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洛笛优美散文
“御玉渝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夜闻洛笛优美散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夜闻洛笛优美散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夜闻洛笛优美散文
夜闻洛笛优美散文
洛城的夜,笛声点点,似平静的湖面被船夫那船桨轻轻的划出一道道波痕,荡漾,更似夜幕下的'是星光,深邃上披上了神秘。
也许洛城也从未有过《折杨柳》,也许是一位离乡的诗人立于窗头,望夜反侧于无眼的夜,也许是洛城与夜有意抚慰这么一位离乡的诗人吧!
不知玉笛声来自何处,却飞入耳畔。静静的夜盖住了洛城,却止不住玉笛声,东风就是东风,应了那神秘吹笛人的心,夜曲飞落满洛城。笛声止了,风带走了一片愁容的柳叶;夜淡了,一缕微弱的光打破了了平衡。但,笛声终不是人,无眠注定无眠。
也许只是笛声的折柳,让这愁苦之人无已安眠;也许是那微凉的东风,却在这冰冷的夜中如此温暖;也许是那位看不见的吹笛人让人想起了温暖的故园;也许是那粒微弱的光折断了愁人的心绪。。。。。。总之,是夜笛,无眠也!
独立于夜,忘却那不知深浅的夜,不知千古多少英雄兴亡皆没于这无尽的夜。孤坐于凳,轻轻抚去那书面上刚落的尘,感受那凹凸不平的页面,忆尽甘苦岁月,寒窗苦读,背井离乡,不料仕途之路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周文王渭水之滨识姜子牙,秦穆公五张羊皮换百里奚,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伯乐识千里马,千里马追伯乐,那么,他的伯乐何时相他,他又该追随谁呢?
好一曲《折杨柳》,今夜的洛城注定无眠。
篇2:七夕夜闻笛作文
七夕夜闻笛作文
南山公园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今年七夕节当晚,我独自一人袭着喧嚣的城市夜色又来到了南山公园。而脱离城市的喧嚣,然后融进南山公园的宁静,对于我的心灵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洗礼,洗去了心灵上的一切烦忧。所以我很喜欢到南山公园,特别是七夕这一天晚上。
因为乞巧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的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一年一聚的牛郎织女星,而在高高的南山公园的山顶上与情人一起欣赏,会有分外的甜蜜感觉。但依今为此,我便无福消受这份甜蜜。
南山公园的山头众多,每一座山头上都靠着密密麻麻的不知名的树,在淡淡的月光的照射下和山上夜灯的照耀下,显得十分幽静。其中一座山头的半山腰置有一块空旷的平地,那里很少人,只有昆虫的一些细微的歌唱声,而这里就是我今晚要到达的.地方。我伏在平地上一块巨大的狮子石的背上,时而抬头仰望牛郎织女星,遐想着未来的情人;时而把脸蛋贴在“狮子”冰凉的头顶上,闭着眼睛,聆听周遭的宁静。
聆听着聆听着,忽然一种悦人耳目的笛声飘进了我的耳目。这种笛声好像是从山顶上传来的。笛声如仙女空中舞动的丝带,曲曲弯弯,弯弯曲曲地从高山顶上蜿蜒而下;又如阵阵浓浓的咖啡香味从山顶飘下来,让人荡气回肠;还如美女光滑的手,抚摸着我的身体让人全身酥软。这种笛声非但能耳闻,眼看,鼻嗅,还能手摸。这时,我想象这那位吹出如此梦幻的笛声的人的模样,但我而想起,往常这种笛声并不能听见,却偏在七夕节,牛郎织女星下鸣起,所以我猜想这鸣笛者也许与我一样是一个寂寞多情的种子。
闻着这七夕里的笛声,我不由地感叹一句,天下多情人却偏不能终成眷属,年年七夕都要寂寞地鸣闻着那凄凉的离歌!
篇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篇4:李益——《春夜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益——《春夜闻笛》
【内容】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赏析】: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倪其心)
篇5: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我在一个悠闲的夜晚出来散步,天空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月亮和星星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一闪闪,一闪闪。
同我的心一样冰凉的夜风轻轻吹来,凉彻心扉,却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忽然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首曲子,有些哀怨,有些伤心,还有些不舍,()使听到的人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吹曲人的心情,整个洛阳好像在一瞬间静下来了,什么也听不到,耳边只有那美妙绝伦的曲子,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听。
哦!原来使那首《折柳曲》,曲中的悲伤,哀怨仿佛也浸入到我的心底,我也开始怀念故乡了,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呢?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到家人呢?
篇6:《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篇7:《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篇8:春夜洛城闻笛作文
第一声春雷打响,春天开始了。万物复苏,大雁南归。春风又来到了那个美丽的洛阳城,吹走了皑皑白雪,却带来了无限思念。
天空渐渐拉下了幕布,月亮挂上了漆黑的天,犹如白玉一般。皎洁的月光穿透窗户,在地板印下了垂杨柳的影子,同时也在我心中永久地烙上了亲人的身影。夜夜望着那洁白的月亮,心中的身影便涌上脑海;夜夜望着那美丽的月亮,心中的思念随着日子的过去愈来愈强烈。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与你们相见,你们还好吗?
昨夜,有阵阵凉意,却不能冻住我的心。念着,想着,却不能看着。望着你的方向,却看不见你的身影,明明知道我那么思念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看你。出神的望着不能看到的你,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安抚我的心。身后挂着灯花的煤油灯不知什么时候跳熄了。
该关窗了。
风悄悄地从缝隙中挤进来,没有带来寒冷,而带来了婉转悠扬的笛声,它是那样的熟悉,张开嘴刚想说出来,却欲言又止,唯有静静地享受着,心才稍微平静了一些。
风吹遍了洛阳城,笛声也充满了全城。是哪家的远在他乡的人吹奏着这首曲子,把我思念的心又勾起来了,把我的魂魄带向了远方的家乡。
路边的垂杨柳舞动着它的枝条,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孩子漂泊在外,远在它乡,又像为我演绎着分别的悲伤。看到这杨柳,忽然想起这旋律便是《折杨柳》,轻轻哼着它,不知道远方的你们能否听见,这熟悉的旋律;不知道你们能否感受到我强烈的心,充满了对你们的热爱与思念。
不知何时,我才能与万座山,跨万重洋,再次来到你身旁。
篇9:春夜闻笛原文及赏析
春夜闻笛原文及赏析
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夜闻洛笛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2.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10.医者的夜的优美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