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shpxzx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庄子》。
战国时,有一位很有名的厨师庖丁非常善于宰牛。
一次,这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不一会儿就把牛宰好了。梁惠王见了,感到十分惊奇,他问厨师说:“你怎么练到了这么高超的技术呢?”
厨师回答说:“我刚开始学宰牛时,只看到一整条牛在那里,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才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摸索,我逐渐了解了牛的身体结构,知道了哪里有筋脉,哪里有肌肉,哪里有骨头,哪里有骨头接缝……这样,当我再宰牛时,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条整牛,而是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骨头。我能准确地找到骨节间的缝隙,然后把刀顺着骨缝插进去,慢慢地旋转刀刃,使骨头的'连接断开。因为骨节之间的连接比较好断,所以我宰牛的时候并不太费力气,刀子的磨损也就轻多了。
当然,在筋脉和骨头交错的地方就没那么简单了,我必须集中精力,加倍地小心。
宰牛是有一些辛苦,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时,我就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我提着刀子,四下里看看,那种感觉真是痛快,心满意足啊!”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我听了很受启发。”
释义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得意的样子。
篇2: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张三的`人赚了三百两银子。他想把银子藏起来,可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好。
张三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决定把银子藏到箱子里,箱盖上贴上封条,箱外加上两把大锁。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这样做也不安全,如果小偷搬走箱子,银子也就保不住了。
后来,张三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他趁着天黑在院内东屋墙下掘了一个坑,把银子用油纸包好埋进坑里。可是,他心里仍然不踏实,觉得别人会怀疑这地方埋了银子,冥思苦想了好久,才又想出一条自以为万无一失的妙计,便将一张写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纸条贴到东屋墙上,这样才放心地回屋睡觉了。
张三的秘密被隔壁王二看在眼里。到了半夜,王二摸到东屋墙下,悄悄地把三百两银子挖出来,带回自己家去了。
王二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笨蛋。他害怕张三怀疑自己偷了银子,灵机一动,就学着张三的样子,在东屋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隔壁王二不曾偷。”
释义
比喻本想隐瞒、掩饰一件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篇3:病入膏肓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病入膏肓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左传》。
传说,春秋时期晋景公卧病在床,久治不愈。秦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就向晋国推荐了一位名叫缓的医生,让他去给晋景公治病。
缓立即从秦国出发。当他还在途中赶路时,晋景公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两个小人的对话。一个小人忧心忡忡地说:“缓是本领高强的良医,咱们要赶快找个地方躲避一下才好呢!”另一个小人却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我们只要躲进膏和肓的中间,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缓赶到晋国后,马上去见晋景公,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看了他的舌苔,又仔细地搭了脉,最后摇摇头说:“这个病没法治了。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膏肓之间是药力无法达到的(病入膏肓),因此,这个病没办法医治!”
晋景公听了缓的话,想起梦中的情景,叹了一口气说:“你的诊断很对,你真是个了不起的良医啊!”说完,赠给缓一份贵重的礼物,派人送他回秦国去了。
不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释义
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篇4:分道扬镳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分道扬镳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魏书》。
元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大臣,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清高孤傲。
元志恃才自傲,瞧不起某些才疏学浅的达官贵人,经常对其出言不逊,但又合情合理。一次,元志外出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元志的官职比李彪的小,按理应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给他让路。李彪见他这样轻狂骄逸,目中无人,便怒火中烧,当众责问元志:“我乃堂堂的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可不认李彪的理,反而振振有词:“我是这里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而已,哪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
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不巳,最后闹到孝文帝那里。
孝文帝听了他们各自的`陈词,觉得两人的话都有点道理,也不好作评判,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你们说的也都有道理。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们俩分开走,各走各的,在自己的道上扬鞭催马不就行了吗?”
释义
分道扬镳原意指把道路接直行线一分为二,各走属于自己统辖的路,分路前进,后来用以比喻各人向各自不同的目标前进。互不相干。
篇5:对症下药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对症下药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二。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华佗。
一天,有两个病人前来求医看病。这两人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已经看遍附近所有的医生,但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千里迢迢来找华佗。
华伦详细问了两个人的病情后,给他们各抓了一付药,告诉每人煎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和次数,两人就离开了华佗诊所。
两人出门打开一看药方,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病症相同,为何处方不一样呢?他们俩说,是不是华佗太忙,一时写错了方子呢?
于是,两人带着疑问又回来找华佗。他俩说明情况后,华佗笑着说:“没错,没错。别看你俩得的病从外部症状看相同,可引起这症状的原因是不同的。刚才我检查时已发现,你们一个是内部伤食引发的头痛发烧,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们两个的药方就不一样。”
释义
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情用药。也比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篇6:不学无术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不学无术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汉书》。
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有一年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回家探亲,在回长安时把霍光也带到京城,被汉武帝封为郎中。此后,由于霍光为人乖巧,很少得罪人,处事又谨小慎微,在跟随汉武帝的十八年中,从未出过一次差错。因而,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武帝临终前封他为司马大将军。
汉武帝去世后,霍光辅佐八岁的`刘弗陵作了皇帝,也就是昭帝。皇帝年幼无知,因而朝中大权自然掌握在霍光手中。但是,霍光此时并没有因此而不可一世,而是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着想,推行各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改革措施;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推行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为官也能做到一身清廉。
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没想到刘贺当了皇帝以后,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根本不理朝政,时常胡作非为,弄得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更为荒唐的是,刘贺为了选美女,颁下圣旨,要求各州府火速选送。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上,不顾年轻女子的性命,日夜兼程地火速押往京城,使很多人死于非命。霍光为了使刘氏王朝的江山不断送在刘贺手中,不得已率兵废掉了昌邑王,又立刘询为皇帝,即宣帝。
可以这样说,霍光为汉朝的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霍光晚年,特别是在辅佐宣帝期间,不学无术,不明大义,缺乏深谋远虑,以几朝元老自居,独揽大权。大臣们有公事要奏明皇上,也必须要首先请示霍光。否则,奏章根本不可能送到皇上手中。每次上朝,皇帝对霍光都毕恭毕敬,礼让三分。因此,朝中上下,许多人都看不惯他,对他渐生怨恨与不满情绪。
在刘询做皇帝不久后,霍光的妻子意欲把小女儿嫁给皇上做皇后,因刘询已经立了许氏为皇后而没有达到目的,所以怀恨在心,把怨恨的矛头指向皇后。她私下里花重金买通了给皇后看病的女医,给皇后投毒,使即将临产的皇后死于非命。皇帝大怒,下令查清真相,严惩凶手。霍光根本不把皇帝的圣旨放在心上,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女医说情,让她免于受审之苦和牢狱之灾,帮助妻子隐瞒事实真相,想尽办法,为妻子开脱。
霍光死后,霍家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释义
不学无术这则成语原意是指霍光年老后不思进取,不明关乎大事的道理。现用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踌躇满志的出处与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踌躇满志成语故事
9.久惯牢成成语出处
10.功败垂成成语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