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为精切。蘗即黄檗,落叶乔木,果实及茎内皮皆黄,可入药,味苦,古人常以黄粟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两句是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另一方面,从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这两句也写出了他在贬谪岭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饴的精神。

颔联写苏轼遇赦归来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这时执掌军国事,打击变法派,原来被变法派流放到岭外的元佑党人纷纷迁移,相继复职。在他们看来,是雨露恩泽遍及朝廷内外。以“才闻”和“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元佑党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也形象地写出了旧党得赦之后枯而复苏的政治气候,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李之仪好将气清澈骨的人比作仙人凤鸾(如《题张湛然兄弟所居壁时谒之不见》),此处不仅是赞美苏轼贬谪之中依然保持着旷达的胸襟和旺盛的创作力,而且把他历尽磨难而依然清旷飘逸的形象升华到谪仙人的高度。在阔别苏轼的日子里,作者是这样魂牵梦萦地怀念着他的老师:“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和储子胥桩竹》)苏轼的归来对他来说是喜从天降。所以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两毵毵”既指鬓、髯皆白,又包括两人须发皆白的意思在内。连门生都已如此衰老,则苏轼历尽坎坷之后的老态更可想而知。事实上,苏轼归来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了无限的同情。

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主要是诗中所写苏轼洒脱豪放的风神和受尽磨难的悲慨正与这两种格调相适应。前人称李之仪诗取径险峭而有浑浩雄深之气,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

篇5:游东坡原文翻译

游东坡原文翻译

游东坡原文翻译

原文: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译文:

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低,到苏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屋子。一处垄头昂起,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上面写“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败感觉。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山河,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篇6:《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

篇7:《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

1、先生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公元1089)任杭州太守。此事应发生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2、陈诉:状告。

3、负:拖欠

4、偿:偿还

5、某:我。

6、适:适值,恰好碰上。

7、而:却

8、不售:卖不出去。

9、姑:姑且,暂且。

10、发市:开张。谓做生意来了顾客。

11、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就用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12、草圣:草书。

13、逾:走出。

14、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人。

15、去:离开。

16、尽:全部

17、逋(bū):拖欠。

18、嗟(jiē):慨叹,叹息。

篇8:还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还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古诗简介

《东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作者自己具备成仙的资质,仕途不顺,迄无成就,实自误仙才,次句写久有入道之志,长梦仙药华芝,真有仙缘。三四句写当此秋风阵阵、日暮途穷之时,应归向嵩山之阳,寻旧师而人道求仙。这首诗语言平易,感情低沉寥落。

翻译/译文

自个儿有仙人的才分自己却竟然不知,十年来常在梦中采摘那名贵的灵芝。

暮色苍茫秋风席卷大地,满天是片片黄云。还是归去吧,回到高山去投我的旧师。

注释

⑴仙才:仙人的才分。《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曰:‘刘彻好道,然形秽神慢,非仙才也。”

⑵华芝:灵芝,仙药。又指华盖,高官显贵者所用。扬雄《甘泉赋》:“于是乘舆乃登,夫凤凰兮而翳华芝。”李善注引服虔曰:“华芝,华盖也,言以华盖自翳也。”此处语意双关,以梦采仙药及望登进士第相关合。

⑶黄云暮:黄昏时风沙蔽天,云呈黄色。

⑷嵩阳:道观名,在嵩山太室山下,李商隐年轻时曾学道,故云寻旧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题为“东还”,当然应该是指由西面向东还至洛阳或其附近地带。但也有人以为是指从山南西道府罢而归,东还长安。程梦星曰:“宣宗大中十一年,征山南西道柳仲郢为吏部侍郎,义山府罢西归,乃自东而还也。”赞同此说的人不多。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已是李商隐的生命将走向尽头,那时候,他的妻子虽然在早几年前去世,但还有儿女待养,家庭重负,不可能容许他能够那么轻松地归去嵩阳去寻旧师。这首诗应该是写在未曾中第也未经结婚之时。冯浩编此诗于文宗太和九年(835),张采田将此诗定为文宗开成元年(836),相差一年。据近代隋唐史研究专家岑仲勉所写《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一文,论及李商隐在太和七年至开成二年前后五年间赴举之经过,可知李商隐之参加府试被取录成为乡贡进士后,再参加礼部试,以期登第成为进士,自太和七年(833)、九年及开成二年(837),前后共三次。原文曰:“太和七年乡贡,知举,不取。太和八年病,不试,知举李汉。太和九年乡贡,知举崔郸,不取。开成元年无明文,当是府试已不取,知举高锴。开成二年乡贡,知举高锴,登第。”在前后五年中,李商隐参加三次礼部试,前二次均失败,第一次是太和七年,第二次是太和九年;第一次考试失利,当然也有刺激,尚不至于立刻要归去寻旧师,故此诗之作,应该是在太和九年。

文学赏析

首句即自嘲之词,说自己对自己有得道成仙之才分却竟然不自知。实在糊涂不该。这即是自嘲没有应世人仕之才却居然去应举,笑自己不安分,作了盲目的必然不能成功之事。自己只有得道求仙的才分,那么,还是有自知之明才好。次句,说十年来常在梦中采灵芝则是说的实际思想,意谓自己也确是早就有隐遁高蹈之心,由自嘲自我排解到说出自己本有的思想,真切地表现了复杂心理。因为用世和隐遁这两方面本来是当时知识分子经常普遍存在的心理。在自嘲之后又自我超脱出来,意谓:考试落选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可难受的,不是早就梦想采摘灵芝的生活吗?考不中就回去学道不也很好吗?所以后二句即承此意说:还是回去吧,去找当年的宗师。不过,尽管如此,这种自我排解还是充满着愁郁。看第三句所写的景色的萧瑟,动地秋风,入暮黄云是那么凄清,还是可以充分见出诗人心情的无比低沉和郁闷,看来,诗人思想中最理想的还是渴望早日用世,而并不真正愿意隐遁求仙。

篇9:还原文翻译及赏析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龙。

精诚天地动,意愿鬼神从。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

白旗辉烈日,遥映一杯浓。

注释

桑林雨:桑林是地名。古代传说,汤之时,七年旱,成汤于桑林之地祷告祈雨。

李靖龙:李靖,唐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龙:指杰出非凡之人。诗中称赞李将军有李靖之才。

岭岫:岭,山深貌,岫,山洞,诗中指峰峦、山谷。文选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有“采薇山阿,散发岩岫”之句。

白旗:白,彰显之义,白旗谓正义之师。

注释

①还祠:古代有“祠兵”一词,出兵作战曰祠兵,并举行一种礼仪,杀牲以享士卒。此处指李将军重领军职。寅饮:寅为谦词,恭敬之意。

②桑林雨:桑林是地名。古代传说,汤之时,七年旱,成汤于桑林之地祷告祈雨。

③李靖龙:李靖,唐朝开国功臣,军事家。龙:指杰出非凡之人。诗中称赞李将军有李靖之才。

④岭岫:岭,山深貌,岫,山洞,诗中指峰峦、山谷。文选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有“采薇山阿,散发岩岫”之句。

⑤白旗:白,彰显之义,白旗谓正义之师。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南宋偏安一隅,和议派占居主导地位,主战的正直官员受到排挤和压抑,这时,主张抗金的李将军受到朝廷启用,赵汝愚十分高兴,亲赴一杯亭饯行,写下这首寄托厚望的诗句。

篇10:还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古诗简介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作品。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宦游四川期间所作,诗中抒写了送高参军的离情别绪,流露了对友人路远艰难的担心和别后的思念之情。景凄词切,情真而思深。

注释

①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高参军,生平不详。参军,谓参谋军事。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

③京洛: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④风尘:风与尘,喻旅途辛苦。

⑤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川陕交通要道。

⑥烟露:一作“烟雾”。

⑦“北游”句:语本《庄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按“知”即智。

⑧“南飞”句:指由京来蜀。典出《庄子·逍遥游》鲲鹏图南。禽,指鹏。异禽,与鹏有异,谓无鹏之宏志。

⑨青岩酌:青山饯行。

⑩白云心:谓思念之情。《穆天子传》载西王母《白云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赏析/鉴赏

一提起“初唐四杰”,人们自然会想到杜甫对“王杨卢骆”的高度评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会想起千古传诵的名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会想到骆宾王7岁而吟《咏鹅》,杨炯9岁被奉为神童,王勃25岁即赋《滕王阁序》等逸事。但是,对于卢照邻,知之者甚少。他的《长安古意》虽为佳作,但因其未能尽脱六朝藻绘余习,流传也并不广。其实,卢照邻同样才华过人,除擅长七言歌行外,其五言格律诗十分精致,特别是登临送别类的小诗,更是别具一格。

好友高参军北还,可喜可贺,一路上,纵然山高路险,他也会觉得“驿路开花处处新”的。诗人觉得自己南滞在此,形单影只,实在愚痴,即便有鸿鹄之志也是枉然。高参军将从自己当年南游蜀地的来路还京,真为他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清的峭壁悬崖,急流险滩,不知他如何跋涉。诗人眼看好友离去,远了,远了,好友的车盖早已在视线之外,他还在离别的高坡上挂肚牵肠:什么时候该过三峡,什么时候能越秦岭,什么时候才安抵京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将如何穿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空山野岭又怎样入眠。恍惚间,琴声似断,昔日相与饮酒吟诗的高参军已离他而去,难以再见;秋山俱寂,夜空“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声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惊,直面惜别时的童山青岩,不胜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万水将隔不断我们的情谊。《穆天子传》载西王母《白云谣》云:‘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卢照邻性格孤傲,卓尔不群,为时世所不容,却为亲友所钦佩。关键时刻,总有朋友使他摆脱困境。因此,诗人特别珍重这人世间难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时,常常写诗馈赠。由于悲苦,这类诗作往往景幽情苦,词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旷达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却表露无遗。

“士穷节乃见”,“患难见真情”,卢照邻其人其节,其情其义,便是一例。

【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2.《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3.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4.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5.寒食原文及翻译

6.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7.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8.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9.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10.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东坡还宅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