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王小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这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2、挂艾草和莒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莒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篇2: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5、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6、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7、儿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节不仅是重五恶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关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较多,例如说端午节这天不适合生孩子;周岁以内的婴儿端午节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儿童在端午节当天早上要吃两个鸭蛋,并且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驱邪平安的习俗。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
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篇3: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篇4: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的时候不应该说端午快乐,而是应该说端午安康,不过现在很多人并没有这种讲究了,所以其实说端午快乐也是可以的。
民间说法,因为端午节是许多古代圣贤死去后,民间对他们的亡灵的纪念日,包括屈原,伍子胥等,他们都是在这一天死去的,因此民间有说法,认为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还互相祝快乐,有点不合时宜。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人们去除疾病,防止疫病的节日,但是这一天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了。因为秦国攻破了楚国,屈原忧国忧民,对前途感到非常的渺茫,他虽然有抱国的心,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报效祖国,只能用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所以这一天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为了纪念爱国圣贤亡灵的日子,如果用快乐这样的词语,就显得非常轻视他们,而且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所以民间一般不用“快乐”,而用“安康”这样的词语。
另外,端午节在古代其实不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节日,农历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五月初五也被认为是毒日,因为夏季比较热,人们容易生病,并且那个时候瘟疫比较流行,所以人们为了驱除灾害,在这一天会吃一些带有黄字的食物,如黄酒等,还会在身上抹上一些雄黄酒,可以用来消毒,或者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有些人则会拴葫芦和扫把,代表可以延续生命,生活安康,可以将坏的东西或者是不好的事物,扫除出去。还有的人会去采艾蒿,然后将它放在手腕和脚脖上,每到第一场大雨的时候就把它扔进河流中,寓意着将疾病冲走。
这些都是民间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在他们认为是恶日的这一天做出的努力,从而达到生活安康的作用。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了祝福端午安康这样的词语。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挑“端午担”
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称已定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箩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
7、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8、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9、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10、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11、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12、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篇5: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的原因
这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
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
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6、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原因】相关文章:
3.端午节快乐贺词
7.端午节快乐的作文
9.有趣快乐的端午节
10.端午节快乐祝福语简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