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

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

2024-08-06 08:11: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bqukqia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

篇1: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

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

爱人是一种痛苦,被爱是一种幸福,然而,在爱与不爱之间,也曾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山清水秀的石泉有一个烟波湖,风景秀丽,两岸青山峭壁林立。近些年通过旅游开发,更是风景如画。当我们乘坐游轮游览湖区的时候,那真是山重水复,湖水倒映着山的美景,山水连体,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沿着湖区东岸穿山越水并排而伸向远方。沿途大大小小的桥梁一座连着一座,这些桥大多带有一个“沟”字,什么罗沟桥,称沟桥,李沟桥……。当游轮来到板沟桥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来到甲板上,仔细观看板沟桥的每一处地方,那记忆的闸门瞬时打开……

一九七八年秋天,随公社施工队来到汉白公路石泉县曾溪河地段修涵洞,由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好在板沟桥下安顿下来。

卸下劳动工具以后,我们就去山上割了很多绿豆蒿秆和葛麻藤,将桥孔两头扎成篱笆墙,作为我们的临时住所。又用石头垒起锅灶,又用竹花代替铺板支起了床,基本算是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生火做饭了。

这板沟桥风光还真不错,东面是高山,西面是烟波湖,湖水清澈泛绿,湖中山峦叠翠,很像桂林山水一样,看到如此美景,我便拿起画夹开始了写生。因为当时我高中刚毕业,又酷爱美术,所以临走之前,除了换洗衣服外,还带了一把二胡和画夹、颜料。

当时和我同去的还有我的同班同学陈丽。因为当时我们都属于“免下”知青,也就是家中兄妹已有下乡知青的,可以依照“多子女身边留一”的政策,留一个子女在父母身边,不用下乡,也可以参加招工招干考试,所以我们也就临时找点活干。在校时,我们关系也就比较要好,毕业后,我们为了再考大学,也曾在一起补习过一段时间,所以在这支施工队里也算是关系最要好的吧。

我们每天要干的活就是把山崖上的石头开采出来。也就是开山放炮,然后再把石头集中在公路边,等待用汽车运往修涵洞的地方。这是真正的重体力活,每天早晨都是爬上山顶,在腰间系好安全绳,然后下到半山腰,用钢钎、大铁锤打炮眼,填充炸药,当一切准备妥当,就在一里开外的公路上设立警界,以防飞石砸死砸伤路过的'车辆和行人。这活又累又危险。我当时年轻力壮,过去寒暑假期间经常在这支施工队干这种活,所以也无谓。只是陈丽个头比较矮小,当然不能和我一样干这么重的活,一般她主要做的都是烧水做饭和搬运小点的石头。

每天一般都在下午六点收工,晚上也没有电灯,所以每天下午收工后洗一洗就拿着画夹写生,有时也给工友们画素描。工友们也最乐意我给他们画像,都主动给我当模特。画好了以后,大家围在一起看画的像不像,评头论足,很是开心。有时候我也给大家拉上几段二胡曲,最常拉得也就是《江河水》《二泉映月》《赛马》《红旗渠水绕太行》等等。陈丽总是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洗衣服,每次都是悄悄地把我换下来的衣服给一块洗了。当然,我心中也是有一点小小的感动,从那以后也慢慢地关心起她来。在做工时,总是担心这粗木重石的活会让她受伤。遇上重一点的活我都抢着干,而她有点倔犟,老是不想让人看不起,总是尽最大的力气干活,和我们小伙子们一起抬石头,完了还得提前回去烧水做饭。一天数她最忙最累。时间长了,我也只好随着她。我就去多帮她干点别的什么活,比如,早早地去小河沟挑上一担水,把柴火劈好。有时候也帮她提前将菜洗好、切好。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张扬,总是默默地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也老是想着帮她做点什么,慢慢地我们就配合默契起来。

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手切破了,而且伤口很大,需要休息几天。队长见我平时帮她做饭,也就安排我接替她做饭。有时她回家去,也都是由我给大伙做饭。在她受伤的那些天,她总是要来帮我,我是坚决不让她做什么。因为做饭少不了要沾水,沾水后很容易引起伤口感染。更不能去工地搬石头,所以她就看着我做饭,陪我说话。那段时间我们聊了很多话题,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

一天在山上干活时,我发现了几株野花椒树,上面结满了花椒。收工以后,我就约陈丽一块去山上摘了很多的花椒。有了这些花椒后,炒出来的菜要好吃多了。特别是用花椒做出来的南瓜汤大伙都爱吃。自从受到大家的好评后,我和陈丽开动脑筋变着花样给大伙做着吃。我记得曾经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椒叶锅盔》,讲得就是作者当知青时,没粮食吃了,他在一社员家吃饭,这家主人给他做了一顿花椒叶做的锅盔馍,相当好吃。于是,我和陈丽试着做了一次。还别说,做出来的锅盔还就是一股椒香味。接着我们又做了花椒油馅馒头,大伙吃得特别开心。每天收工后,大伙都会自觉地带着很多野花椒回来,也连带着很多的花椒叶。每当这时候,陈丽也总是深情地望着我,似乎是一种夸赞,也似乎是一种分享,更似乎是一种感激。

那时候,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还很匮乏,粮油都是按计划供应。可是,我们干的体力活,人又年轻,一顿饭吃上一斤粮食一点不觉得饱涨。大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每次开饭的时候,陈丽总是把她的饭分给我一些,有肉菜的时候,她把肉全部让给我吃,她只吃点蔬菜。每次从家里带来的肉菜她也是全让给我吃。

记得有一次她中途要回家一次,刚好公路段的汽车也刚好回县城。天下起了毛毛雨,本来她在驾驶室坐着,可是技术员和监理员也要回县城,她就只好坐车厢了。当时我就恨那个监理,你说你一个大男人跟一个女人抢什么坐位,男人淋点小雨怕什么?当时我真想冲上去把那个监理拽下来。自从陈丽走了以后,我心里有点空落落地感觉……

那两天收了工以后,我也没心事画画,也没心事拉二胡。到了晚上就听着那湖上刮来的冷风呼呼作响,那桥拱很高,蒿草扎的篱笆本来也透风,加之扎得也不是太高,越睡越觉得凉嗖嗖的。越是睡不着也就越想她,满脑子都是她的身影……

没想到的是,第三天一大早她就回来了。她从家里带了很多的肉菜,还悄悄地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其实我也知道,她的心情何尝不是同我一样。说句实在话,陈丽长得是很漂亮,除了个头矮小一点,别的方面真没得挑剔,而且性格有点柔中带刚。从内心来讲,我也真的很喜欢她,每当和她在一起,总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考不上大学,就得等待招工考试,考上了才能分配工作,招工的时候“下乡知青”优先。我们前途未卜,哪敢想那儿女私情。

一天傍晚,当我画完画,还不见陈丽去溪边洗衣服回来,就去找她,只见她坐在小溪边发呆,当她见到我时显得很是兴奋。我问她:“怎么了?在这发呆。”她笑了笑说:“我在等你啊!我就不信你不来找我。”我说:“天都快黑了,我还以为你……”话说到一半我就说不下去了,我知道再说下去的话,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只好把话打住。后来我们一直沉默着,直到队长叫我们回去这才拿着一盆衣服回到板沟桥下临时住所。

工程还没结束,家里托人带信,让我去供销社菌种厂做工,因为那里的工作轻松许多。也没有现在的工作危险,成天开山放炮,特别是遇上哑炮,是最危险的。于是,我便离开了施工队。离开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依依不舍的告别,她依然是默默地帮我整理行李。我想也许我们都是同一个镇上人的缘故吧,以后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

后来我从菌种厂回来,也听说在我离开施工队的不几天,陈丽也离开了施工队……

两年后,我用顶替我父亲的方式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供销社一名正式职工。而陈丽先后参加了两次招工考试,都因为没有下乡,录用的分数线要高出下乡知青很多,而没有被录用。直到八四年才分配到了集体企业。那个年代,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是有很大差别的。

四年以后,我们几个要好的男同学在一起聊天,提到陈丽,说我的另一个男同学在追求陈丽,本来都快要成了,却因为我,他们才不欢而散。实际上这事回想起来,我是很喜欢陈丽,但是我们之间从来没有互相表白过,可以说我还没往深处想,更没来得及往那方面想。不过我心里还是有一种的复杂的心情,有一种负罪感,当然这种负罪感不是对我那个同学,而是对陈丽,她为了我付出和牺牲得太多太多。同时也有一种幸福感,因为我知道了她是我所喜欢的人,她也很爱我,这种爱的确很幸福。

七年后,在我结婚的时候,也不知陈丽从那听到了消息,她特意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那时候,她还是单身……

直到多少年以后,我们都已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是我们一直都保持着纯洁友好的同学关系。每次见面都没有提起过在板沟桥下那些往事。但是,我相信她也不会忘记。

烟波湖变了,变得比当年更漂亮了,湖光山色,碧水蓝天,山峰上的树木翠绿欲滴。板沟桥没变,只是周围的环境变了。当年开过石头的崖壁上重新长满了植被,仿佛是岁月有意要抹去当年的痕迹,只有一股清澈而熟悉的山泉从沟顶上潺潺落下,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也许只有我才听得懂……

篇2:吕沟记忆散文

吕沟记忆散文

故乡为豫中小镇,乃八百里伏牛山之余脉。群山环绕之下围出的那一片并不平整的凹地,便成了小镇的基本版图,乡人便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虽然说起来是余脉,倘若能把这八百里伏牛山比作一条长长的牛尾巴的话,小镇所处的位置其实连尾巴尖都算不上的,充其量只能算是尾巴尖上最长最长的那一根牛毛的最尖端处,因为出小镇往东翻过了叫作塔林坡的高岗,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而立小镇最高处向西而望则是绵延无尽的群山,我将其比作牛尾上最长最远的那根牛毛一点也不为过吧?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山水相伴,才有美景。然小镇四面皆山,独缺了水。于是这山便因少了水的相伴而多少给人感觉失了些灵性。好在镇内南侧大刘山脚下有个叫吕沟的地方,相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练成仙之地,倒也应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大刘山便因了这传说而多了一些人文色彩。不论这传说是真是假,反正乡人们是信的,每每走到吕沟那块据说是吕洞宾修练悟道的大石块跟前,难免会停下来看看,或是攀上去坐坐,想必是为了能沾点儿他老人家的仙气吧。因为我家就住在南山坡,小时候便常会约了三五小伙伴去吕沟玩。说是玩,倒真没有多少游山玩水的意思在里面,更多时候我们都是有所图谋,这所图的便是南山上的物产。南山因处于大刘山的背阴坡,相对来说利于保墒,也就植被较多,物产丰富,堪称小镇的后花园,其中吕沟因为离镇内居民较近,还有三四户村民居住,更适合人们来此游玩,顺便也可采摘些或食或用的东西回去,不失为游玩的好处所。乡人俗语“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于是在这样的月份里,不论大人或是小孩儿总是愿意到这里转转的。因这里能产果子的经济作物多为早年大生产时集体所种下,植株不多且杂,分布又比较散,所以并不专属于谁家,杏子,梨子,酸枣,核桃,柿子,也算应有尽有吧,到了果子尚青涩将就能吃的时候,谁来路过都可以摘了来吃。于是人们便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来这里走一遭。绕着沟里转上一圈,即凉爽又静幽,还可采获,此时若于沟谷深处抬头透过浓阴望上几眼蓝天,或恰好就有几朵白云飘过,心绪立刻就能让人变得宁静而美好,那种感觉好不惬意。

南山因了整个大环境的'无水给人感觉多了几分青峻,少了几丝娇媚,但吕沟有水:一丝,一井,一汪!

一丝,便是自吕洞宾修练所坐巨石之下的砂石质渗流潺潺而出的一丝山泉,那泉水顺山沟间地势象一缕丝线曲折而下,因水量极小,人所能看到的水流给人感真的是仅有一丝。这一丝便让人倍感珍贵,每每路过口渴之时,我们便会就着地势用近前的砂土围一个极小的水坝,将那丝水截留下来,等蓄多流干净之后真接将嘴伏了下去,对着一汪水痛饮一阵,那甘甜直入心脾。倘若你运气好,也许恰好你就能看到一只螃蟹,小心翼翼地捉了来,你也是可以把玩好半天的。

一井,便在那一丝水的下方百米之处,旁边有三两株高大的核桃树,那是沟底的一处平地,一眼不算很是规整的石砌水井。从井沿自上而下望去,通体石头交错垒作,无灰无泥,不勾不砌,简洁而不刻意,几块条石横卧井口便成了井沿,自然而然,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随意却又不失章法。石头因了水气的渲染与岁月的侵蚀,使你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眼睛判断出它的年代有多久远以及井有多深,于是年少时我们常常会和同行的玩伴找一两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往里面投去,因为常听大人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便以自己所扔入井中石头入水时所发出的声响来判断井的深浅,听到沉闷的一声“扑通”之后便一番感叹:原来这井水很深啊!这时候知识并不是很丰富的小脑袋瓜竟也会泛起孔子那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名句,以及老人们常提醒的“两人不看井!”的警言。于是匆忙地将脚挪离了那井沿,不再去探究它到底有多深。井虽沟谷之中,但看那井沿并不脏乱或是长满野草,你在它跟前能感受得到一种无形的生活气息,使你能感受到离这水井不远处,必定会有一户或是几户山中人家,它或掩于草木深处,或居于崖畔之侧,此时你只需将视线顺着井沿边那一路随地势随意铺就的一串石阶寻去,便能找出它的所在,那路的尽头必是那居于这山涧深处的一两外屋院。

一汪,悬在山半腰,人工开具,若非熟悉此处的人绝不会知道它的处所。按通常的理解,一汪水必定是要在沟谷的低处的,然这一汪水却因了乡人的智慧而高高居于砂石质的山腰之上,你从裸露着褐黄色砂石的山腰顺山间小道一路蜿蜒走来,行至两山脊夹缝处,忽地便于道边显出一个半露的水洞来,两平米见方的洞口,蓄着一汪清水,水清冽,没幽深,一汪水,一半露天,一半在洞内。水汪之洞口仿如一张张开的大口,呈欲吞人之势,与水汪相对的路边又是深近百尺之沟谷,身处此一位置,左有水洞幽深而出寒气,右有深谷望之使人头晕目眩,不寒而栗。若非因渴而取水,绝不愿久留之。

吕沟的美不仅是因为它有南山少有的水为自已添了灵秀,也不仅因为它有各样果子让人可以品尝回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入沟你随小径的石板路拾阶而上时,你会不经意间看到一片矮小的竹子,竹是野生,低矮丛生,高仅两尺许,但就是这仅有两尺许的低矮野竹却能带给你一种你无法言说的青翠,那不同于日常所见各色枝蔓树叶的纤巧修长干茎与“介”字形清新竹叶,对于我们这些从没看到过南方高大竹林的北方人来说,仅这一丛低矮的野竹便能让我们兴奋好半天了。记得第一次随爷爷走这条路时,他告诉我这竹叶可以摘回家里煮茶喝,有很好的清热去火利尿之功效,于是回来再路过那片竹子的时候就摘了一把回来,真真的让爷爷给煮了当茶喝,那味道是我从不曾喝过的味道,茶水略泛青黄,色泽润透,入口略涩,后有回甘。直至很久很久以后,当我们长大后从电视广告上看到一则关于“鲜竹沥口服液”的广告时,才知道这竹叶熬煮出来的汁水真的很有药用价值,于是回想起当年爷爷的话,不得不感叹祖辈们的智慧。

摘上几枚竹叶,顺石阶而下,便可踏上归家的小路。走出吕沟谷底那清幽的树荫,你便要重回自己生活的地方,顺山势而就的几十上百亩簿田层叠栉次排在路边,秋种小麦,夏植玉米,窄窄仄仄的小路不规则地一直往前延伸,可以走到自己屋院。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自己离故乡而去。于是,多少年后,当你不经意去回首,你才发现竟离她好远好远,直到有一天,你在异乡的梦里忆起那美丽的容颜。

前年再回故乡,南山修了南环公路,顺路去吕沟,近了许多,只是路边再无农田,曾经作为吕沟遮面之用的门户小山包已经因为修路而被移除,一览无余的大开门户让吕沟一下变得赤裸,再加上一条水泥马路蛮横地横陈在吕沟面前,观之倍感丑露不堪,再没有了当年的神秘清秀,那曾经隐于树后崖畔的屋院也因了无人居住而早已破败颓塌,使人不忍直视,我便有种误闯了他人内宅之感,急急的转身回还。如若让我细看她今日被人为催残而丑陋的面目,我宁愿当一只自欺的鸵鸟,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进那沙子里,不再直视这现实的悲哀,让自己还活在内心深处所留存的那份美好意境里,去回忆吕沟曾经美丽的容颜。

篇3:板涧河记忆散文

板涧河记忆散文

垣曲板涧河水库工程上央视了,我看着那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激动不已。因为我是喝着板涧河的乳汁长大的,河边有我的童年乐趣,脑海里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幼儿时的板涧河明亮如玻璃带子,它接纳了很多清冽的泉水,温柔地缠绕着村庄缓缓流淌。离家二里坡下石硖旁就有一眼活泉,一年四季汩汩流淌。这是家乡父老的生命泉,吃水饮牛洗衣都在这里。它以旺盛的生命力,为板涧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

这里春天的景色最美,河水解冻万物苏醒,黑脑袋长尾巴的蝌蚪成群结队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绿油油的河草随流水有节奏地漂浮,青色的马虾弓着背自由活动着。河岸上绿茵茵的小草踩上去软绵绵的,五颜六色的花儿点缀其间,闻一闻草青花香,听一听河水弹奏的小调,真是畅快极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的打舞叉翻跟头,玩累了躺在绿草间,望着蓝天上白云悠悠,沐浴着明媚温暖的阳光,聆听着牛儿吃草有节奏的摇铃声……

夏天的板涧河,板那更是我们童年娱乐的天堂,光在河边就有许多乐子。那时河里螃蟹很多,河岸边随意搬起一块石头,就能看见螃蟹突着眼睛,舞着钳子。记的我第一次跟着几个哥哥到河里捉螃蟹,看到大哥在河中搬起石块屡战屡捷,我也使出吃奶的力气搬起一块石头,看到一只大螃蟹从浑水中游出来,我不知天高地厚伸手就抓,没想到我不是它的对手,在我伸手的一刹那,它反戈一击夹住了我的手指,我哭叫着使劲儿甩着手,疼得直掉眼泪。不过后来掌握了捉螃蟹的要领,再捉也变成了小菜一碟,河岸边多少次满载而归,已记不清了。

河里鱼很多,赤脚趟河你能感觉鱼儿从脚边滑过,乍把长的鱼儿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离石硖不远处有一条水渠,我们凭小孩的智慧放闸闭闸,让鱼儿搁浅。这捉鱼得眼疾手快,双手一掬往河岸一甩,鱼儿就成了秋后的蚂蚱。冬天一颗梨,夏天一条鱼,大人们说夏天喝鱼汤洗胃通肠。每当我们捉到鱼,熬上一大锅汤,姊妹们你一碗我一碗,那香味那氛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七八月骄阳似火,你若不怕那火辣辣的太阳曝晒,走在河岸边就能遇到晒盖的老鳖。不过小孩子捉鳖千万别让它咬了手,听妈妈说鳖咬手,吼雷才松口。记得那次我与大妹妹去河里抬水,刚到河边就发现一只老鳖正在河岸上晒盖。我们发现了它,它也看到了我们。与那斯对视,它慌着神向河里逃去,我箭步追上它,一脚踩在它的脊背上。我可真正见识了缩头乌龟的熊样,它的头和四肢缩进盖下没了一点踪影。我感觉脚下就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哼,躲了和尚躲不了庙!我金鸡独立般站上去,它终于撑不住了,伸出了头也伸出了腿,我不由分说,麻溜地捊下头绳,用活扣套住了它的后腿,提溜了起来。它头一直仰着,瞪着它那贼溜溜的绿豆眼睛,两只短短的前腿拼命得舞动着。不过不管它怎样挣扎,怎样不愿意,此时我们绝不会发善心,想逃走那是痴心妄想,门都没有。因为把它提回家就是一道上好的美味,一只老鳖里有百样肉呢!用鳖做餐不用杀,不用开膛,要活着煮,它肚里的脏物才可吐得干净。我认为这样太残忍了,鲜煮的鳖蘸着蒜水虽然好吃,我却不忍下口,从来没有尝过它的滋味。

我们的母校就在板涧河边,离学校不远处有一环臂倒岸大潭,夏天是游泳娱乐的好去处。我们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老师只教了游泳的基本方法,我们自学自通,学会了各种泳技:我能脚不点底,立于水中如履平地;能一头扎进去,在水下游几十米;能睁着眼睛钻于水下,追得鱼儿无路可逃;能站于倒岸石上,纵身跳下轻轻扎入水中……夏天来了,学校上课到中午最后一节,我们人在教室心早飞到河里,钟声一响,男生女生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向河岸冲去,那是去抢占地盘,有时连衣服都不脱就跳进河里。那时生活苦,一年四季两顿饭,夏天的中午大都在河里渡过,玩够了洗爽了把衣服一洗晒在河边石头上,赤身裸体钻在岸石下吃干粮,纳鞋底,讲故事。

秋天黄叶像小船漂在清凌凌的水面上,与河底的沙石相映成趣。此时鱼儿肥了,学校后面那条水渠,有一处约三尺高特别陡,启蒙老师编了一个荊条深筐,晚上装在渠底,鱼儿游下来正好掉到筐里。值日生每早到校有一项工作,就是去那里抬鱼。我们一前一后抬着鱼筐走在小道上,鱼儿在筐里甩着尾,闪着银光,溅着水珠。那晃悠的身影是一幅动人的`油画,那咯咯的笑声是最美的音符。

冬天万木凋零,这是板涧河一年中的枯水期。没有了淌淌大水,但从不断流,河水依然用它的韧劲一路向前。等到三九四九天,河面结冰了,那里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淘气的男孩穿着妈妈纳的千层底在河面上滑冰,鞋湿了很难干,几次底儿就透了,帮儿烂了。可哪怕穿烂鞋冻伤脚,受父母的责打,依然难禁滑冰玩儿的诱惑。五九六九冻破石头,但那活泉依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水,它注入板涧河的流域里,水草新鲜油绿,呈现着勃勃生机。跌进腊月活泉边就开始热闹了,拆洗棉衣被褥的大妈婶子,到这里可着劲儿地洗。那棒锤起起落落,用皂夹搓搓揉揉,一件件洗净的衣物,搭满了河岸的灌木。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河两岸的村子里开始拓展开荒。一把镢头开开开,一把斧头砍砍砍,一群群牛羊啃啃啃……河边种上了蔬菜瓜果,坡地种上了五谷芝麻,砍来了木头盖房烧柴禾,满山的牛羊啃没了植被……

夏,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依坡而建的村庄无可奈何地静默着,裸露的黄土地呻吟着哭泣着,如注的大雨侵蚀着失去保护层的土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泥水,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向板涧河冲去,顷刻之间清水变得泥黄,母亲河不再温柔,肆虐的洪水耍起了威风,如一头头发威的雄狮咆哮着,扭曲着向前奔去。搭石冲跑了,木头桥冲跑了……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开垦的薄田被冲跑了,河边的庄稼蔬菜西瓜,都成了被卷跑的漂浮物。

雨后初霁,板涧河彻底改变了模样。河边青青的草,绿油油的庄稼都被淤泥毁了容,河底也淤上了一层黄土泥……暑期最热的一段时期,板涧河依然流淌,但看着表面温柔却再看不到河底,你若斗胆下河,那你得提防陷进淤泥。板涧河不再是孩子娱乐的天堂。

突然有一天,河水变成了灰色。原来上游开了矿,矿粉污染了河水。母亲河成了家乡的灾难河,螃蟹、鱼、马虾、老鳖销声匿迹,河水浇灌的庄稼也没了生机。

有一年冬天河水断流,裸露的河床呈现出狰狞的面孔,我站在河床上,望着满是污浊泥垢的石头发呆,失落神伤涌向心头。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潭水里,溅起一滴滴混浊的泪滴……

值得庆幸的是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幡然醒悟,响应国家号召开始退耕还林,开垦的坡地又长出了茂盛的杂草和灌木丛。一块块土地上,房前屋后都植上了树,工厂污染也得到治理。

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再回故乡,在河边我终于找回了童年的记忆,河水哗啦啦唱着歌,我又看清了河底的石头,看见了小鱼在河里游玩。我一时兴起,在河边捉起了螃蟹,一不留神竟然四脚朝天摔到河里,尽管成了落汤鸡,但爽朗的笑声惊飞了鸟吓跑了鱼……

几十年弹指一瞬间,现在家乡根据国家规划实行了移民搬迁,裸露的土地已被葱郁的植被覆盖,板涧河又恢复了美丽的容颜。随着小浪底板涧河水库的建设,板涧河的水将成为周边五县灌溉,吃水,工业用水的源泉。想到这条河将以更生动的姿态服务于三晋父老,失落的乌云被驱散,自豪之情溢满心间。

篇4: 白鹰沟水库记忆散文

白鹰沟水库记忆散文

说起白鹰沟,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沟。可说起南横线穿越了白鹿原,一般人都是知道的。说得具体点,南横线也穿越了白鹰沟,曾经的白鹰沟水库可是当年白鹰沟的亮点,虽然现在已没有了白鹰沟水库的身影,可白鹰沟水库依然存在于许许多多上了些年纪人的心间。白鹰沟水库的故事还真不少呢。

白鹰沟的名字和沟上的千年古寺白鹰寺可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白鹰沟的由来就是由于这里常有白鹰展翅从沟间飞过,而且时常间是成群结队的,白鹰沟更是有着久远年代的沟壑了。

小时候,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白鹰沟。白鹰沟在沐浴沟的紧北边,沟间距离不过二三里宽,沟的深度在我看来也就是二三里深的样子,沟从北到南也就是四五里长的样子。那时候,白鹰沟水库可是肩负着村里庄稼的灌溉问题,水库虽然还不及沐浴沟水库的四分之一,可那水域也是不小的,水源的起头就是来自白鹰沟最北端,那可是沟上村民挑水的地方,白鹰寺的和尚在这里挑水吃那也是无疑的。白鹰沟水库多余的水自然就流到了下边的大水库沐浴沟水库。沐浴沟水库那可是供h里公社和白鹿原下魏寨公社部分村子稻田供水的特大型水库,抗旱灌溉非它莫属。白鹰沟水库也是具备不小规模灌溉设施的,大型的发电机组都是长安县拨给村里的,光那台大型发电机从原上运到沟底,那可是动员了全村的男劳力,就连我这个小孩跟着、看着。那么大躯体的设备,要从坡上运到坡下,社员们的集体智慧可是发挥了巨大作用。我记着当时都不知道有多少付扁担、多少根粗木杠一点一点撬着、撬着,旁边围满了人,人们喊着口号,人们心往一块施,硬是把好几顿的庞然大物给拖了三里多路,这件事在我心里扎了根,根本就忘记不得。

白鹰沟水库供村里灌溉那是绰绰有余的,就是邻村的地都能浇得上。由于离村子近,原上好几个村子的孩子每年夏天都要在水库里游泳,游泳间隙甚至还能捉到鱼呢。说起了白鹰沟水库的鱼,那可是有故事可讲的。白鹰沟水库是由长安这边建成的,使用权自然归长安所有,不过,水库的东边坡面,还有坡上的村子就是蓝田的。灌溉蓝田沾不上,可水库里的鱼可就热闹了。那年白鹰沟水库的鱼特别多,鱼也特别大,谁看见都会羡慕和逮上几条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少不了偷鱼的人,时间一长,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水库东边蓝田那边的村子人说鱼是他们的,水库西边村子的人自然就不让了,村子和村子之间没几天就发生了规模不小的“打斗”,木棍、铁锨、?头,激烈的时候刀子、斧头等家伙都用上了。正当打得长安这边快要败下阵的时候,公社上常驻沐浴沟水站的职工队伍赶了过来,对面一看有“援军”赶来,东边村子的人们自然向后撤了,跑着上坡的人群黑压压一大片,他们彻底认输了,本来他们就是缺理的一方嘛。“打斗”发生之后,长安这边就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捕鱼行动,公社都来人了,那大大的渔网,人背着都很是吃力,该炸的炸,反正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捕上来的鱼一堆一堆的,好大好大,我家里都得到几条鱼哩。上世纪那个年代,村子和村子之间的打斗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打斗过后,乡党见了还是乡党,一般人都是不记仇的。虽然长安和蓝田两交界,虽然也有过利益上的争斗,可历经风雨,不知道多少代都是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亲戚间的往来,往往就跟一家人一样,在大事大非问题上往往是一致的。

白鹰沟水库也是白鹰沟里最美的一处景观。水库虽然面积不算大,水库里的水私人可以随便用的,就是东面的蓝田社员谁愿意多少担就挑多少担,毕竟坡地上也有菜地和庄稼呢。那时候,白鹰沟水库的水真是清澈见底,水是地下清泉冒出来的.,天长日久,小小的溪流就汇集成了水库,水库的大坝负起了拦截水流的作用;那时候的白鹰沟水库旁,到处都是绿绿的芦苇荡(我们这里叫羽园,打草席,包粽子都用这),好稠好稠,人钻进去都不好出来呢;那时候,白鹰沟水库的北边和水库大坝的下面就是长长的、窄窄的河流,在河里洗衣服、在河里捞海贝,在河里逮螃蟹,那真是很有实处,很有快乐的游乐呢;那时候,常年四季,水库边,小河边时常都有村妇们洗衣服、洗被子、两人妇女拉着洗过的被面子拽着、拽着,那真是一种舞动的美呢,尤其是彼此间会意的笑声,还有男女间开玩笑的嬉笑声,真不愧是一幅幅美丽难描的田园风景画呢。

白鹿原的美不光在原上,而且原间的沟也是很值得介绍一番的。白鹰沟水库在后来无人经管,关键是原上风调雨顺,抗旱浇灌也没市场,白鹰沟水库也慢慢被人遗忘了,尤其是新修了南横线,一般人已看不到它昔日的影子了,好美好美的白鹰沟也没了以前的景观。修南横线是应该的,白鹿原人也是明大理的,做出了牺牲也是值得,白鹰沟的整体风貌还是存在的。所以,我要说,白鹰沟水库只是白鹿原美丽中的一个小点,虽然已没了踪迹,可我还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白鹿原曾经还有个美丽的白鹰沟,美丽的白鹰沟哩!

【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相关文章:

1.核桃沟散文

2.桥下一家人读后感

3.《桥下一家人》读书笔记

4.记忆如风散文

5.供销社记忆散文

6.记忆的散文

7.《桥下一家人》读后感精选

8.《桥下一家人》好词好句

9.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氧化沟处理高浓度淀粉废水

10.散文:距离不一定是感情的沟

下载word文档
《板沟桥下的记忆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