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qq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中外教育史的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中外教育史的复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复习
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复习
闫亚洲(教育学教改特约评论员 教育学统考辅导专家)
《教育研究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该学科主要探讨怎样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现象,探测教育规律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决定了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教育研究周期长,影响因素比较复杂;(3)教育研究由于有科学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过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起源、发展历程,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尤其要领会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方法、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规范格式要求等等,并能初步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教育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设计教育研究思路等。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要求学员基本能运用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
一、具体要求
参照教育学统考复习考试大纲,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要求可以简要归纳如下:
1.具备教育科学和方法论科学基本知识
2.初步具备一定的统计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具备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素养和观察、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4.基本能独立应用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
二、复习提示
1.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死记硬背
首先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研究生考试虽然是选拔研究型人才的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却一直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对教育学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必须有清楚和明确的.认识,不能含混。尤其对教育研究方法课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如“被试、总体、样本、取样、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误差、效度、信度”等,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2.复习时参照教材、复习大纲内容,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
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
习题在整个复习进程的地位,一是目标――所有的复习环节都是为了能够顺利解题;二是标尺――可以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案例1]教育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 教育观察法 B 教育试验法 C 教育调查法 D 教育测量法
答案:A
复习启示:结合此题,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上述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涵义和特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题的着眼点是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案例2]辨析: 准实验就是不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答案:错误。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准实验是不需要对被试进行选择、编组及实验处理等,而直接以原教学班为实验组或对照组,适合于现场条件或接近现实的模拟性研究,因此,虽然仍要控制变量,但变量控制不像实验法那么严格。
复习启示:此题启示考生理解概念时要抓住关键,在“准实验”概念的定义中,“不能完全”是关键词,意指需要控制变量,只是不那么严格。
3.尽量将每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现象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
虽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统考中的分值不是重头,但我还是建议时间充足的考生尽量认真复习下该门课。因为有的学校在复试中会加大此部分的考察力度。还因为作为一门方法论课程,其作用在整个的研究生阶段和随后的工作中都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3]以“乡镇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及建议”为题目,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
具体要求:(1)问卷中不少于5个题目;(2)至少有三种问题形式;
答案评分细则:
(1)问卷中有指导语、问题和结束语三个完整部分(3分)(缺少一项扣1分)
(2)有三种形式的问题设计(3分)(缺少一种形式扣1分)
(3)至少有5个问题(每个问题1分,共5分,缺少一个扣1分)
(4)指导语、问题设计、结束语等写得较好的,适当给1-3分。
复习启示:本题的评分细则特别重要,通过对细则的体会,我们能够找到得分点和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比如遇到这种与教育实际结合紧密的操作性问题,我们就明白首先要结构完整,要素齐全,符合要求,这是得分的基本要求。而这就指导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并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参考书目
首先向大家介绍几本受到广泛认可的教材,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喜好自行选择。但一旦选好,希望能持之以恒地看下去,吃透一本书。
1.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该书是裴娣娜教授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而写成的。这本专著是她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文字朴实而贴切,很多案例帮助了读者的理解。)
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版(华师大);
3.上海教育出版社,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研究方法导论》
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08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
08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
【来源:大师教育】
一、考纲解读
由于教育部命题特点以及教育学本身的一些学科特性,本人估计每一年的考纲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会在一些部分有突破,所以在新大纲出台之前,的考纲对的考生来说,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那么,让我们来大致再现一下2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部分的内容:
[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五、知识的建构
五、知识的结构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二)知识的理解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分析考纲,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的考查目标强调两点:
1、注重基础
考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都是一门学科最基础的内容。
2、强调应用
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领域中的心理规律。揭示规律的价值在于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因而考纲强调学生要注重基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要学会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时也要牢牢把握这两点,可以自己整理基础知识框架图,也可以在复习完一个重要理论之后尝试思考或口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
从考纲内容来看,本学科共九个部分,一、二两部分是概述,三、四两部分介绍学习理论,五至八四部分分别从知识、技能、策略、问题解决四个角度来阐述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讲品德发展,涉及教育中德育层面的心理规律。考生复习时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观念。
二、复习提示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是一般的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因此,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比如,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的监控、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品德的形成等,这些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与此相联系,教育心理学要以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为基础,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这是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过程与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比如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如何组织学生这间的合作学习等,在这些方面,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育科学中的其它学科不同,教育心理学着重从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的角度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而这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全面复习,但又要有所侧重。教育学统考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考生要全面复习,使得复习工作量加大了。但各门学科的比值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有所侧重的第二个内涵强调,在一门学科内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因为是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和热点,使用性也较强,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
三是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大纲规定考核题型多,题量大,时间短,考试时间仍然是3个小时,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另外每小题的分值高,因此任何一题都不能放弃。辨析题的设置又要求考生复习时要精确,决不能似是而非。
三、参考教材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提示:价格34元,吻合度:8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基础性教材)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冯中良、武新春,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网上可下载电子版书作为参考
篇3: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之中国古代教育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之中国古代教育
中外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教育学考研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中外教育史的比重是三分之一。08年的考试依然如此。但对考察的具体知识点却做了部分调整。在调整的知识点中尤其是新增知识点将会成为08年命题的热点,本专题的系列文章就是海文专业课教研室对这些新增知识点的权威解析,以及对复习的点睛指导。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教育部分的新增知识点进行权威解析。是海文教育学名师在教育学强化班上对新增知识点的解析,现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解析
1. 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 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1)郡国学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汉朝郡国学始创于公元前141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至为繁荣。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
2)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鸿都门学为宦官集团力促创办,学生由地方或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官学时兴时废,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校类型上出现了变革,使其成为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代。
1)西晋的国子学
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于公元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国子学规定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的设立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其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后因晋战乱,国学名实俱亡。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总明观至485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4.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成立了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行政部门领导,突出了各个专科性学校的专业特点,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考试制度,升级制度,放假制度等都有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化规定,完善了学校制度,为其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较为宽广的专业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总的来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家经典,以传授儒经为职责的各级学校仍然是封建教育的主体,但是也开始扩展了学习经典的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得到了强化。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唐朝还在一些行政部门中附设了训练机构,或采取设置博士助教的做法,来培养有关的专业人才。以经学为主、专科性学校为辅的隋唐教育体系,学校类型之多、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远胜于前代。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就教育的普及程度而言,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学校的覆盖面较广,这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比拟的。唐朝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在乡、里这样的基层组织也鼓励人们创办学校,还有无数的私学和家学,共同担负着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任。唐朝根据各个州县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明确规定了各个州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这使学校的分布有了制度上的规定和保证。 ・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重视医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负责招收学生,研究医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政府还派遣医学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唐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水平,说明唐朝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医疗技术,具备了普遍设置医学校的条件。这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太医署、司天台、太卜署、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这些多重的任务使这些机构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6.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积分法、“五等黜法”、“监生历事”、社学。
1)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随着科举的规模扩大、日益频繁和重要,以及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明朝以进入学校作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同时因为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教育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内容固定,僵化。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学校教育日益教条化,不求实学,在思想上成为科举附庸。
2)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于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3)六等黜陟法
清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罚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升降,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4)监生历事
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中第的再令历练;下等才力不及的,则送还国子监读书;不合格奸懒的发充下吏。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
5)社学
元、明、清三代的一种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地方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
篇4: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外国现代教育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外国现代教育
专业课强化复习指南:中外教育史之外国现代教育
一.《费里教育法》
1881和1882年,费里(Jules Francois Camille Ferry 1832-1893)提出两项教育法案。其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该法案为以后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一个法案规定(1)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2)公立学校不允许装饰宗教标志,不开设宗教课程。第二个法案规定:(1)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可进公立或私立小学,或在家庭私塾接受教育;在家庭读书的儿童自第三学年起,每年须接受一次公立学校考试,以检查私塾的教学;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2)在小学开设法语、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算术、法政常识、农业常识、卫生、图画、音乐、体育、军训(男生)、缝纫(女生)等课程。废除宗教课,增设公民和道德课;增设手工课和各种主要手工业工具的用法课。(3)允许学校除星期日外,每周停课半天,由学生家长在校外按各自的宗教信仰安排宗教活动。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力,由职业教育家领导学校理事会;宗教团体成员不得在公立学校任教。
杜威的教育实践活动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的基础上的。从这些出发,他提出了教育的新界说。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
一.教育实践活动
杜威的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884-1894年的,当时他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心理学和哲学。在实践中杜威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当时流行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
第二个时期是1894-19的10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当时他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8他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又称杜威学校,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根据进行教育创新。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教改实践,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论著。
第三个时期是1904年-1952年,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其中1904-1930年杜威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与一批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一起,铸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黄金时代。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19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经典巨著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1930年他退休,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仍继续从事教育改革研究。杜威的主要著作除《民主主义与教育》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七.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意义和局限
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大厦的基石。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杜威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国家。是新教育的思想旗手。他的影响表现在:
1)强调知行合一,将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
2)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的观点是对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超越和突破。
3)教育是生长和生活的观点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试图解决教育方法论问题和教育与儿童脱离的问题,成为儿童中心论的.基础之一。
4)教育即经验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教育本质,解决知识、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与社会、过程与目的的协调问题。试图超越形式论和实质论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5)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问题。
6)教材心理化,适合学生经验的心理发展,而不是逻辑顺序。
7)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探究精神使得科学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8)教学专业化,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学术性。在其影响下教育专业机构大量建立。
9)杜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具有直接的影响。
10)因为理论中过于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及引发了自由和纪律,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诸多矛盾。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
篇5: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中国近代教育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教育部分主要介绍了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教育体系的变革。和07年的大纲相比,08年增加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留学教育两块内容,而且这两块内容都是08年重点考察的内容。下面我们将万学海文专业课教育学名师对这两块知识点的详细讲解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详解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重点难点】
京师大学堂筹办之议,首倡于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钡摹肚胪乒阊校折》。此折据说出自梁启超之手。当时管理书局大臣孙家鼐遵照朝廷旨意开始着手办理,但因朝中顽固守旧大臣的阻拦而告搁置。
1898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高涨,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此议。同年,光绪帝就开办京师大学堂一事六下谕旨,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遂委托梁启超草拟学堂章程奏上,光绪帝准奏,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经孙推荐,清廷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
按照章程,京师大学堂的教育原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并重会通,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大类,普通学为必修,普通学修完后选习专门学一至两门即可,考核方法依西例,用积分之法;以此同时,京师大学堂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正值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办之时,清廷政变,新政停止,京师大学堂虽“得不废”,但规模较原计划大为缩减。1898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1900年8月,因义和团入京,学堂停办,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所在:
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2、京师大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了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3、京师大学堂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制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作用;
4、京师大学堂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改革科举制度【了解识记】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取士之制,改试时务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另设经济特科,并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物理等科,以选拔新政人才。
清末的留学教育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
(一)留日教育
1、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 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于中国等原由,认为应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2、1901年议行新政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年清政府公布《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酿成留日高峰,1906年最多达8000名以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众多的人前往一国留学,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3、清末留日学生以进入初、中等学校为主。在选修的专业中以法政、武备科占大多数。
4、清末留日归国学生虽然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较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特别是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1、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本息总计达9亿多两,因事出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国在华利益,试图“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2、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并从1909年起实施。
3、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高强度学习,到美国后一般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大部分人都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清华学堂对提高中国留美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入西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4、通过“退款兴学”美国确实达到了“把中国的留**流引向美国”的目的,1909年之后,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复习的点睛指导
中国近到教育这部分08年新增的知识点都会作为重点来考查。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记忆。另外在这一部分中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也很重要。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还要尤为注意“癸卯学制”和1922年学制、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
【考研专业课辅导:如何进行中外教育史的复习】相关文章:
10.英语怎样进行复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