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寓言故事精选
“aloec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历史的寓言故事精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历史的寓言故事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历史寓言故事
历史寓言故事五篇
1、《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3、《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4、《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因为我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篇2:历史经典寓言故事
一只乌龟从水中爬上岸,被岸上的鸵鸟看见了。鸵鸟走过去对乌龟说:“我不明白,你的脖子长得那么短,而且总是缩在里面,人们为什么偏偏喜欢你?”
乌龟听了这话,伸了伸脖子,然后慢腾腾地反驳道:“人们都说你是鸟中之王,跑得快脖子也够长,可谁也不明白,你为什么遇到一点小事儿,身体就卷曲成一团,把头也埋进沙子里躲避起来,这样的胆小鬼谁会喜欢?”鸵鸟
篇3:历史寓言故事精选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yǐng]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郢书燕说指的是在解释文章时曲解了原意,但有时可能也表达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故也不全作贬义。
在作者笔下,燕相是一个一边倒,没有自己主见的一个人,燕相当然很可笑,他对待人和事没有做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凭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人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篇4:历史寓言故事精选
秦青是民间很有名的歌唱家,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教。
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也来向秦青学唱歌。
秦青耐心地教学生唱歌,并要他们每天自己练习唱歌。
薛谭练了一些日子,还没有全部掌握秦青唱歌的技艺,便自以为都学会了。
于是,薛谭向秦青告辞,准备回乡。秦青没有挽留他,把他送到郊外,特意为薛谭饯行。
酒喝到一半,秦青说:你马上要离开了,我唱个歌为你送行吧!说罢,他打着拍子,唱起歌来。悲壮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飞上天空,连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迷住,停止下来。
薛谭听到了这美妙的歌声,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学到秦青的歌技,他感到羞愧,说:师傅,我错了,请你让我跟你回去继续学习吧!
薛谭又回到了秦青的学馆。从此,他认真学习,一辈子也没敢说要回去的话,终于成了有名的歌唱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不要因为有一点皮毛知识就骄傲自满,要努力刻苦地学习,超越自我。因为学海无涯,永远精进。小朋友们,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篇5: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术士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经虢君同意后,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不一会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寓言故事成语有
3.寓言故事成语20个
4.寓言故事成语及解释
5.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6.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7.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什么
8.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9.有关成语的寓言故事
10.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篇6:古代历史寓言故事
一个农夫栽了两棵苹果树,到了收获的季节,两棵苹果树都硕果累累。在农夫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两棵苹果树被弄得枝折叶落,伤痕累累。
第二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发现,只有一棵苹果树上果实累累,而另一棵上一个果实也没有。
沉浸在收获喜悦中的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虽然这回很小心地采摘苹果,可也弄得这棵结果的树折了不少枝叶,而另一棵没结果的则丝毫无损。
不结果的苹果树得意地说:“多亏了我明智的选择,才保全自己毫发无损。”
结果的苹果树说:“多亏了农夫的精心照料,我才能长大成材,能给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即使受点损失,我也很高兴。”
不结果的苹果树叹道:“真愚蠢,连爱护自己都学不会!”
第三年,到了收获的季节,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一遍。
这年冬天,农夫想,反正这棵苹果树不会结果,砍了做柴禾烧算了。
于是,农夫砍倒了那棵不结果的苹果树。
马的眼中充满了泪水。
篇7: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释义】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近义词】以蠡测海、一孔之见 、井底之蛙、目光如豆。
【反义词】面面俱到、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出自《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篇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释义】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近义词】欲速不达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叶公好龙 [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近义词】漏洞百出、前后抵触、相互抵触
【反义词】言行一致、顺理成章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近义词】自欺欺人、一叶障目、掩鼻偷香
【反义词】开诚布公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近义词】背道而驰、分道扬镳、舍本逐末
【反义词】殊途同归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近义词】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徒劳无功、节外生枝、适得其反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如其分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近义词】浑水摸鱼、冒名顶替、鱼目混珠、以次充好
【反义词】名副其实、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货真价实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近义词】知错就改
【反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时不我待
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近义词】惊弓之鸟、壁间蛇影、风声鹤唳、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反义词】处之泰然、坦然自若、谈笑自若
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宋·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近义词】舍本逐末、反裘负薪、本末倒置
【反义词】去粗取精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释义】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近义词】自命不凡、旁若无人、妄自菲薄、自高自大
【反义词】谦虚谨慎、大智若愚
黔驴技穷 [qián lǘ jì qióng]
【释义】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出处】寓言故事见唐·柳宗元《黔之驴》。
【近义词】无计可施、江郎才尽、黔驴之计、束手无策
【反义词】三头六臂、神通广大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近义词】庸人自扰
【反义词】若无其事、无忧无虑、乐天安命
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释义】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近义词】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反义词】一筹莫展、捉襟见肘
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义】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据说;河神因河水大涨而自以为了不起。后来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洋;于是望洋向若而叹。”
【近义词】无可奈何、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反义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郑人买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释义】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近义词】死搬教条、生搬硬套
【反义词】随机应变
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近义词】锲而不舍、铁杵成针、持之以恒
【反义词】虎头蛇尾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东施效颦、步人后尘
【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择善而长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近义词】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反义词】脚踏实地、名副其实、实事求是
捕风捉影 [bǔ fēng zhuō yǐng]
【释义】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下》:“求之;荡荡乎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
【近义词】空穴来风、无中生有、道听途看
【反义词】耳闻目睹、实事求是、言之凿凿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近义词】发奋图强、废寝忘食、自强不息
【反义词】苟且偷安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近义词】墨守成规、坐享其成
【反义词】随机应变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近义词】励精图治、忍辱负重、奋发图强
【反义词】妄自菲薄、胸无大志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近义词】腹背受敌、山穷水尽,危机四伏
【反义词】安然无恙、歌舞升平、旗开得胜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近义词】颠倒是非
【反义词】是非分明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近义词】破釜沉舟
【反义词】重整旗鼓
篇8:走进历史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乌合之众
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开诚布公: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篇9: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间打猎时,发现了一只鹿。这只鹿听到野地里传来的声音,突然警觉起来。当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准自己的时候,撒腿就朝东面方向跑了。司原氏并不气馁,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跟在后面紧紧追赶,并且一边追赶一边大声地喊叫,试图以此把鹿吓懵。
正在这时,西面来了一伙追赶猪的人。他们听到司原氏的喊声,以为是东面有人在堵截这头猪,于是就跟着喊叫起来。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边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赶猎物,于是他放弃了自己追赶的鹿,朝众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那伙人叫着喊着从司原氏隐蔽的地方跑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司原氏竟然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一头浑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兽。他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头吉祥的珍贵动物。司原氏扑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带着这吉祥的野兽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来喂养这头珍贵的兽。这头兽也十分亲近司原氏。它一见到司原氏便摇头摆尾,朝司原氏发出可爱的“哼哼”声,因此司原氏越发喜爱它了。
没过几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这头白兽身上,将附着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冲刷掉了。司原氏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原来竟是自己家里丢失的老公猪,而今却被司原氏当作宝贝从外面带回了家里。
【历史的寓言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1.历史寓言故事精选
5.四字寓言故事精选
7.编写寓言故事精选
10.搞笑的寓言故事精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