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2023-11-30 08:58: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PTP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篇1: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朝鲜族的中秋习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高山族的托球舞习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客家中秋习俗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这时正是他们的天堂。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 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不仅如此,趁着八月十五团圆节,大家多为走亲访友,共享中秋。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 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 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中秋习俗也是花样百变,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 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 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外国中秋节习俗

外国中秋节: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 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

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 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 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外国中秋节: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出游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 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近日举行了提灯笼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 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 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

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民族服装、灯笼和花车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篇2: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

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

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

村寨内房屋较整齐。

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

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

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二】白 族

篇3: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

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

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

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

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

习惯早婚。

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

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

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

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

结婚选在“主麻日”。

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四】布朗族

篇4: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

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

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

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

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

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五】布依族

篇5: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

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

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

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

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

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

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

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

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

流行“不落夫家”。

或称“座家”的习俗。

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六】朝鲜族

篇6: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

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

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

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九】 傣族

篇7: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

“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

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

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

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

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

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

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

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

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

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

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

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

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

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八】达斡尔族

篇8: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

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

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

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

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

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三】保安族

篇9: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

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

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

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

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1.中秋节风俗习惯

2.中秋节风俗习惯作文

3.厦门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4.各族礼仪习俗

5.风俗习惯作文

6.中秋风俗习惯

7.基诺族风俗习惯礼仪

8.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9.汉族风俗习惯礼仪

10.巴西风俗习惯礼仪

下载word文档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