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

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

2023-12-06 08:52: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reet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

篇1: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

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

心灵之歌,是你我心灵深处情感的流露。

——也是共同间的一种爱和恨的表白与叙说。

我,就这样在歌声里逐渐地长大了。

我,在歌的魅力和旋律里学会了思索。

歌的魅力,艺术和现实了每一个人的人生,还有那共同的梦寐以求。

特别是在当今的生活与社会里,到处都有歌,各种各样的歌曲充旋了当今的歌坛,每每聆听那充满着情感的歌唱时,心里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更是深深地为歌唱而感叹万千,也从中赞叹着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在劳作中吟创出如此动人的旋律与乐章,并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人生,对情感,对怀念,对大自然的歌颂之情。并在七个音符里演绎成了一首首如此美妙诱人的神韵魔力。

心灵之歌的魅力,就在于用真情演唱。

那么,歌的力量就在于什么的呢?

我想,不外乎在于它在内在情感,在于它的文字和音律的相互交融所涌出的那一股股激情和想往,以及所追求到大的最高境界,还有它所赋予的招感力和辐射的震撼力。把一个个美丽的音符,美妙的旋律,美好的景色,美丑的情感全都注入了你和我的心地上,注入了这方山水之中,注入了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园万物的人们心目中。

为此,我在歌的海洋之中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件,伴随着那陶醉人心的歌声,收获和思索了生活所给予的迷恋和向往,在回味着那些悲欢离合的过程中,共同分享了生活所给予那一道道酸甜苦辣涩。

是啊,一曲楚歌足以在顷刻之间瓦解了项羽那八千子弟兵们的斗志,含泪江东。

希腊神话中,不是有这么一篇内容说,就是用歌声战胜了人们的事情吗?——有一群女妖集聚在一个海岛上,每一天都用那动人的.歌声来迷惑和吸引那些过往的航海的人们,那时,每一个航海的人一路过,都知道那歌声来自海岛上的女妖们所唱,但是,他们依然从容地随着歌声而去,没有恐惧,没有满足没有抵御,只有神秘和追寻,都在歌声的魅力里忘却了所有的丑恶。摈除了那些烦恼和旅途的疲惫与困惑……

一首《流浪歌》,不知让多少青春男女引起共鸣,都沉浸在共同的人生感悟之中。

一首《爱的奉献》,风靡了大江南北,让每一个人都从心底里发出了共同的渴望。

一首《故乡的云》,倾注了你和我对家乡的怀念追忆,茫茫了生命的真善美丑恶。

就是那些心灵之歌,在人的心思上激荡每一个感人的春秋,让人心在许多梦想中结缘了伟大的情怀,共同在许多苦难中走出那些情感的缝隙,在人生的道路上轻松前进,记忆着许多美好的回味……那些刻骨铭心在心灵的之歌,真的不胜枚举,歌的魅力在你和我的心灵上轰然响起,在我与你的心地上芳草依依了岁月的不老,在许许多多的平凡与伟大的人性的喜怒哀乐愁中更加壮美。

歌的魅力,就来自何处的呢?

是啊,来自上苍,来自人与天地间的感应和那冥冥的远古梦寐之中,具体地说,来自人类心灵的点点滴滴,来自一个个真实无饰的真善美。而那些美妙动人的歌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罢了。

美妙的歌声不仅仅起到了提醒,安慰,鼓励和震慑,甚至是麻醉的作用,它更是能够迫使人们正视自己的心灵和现实,进一步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倾听自己的心痛,然后,走出了自己的心地和困惑,走向那一个真实的自己和充满歌声的天地广袤……

篇2:记忆之歌散文

记忆之歌散文

公共汽车

那年我才12岁,和当地的小孩子一样,在这个少有外地人来的地方生活,长这麽大,却还从没乘坐过汽车,也从没到过奎依巴格以外的地方。真是亏欠。可我还算是见过它的呀,这辆长途汽车在巴扎的路边一停,就引来好多露出白牙的孩子的围观,其中就有我。每一天,也都如往昔,仿佛我不曾离去,他们也不曾长大。

那时候的奎依巴格人,很少看见有外地人来这里。再说了,奎依巴格的人好象无一例外,对外地人有一种天生的攀结和好奇。外地人要是走在街上,会有人肃然起敬地远远跟着,流连在他们的身后。

可是,就在我12岁那年,我看见一些外地人真的来到了奎依巴格这个地方。

那些外地人,是由长途汽车喇叭声带来的。

就在这一天,就在这个尘土飞扬的边镇上,我觉得,有一部分的我正开始不知疲倦尾随着这些外地来的人。

那辆长途汽车是奎依巴格镇唯一的一辆。

车身是旧旧的红色。在夏季不刮风的时候,每一扇车窗都开着,每一扇的车窗后面上都有人,那暗哑的目光也像是在悬浮,朝向来时的路。

只是这辆客车发出的声音只比我后来见过的挖掘机要小些。不,要小很多。

就是它,每个星期天的中午从乌鲁木齐的方向来——那是个在当地少有人去过的地方,我妈说了,车子在路上要走7天7夜呢。

当它远远地穿过蒙尘的大路,喇叭声长一下,短一下地在巴扎的另一头响起。时值中午三点,正是巴扎日,赶集的人最多的时候。驴车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的,大人都各自盯着眼前半米的的事情,没人听见这来自外地的汽车喇叭声在一点一点地逼近这个破落的沙漠边镇。

我当时在干什麽呢?

好象不大想得起来了。那天我好象是在奎依巴格的河滩上玩,离那辆车还远远的,就清楚地听见客车的轮胎扎过大桥上的石子路发出的嘎吱声。透过低垂的柳枝,我看见岸边的同一侧有两个巴郎(维吾尔语:小男孩)在玩耍。也许是我把体温传给了河水,它变得越来越柔和,越来越亲切。

接着,桥上出现了一道巨大的红色光束,断断续续,还迟疑着,一下子把大桥上的路一分为二,把桥上的人群一分为二。

“红色的车,是外地来的长途汽车”。

我的心喜悦地跳了一下。

通常,这辆唯一的车就停在巴扎的路边上——它的前方连着巴扎。买买提江的烤肉摊旁的那几根柱子之间有不少人。老人和孩子。堆在地上的尘土吸狁着着他们的脚。人一多,买买提江的烤肉摊显得很热闹,好象这热闹不是通过这烟雾撩绕的烤肉摊,而是通过这辆长途汽车,有它在,嗅着它身上的铁锈味,他们似乎都觉得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了。

即使这微不足道。

可仍让人感觉得到,它能把自己径直带出这一小片沁透干热的日照,灰尘,没完没了的风,这埋着盐碱的绿洲周围,是一大片不毛之地的沙漠戈壁。

那是1986年的春季的一天,宽阔的马路上带有一点坡度,从灰蒙蒙的远处中,一辆长途汽车浮现出浅红色的车体,沉重而缓慢地挤压着路面。在某一个瞬间,它仿佛停在那里。

道路两旁的店铺门窗紧闭,隔窗望去,似乎蒙着些灰尘,有如老人一样的暮气沉沉的生活。

在河坝子上玩累了,我和阿曼准备回家。路过巴扎的时候,我看见有好些人围着它。今天是星期天,才刚到下午,它运送完一车的乘客后,正喘息呢。

我走近它,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了红色车身发烫的漆皮上,一点一点地往上移。有好几年了,好象是第一次,我这麽近地看着它。

它太老了,作为一辆车,它可比我爹老多了。

我心里滋生出对它的一丝轻蔑来。这麽多年来,它一直干着人们要求它的活儿,以至于这活儿超出了它的体力,不少漆皮都脱掉了,有些斑驳。像不服老的女子褪下的残妆,好在,颜色还是乍眼的红,走多远都能一眼认出。

“嗳,你在这儿干什麽?”

是一个高个子的汉人,他手里拿着一小块不黄不绿的石头,大概是从河滩那儿淘来的。在这里遇见他真是意外。

“天热。”我有些害羞,不知还能对他说些什麽,手指伸了出去,胡乱指了指河坝子。

他笑了:“你坐过吗?车。”他用手敲了敲车身。我摇摇头。

这是真的,我的确没坐过。

他径直朝买买提的烤肉摊走去。很快,一个高个子的汉族男人随他从围坐在一起的人堆中走了出来:我当然认得他,他是司机。

“喂,你来。”

我听见他在叫我。

“你——多大了?”他的声音像是从远处吹过来的。

路上见过他好多次,他倒是第一次这麽问我。

“十二”。

“十二”。他重复了一遍。

“这车——”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你从小在这里长大?”他像是在问我话,但是在问话中随意陈述着一个确凿的事实。

我颇为筹躇,原地转过身来看着他,不知道他为什麽一下子说这麽多的话。他歪着头,好象是在思考他还能做什麽。

当他又一次地转过身看这辆红色的车,发现我和阿曼这几个小孩子靠着买买提江家的墙跟坐了下来。

“你们——你想坐车吗?”

那真是一次奇怪的经历。

这个汉人不知用了什麽样的方法,说服了那个高个子的司机,邀请我们,还有他们,那些从没坐过汽车的人,沿着奎依巴格镇的唯一一条公路,巴扎,去兜一圈儿。

一下子,车厢里被挤得满满的,小巴郎子被大人挤得发出了尖叫声。都是维吾尔族人。不是老人,就是妇人,最多的是那些眼睛会发亮的小巴郎。不知他们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了,并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们枯黑的皮肤上,也许是饱经日晒的缘故,都洒着一层淡淡的灰黑色。

我靠在车窗旁看着窗外一片耀眼的暴亮,以前熟悉的街景,全然变得陌生了,像是在悬浮。一排排掠过的树在石子路的颠簸中,像是溶解了,树叶也融化成一片,在路的两旁升起曲折的热气。

一会儿,车子路过了我家的门口。没有人。唯有沙枣树,每一棵都是那麽地孤单。我看见了探出墙头的枝叶,在烈日下也都营养不良地萎黄着,短小,上面挂着一些永远长不大的沙枣,远远一看,就像是没有来得及打开的玩具伞。这一刻的所见似乎是途中最陌生的,仿佛不曾到过——我在那一刻产生了离家的感觉。即使归来,我的体内滴滴嗒嗒响着的也是异时的时钟。

一下子,腹中的饥饿令我浮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躁,也许真正令我不耐烦的是这辆汽车的速度和我内心的速度之间的不合谐的缘故吧。在我的心里,一辆车子正在脱轨。深深感觉到两种时间的差异。这种想法使我身心惧疲。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后,汽车突然在巴扎的路边停了下来。由于停得猝然,车上的人嘴里发出了尖叫,我的身体也给带得往前冲,几乎要撞上前排的椅背,幸亏我及时举起右手,一撑,一顿,便又坐稳。

站立在车子走道上的一个老年妇女没站好,身子猛然往前一倾,倒在前面的人的身上,脸上蒙着的黑色头巾的滑了下来。“噢依——”车上的人一下子乱成了一团。

停车了。

伴随着好长一阵磕磕踏踏的脚步声,和小孩子梦游似的眼神,待车里的人下去后的好长时间里,一股尿臊味却伴随着汗臭,那是当地人特有的体味,直往我的鼻子里钻。

车厢里空了,只剩我一个人张大了嘴,看着他,傻笑了起来。

然后,我头也不回地下了车,走好远了,我禁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车身是肥长的一列,洒着一层旧旧的红,只有轮子是阴郁的黑,头部略微肿大。我突然觉得失望:这长途汽车长得是有些古怪滑稽。

溺水

每年春夏季开始,奎依巴格的白水河的河道就开始动荡不安。洪水横冲直撞,在并不宽阔的河道上泛滥。

石头相互撞击发出各种轻轻重重的声响;黄色的浊浪中翻腾着从贫困人家屋子里冲出来的床板,毛毡,红柳栅栏;有时浊水中还一上一下浮现出羔羊惊恐的身影。

发洪水的时侯我喜欢到白水河边看水——也不是我一个,河边还有好多人。还有孩子。强烈的泥腥气味从黄亮的水中散发出来,凝固在空气中。

雨已经停了。

而河里的水又黄又浊,好像厚了许多,打开平日里不打的漩,像一些肥硕的大花,浩浩荡荡地漂下来,一个接一个的,都亮汪汪的,把被厚云堵着的铅色天空映得有些亮了,但看上去和平时的亮有些不一样,亮得有些怪异,亮得有些不明白,好像在这亮的后面还隐藏了些什么。

那时,在被重重道路阻隔的奎依巴格封闭、贫穷,像我一般大的更多的孩子还待在他们的童年里,奔跑、嬉笑、或远远地望着天边的鸟儿发呆。那时,白水河里的水还很清,河坝子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所。

是每一年,一到夏末暴雨后,涨潮后的河水不论涨得或深或浅,就要作恶一番,白水河的水域变得复杂,神秘莫测,每年会发生一些溺死人的事情。一口气吃掉好几个小孩子,刚刚出生的`还不算。

好在那些女人们,真的是能生养啊,一个又一个,一点都不知疲倦。

那麽多的孩子,大大小小的,嘴里散发出沙漠干旱地带的小野兽一样的热气,散落在地上到处都是,像一小股潮水一样的就来了,落在满是脏污的尘土中。攀上挂满桑子的桑树枝,手和嘴巴都是斑驳的紫。这麽些酸甜的果实,他们永远都是饥不择食。

他们太多了。所以,必须有孩子死去。

那年我12岁,却恍然觉得这条白水河与我的命运有什么特殊的联系。那里会有什么东西在将我等待,从而改变我的生活。

艾布力,我家斜对面的寡妇茹鲜古丽的私生子,和我同岁。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在一个临近中午的时辰,我家斜对门的茹鲜古丽就来敲我家门了。身后跟着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小男孩。他刚来这里的第3天,就淹死在河坝子里了。

艾布力出殡的几天后,我一个人来到了河坝子上,在河水发出声音的地方,我朝水面往下看,恍惚看见一个小身体仰身躺在河水里,周围冒着气泡。一张没有五官的脸朝天空。

他已失去了知觉。

也可能那是我出生以前的事情,是一个梦,可为什麽我对这个溺水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呢?好象我亲眼看到了一样。或许我真的看到了:

那时,我还是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却能透过母亲的肚皮向外观看,好象那是一扇门,但只对我一人敞开。

可是,淹死不淹死谁,是水说了算吗?

我的邻居姐姐燕子告诉我说:

“我听妈妈讲,要是掉进水里的话,只要不惊慌,就不会被淹死。只要面背着水,吸入点气,把头浮出水面就行了。可我总学不会,看见水,就像是看见一艘沉船。落下去了。”

“要是你落过水,你就该知道那种恐惧。”

可我没告诉她,其实,我12岁时也差点被淹死过。

那时刚发育,有少女肥。有点丑。可有一天中午,我终于鼓起勇气下了河,拎起裙角在河的中心慢慢走去,另一只手搭在额前,作眺望状,真是造作得很。

恍然间听见背后有人在叫我,我想回过头,却被脚下的一块石头绊了一下,身子失去了重心后,滑倒了,我的嘴里,耳朵里,鼻孔里灌的全是水,水漫到耳边。我一喊,水就不住地塞满我的嘴。不让我发出声响。

同伴们在岸边的小树林里玩。没人注意我。

也许他们是故意的。

没有比落水更让人心碎的事情了。最后,我是怎麽被人拖上岸的,有好几个版本。

好在我知道了,救我的人是个男的。很丑。像个河马。

听说我被他拖上岸的时候,我的上身是光的,裙子被水褪到了脖子处。那时我的胸部刚发育,有些微微的肿涨。

真下流。

竟被他看了全身。

我闭上了眼睛,在想那个我曾经忘掉了的溺水事件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知道在我如此年幼的时候,竟可以从那麽平静的地方摔落。

我把这次落水看作是一种征兆,一个晦涩的征兆,一个不容忽视的告戒。

在梦中,那个被淹的人到底是谁呢?他的没有五官的脸,头发漂浮在脸的四周,这是我出生前就留在我脑子里的形象。

没有五官——想到这里,我吓了一跳:这只是一个幻象,不可能是他,艾布力没淹死,他正生活在另外一个地方。

这是我自己创造出的一个预言:那个被淹死的人,那个没有五官的人,就是出生前的我。

我想我早就被淹死了,我躺在河道的暗处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了。我以前年纪还轻,现在离死不远。只是作为一个孤单的游魂在人间来回走动。我对人世的情意一直停留在那个年龄。

从那以后,我装疯卖傻,按时进食,从不被人怀疑,一直到现在。其意义我以后会明白的。

篇3:故乡是心灵的记忆散文

故乡是心灵的记忆散文

我的老家在杨凌,十八岁离开故乡,至今三十余年。常常在梦中,我又回到故乡,一切还是那么亲切而美好,当梦醒后,却索然无味,很是伤怀。我想,我是思念故乡了。

当我风尘仆仆地回到故乡,一切又令我那么失望。站在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流落外乡的陌生人,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没有了我童年的记忆。

在我离开家乡前,全家人居住的那个土坯房如今已没了踪影,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座楼房。我曾经走过的那些飞舞着彩蝶、开着各色野花的泥土小路,如今被青黑色的柏油路面所覆盖,再也闻不到儿时的芳香。

街面上,儿时的牛拉车、马拉车消失了,就连农家人最为便捷的人力架子车也难觅踪迹,换成了一辆辆豪华骄车和大型运输车排着黑色的尾气疾驶而过。路两边的农田,被水泥砌成了一个个圈起来的园子。里面到底是何面目,门口站着的保安说,外人不得入内。看那个园子的大门修建得高大辉煌,门牌上写着:农家乐、果园、花圃、蔬菜基地、育苗基地等等。

转了一个上午,我竟迷失在故乡的巷道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幸好遇到了发小杨红选。我说:“带我去看看儿时走过的上学路,再看一眼儿时的校园。”他一脸不屑地说:“儿时上学的路早就建成了楼房,学校也搬迁了,你看那干啥。”

去年春节回到家乡,家乡的每条街两边的民居房一楼,都变成了小商超、饭馆、美发室或洗浴房等等。大年三十上午,我去一家商超买了许多花炮。说实话,我长

这么大还从未买过如此多的花炮,心想侄儿看到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付了钱准备离开,侄儿却来了,看了一眼花炮说,就这么一点,我再买些。于是,侄儿又买了一些,我连忙去付钱,却被侄儿拦住。那一刻,我感觉很尴尬,并意识到自己彻底成了一个回到家乡的陌生人,已经容纳不到家乡人的圈子里了。

去发小家串门,刚坐在院落的凳子上,发小的妻子出来对丈夫说:“勋,家里怎么没买过年用的羊肉呀,多买点羊肉回来。”发小没有理我,自顾自的出门了,我悻悻地回到家。母亲跟我说,如今农家人都不串门,门对门都不知道别人家里有几口人。

儿时的友谊没了,交流的话题没了,我甚至连个能说话聊天的人都找不到。抬头望望蔚蓝的天空,依然有漂泊的白云,和煦的微风依然从脸上拂过,这一切仿佛又是那么亲切。

我说,故乡变了,变得我找不到儿时的影子。母亲说,你也变了,变得包容不下变化了的故乡。我恍然大悟,家乡是变了,可我也变得世故了。原来,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只是留存童年心灵里那纯真的记忆。

一、怀念马车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可以说我童年最为深刻的记忆算是马房了,因为父亲是生产队马的饲养员,儿时跟着父亲经常在马房里玩,有时夜里还睡在马房的大土炕上过夜。

生产队的马房里有马也有骡子和驴。马算是最有灵性的,而且很有趣。在夜里,马不睡觉,一直站立着。父亲说,如果哪匹马要躺下了,那么这匹马就病得无药可救了,只要马有一丝力气,绝对不会躺下。每个夜里,父亲都要给马槽里添三四次食料,保证马在夜里吃饱,第二天有体力驾着马车跑运输或拉着犁去耕地。

每天清晨,父亲会将每一匹马牵出马房拴在木桩上。等不了多久,就会有农民牵着它们去拉车或去犁地。有趣的是,每一匹马只要出得大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躺下身子四脚朝天就地打几个滚,然后站起来,嘶鸣两声后又伸个懒腰。父亲说,这是马在舒展筋骨活动身体,为后面的体力劳动热身呢。

在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公路,看不到汽车,农用拖拉机一个公社也仅有一辆,平日里根本忙不过来,犁地和运输,还是要靠马来完成。可以说,马就是农家人的命根子。

早上太阳刚刚露出个笑脸,驾马车的车夫会牵着最高大的四匹马和一匹骡子去拉马车。因为骡子比马身材略高大些,而且力气足,加之脾气温顺,所以放在最中间让骡子驾辕。马车的前进、后退以及转弯,车夫用鞭子指挥着这匹骡子控制方向。其他四匹马,只负责出力气拉就行。

那时马车的用处是非常广泛的,农民给田地里上的大都是猪圈里的土粪,高坡地人力很难将土粪拉运上去,就得用马车拉。每年收获的粮食以及秸秆也要用马车拉,去十多公里的县城交公粮依然要用马车拉,从县城里购回化肥也要用马车拉,等等。可以说,马车是农家人离不开的大型运输工具。

农家人最早用的马车是硬轮车。所谓硬轮车,就是整个车身包括车的左右两个轮子全部是用硬木头做的。在我小时候村里还有几辆硬轮车,后来就换成了胶轮车。胶轮车的两个车轮是橡胶轮胎,而且还要经常给内胎打气。父亲说,这种硬轮马车马拉着很吃力,而且走起来车身很不稳,摇摇晃晃,没有胶轮车走起来平稳和省力。

硬轮马车和胶轮马车的形状大小一致,而且车身都是木头做的,车厢长约有三米,车辕长两米,车厢宽两米。车厢下方的正中间位置有一根轮轴,左右各安一个车轮。这就是马车。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农村包产到户,这让农村人的生活迅速富裕起来。拖拉机、汽车在农家已是寻常之物。农业机械的大量涌入,马车便淡出了农家人的视线。

虽然马拉车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我至今怀念那个时代。每当我看到街头拥堵的车辆和排放出的黑色尾气时,我便想,什么时候能够让我再听到屋后传来那“隔得、隔得”亲切而清脆的马蹄声。

二、怀念竹篮

在我儿时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竹篮,人们不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去医院看病人,都会将礼品装在竹篮里提着去。

北方不生长竹子,竹篮都是从南方贩运过来的,北方人对竹篮看得格外珍贵,一个竹篮要用几代人。那时的竹篮做工非常精细,竹篮的提手上甚至还雕刻着花鸟及人物图案。竹篮形状各异,有元宝篮、四角篮,最常见的是一种长方形的由几层叠合在一起的篮子。

我家的竹篮,就是这种长方形的。听母亲说,她嫁给父亲后第一次回娘家,她的婆婆将回娘家的礼物就装在这个竹篮里,婆婆对她说,爱惜竹篮,轻取轻放,这个竹篮可是她婆婆的婆婆传下来的。母亲说,到了我见到这个竹篮时,它已经用了近百年了。

其实,那时各家各户用的竹篮都是有了年代的。由于时间久远,好多竹篮漆得锃亮,但朱色外表已开始剥落,包角的铜皮也蒙上一层铜绿。不论怎样,只要竹篮破了修补后还能使用,都会去修补,轻易是不会被人丢弃的。

竹篮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通风透气,装上食品能够存放较长时间不会霉烂。如果在竹篮里装上桃子、杏子、葡萄、西红柿、鸡蛋等怕挤压的食品,只要摆放整齐,不论你走多远的路,都不会被挤烂。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超市里买任何礼品,都有了色彩鲜艳的豪华包装盒,盒上印有精美的`图案,有的甚至还将价格印刷在包装盒的明显位置。即便是去普通的菜市场或早市买点家常蔬菜,商家也会给你一个一次性塑料袋。于是,竹篮被彻底淘汰了。

说实话,我曾讨厌将礼品装在豪华包装盒里,不是因为它浪费,而是因为我第一次提着它就遭遇了尴尬。那年我十七岁,去一个远房亲戚家,母亲交给我一个巨大的红色礼盒,起初提着它我还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很有面子,可当我将礼盒提到亲戚家时,却看到其他客人提的礼盒比我的更洋气更大方,而且上面印着的价格高出我提的礼盒价格的两倍还要多。于是,我脸红心跳,感觉自己一下子矮了许多。

如今,我们生活中早已习惯了包装盒和一次性塑料袋,觉得确实很方便,空着手出门,想买什么,礼品就装在包装盒里。买水果蔬菜类虽然没有包装盒,但卖家会随手装进一次性塑料袋里。这些看似方便,却也常常给我们带来尴尬。包装盒里的礼品,很少有人去享用,而是东家提着走西家,西家提着走南家,南家再提着走到东家,成了一次完美的礼品旅行。有时,礼盒里的食品变质了,也不易被人发现。再说说一次性塑料袋吧,如果将熟透了的桃子、杏子等怕挤压的物品装进塑料袋,恐怕提着走不了多远的路,就会被挤破。

至今,我依然怀念竹篮时代。竹篮虽然笨重,但却环保,提着它购物或走亲访友,让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感,更分不出贫穷贵贱,最可贵的是,竹篮装上物品不易坏。

三、戥秤匠和木杆秤

秤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我们看到的秤大都是台秤、托盘秤、电子秤,已经很难见到木杆秤。

木杆秤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发展久远,据史书记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各地均有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秤的度量衡标准统一为十六两为一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为一市斤。进入上世纪90年代,秤又取消市制单位,改为公斤制,二市斤为一公斤。

在我儿时,不论是走街叫卖的商贩,还是国营商店里,看到的都是木杆秤。我还记得国营商店卖盐专柜前,是将木杆秤的提手环用绳索绑在房梁上,遇有人来买盐,售货员一手给秤盘添盐一手拨弄秤砣,看起来很是繁琐。

在那个年代,经常能够听到走街串巷戥秤匠的吆喝声:“戥秤了,谁家戥秤呀。”戥秤匠一般挑着担子,担子里放着不同长度的秤杆以及戥秤用的秤砣、秤钩、提手环等配件。

制作木杆秤可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工序多,道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稍有不慎,制作出来的秤就会出现偏差。

木杆秤一般由秤杆、秤钩、提手环以及秤砣组成。秤钩和秤砣一般都是从铁匠铺里拿来现成的。戥秤匠主要是制作秤杆。秤杆的选材要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材,大都选用栎木或红木。

据戥秤匠说,木头采回来后,要晾晒一年,等木材彻底干燥后,用刨刀将杆身刨圆,再用碱水浸泡后晾放几天,再用磨刀石打磨,然后在头尾套上铜皮套,至此木杆秤才成雏形。

戥秤匠带着制作出来的杆子走街串巷时,遇有哪户人家需要制作一杆秤时,会根据所需秤称量的大小来选择适合的秤杆。

木杆秤一般按照称量的大小可分为大秤、中秤和小秤。大秤可称重50公斤,杆长2米左右;中秤可称重30公斤,杆长1.2米左右;小秤可称重15公斤,杆长0.8米左右。

最难的是戥秤星,先用步弓按标准在秤杆上等分距离进行标记,然后在标记上用手工小木钻子锤洞。锤好洞眼,用细铁丝栽进约两毫米后用刀子将铁丝割断,然后敲打几下,以固定秤星。

全部秤星戥好后,再进行校正无误后,一支木杆秤就算完成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台秤、托盘秤、电子秤等相继出现,并涌入市场,此时的木杆秤就显得笨重和很不方便,于是被逐步取代。戥秤匠和木杆秤退出了历史舞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相关文章:

1.蚯蚓之歌散文

2.山之歌散文

3.自然之歌_3000字散文

4.心灵港湾散文

5.文字的魅力的散文

6.传统的魅力的散文

7.触动心灵的记忆作文

8.温暖心灵的记忆作文

9.记忆如风散文

10.供销社记忆散文

下载word文档
《记忆心灵之歌的魅力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