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2024-01-10 07:54: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哪是一个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海南的端午节习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海南的端午节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篇1:海南端午节的习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篇2: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习俗一:挂艾草

端午节前夕,每家每户都会买好艾草、百日红、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洗草药澡可以强身健体。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末,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可避百邪。

习俗二:不送粽

在海南岛西南部分市县,乐东县,东方市,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不送粽子”的习俗。人们从五月初四上午就开始包粽子,一般都是在中午前包好。相传农历五月初四包粽子,是为了在农历五月初五把煮好的粽子拿来“祭祀”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在这里,粽子是不能随便送人的。若这一年哪户人家有家人离世,这户人家端午节是不可以包粽子的,这种情况亲朋好友才能给他们送粽子。

习俗三:洗龙水

“接龙水”“洗龙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龙水”采用槟榔花、海棠花、野菠萝花、艾草、芦苇等多种海南特有的花草泡制而成,将其涂抹在身上或倒在桶中洗澡,有着使人身心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寓意。

海南许多地方都有着洗龙水的习俗。有这么一个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龙经过后,水沾染了龙气也就成为龙水,用来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长痱子,也不得皮肤病。记得小时候“洗龙水”是洗头发,靠近海边的朋友就去海里耍一耍。

海南澄迈永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是海南历史上有名的禅林圣地;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有洗龙水的节庆活动。

习俗四:赛龙舟

赛龙舟的.来历一说是端午时节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一说楚人在屈原投江当日竞相划船去相救,另一说则是人们竞渡龙舟来驱赶鱼群,以防它们食屈原之体。与大陆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区的赛龙舟可是在大海里进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内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还可以尽情体验一番其不同之处。在海南,河流、大海里,都是赛龙舟的好场地。船头令旗,船尾擂鼓。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岸上水里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一幅声色俱烈的阳刚画面。

习俗五:做公

“做公”其实就是祭祖,海南琼北地区有端午节祭祖的习俗。端午节当天早晨,人们就准备好鸡、蛋、五花肉、鱼、酒、米饭等上香祭祖。做公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无论节日大小,人们总不会忘记祭拜逝去的先人。

习俗六:系五彩绳

五月初一,东方市民为了迎接端午节即将来临,每家每户都会到市场上买“五彩线”回去给家里的小孩系上,以图个吉利。相传,生母给孩子系“五彩线”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从各方面来共同抵御灾病,以保健康平安。一般五彩线都是系在的孩子的手臂、脚趾头、手指头上,等到五月初五洗过“龙水”才可以脱掉。

习俗七:染指甲

在定安、琼中等部分市县,端午节会给女孩子染指甲。把指甲花捣碎,放在指甲上,再用特有的叶子包住,用包粽子的麻绳绑好。关于端午染指甲,还有着这样一句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

习俗八:游公

在陵水的部分地方,村民还会自行组织“游公”活动,即抬出本村的“公”(在陵水,基本上每村都有镇守本村的神像,当地人俗称为“公”。)安放在渔船上在陵河下游巡游,据老一辈的人说这是为了驱赶河里不干净的“东西”。部分村子甚至“游公洗澡”,煞是夺人眼球,充满了地方特色。

习俗九:立鸡蛋

海南部分地区有立鸡蛋的习俗。相传端午节当天正午,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在此时可直竖在地上。如果在端午节当天正午的时侯能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未来的这一年会有好运的到来。其实原理是于端午节当天,当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从而作用在鸡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来。

习俗十:躲端午

在东方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还有“躲午”避灾的说法。传说,五月初五的中午是个不吉利的时段,这个时间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姥姥家过端午,称为“躲午”,意为有外公外婆的保护,即躲开妖魔鬼怪的侵害。

习俗十一:放风筝

万宁放风筝活动具有历史传统,和乐乐群村端午节有放蜈蚣风筝的传统。端午节前后是最佳时间,尤其端午节那天更热闹。人们祭罢祖先、吃过节饭,洗过艾水浴,便群出郊外观看放风筝。

习俗十二:喝鹧鸪凉茶

鹧鸪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万宁人吃粽子后,都要喝鹧鸪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鹧鸪茶解渴消暑。鹧鸪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习俗十三: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海南人也不例外。海南粽子以“定安黑猪肉粽、儋州洛基粽、澄迈瑞溪粽、万宁和乐粽”四大门派为主。

篇3:海南春节习俗

海南春节习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篇4:海南春节习俗

海南春节习俗

年 市

从年前的腊月中旬起,文昌城镇的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欢庆状态,据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画幅,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对联、横批、门心、抱柱、斗方;卖元宝的,卖烟花的,卖爆竹的,卖纸钱的,卖灯笼的、卖香烛的,卖京果的、卖糖贡的......一应俱全。

送灶君

年前的腊月廿三日,举行送灶君。灶君也成灶神灶公,民间传说是天上玉皇大帝派来凡间监察人们的善恶和家庭兴衰情况的,他要上天去朝见玉皇大帝,将各家各户的好坏情况禀奏玉皇,以便对人间善恶给予扶持或惩罚。在廿三日回天那日,人们备办祭品和“灶公马”,设香案于庭院来送行。到了廿四日,人们趁灶公不在家,百无禁忌地进行大扫除,对屋内外清洁,这叫做“褊”,以迎接新年新春的来临。等到次年春节的初五日,人们又设酒席迎接灶君的归来。因他是一位廉正的尊神,文昌人把他的神位立在家神的神龛上,与本家祖先并列,享受四时节期的祭祀。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把灶王爷送走以后,就开始打扫房子,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拿着新买的扫把将屋顶墙壁都要打扫一遍,并用水冲洗干净,力争一尘不染,这就叫做“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文昌话也叫“彩伦”,在文昌每一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城乡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年 糕

每年腊月的最后几天,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年糕的习惯,年糕海南话也叫“甜粑”或者“薏粑”,用来表示新一年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大年还没到,大家就已经制作好京果和糖贡(文昌最重要的年糕),作为拜年互赠的礼品,大快朵颐的食品,祭祀祖先的.供品。

京果是用优质的糯米粉加上白糖和少量的水混合揉搓押平切成条状,油锅内炸熟即成。糖贡是用煮熟的大米晒干,在热锅爆成米花,在爆米花中加入白糖、椰子肉片、姜茸,煮成稠状,待从锅中捞出的米花温度适宜后,用手捏成圆球状或押平切成方块,其特色是香脆芳甜,可口诱人。

据记载:清朝时期作为进贡给皇族的地方果品叫“京果”,状如花生。“糖贡”的称谓,是集糖糕贡品之意而得名。

除 夕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十分忙碌。人们早早起床,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杀鸡、杀猪、做菜,为团圆年饭做准备。到了中午11点左右,人们便在八仙桌上摆放鸡、鱼、猪肉,开始祭祖(祖先)。

文昌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文昌,无论多拮据的人家,借钱借米也要杀鸡,并将未切块的完整熟鸡摆在八仙桌上祭祖,文昌人无鸡不成年,一过中秋,家家户户就开始圈养文昌鸡,除夕的餐桌上少不了白斩鸡。

到了晚上,团圆年饭是每家每户在除夕的重头戏。“鸡肥肉香鱼鲜”是团圆年饭的一大特点。“文昌鸡”是团年饭必不可少的主菜。文昌人过年,祭祀祖先,鸡是不可少的供品,认为鸡爬土觅食,双脚总是向后爬,用鸡来祭祀祖先隐喻有益于后代人。人们还喜欢有紫菜煮鸡汤,意指“紫气东来”、“财源广进”。白斩鸡是团年饭的主菜,还有不少人用鸡汤、鸡油煮制文昌鸡饭,鸡饭配文昌鸡,味道更加清香爽口。

通常每户人家在这天都会杀上5、6只鸡,除满足当晚吃用,还为初一备用。在吃鱼之前,长辈都会叮嘱晚辈要用手中箸先戳下鱼头再戳鱼尾,然后夹鱼肉吃,意指希望晚辈做事能“有头有尾”。

吃完团圆年饭后,大家便开始忙活着在家里贴对联,贴福字,每家每户还会在鸡笼上、猪圈处、厨房内张贴“利是”,张灯结彩,还拿柚桔摆在神桌上,因海南话“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

并按俗情在桌上陈列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三茶”敬“天、地、人”三“才”,“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并用红纸条写“童言无忌”四个字贴在中堂屏风上,又在过厅门楣上粘上“迎春大吉”之类的横额。然后,清扫香炉中的“香脚、烛脚”、陈旧扫帚、陈旧灯盏和陈旧竹器,远抛于门口的十字路上,放一串鞭炮,谓之“送穷”。凡事俱为初一做准备。

正月初一

丑时至卯时的时间里,依照通书所规定的吉时时辰上香祖先,告知新春的来临,然后又按照通书所指定的方位向天空迎接财神(喜神)登上神坛,与祖先并座。这时敬献茶、果,接着燃放又长又响的鞭炮,为祝颂财神在新年里赐予财运亨通,万事如意。过一个时辰,必须向财神“贡斋”即贡饭(意为初一首开伙)。

初一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家里长辈拜年。长辈也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长辈还会按人数将小红包放进一盒子里,让子孙们来“捡”,寓意子孙来年好运相伴。

之后,长辈将事先煮好并用红纸染过的红鸡蛋给晚辈“脱壳”。“脱壳”的步骤是:长辈拿着红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肩部下推滚脚部,嘴里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然后晚辈将将鸡蛋剥壳吃完。

年初一也有较多禁忌:如不准打扫、不准杀生、不准出远门等。吃完早餐后,一家人品尝着糖贡、瓜子、香茗,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既温馨又热闹。

年初一拜年仅限于左邻右舍或同村兄弟叔侄,不出远门,不行市。在拜年时,彼此都恭敬地向对方说“恭喜发财”类的吉利话。

正月初二

这天早上在祖公厅前摆上米饭、鸡、猪肉、鱼等贡品“请财神”。当今,有些地方仅摆清茶、年糕和烧香放鞭炮。经商者和小业主则在自家店铺立“财神位”,从正月初二和年十六起,月月逢初二、十六都烧香敬财神。

大年初二也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家拜年的日子。在文昌,如果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一对新人给长辈叩首、礼拜,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宴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做“等路”。(海南话:礼品)

一些地方还有吓女婿的习俗。

年初二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亲朋好友拜年时,都要准备鞭炮,糖果、饼干等礼物,这天也是十分热闹的。

正月初三

初三一大早,各家各户在祖公厅供茶水和年糕,点上香烛,放鞭炮,接着拿起新扫帚,从祖公厅起,至正室住房、厨房、横屋房、庭院,依次扫地,绕后吃早饭。自此,禁忌的话可放开了,意即“开赤口”。

不知从何时起,正月初三成了文昌人的开“赤口”之日(俗称“漏赤口”),从初三开始,“口舌”可稍微放宽,但明显的不吉利话还是不能说。

正月初四

从初四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结束,甚至农历二月份,在文昌各个乡镇会有公期、婆期等传统民俗节日,同时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长辈都会为晚辈准备红包,压岁钱等。

元宵节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俗称“小年”,这一天,人们也像过大年初一那样张灯结彩“贡饭”,不过规模比春节小得多。正月十五夜农村是很热闹的,有演大台戏、舞龙狮、送灯等各种娱乐活动,尤以送灯较普遍,流传较久。

按照习俗,女人对祖先及神灵是不得烧香的,如家中无男人,要请诸如叔伯的男人代为烧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破例烧香时,要站在神位一旁朝拜,不能正面对着神位。其习俗约定如此,至今犹然。

篇5:海南过年习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篇6:海南春节习俗有哪些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

关于过年,每个人都有独属的年俗记忆。或许您的年轮时光机播放的是穿新衣,贴春联,包饺子,收压岁钱的画面......

小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海南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让咱们看看真正的海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音译为“哆咦”)。

传说“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夜间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祈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送完灶公后,至大年三十之前就要“采屋”,海南话为打扫房子。用青竹枝叶捆成的扫帚,将屋顶、屋檐、墙壁打扫干净,清洗蚊帐被褥,箩筐家具,再把破旧衣服放火烧掉“送穷”,迎新年。

同样是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需要发市出街买年货,金银香烛、京果糖糕、碗筷陶盆、拜公祭品等, 备足年货“做”新年,当然,祭年桔子必不可少,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到了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每家都要贴年画,包含着对来年的祝福与祈祷。海南贴年画的同时还贴“利是钱”,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更是一种期盼。在琼北地区,还将放入一元两元的红包,挂至桔子树上,预兆来年的财源广进。

海南人过年或各种聚会,餐桌上一定要有鸡,这是所有海南人根深蒂固的情结。白斩鸡,蘸上自制的蘸水,鲜香无比。年三十下午要杀鸡、蒸红鱼,然后回乡下老家拜祭祖先。

海南沿海城镇过年,当地人喜欢送红鱼或在家挂一条红鱼干,寓意“鸿运当头,年年有余”,延续到现在,基本全岛各地区都有这习俗。

海南本地民俗习惯在初上(即初一至初七内),拜祭地方庙宇,并奉上香油纸钱,祈求来年平安,阖家安康。部分地区,还会邀请地方戏班,如海南琼剧、木偶戏,来进行演出,全镇青年老少齐聚观看,热闹非凡。

初一至初七,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准备好年糕、糖贡等海南本地特色小吃。一是每当有亲朋好友登门拜年,主人则欣喜的拿来进行招待。二是初一至初三,传统老爸茶店会放假过年,而此类小吃,则成了海南本地居民休憩、早餐的好美食。

[海南春节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相关文章:

1.端午节习俗作文

2.端午节习俗日记

3.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

4.潮汕端午节习俗作文

5.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6.端午节习俗700字作文

7.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8.端午节的习俗的作文

9.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10.端午节的传说习俗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