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
“清凉寶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
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
或许大多数人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初中。《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最初的感觉就是语言的精炼与耐人寻味,那些活灵活现的画面也的确符合我那个年龄的心智,于是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迄今为止,我对鲁迅先生都充满着一种敬仰与佩服。
我不会去说,我了解鲁迅,我也不会去说,我对鲁迅有些多么独特深刻的见解。哪怕我连他准确的生卒年月也不是脱口而出,哪怕我连他一生的波澜也说不清楚,哪怕我连他的作品也记不得全部,我对他的印象依旧去初中那般,记得几句,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
不过,现在我要对那脑海中的一座山再缀上一句:你还是历史对我的馈赠。
有人说,因为在意喜欢,所以便去模仿。是啊,我曾对鲁迅先生的那种读起来顿挫的语句模仿过一二,那个时候也根本不会去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句,只是单纯的想要模仿,从而觉得自己便是与其也是“同道中人”喽!
但有一天,当我读起先生的《自题小像》,其后去了解这首诗的前因后果。对,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会觉得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伟人先驱,是整个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倘若你去问他们为什么,那么他们一定先鄙视你,再会滔滔不绝的把先生的丰功伟绩去歌颂赞扬一番,最后自豪甚至可怜的看着你,似乎再说,你真无知可笑啊!
从那个时候,我再也不在去模仿先生的顿挫感,而且再翻出曾经觉得模仿很成功的篇章,只觉得那密密麻麻的字句,整幅文章一无是处。
——193月24日,先生离开故土,远赴日本,探寻救国之路,《自题小像》创于此刻。
鲁迅先生首先给我的馈赠,是责任。
有些事,我不明白也想不通,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去从根本解决问题,反而更多的人是去依旧行走在现有的规则之下,不去打破,不去提示,反而黑暗中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因为他们习惯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自己最好。
责任,无形之中最重的一种物质。
它的确很重,尤其是对第一次面对它的人,它的重量每时每刻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许你一辈子也不曾把它放在肩膀,那它对你来说,轻的不能再轻,可你也千万别在最后之际想要去玩弄一下这对你来说最轻的一种物质,因为这对你来说的第一次,它会比天塌还要重。
它也没有思想,不会兀自改变重量,你心中有它,也许它依然会越来越重,因为你接受了它,它无论多重,你依旧搬的动它,因为你也在长大,一直长大,直到你们分开。
其次,鲁迅先生给我的另一馈赠,是精髓。
不用多想,先生看透人间百态的双眸,我们移植不来,先生独特思维创作的大脑,我们也保存不住,只有那些他留下的书籍还残留着他曾经思索的遗迹。
先生所有有实物为准的作品加起来的字数大约在700万字,其中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我仅那其中对大多数更加熟悉了解的小说作为依据参考。先生并未创作过长篇小说,唯一的一篇中篇为《阿Q正传》,字数为两万一千左右,但它却真实刻骨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正是它意义重大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
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科夫笔耕不断,正如某句话所言,把一篇小说写长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写短。没有人的精力是无限的,如何去最大化的利用好资源,也是尤为重要。
在高二上学期时,那个晚自习,不知为何,当时的我突发念头,想要写篇小说,也许是平常看了太多课外书的缘故,就那么突兀的想自己动笔写一篇自己的小说。
首先是考虑小说类型,当时网络文学正在兴起,各个网站的各类小说五花八门,那些快餐式的文化被光大青少年甚至中年接受着,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可能是不满足那些千篇 一律的设定与情节,我想写出自己心中的书,不要通篇的赘言,不要脱不掉的光环,但当自己写出四十几万字后,才发现自己失败了,不够精练是我对自己的`评价,那种快餐的味道还是掺杂其中。
所以现在,我就想,先生是如何去做到语言的精炼?他是天生的?
没有人知道确凿的答案,但我相信,先生也曾绞尽脑汁过,先生也曾坐下好好思索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问题,以至于他留给后人的是一记完美的背影。
所以导致了一种现象,后人在评论先生时他们出发的地方就是从那记已经深深刻在世人眼中的背影,完美的背影;如同反推,譬如“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由自在的空气,打下了他幼年艺术修养的底子”,我觉得这两者的关系无法确实,其实我想说的是,多去搜寻一些努力刻苦确凿的例子,而不是靠这绵绵无力的话语来点缀那记背影。
的确,属于我的精炼还需要千百倍的努力精炼,可遥远的目标让人不由自主的丧气和慢慢放弃。
所以,鲁迅先生依旧在发光发热,他的馈赠——斗志不灭。
求学十几载,自己也时常感觉到,动力像是周期的曲线,高高底底起起伏伏,或许某天某个时刻就突然斗志昂扬,继而随着时间推移减弱。
19,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直到逝世之间十八载,我想先生的斗志与写作是相伴的,写便有志,有志便写,当然其中还有一段时间属于迷云时期,虽然不可说先生无了斗志,但的确削减了些。
先生的斗志就在那些人人认识的字句之上。我清楚记得高中时候那篇《纪念刘和珍君》中老师要求背诵的字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也是在那一篇之中,我才第一次赤裸裸的看见先生的怒,他不再隐在那些小说之后,等待世人的清醒,他的确愤怒了,开始开口咆哮。
也不知先生是否真的含笑了吗?
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两三事》中,其中大半个篇幅是拿辫子做文章,而且依旧充满着先生独有的批判味道。在那个民国已经十几载的时刻,先生又为何想起要谈辫子我也并不清楚,只是我明白一点,那个时候,先生依旧还斗志,不是端著名声满足了,他等来清亡,也更想等来今天。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言,有时候我们只是沿着先哲的路再走一遍,但却相对着站在各自的尽头,我们走到尽头,他们又站在起点。
篇2:行走在鲁迅故里的散文随笔
行走在鲁迅故里的散文随笔
绍兴何其幸,皆因有鲁迅。站在刻有“鲁迅故里”几个字的墙壁前,我忍不住这么想。
墙上巨幅浮雕的一端生动地勾划出水乡风情;一端是鲁迅先生的刻像:清瘦的面容,直立着一头刷子似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手中的香烟正一缕缕地飘散,这简洁的构图仿佛告诉我们先生正在思谋着什么;从墙壁的那一边探过墙顶的竹枝在先生身边轻轻摇曳,好像在诉说着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风骨。
来到先生故里,少不了要去瞻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知道“百草园”是先生儿时的乐土。经过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不小的院落,里面有一块巨石,上书“百草园”几个大字,不少游人手扶巨石拍照留念;园子中间是几畦菜地,周围有围栏,有几个农民装扮的人正在给畦上的菜松土;院子里有一棵显眼的参天大树我估摸着就是先生笔下的皂荚树了,我的眼睛到处搜寻着先生笔下的石井栏与泥墙根。终于在人群中找到了石井,坐在石井旁边,忽然想起阿长怕迅“哥儿”在井边玩耍会有危险,于是编出井中有蛇出没的故事,不禁会心一笑。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由的想起中学课文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来,觉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全无半点生疏之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默诵着先生的文字,我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听导游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家私塾,鲁迅17岁前就是在此读书的。听说书屋里物件依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而摆设,室内只有几张桌椅,背墙中间挂着一块扁上书“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书屋正中是老师的讲桌,上面摆有难得一见的戒尺,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全城最有学识而又最严厉的私塾先生拿着戒尺时的威严。在室内一角,用红线围起的那张桌子便是鲁迅先生求学时坐过的书桌,我们因为离得较远,看不到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下“早”字,告诉自己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的故事。
走出“三味书屋”心中有无限感慨,买几包因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出名的茴香豆,不由想到绍兴有幸,幸有先生。
我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是唤醒民族精神的武器。从他战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壮志豪情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鲁迅纪念馆对面的那条小街上我欣喜地看到一方墙上有几个镏金大字“民族脊梁”。更让我兴奋的是有那么多的人站在这几个字下留影———那分明是对先生的崇敬与无限怀念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应该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重温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的那段话吧:“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走进鲁迅故里,我们自然会明白什么叫“民族魂”!
篇3:鲁迅与二弟之间的决裂散文随笔
鲁迅与二弟之间的决裂散文随笔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周作人前辈于1923年7月19日送给鲁迅的诀别信中这样写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两人决裂的呢?众说纷纭!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作了解释,“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是不是这样,也不得而知。
但是,在许寿裳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此二兄弟的.决裂和羽太信子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羽太信子是日本人,无业,花钱奢侈,看病必用昂贵的日本医生,使用无度。当时两兄弟没有分家,而以二人的很高(大概两人每月共7,800元)收入都没什么剩余,作人的妻弟羽太重久全家也依靠他们,所以鲁迅不堪重负,双方必然出现矛盾。鲁迅通常夜里创作,香烟和点心是不可少的,有时家里的拮据,居然会买不起香烟,鲁迅也会为此烦恼不已。
鲁迅三弟周建人似乎对这个日本嫂嫂也颇有微词。他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增田涉说:‘他(指鲁迅)常买糖果给周作人的小孩(他自己那里没有小孩),周作人夫人不让他们接受而抛弃掉。他用充满伤感的话说:好像穷人买东西也是脏的,这时候使我想起他常说的寂寞这个词来。’鲁迅对我说的是,他偶然听到对于孩子有这样的呵责:‘你们不要到大爹的房里去,让他冷清煞。’”
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鲁迅有挂名妻子朱安而无同居爱人许广平。因为那时的许广平并未走入鲁迅的生活,妻子朱安跟随婆婆鲁瑞生活在浙江绍兴,所以,听墙角一说也是众说之一,那到底鲁迅与他的二弟发生了什么能让基督徒都不能坦然接受的事情呢?谁又真正知晓呢?
自古,兄弟难处,皆因耳根太软,读书多而不明理也是一种悲哀!
【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馈赠初中作文
2.田野的馈赠作文
3.时光的馈赠作文
4.作文 岁月的馈赠
7.爱的馈赠心情散文
10.有关馈赠的初一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