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

2024-01-15 08:56: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axiw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供大家参考。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

篇1: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⑶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拓展阅读:张九龄后代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来人,为唐朝贤相张九龄的后裔。目前,张村人大力弘扬张九龄文化,走在张村,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书记,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2.张村人会背张九龄诗句,都以张九龄后人而自豪

张九龄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朝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后世人认为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习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3.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平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去、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近一步走近张九龄。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或者支持以“张九龄”冠名的各种活动,诸如,石井街“张村张九龄贺岁杯”足球赛就是我们村赞助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张九龄文化打造成为张村乃至整个白云区的文化亮点。现在许多外地游客来广州旅游,知道张村有这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喜欢到张村来走一走,走在张村,感受张九龄文化的熏陶。

4.专家评说:张村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近!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5.张九龄资料链接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篇2: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⑶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篇3: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诗人用月亮的比喻表达含蓄、婉转的思念,形象生动,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拓展阅读:张九龄的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篇4: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阅读答案及赏析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⑵不复:不再。

⑶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⑸减:减弱,消减。

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阅读题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2)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篇5: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唐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⑶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简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篇6:张九龄 《赋得自君之出矣》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⑶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简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拓展阅读:张九龄之仪

唐朝开元年期,为唐之盛世,出了一位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今广东韶关人。他是西汉张良之后裔,世代为官。九龄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会吟诗作对,誉为“神童”。他七岁春游宝林寺,在路上摘了朵桃花,这时韶州太守来进香,他赶紧将花藏于袖中,不料已被太守看见。太守见这小孩子举止神色自若,便说:“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你对上了,给你吃。”张九龄不怯场,一口允应。太守指着小九龄袖子说:“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一惊又出一对子:“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见佛,信口回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众人无不赞叹张九龄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张九龄好学不倦,在长安二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赏识,授校书郎。长安三年,当时文坛领袖张说阅张九龄文章,连声称赞。张九龄于神龙三年应吏部考试,授秘书省秘书郎。唐玄宗李隆基为识拔天下文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因其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因此,张九龄初入仕途,一帆风顺。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屡次与上司发生矛盾。当时任相的姚崇深为唐玄宗器重,张九龄几次提出不同意见,令姚崇不满,被贬到岭南。后来张说当了宰相,照说张说十分赏识张九龄,张九龄却不附从,他对吏部考察人才重皇城、轻地方的政策提出异议。张说安排唐玄宗东巡泰山封禅,让其亲信随同,张九龄认为此举不妥,他建议张说改变随行人员名单,重选清流高品之士为随员,但张说不听,结果招致非议。御史中丞宇文融乘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免了知政事官职,张九龄也受牵连调出京城。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任丞相,他推荐张九龄当了集贤院学士。两年后,张九龄任集贤院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敇文,张九龄长得仪表堂堂,风度飘逸,其仪态超群,风度皆在众臣之上。他对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所倚重,先后调任中书侍郎,后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张九龄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善观人之邪恶,李林甫不学无术,因会奉承皇帝,也窃居高位,他想推荐牛仙客掌管政事,遭张九龄几次回绝。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欲废太子而立自己儿子一事,游说张九龄,遭张九龄怒斥。对于李林甫、安禄山其人其事,张九龄也明察秋毫,几次劝唐玄宗远离奸佞,并断定安禄山有作乱之相,可惜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不纳忠言。

张九龄曾保举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话凶吉惹怒玄宗,累及张九龄,张九龄由于每次上朝总是讲社会弊端,总是强调要以“王道”替代“霸道”。奉民生为主,反对穷兵黩武,薄征徭,选良吏。唐玄宗对此烦极了,趁机将张九龄降职。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歌舞升平。

张九龄虽被罢相,但他为人处世的风度却一直被唐玄宗记在心中,李林甫每次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之才,李隆基总要问:“卿推荐之人,风度如九龄否?”让李林甫等人甚为尴尬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他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句,他写的诗委婉蕴藉而托物言志,如《感遇》十二首,《西江夜行》《望月怀远》都为时人称颂。张九龄被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回乡扫先人之墓,患病去世,终年68岁。

唐玄宗后因安禄山作乱,逃离长安,他在仓皇逃难途中,想起了张九龄对他的多次提醒,更是痛悔不已。后派人至广东曲江祭张九龄,追赠为司徒。

篇7: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

【1】“不复理残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2】诗的三、四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织机残破,说明丈夫离家已久,君去机残,描绘了一种落寞冷清的氛围。(2分,意对即给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思妇的思念比作那团团圆月,这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从而使思妇的这份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也使本诗显得清新可爱。(2分,修辞1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篇8: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2)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拓展阅读:唐朝最有风度的宰相:张九龄

唐朝作为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唐朝引领着东亚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潮流风尚。既然追求时尚,注重风度自然就成为必要的生活内容之一。譬如唐明皇李隆基就很注重风度,当他有幸见到大诗仙李白时,第一眼发现了这是个矮个子,第二眼就觉得这个矮个子风度不俗,举止之间气宇轩昂,好像是作为玉皇大帝的特派员来视察自己工作的。为此,这位皇帝大人还暗中自卑了一次。而他任命的宰相张九龄更是风度翩翩,旷古绝今。虽然二人共事很多年,但每次见到张九龄,李隆基都像喝了普洱茶或是泡了温泉浴一样神清气爽,好不舒坦。即使后来张九龄因为跟他天天抬杠,被降职成了地方官,他还是时时不忘人家的风度。每当有大臣推荐人才,他总是先来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在他的心目中,张九龄俨然是风度的代名词。

篇9: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翻译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翻译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翻译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赏析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阅读训练

1、“不复理残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2、诗的三、四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织机残破,说明丈夫离家已久,君去机残,描绘了一种落寞冷清的氛围。(2分,意对即给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思妇的思念比作那团团圆月,这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从而使思妇的`这份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也使本诗显得清新可爱。(2分,修辞1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3、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4、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作者简介:

张九龄 (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如主张君王应以民为本,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选官应举贤任能,反对浮名虚才、名实不副;他注意到地方官的重要,主张凡是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不得担任侍郎、列卿等京官要职;提出恢复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并觉察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提请唐玄宗处置。可惜当时的玄宗耽于逸乐享受,不辨奸邪。由于张九龄“小必谏,大必诤”,不惜犯雷霆之威,与馋党抗行、刚正不阿,在一群奸人的诋毁下,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这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后来玄宗被安禄山逼得逃到蜀中避难,想起张九龄之言慨叹万千,遂遣使到其家致祭,抚恤家人。

张九龄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很多人都向他献过诗,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清人王士□认为,唐五言古诗“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子昂)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古诗选·凡例》)。沈德潜也说,五言古诗“陈伯玉力扫俳优,仰追曩哲”,“张曲江、李供奉(白)继起”,“唐体中能复古者,以三家为最。”(《说诗□语》)他们都是把他和略早的陈子昂、稍后的李白联系起来,作为开一代诗风的人物而加以评价的。他的五言古诗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

篇10: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歌鉴赏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篇11:赋得自君之出矣,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的意思,赋得自君之出

赋得自君之出矣,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的意思,赋得自君之出矣赏析 -诗词大全

赋得自君之出矣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体裁:五古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相关文章:

1.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赏析

2.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雍裕之,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的

3.山中自赋,山中自赋文天祥,山中自赋的意思,山中自赋赏析

4.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

5.赋得江边草,赋得江边草李中,赋得江边草的意思,赋得江边草赏析

6.《赋得暮雨送李曹》唐诗赏析

7.为君十赋鹧鸪天-诗词

8.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

9.莺出谷,莺出谷刘得仁,莺出谷的意思,莺出谷赏析

10.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下载word文档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