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10-26 08:20: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爷爷下要偶怕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1:《最美的书桌》阅读答案

在一间青砖青瓦的房子里,有几张普通的旧书桌。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

与其它几张书桌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方形的,以木榫连接部件,已失去了光泽,呈现暗红色或者紫黑色。桌面看上去平滑,但不能反光;桌子也没有抽屉,书只能放在桌上;没有古典的雕刻,因而称不上精致,它只能称得上朴素。

然而,它却是世上最美的书桌——站在这张书桌前,你会看到那个少年。

他是最英俊的,穿着粗布长衫,或者别的什么很朴素的衣服,眼睛是明亮的,闪射着光芒。

有一天,他的目光越过四书五经,越过其它站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肯定,也越过了那位老师。

他用少年稚气而坚定的声音回答道: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声音如雷鸣。

后来这位少年走了,再也没回来,但他的声音就留在了这张书桌里,桌子幸运地拥有永久的生命。来到这张桌子前的人都能听到这声音,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它是如此巨大,在整个房间里轰鸣,并直射向屋外四周。

阅读题:

1、短文抒写的事物是____,“他”是指____,文章的体裁是____。

2、全文的抒情线索是_________,文章运用了_________写法。

3、结合短文内容,解释句子含义:

①文中“听到这声音”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到他的身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4、“世上最美的.书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南阳______,西蜀______”,都是因为“物”的主人“______”(填两个字,用《陋室铭》中的短语)而美丽。

5、自选角度(取材、立意、表达方式等)对短文作简要赏析。

6、文中的“目光”指的是什么?你的“目光”又如何?

7、请写出有关读书方面的三则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

1、一张旧书桌;少年周恩来;散文(抒情散文)。

2、书桌;借物抒情、以物写人。

3、①感受到周恩来少年时的志向。

②联想到周恩来的伟大形象。

③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一直给人们以巨大的影响、鼓舞和精神动力。

4、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诸葛庐 ;子云亭;德馨。

5、言之成理即可。

6、“目光”指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抱负。 言之成理即可。

7、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篇2:书桌阅读以及答案

书桌阅读以及答案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他。

②对于木材,我没有成见,式样也随便,我只要有一张可以靠着写写字的桌子罢了。他代我作主张,用梧桐,因为他那里有一段梧桐,已经藏了好几年,干了。他又代我规定桌子的式样。两旁边的抽屉要多少高,要不然装不下比较累赘的东西。右边只须做一只抽屉,抽屉下面该是一个柜子,安置些重要的东西,既见得稳当,取携又方便。左右两边里侧的板距离要宽些,要不然,两个膝盖时时触着两边的板,就感觉局促,不舒服。我样样依从了他,当时言明工料价六块钱。

③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再不能等待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的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怪,二十多天功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④他看出我的疑怪,就用教师般的神情给我开导。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还未免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者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人家说起来,这是某某做的“生活”,这么脆弱不经用。他向来不做这种“生活”,也向来没有受过这种指摘。现在这些木板,要等它干透了,才好动手做书桌。

⑤他恐怕我不相信,又举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功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⑥我知道催他快做是无效的,好在我并不着急,也就没说什么催促的话。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站在墙边了,近乎乳白色的板面显出几条年轮的痕迹。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沙皮”,在磨擦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⑦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大概可以交货了吧。他望望屋外的天,又看看屋内高低不平的泥地,摇头说:“不行。这样干燥的天气,怎么能上漆呢?要待转了东南风,天气潮湿了,上漆才容易干,才可以透入木头的骨子里去,不会脱落。”

⑧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乡下的屋子,室内铺着方砖,每一块都渗出水来,像劳工背上淌着汗。无论什么东西,手触上去总觉得黏黏的。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散发出霉蒸气。我想,我的新书桌该在上漆了吧。

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同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栗壳色,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见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位,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因而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了,他才松爽地透透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鉴赏他的新作品。最后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了些时,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放射出来了。

(文/叶圣陶)

小题1:下列与第②段中加点字的“局促”一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他坐下来很局促,总感觉到总经理的话里有刺。

B.大多数的人在乡间并无可归的“田园”,终身局促在都市“尘网”之中。

C.因地方局促,就在老人的卧房外面摆了一张床,请他睡觉。

D.只有5分钟时间,实在太局促了。

小题2:第⑤段和第⑨段中加点的词语属于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提取上文相关信息,将老木匠制作书桌的过程补充完整。(6分)

选好木料确定式样 __________ 制作成型打磨光滑 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首句重复使用“过了”意在强调工时长,表明老木匠工作效率低。

B.第④段首句写出老木匠好为人师,倚老卖老,显摆自己手艺好。

C.第④段画线句写出老木匠好面子爱挑剔,但人也实在,讲诚信。

D.第⑨段画线句写出老木匠安放书桌时的小心谨慎及对自己作品的珍视。

小题5:如果这个老木匠“穿越”到今天,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他能生存得下去吗?有甲乙两个同学对此展开了辩论,以下是甲同学陈述的观点与理由。如果你是乙同学,你会作何辩驳?(80字左右)(8分)

甲同学:我认为老木匠无法在当今时代生存。当今社会,奉行的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观。快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像老木匠这样花上两三个月做一张书桌的工作效率,早就被淘汰了。当别人奔跑都还嫌慢时,你敢踱四方步吗?

乙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3分)

小题2:肖像描写或神态描写(1分)“黄浊”与“夸耀”形成对比,写出老木匠一提到自己的作品就眼睛发亮(1分),表现出老木匠对自己制作的“家伙”的珍爱、欣赏和对自己这一手艺的自信。(2分)

小题3:解开木料等待干透(3分) 等待潮湿天气上漆(3分)

小题4:D(3分)

小题5:要点:观点2分,理由4分,语言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局促:形容词,主要形容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或者是拘谨、拘束、不自然的状态。根据语境分析,第②段中加点字的“局促”一词意思应是:空间的狭窄。只有C项意思与之相同。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描写类型及作用。常见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根据加点字的分析,属于神态描写。其作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然后结合“老木匠”的性格进行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按照制作桌子的过程进行解读,把握关键词语。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一个“最”字,必须通读文章,了解做作者对老木匠看法的转变。然后再分析选项。

小题5:

试题分析:从产品质量方面,从诚信方面进行阐述。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篇3:《失去了的书桌》阅读答案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⑾“真该死,这破桌子!”

⑿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⒀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⒁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⒂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⒃我终于失去了它。

⒄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⒅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⒇“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晦黯( ) ②摇曳( ) ③荫凉( ) ④废墟( )

2、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

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太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3、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4、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六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我吧“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6、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⒂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7、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呵,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愧侮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所爱之物写出你喜爱它的理由。(4分)

答案:

1、①huì ②yè ③yìn ④xū

2、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里表达了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

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3、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

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共3分,每一点1分,语言通畅,意思对即可)

4、照应句:“我很少用湿布去试抹它。”或“对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抹它。”

对原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对冒犯发现师和同学的后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对照应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作者对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恋之情”回答即可。(共4分,相好应句子2分,分析感情各1分)

5、选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共4分,指岀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即可得1分,能围绕“怀念”或“留恋”中的一种情感回答即可得3分)

选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共4分,指岀修辞手法1分,能围绕“喜爱”或“喜欢”之意回答即可得3分)

6、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一点谈情感可能2分)

7、第一问含义,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侮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小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己,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第二问围绕“自己所爱之物谈岀喜爱的理由”即可。

(共4分,第一问2分,结合原文1分,能围绕“难以忘怀”来谈含义可得1分;第二问2分,能谈岀自己所爱之物的喜爱理由即可得2分)

篇4:失去了的书桌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透光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⑦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⑧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⑨我终于失去了它。

⑩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⑾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⑿“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阅读题

小题1: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加以赏析。(6分)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小题3: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8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篇5:失去了的书桌现代文阅读答案

小题1: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小题2: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共3分,指岀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即可得1分,能围绕“怀念”或“留恋”中的一种情感回答即可得2分)

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小题3: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小题4:略

说明文阅读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

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文言文阅读技巧

关于文言文阅读,个人理解只顾多刷题不进行总结没有什么大用处,想当初我刷了两本练习可是起效并不是很大。我们老师推荐的方法是写完文言文的题目后,要对照文言文的全文注释,一字一句地进行翻译,并将不会的实词解释记录在本子上,最好是查过古汉语词典再记录,因为文言文注释上实词的意思经常不是直译。

不过这个要建立在你已经熟记重要的十八个虚词、重要句式等基础上,总之文言文就是要多背常见的实词意思,所以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就十分有必要了。推荐一个背诵的小技巧:记实词的本义,因为实词的其它解释都是由本意引申出来的,通过对本意的记忆就很容易理解其它的引申义啦。

例如走,①<动>跑。②<动>逃跑。③<动>奔向,趋向。它的本义是①<动>跑,(如何知道是本义呢,通常古汉语词典上该实词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本意也就是标注着①的解释)因为跑得太快了就像在②<动>逃跑 一样,因为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跑就是③<动>奔向,趋向 该地方。

虽然引申的不是特别好,但主要方向大概就是这样的,这样理解着记忆会记的比较深刻。文言文中的断句呢,我们老师说这类的题目比较难,只和我们说要先进行翻译,断句从简到繁即先断简单显而易见的最后去断难的,找主谓宾不要将其分开,注意一些特定的词如矣、而已......断在其后,通常要断六七处断几处与总分无关,并不是说3分就断六处一处0.5分,只是少了一处扣0.5分罢了。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三分丢了就丢了吧。

篇6:失去了的书桌阅读训练及答案

失去了的书桌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透光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⑦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⑧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⑨我终于失去了它。

⑩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⑾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⑿“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小题1: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加以赏析。(6分)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小题3: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8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小题1: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共3分,指岀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即可得1分,能围绕“怀念”或“留恋”中的一种情感回答即可得2分)

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小题1: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书桌”的描写来概括情节即可。(共3分,每一点1分,语言通畅,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共3分,指岀修辞手法1分,能围绕“喜爱”或“喜欢”之意回答即可得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节安排的用意。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理解该情节的安排的用意即可。(共3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1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一点谈情感可能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侮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小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己,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篇7:失去了的书桌阅读训练及答案

失去了的书桌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透光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⑦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⑧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⑨我终于失去了它。

⑩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⑾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⑿“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小题1: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加以赏析。(6分)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小题3: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8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小题1: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共3分,指岀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即可得1分,能围绕“怀念”或“留恋”中的一种情感回答即可得2分)

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小题1: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书桌”的描写来概括情节即可。(共3分,每一点1分,语言通畅,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共3分,指岀修辞手法1分,能围绕“喜爱”或“喜欢”之意回答即可得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节安排的用意。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理解该情节的安排的用意即可。(共3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1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一点谈情感可能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侮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小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己,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宛如英雄》阅读训练答案

阅读《宛如英雄》一文,完成19-23题(22分)

宛如英雄

上学时,有位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的灰败。他沉默少语好脾气,上课时很多同学在他眼皮底下看小说、吃零食,可他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只好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在许多个午后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络。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印象深刻。每次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次,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著名的快板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请同学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在空中骤然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A)。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而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多少屈辱、愤怒、忍耐、孤独,却又蕴育着无穷转机。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张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符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那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来,正如他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今天的我,远不能说我已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但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而这一切是从那个休止符开始的,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堂的向导(B)。

我想,也许沉默是一种必然,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小人物也许更能看到贝多芬音乐的大千气象。多年后的我终于明白了我那平凡的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中获取的悲壮美与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19、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4分)

20、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词句回答)(2分)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21、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6分)

原句: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作用:

22、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4分)

( )句赏析:

23、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100字左右)(6分)

100

参考答案

(二)19、(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20(答出一点,意对即可)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21(意对即可)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22(意对即可)A句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绺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意对即可)

B句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或: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

23、能准确描述歌词或旋律,能写出具体感受,语言顺畅,80字以上。

篇8:松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松鼠》阅读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冒孆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阳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关溜溜,干干净净的。

《松鼠》阅读题目

1.认真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着重介绍松鼠哪个方面的特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介绍松鼠搭窝的目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第一句中的“通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副词,并说明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A.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又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B.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C.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7.③④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并品赏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A.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鼠》阅读答案

1.着重介绍松鼠驯良的特性。它从松鼠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驯良。它们住在树上,在树林里活动,从不骚扰人的住宅;白天歇凉,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棒子、榉实和橡栗。这就显示出松鼠与人无争、秉赋善良的习性。“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练跑、玩耍”等拟人化语句,笔端流情,活画出松鼠活泼可爱的性格,突现了它的“讨人喜欢”。

2.第5自然段从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和窝口的奇特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筑窝的特点,突出一个“巧”字。作者选用准确的动词“搬”“编扎”“挤紧”“踏平”以及形容词“错杂”“宽广”“坚实”“舒适”“安全”,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的灵巧与能干。窝址的选择与窝口处理的合理科学,更突出松鼠的智慧,富有灵性,因而“很讨人喜欢”。

3.结尾侧重交代松鼠繁殖、换毛和精心梳理皮毛的习性,接着依次从肉、毛、皮等说出经济价值,动词“梳理”“弄”的准确使用和形容词“光溜溜”“干干净净”的重迭更强调松鼠爱整洁的习性。这样,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明经济价值,加深对它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

4.第二自然段说明松鼠吃相的特点,用以同一般四足兽用嘴啃相区别。第3段意在说明松鼠不是肉食兽类,因而不像它们那样凶猛,用以表明它的驯良。所以,尽管都是写吃东西,但具体内容和写作目的不同,就不能放在一起。

5.表示时间的副词有:A.从来 B.总是 C.就

“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保持某种情况或状态,加强语气。“总是”表示在一定时间里始终如此。“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上表示时间的副词使用精当,极其传神地说明了松鼠的习性。

6.蛰伏、警觉、轻快、错杂。

7.第③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

第④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8.补充交待了松鼠的生理特征及经济价值。通过说明这些内容,指出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小动物”,使文章对松鼠的说明更加完整。这样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9.时间顺序。解析:抓住关键词“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即可。

4.A.衬:一般有两个解释,一是“在里面再托上一层”,一是“搭配上别的东西”。对课文中的“衬”的理解应取后者,对松鼠身上最富有特色的尾巴作了细致描述,巧用一个“衬”字,把松鼠的小面孔和俏尾巴连成一个漂亮的整体,让人对松鼠的外形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B.触动:该词有三种解释:一是激起,打动;二是触犯;三是碰,撞。文中应取碰、撞的意思,而且程度十分轻微,着实“十分警觉”,这就使人们能具体感知松鼠的机敏与快速反应的能力。

篇9:《西双版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西双版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 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dǎi)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呼噜呼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就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

走出竹楼口满眼是绿树口鲜花口连围寨子的墙口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口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1.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西双版纳是花的海洋。

B.这里到处是花。

C.有一种带红斑的凤凰花,样子就象传说中的凤凰。

D.还有一种圆形的爱变色的小花。

正确答案:A

2.给第二句话加上标点。

A.、、、、、。

B., , , , , 。

C.、、、, , 。

D., 、、, , 。

正确答案:D

3.按要求写词。

表示颜色词语( )( )( )

正确答案:火红 碧绿 雪白

篇10: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1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

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

1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 【注】○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君使服之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B. 使内外异法也皆以美于徐公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2分)

13、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2分)

答案:

10、C

11、(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

1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3、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

篇11: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净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1.照样子,写句子。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哪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表现“儿子受不了”的动作用“_____”画出来;表现“儿子受不了”的语言用“~~”画出来。

3.老人为什么相信儿子第三次带回的金币是他自己挣来的?[ ]

A.父亲相信儿子不会连续骗他三次。

B.是儿子的言行告诉了他。

C.是因为父亲相信儿子终究是要长大懂事的。

参考答案:

1.哪怕天气再冷,我也要坚持去上学。(不唯一)

2.动作: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语言:“爸爸,你疯啦!……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3.B

篇12:《烟》阅读练习题答案

《烟》阅读答案

[明]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4分)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

(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分。)

(2)(4分)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教父》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麦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3.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4.《地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5.旅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6.诗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7.巴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8.《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9.《回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最美的书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