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的家庭教育
“虚拟牙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艺术性的家庭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艺术性的家庭教育,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艺术性的家庭教育
艺术性的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容易犯错误,并且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父母适当的批评指责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大声训斥,甚至体罚,结果会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责备孩子要讲究艺术性,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暗示
直接责备孩子,容易遭到孩子的抵制,你不妨讲点策略,用责备他人的相同过错来暗示孩子。这个“他人”最好是孩子所熟悉的故事、电视中的角色。孩子犯了错,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借彼喻此地启发孩子,可以使孩子很快明白你的用意,乐意接受批评和教育,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孩子作出暗示,这样可以使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二、沉默
沉默也能达到责备的效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能够分辨出简单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一旦做错了事,心里便会担心父母责骂,并等待你的责罚,如果正应了孩子心里所想的,他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及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以沉默对待,严肃地凝视孩子一会儿,孩子反而会“不自在”起来,进而能反省自己的错误。
父母在批评和劝诫孩子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众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因此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适时适度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应及时给予责备。小孩的时间观念较差,昨天的事仿佛过了好几天。加上喜欢玩耍,刚犯的错一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责备孩子要趁热打铁,不可拖拉。研究发现,及时的责备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
四、寓教育于实践中
要多给孩子以练习的机会,而不要直接加以指责。有位家长常让孩子买盐、肥皂之类的东西,孩子老是算错账,但每次错后,母亲并不责备他,只是让他再买一袋盐或其他东西回来。几次之后,孩子买东西一般很少再出错。这种不责备孩子的过失,而是想办法让孩子反复练习、实践的方法,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篇2:《再别康桥》艺术性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
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故事。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诗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将柳树比成新娘古诗中也早已有之,如“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很显然是受宋朝张孝祥的诗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的影响。这些意象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走进《再别康桥》,宛如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在精心选择中国古典化意象的同时,诗人还有意识的避免西方化的意象。全诗中,只有“康桥”一词是个西方化的物象。倘若你不知道“康桥”就是 “剑桥”,是在异国,你会完全以为是在中国的一个地点进行告别;“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拜伦潭,诗人偏偏不说“那榆荫下的拜伦潭”,以避免引起西方化的联想;诗中未出现像“无花果”,“橄榄枝”等明显西方化的意象;诗中也未出现一个英文单词,而当时英文入诗则是很常见的。
㈡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炼字、形式的整齐及凸现抒情主体等传统。
⒈讲究炼字及形式的整齐
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炼字)、结构形式方面也作了认真的推敲,力求与全诗的格调相一致。“轻轻”“悄悄”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拜伦潭的水面被浮藻隔成许多的小块,诗中用了“揉碎”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与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词。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玉树临风的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⒉凸显抒情主体
凸显抒情主体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增加作品意境美的一种方法,本诗也恰到好处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岳飞的《小重山》的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及《满江红》中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作品都直接描写了抒情主体的行动“无言独上西楼”“起来独自绕阶行”“抬望眼,仰天长啸”,这些行动进显了抒情主体的情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的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是全文优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这里的抒情主体也完全是当时中国人的装束。“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试想一下,西装革履的绅士谁带东西不是用口袋却是用袖子呢?谁告别不是挥手而是挥衣袖呢?很显然,作者身上穿的不是西装革履而是长袍大袖的马褂。
二、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诗人还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诗句将感情直接倾诉出来。
当然他倾诉的方式又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巧妙的借助周围景物的帮助将感情倾诉出来。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一句直接抒发作者心中情感的诗句。我们读到这一句既能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又能在眼前浮现出上文描绘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夕阳的余辉将河边的杨柳涂抹上一层金黄色,微风过处,杨柳在风中摆动着他那婀娜的身姿,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让我们由杨柳美丽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的画面,联想到这美丽的一切已经吹皱作者心中的一池春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也是一句直接倾诉心声的句子。由于上文已对水底的“青荇”进行了描写——“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读者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康河的清澈的流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展示自己柔美的身姿。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就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丰富的意境美。
总之,这些诗句既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有外国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又有中国古典诗歌丰富的意境美,让读者强烈而又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无限喜爱之情、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
篇3:《再别康桥》艺术性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篇4:艺术性辞职信
在辞职信的'开头先告知你要走了。可以考虑用“我会在10月份某个你觉得方便的时候离开。”开门见山远甚于冗长的开场白,那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耍阴谋诡计。让公司决定你的离开日期,不要因为是辞掉旧工作,就觉得早走几天对未来无关紧要,这会成为你履历中最新的一处亮点。
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要走。母亲说,“永远不要说谎,”但是她也说过,永远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消极的情绪还是留给自己。可以说得含糊些,“我打算追求其他方面的爱好。”如果你坚持要公开抱怨,最好面对面,而不要写在信上。白纸黑字所具有的杀伤力可以让死人醒过来。
对过去接受的培训、取得的经验或者建立的关系向公司表示感谢。即便你真的生气或者不高兴,找些好的方面说。我认识的一个人在他的辞职信中说,他以前工作的公司有真正的好地毯,谁知道是真是假。
保持联络管道。你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在新公司从前的不愉快再次发生,但是要知道,新公司不断在失败,风险项目常常不了了之,你可以面临几百种方式眼睁睁瞧着自己的新机会成为泡影。所以信中用最后几行保持联络渠道。可以这么写,“我希望我们能再有共事的机会。”希望不会是这样。但是你没有必要埋葬你的机会。
虽然你现在要辞职了,但是你应该为自已保留更多的路子,如果你让你现在的工作一直不熄火,你的事业就不会以失败告终。
篇5: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评论:长篇巨诗,酣畅生动,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扣人心弦,魅力尽显。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丽。思维形象,比喻贴切,无形音乐,具体可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篇6:表扬的艺术性
表扬的艺术性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表扬的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表扬的准确性。 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教师所树的“榜样”值得推敲。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表扬:某同学高烧不退,仍然坚持到校上课。这里教师所表扬的,是不是值得广大同学效仿?教师应积极劝说学生先去医院治疗,因为高烧对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的表扬准确性要强,所树的“榜样”要的确是积极意义上的榜样,以防对学生产生误导。
表扬的.含蓄性。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表扬的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在班集体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好表扬的多层性、多面性的特点,让榜样的形象变得丰满,使每一次表扬都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活动”,充分发挥表扬的强大功效。
灵活多样的表扬方法
一、登榜表彰法 我坚持文明月评制度。每月终结时,班上评出“文明十佳”、“优秀干部”、“纪律进步者”,然后张榜表彰。
二、上报表彰法 学生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某种荣誉时,我总是竭尽全力,将其模范事迹整理成文,上报学校,通过校刊、校广播让其名扬全校。
三、大拇指称赞法 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或是做对了一道难题,或是为人做了一件好事,教师均可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
四、微笑点头法 如:学生言行举止得体大方,教师可对其微笑点头,以示赞许,此法有“暗送秋波”之妙。
五、背后夸奖法 不直接对其本人夸奖,而背后跟其他同学交谈,热情赞扬某同学的长处,让听者自发地转告给受夸奖的同学,这样,受表扬的同学听后,会深深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份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
篇7:《再别康桥》的艺术性
《再别康桥》的艺术性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
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故事。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诗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将柳树比成新娘古诗中也早已有之,如“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很显然是受宋朝张孝祥的诗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的影响。这些意象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走进《再别康桥》,宛如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在精心选择中国古典化意象的同时,诗人还有意识的避免西方化的意象。全诗中,只有“康桥”一词是个西方化的物象。倘若你不知道“康桥”就是 “剑桥”,是在异国,你会完全以为是在中国的一个地点进行告别;“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拜伦潭,诗人偏偏不说“那榆荫下的拜伦潭”,以避免引起西方化的联想;诗中未出现像“无花果”,“橄榄枝”等明显西方化的意象;诗中也未出现一个英文单词,而当时英文入诗则是很常见的。
㈡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炼字、形式的整齐及凸现抒情主体等传统。
⒈讲究炼字及形式的整齐
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炼字)、结构形式方面也作了认真的推敲,力求与全诗的格调相一致。“轻轻”“悄悄”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拜伦潭的水面被浮藻隔成许多的小块,诗中用了“揉碎”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与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词。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玉树临风的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⒉凸显抒情主体
凸显抒情主体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增加作品意境美的一种方法,本诗也恰到好处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岳飞的《小重山》的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及《满江红》中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作品都直接描写了抒情主体的行动“无言独上西楼”“起来独自绕阶行”“抬望眼,仰天长啸”,这些行动进显了抒情主体的情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的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是全文优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这里的抒情主体也完全是当时中国人的装束。“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试想一下,西装革履的绅士谁带东西不是用口袋却是用袖子呢?谁告别不是挥手而是挥衣袖呢?很显然,作者身上穿的不是西装革履而是长袍大袖的马褂。
二、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诗人还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诗句将感情直接倾诉出来。
当然他倾诉的方式又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巧妙的借助周围景物的帮助将感情倾诉出来。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一句直接抒发作者心中情感的诗句。我们读到这一句既能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又能在眼前浮现出上文描绘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夕阳的余辉将河边的杨柳涂抹上一层金黄色,微风过处,杨柳在风中摆动着他那婀娜的身姿,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让我们由杨柳美丽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的画面,联想到这美丽的一切已经吹皱作者心中的一池春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也是一句直接倾诉心声的句子。由于上文已对水底的“青荇”进行了描写——“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读者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康河的清澈的流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展示自己柔美的身姿。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就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丰富的意境美。
总之,这些诗句既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有外国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又有中国古典诗歌丰富的意境美,让读者强烈而又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无限喜爱之情、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 “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艺术性的家庭教育】相关文章:
3.家庭教育格言
4.家庭教育读后感
5.家庭教育箴言
6.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7.家庭教育心得
8.家庭教育听后感
9.家庭教育叙事
10.家庭教育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