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
“勒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
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露天晓角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篇2:辛弃疾的《露天晓角 旅兴》全诗赏析
辛弃疾的《露天晓角 旅兴》全诗赏析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期同上,离隆兴赴临安途中作。旅兴:旅途中即兴而作。 词写不胜宦游之苦。上片以舟行千里点题起兴,翻出“旧愁新恨”。“休说”,从反面提唱,将词意推进一层。下片直抒胸臆,揭出“宦游吾倦”题旨。时届寒食,信手拈来晋人帖语,且以散文句法入词,别具一格。想象愈美,愁恨愈深,亦欲抑先扬之法。
②“吴头”两句:言急流放舟,瞬息千里。吴头楚尾:江西一带位于古时吴国上游、楚国下游,故有此称。棹(zhào召):长桨,此作动词用,谓长桨一举。
③“休说”三句:叹时光迅逝,年华虚度。长亭:路亭,供行人歇脚,也常是人们饯行之处。树今如此:即“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见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注⑧。
④“宦游”两句:谓己倦于宦游生涯,愿得美人留醉。玉人:美人。
⑤“明日”三句:希望能在寒食小住,以解旅途奔波之劳。晋人帖语:“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古时以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二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曾烧山以逼介子推出仕辅政,介子推抱树而死。为悼念他,规定冷食三天,不举烟火,故称“寒食”。又谓寒食节必伴以风雨,唐人韩偓《寒食雨》诗:“正是落花寒食雨,夜深无伴倚空楼。”
篇3:范成大——《霜天晓角》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霜天晓角》
【内容】: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注释】:
春威:春寒的威势。
折:指春寒摧折梅花。
“胜绝”句: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在料峭春寒中凛然开放的梅花的风致、神韵,意境淡雅、空灵。作者以美景写愁怨,使倚楼人的怅惘孤寂显得更为强烈、鲜明。
篇4:霜天晓角·梅
宋代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篇5:范成大: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抒怀、托物言情的小令。上片写早春寒梅。夜晚天晴风也停歇,一夜春寒肆威将梅花摧折。淡淡的云天下,稀疏的花枝依然含情脉脉,浮云飘来飘去,数枝梅梢犹带雪。作者用疏笔淡墨写梅花的多情,天公以淡青的素雅色彩为其陪衬。明月皎洁,碧海青天中悠悠飘过几片浮云,与地面几枝白梅以悠情遥相呼应,真是妙不可言的良辰美景。“云来去”不写月而见月,上应“天淡”下呼“雪”,可谓神来之笔。下片“胜绝”开端,承上赞叹作结,胜景超绝,触起悲愁也苦极,此情向谁倾诉呢?景与情落差千丈,用笔跌宕多姿。“惟有”二句撇下愁去写过楼的大雁,只有长空里两行低飞的大雁,知道有个人将栏杆凭倚,在画楼上仰望明月。这一笔荡得很远,抛开了“梅”,而由梅及人了。这样,梅的胜绝,人的愁绝,便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画楼上的人是怀远,还是全移情于梅另有寄托,也供人无限遐想。
篇6: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暮山层碧。掠岸西风急。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玉人还伫立。绿窗生怨泣。万里衡阳归恨,先倩雁、寄消息。
篇7: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篇8: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篇9:霜天晓角古诗赏析
最新霜天晓角古诗赏析
霜天晓角 范成大 南宋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
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③胜绝:美景超绝。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赏析】:
本词别本题作“梅”,这首咏梅词是怀人之作。起头两句先写梅花开放的前奏,上片写梅花映衬着淡天疏云,质洁如雪、脉脉含情的神韵。下片由赞叹美景急转到愁情,由梅及人,以梅比人。这个倚栏人的“胜绝愁亦绝”,就不言自明了。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晚晴风歇”,暗示白日整天遭到风之摧残,继而又面临着“一夜春风”,即春寒威力的摧折,显示出梅花在残冬早春的特定时节倍遭残的处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无意”二句以“争春”为核心对比梅花与群芳,花各异品,人各殊志,品志为同则不相谋也。梅花冒着雪冲寒开放于残冬早春之际,可谓独占春意之先,此乃梅花品志如此,并无意于苦苦争春逞艳,反衬出群芳争奇半艳于春天,“争春”者乃群芳也。梅花剖自己志,嘲讽群芳自家争春却妒忌、指责梅花,陷刺其此地无限之奸邪品性。全词词调清婉含蓄,景致极清绝,令人神往。
篇10:听晓角原文及赏析
听晓角原文及赏析
原文: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译文
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
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随风传来的晓角声里,吹奏的是《小单于》这首曲子。
注释
⑴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⑵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⑶汉月:一作“片月”。
⑷无限:一作“无数”。
⑸卷入:一作“吹入”。小单于:乐曲名。
赏析: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像上述二诗那样,前两句之后接下去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而此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篇11: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释】:
【注释】
①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县,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著名的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按:稼轩曾二官湖北,并于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所以,此词可能写于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间。 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因苏轼遭贬而叹人生不平,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与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稼轩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②“雪堂”两句:言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按:苏轼以“乌台诗案”(指其写诗攻击新法)贬黄州团练副使。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③“赋写”三句:言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按:苏轼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前赤壁赋》感叹三国兴亡。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泯(mīn敏):消灭。
④“望中”两句:一眼望去,但见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⑤“半夜”三句: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
篇12:高观国——《霜天晓角》
【年代】:宋
【作者】:高观国——《霜天晓角》
【内容】
春云粉色。
春水和云湿。
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
兰桡双桨急。
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鉴赏】:
高观国的这首词十分生动贴切地描绘了西湖的秀美景色,并藉以抒发了心中的畅快感情,措词精当,给人以清新之感,全词写的委婉奇妙,人与周围的景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格调十分高雅。虽然全词短小,但写的情趣横生。
上片,词人选取早春季节司空见惯的景物:云、水、柳,抓住它们的各自特征加以想象、挖掘。云,是水中之云,故抓住其色彩,写其洁白、纯净。水,是西湖之水,故抓住其形态,突出其深远、浩渺。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湿”字。用“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而人的视觉、触觉、感觉也在这刹那间沟通。一字千金,令人拍案叫绝!柳,是初春之柳,故抓住其新芽轻漾的风情,以“几丝碧”设问,更见摇曳多姿。“几丝碧”串以“东风”,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风格独创。它使人联想到柳枝丝丝弄碧的景象,同时也点出了初春这一时令。初春,正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心情快乐、惬意之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词人在睹物思情“形诸舞咏”之际,天衣无缝地将爱春赞春的感情融入春景。美景是由词人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写出来的,因此春景愈显得秀丽素淡,情怀也就愈见得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人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下片转入另外一个场景。过片意脉不断,“望极”二字,既联结上片,承“几丝碧”;又带起下意,启“连翠陌”,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词人顺着湖面望去,湖的尽头有一条翠绿的长堤。他和友人的心情急切了,让双桨快划,向堤岸驶去。“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呵,原来词人们急着要去寻找那位善于歌谣的莫愁女子。”双桨急“正是词人们心里急的外部表现。”莫愁“,这里泛指歌女。”莫愁“在哪里呢?”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漂亮的小桥边的酒楼中。结尾两句,暗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和诗友”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滋有味。以景生情,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市井气,酸儒气。
总的来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淡高雅的山水画,它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畅游西湖的情景:棉絮般的云朵,洁净的湖水,宽阔的西湖,天水一体。一片白茫茫中,装点着几丝青翠的柳叶,一道宛如绿带的长堤,一叶扁舟,遥遥指向画桥、旗亭。高观国刻画春天景色,却没有显示出姹紫嫣红,莺飞蝶舞,写踏青也没有大肆渲染,用墨十分节俭,但给人的印象却非常秀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景技巧显示了他那非凡的艺术魅力。
【露天晓角,露天晓角辛弃疾,露天晓角的意思,露天晓角赏析】相关文章:
7.角教案
8.语言角
9.晓的成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