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
“huangxix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每所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对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反应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上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设计了相应的考核模式及其组成.
作 者:杨涛 柏汇崧 张先霁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湖北,襄樊,441118 刊 名:企业导报 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核模式 上机考核 上机任务篇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每所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对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反应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上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设计了相应的考核模式及其组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上机考核;上机任务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的设计原则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调实践考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双基”作为最终目的,“双基”是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以使其初步具备学习更高层次计算机理论和训练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该课考核模式设计中,须结合理论与实践,既要将理论知识作为最基础的内容进行考核,又要将实践能力考核部分突出出来。
2.随堂考核与上机考核相结合,偏重上机考核。课堂讲授中可以设计互动环节来作为随堂考核的内容,教师要将随堂考核设计到教案当中,编排到平时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在备课时更要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备课,以增强随堂考核的实效性。随堂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课堂中师生的即时教学互动,教师还需要通过布置一定量的上机任务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其完成情况则作为考察一个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应当作为考核组成的重要组成。
3.作品设计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重视作品设计考核。随堂及上机考核都是平时一般性的考核,不足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设计一些阶段性的作品设计考核。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学习完毕之后,应当布置一次作品设计任务,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由教师提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编排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纸或其它形式的文档,而且在作品设计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度。这样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情况,还起到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课程结课考核也是必须的,它是最后针对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设置,专门用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一种有效考核方式,应当尽量采取无纸化考核形式,改为纯上机操作考核,其中理论部分的内容以选择题等形式出现,其余均考核操作性内容。
二、考核模式的构成设计
1.平时考核。主要包括随堂和上机两类考核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10%和20%。随堂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上文提到的互动式考核形式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阶段性的理论小考试,教师通过不多的题目将一部分理论知识整理成考卷形式,随堂利用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考核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上机情况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成绩,可以包括每次上机任务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等等。该部分考核需要教师在上机任务的内容设计上下足功夫,因为它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符合课程考核模式设计原则的重要体现。
2.作品设计考核。作品设计它包含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章上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三章的`作品设计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10%和10%。由于作品设计具有极强的个性分,在每部分考核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作品,确实做到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Word部分作品设计的考核题目,设置上要以文字和段落的编辑及排版、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对象的插入等为重点,将作品设计所需的资料、素材以及必要的提示发送给学生,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要尽可能从作品题目设计上反映出该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反映学生对文档编辑、排版和美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的操作能力。Excel部分要以填充、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条件格式、公式函数等内容为重点,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样表让学生参考,并附以相应的要求,该部分考核题目设计上要能够反映学生对表格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综合操作能力。Powerpoint部分要以幻灯片的制作、编辑、版式、切换方式和自定义动画为重点,可以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编辑具有一定主题意义的幻灯文稿,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该部分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后以文稿放映效果、动画效果、文字颜色搭配等为评定依据。
3.结课考核。结课考核主要通过学生登录上机考试系统并以最终答题成绩为考核成绩,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系统卷面分数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0分,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包含少量操作方面的基础知识;文字录入题占10分,检验学生的打字速度和准确度;操作题占50分,包含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系列软件和网络应用三大部分。每种题型分别按照由易而难逐个题目增加难度,难度档次分为易、中、难三档,比例为1:2:1。
参考文献
[1]张鉴新,周晓晴.Office操作题自动评阅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3)
[2]岳琪,王珊.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的研究[J].信息技术.(4)
篇3:由考核模式看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由考核模式看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以往都不太重视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无法起到指导教学和促进学习的效果。本文从考核模式入手,探索“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全方位监控师生的教学、学习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考核模式; 过程和目标;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总结以往的模式,教师对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的检测最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笔试,即通过做一份纸质卷子就完成了学业检测。这种方式极不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更不利于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应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模式,积极地推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浅析“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笔者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拟创建一套合适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以检测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为考核指标,将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最终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因为学习过程考核是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是目标考核的前期考核,是促进目标考核的重要因素。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学习知识的阶段,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自觉性差,平日学习不用功,期末考试时想方设法、蒙混过关,加之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不注重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所以,采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自始至终地督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在过程考核中学到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的评分标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分3项大的指标进行评价。分别是学习过程考核、学习目标考核和综合考核。其中学习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平时上课表现、作业、出勤等;学习目标考核主要是期末的考试;综合考核则是根据学生总体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
本考核模式中三方面所占的分值有所不同。学习过程考核所占分值要高,因为没有平日的学习就不会有期末的优良成绩。所以为保证学生平日学习基础知识,在评分标准上,学习过程考核占50分,分别是考勤10分,笔试作业20分,实验作业20分;学习目标考核占40分;综合考核占10分。这3项考核主要由教师完成,针对最后一项综合考核(表现),也可把学生引入其中,比如可以考虑让10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测评,师生共同完成。
这一模式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因为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三、“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的操作策略
在“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创造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地为每一个学生赋分。要搞好过程的考核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1. 加强课堂管理
(1) 管理人性化。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师生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毕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多交流。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他们的生活,对课程的要求,谈对知识的掌握和心得,谈上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老师的建议。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从交流中知道老师的的确确是为他们好,从而充满了对老师的信任,进而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讲授的这门学科。再以笔者的工作实际为例,课下我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关心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学习的情况,诚恳地对他们提出意见,时间一长,我们彼此感觉到距离是如此之近。
(2) 专心致志搞好教与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任何一方“心猿意马”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应该明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注意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的问题情境,同时又要搞好分层教学,重视个体间的差异。另外还要将枯燥的、难懂的知识变得情趣化、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能不断进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
(3) 严抓课堂纪律。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以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要从严,如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旷课。旷课达到3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事假、病假均要班主任签字,上机操作时不允许做打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从开学伊始就要抓好考勤,比如每周都向学生公布上一周的课堂纪律。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学生知道自己平时的表现会影响到综合成绩,自然而然就会严于律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这一做法的成效:每次上课,我都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并认真记录。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抽查。学生习惯成自然之后,一个学期下来,出勤率100%。
2. 加强作业管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把作业分为实验作业和书面作业。两者的比例是3 ∶ 1。书面作业是要求学生做课本后的习题,根据上课的进度完成作业。或者是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也可以是写学生自己的学习技巧、学习心得、学习中的难点,有时也考查平时记笔记的情况。实验作业是要求每一位学生上机操作完成。根据学习进度,布置实验题目,实验题目既注重基础,又要考一些具有难度,锻炼学生能力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当堂作业当堂课完成,教师检查并记录成绩,观察学生的操作速度,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解处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计算机学习应用的能力,为目标考核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每一节实验课上,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布置上机作业,并要求当堂课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向老师提问,但是最后学生要真正掌握,老师在机房循环检查并记录成绩。
3. 加强考试管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中的学习目标考核指的就是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验,以测评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用期末考试的方式检查一个学期以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情况。为了让学生能综合应用计算机,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目标考核主要以作品的形式完成。考核题目可以提前通知给学生,让其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题目可以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现实生活中实用的作品)。对于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历程、创作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都要用文档加以说明。评价标准中规定的分值是40分,但对于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作品,可作适当加分奖励。对于作品的评价赋分,可让班上1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指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师生共同测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增加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同时也激励了其他未参与的同学。作品测评完毕,并不是统计一个分数,评出三六九等就完成了。要充分发挥学生作品的价值。根据作品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那么他们就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下一次作品的创造。因此。待作品测评完成之后。全班学生要再次听教师讲解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把优秀的作品作交流展示,让创作者讲解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启发,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别人作品的长处,学习优点,改正缺点,总结教训,继续努力。
总之,计算机应用领域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要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最关心的考试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模式。而“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正是笔者针对当前考核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探索的成果。实践证明,采取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的确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菊. 改革考核方法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 彭宗勤,缪亮,张留常.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考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 计算机教育:上半月,2007(2).
[3] 吴冬妮. 从考核模式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6).
[4] 邵梅,赵旭,刘学佳. 谈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篇4:浅谈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应用探索论文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动态网站开发的入门课程, 理论和上机课时各占50%, 属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前期学生学习的其他Windows 窗体编程经验在刚开始的Web 窗体设计和创建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但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后期的页面链接跳转、信息在不同页面间的传递共享以及页面和数据库间的信息交互, 这些都是先期课程不曾涉及的内容, 这些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对于上机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该门课程的理论部分学习举足轻重, 它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力指导, 所以在课程考核时, 我们既要考核“知识”, 又要考核“技能”, 采用“知识+技能” 的方式。为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同等重要性,期末考试中, 该课程采用50%理论闭卷考试+50%上机闭卷考试的形式, 考试内容分为“应知” +“应会”。“应知” 针对的是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部分; “应会” 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技能。此外, 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 实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平, 引入了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 以便不断检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错误, 帮助纠正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靠突击的不良习惯, 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 避免教师只顾埋头讲授, 不注重教学效果的情况发生。
2 “3+X”过程考核模式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中应用的方案设计
过程考核, 即多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 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过程和形成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示计划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计划” 的“建设思路与主要内容” 中指出: 要注重“3+X” 过程考核方法改革, 其中“3” 是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读书笔记, “X” 是指教学过程中关于考核的频率, 每门课程至少要3 次, 过程考核可以采取小问题、上机练习题、小报告等多种方式。
结合我校“3+X” 过程考核模式要求和该课程特点, 设计考核方案如下: 一是期末考试均采用上述的50 分理论(闭卷形式) +50 分上机(闭卷形式), 内容分为“应知” 和“应会” 两个层面。二是读书笔记: 必须含课堂笔记(可采用标注在书或笔记本上, 对于文字较多来不及做笔记的也可拍摄成图片) 及对其的整理和补充, 对阶段性课堂或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回顾理解、思考和疑难问题, 参阅其他相关参考书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课前预习等。读书笔记的检查设定为1-2 周检查一次, 最后平时成绩中的读书笔记总分为抽测平均值, 给学生留下提高改进的机会。三是“X” 次小测验: 含期中考试, 要求类期末考试, 给学生一次模拟期末考试的体验, 且期中考试在平时阶段测验成绩的比例必须占到50%; 其他小测验可以教学周安排,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贮备网络试题库,考核学生对已往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是教师下一步教学进度调整的依据。多次小测验成绩可以按照难易度加权平均, 在平时成绩中可以占到一半的比例。
篇5:浅谈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应用探索论文
重视过程考核, 第一堂课时就将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告诉学生, 让学生重视过程学习的.重要性,也提示学生该学期该课程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下面是该课程的一些得分细则。
平时作业的形式有个人独立完成的紧跟课堂进度的单项练习、以小组形式完成的较为综合有一定工作量的项目模拟开发。平时作业得分标准设计“3+X” 过程考核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
学生的学习认知是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注学习过程, 加大过程考核力度, 必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给过程考核的实际执行带来难度。此时可以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实现网上作业提交、批改、点评等功能, 尤其可以借助网络测试系统完成过程考核的测试要求, 减少执行难度, 保障过程考核成为可能。由于本课程就是讲解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技术, 因此也是作为本课程学习成果的体现, 开发了一个基于“3+X” 过程考核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课外学习量化考核评价系统。该系统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用户权限, 分别具有以下功能:
4.1 教师用户
注册登录之后, 可以发布课程的公告信息、注册相关学生信息, 上传学生课后学习需要完成的各类任务资料(如PPT 课件、微课程视频课件等),在线出题, 由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 主观题手动批改后将成绩上传, 在线统计考勤、在线批改作业、网站可以自动计算测验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课后学习(如微视频的观看) 成绩, 按照教师指定的“3+X” 考核标准计算平时总成绩, 教师也可以在线和学生交流、答疑、互动。
4.2 学生用户
学生在教师对其身份进行了添加之后, 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详细信息及密码, 可以在线测试,查看测试结果, 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提交作业、查看教师批改结果, 可以看到本人及全班同学的本次阶段性平时成绩、历史平时成绩记录和期末平时总成绩等。
5 结束语
全过程考核法遵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将学习的督促和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弥补了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得学和用能更多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和使用。本课程重视过程考核, 并结合本校的特有的“3+X” 过程考核理念实现课程考核, 但这种新的考核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在考核的标准和考核的执行方案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本文提到的网络在线测试系统的测试功能比较完善, 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整合网上在线课堂、在线提交作业、答疑、自动计算平时成绩等功能, 开发综合的网络教学平台, 以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的双手,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案、教法和教学指导的改革中去。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论文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正确的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从任务载体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环节的设计等五个方面开展学习领域设计,并以“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情境为例实施课程教学。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师计算机应用;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是“企业(或用人单位)为完成某一任务并获取工作成就而进行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知识,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学习,获得可迁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
1.任务载体选择
任务载体选择遵循工作过程完整性原则、职业成长性原则、区域经济适应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应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对学生来讲,要满足学徒、中级、高级、专家的职业成长性原则;要以未来为导向,所选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要随着专业领域的变化调整。
2.内容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满足认知规律及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人们认知实物过程为从一般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应遵循此原则。高职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决定了学习内容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或者单纯学习某种技能,因此学习内容和过程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和学生中心原则。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混合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阶段,教师仅为学生独立的行动做出提示,激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应该教授其具体操作。
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方面应遵循职业真实性原则与教学适应性原则。设计学习情境时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模块和分组、轮班制等形式,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去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当然,教学与职业环境是有区别的,完成学习任务所要求的条件应是学校具备的。
5.考核模式
教学结果的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考核,而应注重整体性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仿真与现场结合,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既要有以尺寸合格、功能正常为目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动态与静态结合,既要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又要有以了解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既要有各门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工作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表。在明确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依据“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四个流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
二、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教师深入索尼移动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甘肃润峰电力有限公司、武威职业学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就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员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员工管理多方面进行调研,获取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手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为:具备计算机文件管理能力、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
不同的行业与岗位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经过调研,文秘人员的工作任务是起草文件,同时需要对单位的材料进行整理;企划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写分析报告、写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做与财务相关的基础报表,向客户介绍产品;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撰写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学年工作总结,备课、授课等;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是病历及药方的整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保健讲座等。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为依据,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为文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务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广告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四个学习情境。
3.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
制定学习情境后,按照学生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情境目标、内容、课时、教学场地、教师安排计划,并编制学习情境描述表。
4.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完成“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应用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要求过程性、结果性兼备。
参考文献:
[1]崔怡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2]张云.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2).
[3]晋艺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拟导游课程评价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4,(4).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相关文章:
10.计算机应用专业求职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