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张爱玲的抒情散文

张爱玲的抒情散文

2023-09-28 08:03: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恰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张爱玲的抒情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爱玲的抒情散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张爱玲的抒情散文

篇1:张爱玲抒情散文节选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五月节、艾节、重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蒿草艾叶香包等东西是为了辟邪。现在是我国法定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传诵。

当走在街上,家家户户都用艾草树枝挂着香包和葫芦,店铺里也摆满各色粽子,以及节日挂饰,不由得想起了流年里端午节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奶奶还健在,奶奶是中国传统的小女人,裹足,脚小小的,可一到端午节来临就开始跺着小脚忙个不停。上街买糯米,竹叶,大枣等和做香包用的彩布线,叠葫芦的彩纸。置办齐就开始在家操持着做起粽子,绣起香包。奶奶的脚虽小,个子不高,可他的手特别巧,左邻右舍都喜欢吃她包的粽子,挂她绣的香包。奶奶每年都要提前四五天把糯米用盆泡上,每天换着水,至今我也不懂为什么泡那么久的门道,只知道奶奶说这样包出的粽子才有劲道,吃起来口感好。

端午那天奶奶总是早早起床,去野外踩回一大把艾蒿,还要把提前缝制好的香包装上艾叶,用几个艾蒿枝或树枝奶奶踩着板凳踮着小脚把葫芦挂在自家屋檐下,我们也少不了每人发个香包挂在腰上或脖子上,说:要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们的香包都是装的陈年艾叶,奶奶告诉我们这样香气大而久可以辟邪,那时喜欢和奶奶一起把香包挂在屋内驱蚊,放柜子里防虫。奶奶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老风俗,不知道传了多少年,多少代!”

长大一些后,奶奶在给我挂香包时,我就羞于挂在脖子上,而是背地里拿下挂在包包或手机上,即适应了辟邪的传统,也不至于伤到老人的心,实际上也挺时尚好看,有时也偷偷多拿几个,送给朋友。玲珑可爱,简朴而富有美感。

直到奶奶去世的前一两年,由于年迈奶奶手脚有些不听使唤了,但他老人家仍乐此不疲的绣着荷包,包着粽子。奶奶包的粽子特好吃,劲道的糯米,再加上两粒红枣,用竹叶包好,两头尖尖,中间鼓鼓,再用线绑牢,怕竹叶开,然后用锅蒸,可口的粽子就做好了。

奶奶喜欢把采来的蒿草挂在屋檐下,留着用。那年我受了潮湿,身上一片片小红点,奇痒。一挠就猖起来,爸爸妈妈赶紧给我买药,奶奶说是受了风,赶快取下她珍藏在檐下的宝贝,给我熬汤,用汤给我洗,又用塑料把我和汤罩在一起熏。说来也怪,经奶奶这么一弄出了一身汗,病症真的没了。奶奶蛮有成就的脸流露出自豪的笑,就在此时我看到奶奶皱纹里都写着幸福,我也跟着甜甜的笑了……

奶奶去世十多年了,妈妈就和奶奶一样,年年每逢端午做着粽子,绣着香包,采着艾蒿,依旧挂于檐下,我们就这样吃着奶奶和母亲做的粽子长大了。今年母亲也去了哥哥那里,在另一座城市遥望,今年我相信母亲依旧会包粽子挂香包……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着那些橱窗里展卖的各色粽子和香包,不由得想起那些旧时光,想起奶奶,想起各居天涯的亲人;想起母亲,想起那身在异乡的亲人。他们是否也在望粽思亲,是否为我备好香包?

年年端午,今又重阳,唯有流年里奶奶亲手做的粽子最劲道,最回味悠长,亲手绣的香包,最辟邪,最能带来好运常常;经年里妈妈做的粽子叫我最向往,最能香气飘入我梦乡,妈妈缝制的香包叫我有了回家的渴望……

放一盏河灯,许一份愿望,寄一份相思,圆一个传统而又现实的梦想:重五,我的乡愁被拉得很长……

篇2:张爱玲的抒情散文

关于张爱玲的抒情散文

你有没有听见她遗留在青石台阶上的细屑脚步声?

你有没有目睹她旗袍上绽放的妖娆玫瑰?

你有没有嗅到她点上的茉莉香片的清苦余味?

旧上海暧昧的姻红天空下,她唱出一季繁华,一世凄凉。

———— 题记

她叫张爱玲。

她以绝佳的才情与文笔,纵横于文坛之上。或许并不完美,在她看来,亦是最好。

她的文字,像黑暗中绽放的花朵,朵朵掷地有声,牵连出细屑的声响。于是,你脑海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被敲响了,心中最隐秘的那扇门被悄然推开了,一切只因最好的她。

她的故事,读之不觉,放下故事才发觉,她笔下的`烟云,早已漫过头顶,令人窒息。

但是,剥开以后才明了,青春的内部伤痕累累,这不是最好,却也是最好。

她唱起《半生缘》。

谁用尽力气却只换来半生回忆。

谁陷入爱中却又无可奈何地离开。

谁的爱被命运的车轮碾压成尘埃又湮没在人潮涌动之中只剩一季荒凉。

当曼桢成为曼璐谋取幸福的牺牲品,当世钧在梧桐树下守候女子柔媚身影未遂时,爱被杀了。再没有一个沈世钧与顾曼桢相逢在树下然后踩着梧桐碎叶甜蜜地离开。风干的爱恋是最伤人的歌。

谁还会为他窒息。

谁还会为她窒息。

这结局或许不完美,在她看来已是最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荒凉的句子。爱玲说“因为牵手必是永久的放手”。

她用最好的自己为每一个女子种下伤口,只流血而不结痂,血汩汩不断涌出,横亘过布满疮痍的心口。她用笔下溢出的哀怨,晕染整个姻红的天。

她用最好的才情酝酿出一杯酒,香醇,苦涩。

她用最好的文笔划下浓重一笔,奢华,热烈。

她指间滑过的流苏,是女子绵绵不断地挽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完美,在世人看来亦是最好。

她不是当时文坛上最耀眼的明星,她不是艳压群芳的一枝独秀,她只是张爱玲,她只是自己万千人眼中最好的张爱玲,最好的自己。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像是泛黄信笺上滴上了泪珠晕染开来;然而三十年后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篇3:张爱玲,我在百年后读你的抒情散文

张爱玲,我在百年后读你的抒情散文

“遇见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每次读张爱玲时,总有一种痛彻心扉的疼痛,也许是同为女子,我能理解她爱上胡兰成时的卑微。

张爱玲,这个文坛上的奇女子,看透世俗,却融不进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乱世里摇曳,孤芳自赏,却以笔下的精美文字,惊艳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她二十三岁的青春韶华里,遇见了胡兰成,这个让她倾尽一生的男子,最后却把她的心伤的鲜血淋漓。我总是会忍不住的想,这样的倾城女子,谁能忍心辜负她,可是她却为翩翩少年胡兰成付出了一生的爱,最终剩下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深情。

也许,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寂寞孤独的,而又始终游离在倾诉与寂寞之间。生活中的繁琐,默默地承受多了,我们对世间百态看得更加默然冷淡。而张爱玲便是这样的女子,把所有的悲欢独自埋藏,在生活的磨砺中,坚强变成了敏感的触觉,所有想要倾诉的便成了书中的一字、一句。

每个爱上文字的女子,都是像烟火一样的孤寂,会在文字的情感世界里独自舔舐伤口。张爱玲的孤寂,在文章里表现得更为显而易见。读者读她的文章时,好像她是在谈生活的小事,可却又始终保持着距离。她的内心,外人无法窥测,对生活的思考和经历让她变得更加睿智。

张爱玲是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女子,是生活艺术化的享乐者,可也对生活充满悲剧。名门之后的千金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对生活显得冷漠薄情。因而,她文字历经沧桑,总能触觉读者灵魂深处的疼痛。她的写作贯穿了男女之情,把恋爱提升到理想的境界中去肯定,来揭示人性的真谛。

张爱玲说:“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心灵上的孤独、悲观,多少都与幼年的经历有关。她的作品里充满了充满灰色的阴霾,残酷的人物和情节,常常会让我们意识到时代的悲凉。张爱玲的作品站在了悲凉的基石上,人性的自私、虚伪、冷漠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如一把犀利的刀剑,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脆弱无力,生命的嫉妒虚幻;她以另内的魅力在作品里展现出生命瞬间的辉煌,而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遐想的.空间。

读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五四遗书》,所有的细节,空间与角度的变换,反反复复都是一个底调:苍凉。“虚空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是张爱玲曾经谈到的中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她把笔下的人性本质描写的自私寒冷,迷失,怅惘。《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彼此相爱得心照不宣,虚荣的白流苏却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嫁掉,目的仅仅是为了嫁个体面!《半生缘》中十几年的恋人顾曼桢与沈世钧,从最初的一见倾心到最终的静寂分离,别后的重逢,他们的内心依然深爱着彼此,摊开的思念,独守一份寂寞的情怀。

张爱玲的作品,笔下没有真正的亲人、朋友,对于“爱”,张爱玲是所有代女作家中,最能把“爱”看的通透的人。《留情》中米尧晶与敦风,羡煞多少不明就里的人。敦风这样说:“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了我的打算——反正大家心里都明白。”无论是作品中还是现实中,在爱玲的眼中都是赤裸裸地抵达物质上的贪欲和本质上的虚伪。

因此,“苍凉”在张爱玲细腻敏锐的笔触下长歌当哭,触目惊心地鲜活在灵与肉,情与物的挣扎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17岁时的惊世之言,在喜怒哀乐中经历了人情世故,世事沧桑,逐渐的趋于黯淡,直到虚无。

张爱玲,我在百年之后静静的读你。在心痛时疗伤,品味孤独与落寞。你以天才的慧眼视角过早地洞悉了人性的弱点,世事的沧桑,带给我无限的震撼。

【张爱玲的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1.浅谈张爱玲

2.张爱玲 经典语录

3.张爱玲散文集

4.张爱玲经典语录

5.张爱玲语录

6.抒情散文

7.张爱玲的经典语录

8.张爱玲书籍经典语录

9.缅怀张爱玲散文

10.张爱玲经典语录励志

下载word文档
《张爱玲的抒情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