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3-08-18 09:06: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stric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徐 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洪网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恐女朴鄙 鄙:浅陋 B. 耸秀不可悉 悉:熟悉

C. 迨于阴晦 迨:遇到 D. 试从读书暇 暇:空闲

3.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3分)

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 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③上有台,台东有亭

④舍后有池以荷 ⑤东外折,断水以菱 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3分)

译:

(2)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3分)

译:

参考答案:

2.【小题1】B(详尽叙述)

3.【小题2】C(①写的是地理位置,⑥写的是其他名山)

4.【小题3】D(没有伤今的忧愤)

5.(1)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用值”,1分;“有之”,1分;语言通顺,1分。)

(2)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阻其觞”,1分;“率”, 1分;语言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

篇2:徐渭《豁然堂记》阅读答案与译文赏析

徐渭《豁然堂记》阅读答案与译文赏析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至游舫冶尊

治尊:饮酒

B.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

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 萦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犹向之湖山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参考答案

16、B (命名 名作动)

17、B(A 像/如果 B 表转折 C 音节助词/动词 到,引申为得到 D 为了,介词/成为,动词)

18、C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使用的是夸张,形容自然佳景高度集中。)

19、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5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20、参考译文:①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向、却”各1分,语句大意1分)

②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一间、公、几 各1分,语句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

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作者: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赏析:

《豁然堂记》是明代文学家徐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的“记”。

这篇“记”语言精美,意义深刻。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名字的由来、“豁然堂”改建前后堂内截然不同的景观及其给人的感受,点出了去晦塞而即况明的改建原则,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作者由事及理,借物说理,充分表现了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篇3:余霞阁记与钵山余霞阁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霞阁记与钵山余霞阁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霞阁记

管同

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

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焉。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 造:筑造。 B.建阁三楹,殿以书室 殿:宫殿

C.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 擅:拥有 D.子静觞同人于其上觞:劝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购是地而改筑之 ②因所见而名之也

B.①以为闲暇读书之所。 ②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C.①府之胜萃于城西 ②便于人而适于野者

D.①江自西而东 ②近寂而远闻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B.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C.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D.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钵山位于江宁城西,环境优美,地理优越,陶子静与诸叔侄兄弟喜好静心读书,又爱此地风景,遂买下地方,建造了余霞阁。

B.余霞阁的建造,改变了往钵山游玩的人们有四松庵可憩息,但无处登临而视野不开阔的状况。

C.作为陶子静的朋友,管同和梅曾亮都在各自的文章中称赞了余霞阁的美景,并都对登余霞阁所见的景象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D.管同的文章重点肯定陶君建造余霞阁与天下人共享的胸怀,而梅曾亮则侧重在文章中抒发在余霞阁所得到的景与文关系的体悟。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4分)

②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3分)

参考答案

5.B(殿:置于后列。)

6.A(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它”。B.动词,“作为”/介词,“替,给”;C.介词,“在”/介词,“对于”;D.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7.C

8.C(管同的文章没有对余霞阁上所见景象作浓墨重彩的描绘。)

9.①自从余霞阁建成,攀登和憩息的人,才两全其美而没有遗憾。

(登陟:攀登,1分;始:才,1分;两得:两全其美,同时得到两个好处,1分;大意1分。共4分。)

② (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

(因:沿着,顺着,依着,1分;阁:名词作动词,建造阁楼,1分;大意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余霞阁记

管同

江宁府的胜景荟萃在城的西面,从四望矶斜行,向偏南方走去,就有山岗高高又隆起,俗名叫做钵山。钵山,是江山环绕翼蔽的地方,而朱先生最先居住在这里。(此处)没有轩廊亭阁可以供人憩息。钵山的旁边有座庵,叫做四松庵,它的后边有房舍,非常幽静。它的前面有古木丛竹,非常茂密。(真是)憩息的好地方啊。然而这个地方的环境被山顶阻绝,人们不能攀登上去来望见江山的美景。

我家乡的陶君叔侄兄弟,都很好学,喜爱山林,厌倦家里宅第的喧闹。(于是)购买了这块地方而改建它,把它作为闲暇读书的场所。从四松庵的后边,修造一条曲径来攀登,路的终点筑造一个平台。从平台往上,建造三间阁楼,在阁楼后设置书室。书室的后面,就又筑造平台来加高地势了。从这里可以登上四望山。桐城姚鼐郎中给它取名叫余霞阁。

钵山和四松庵各自占有一美,是不能同时兼有的。自从余霞阁建成后,攀登和憩息的人,才两全其美而没有遗憾。大凡人们大多做自私的打算,现在陶君筑造书室,不造在家里而创建在僧房,表示它可以与他人共享,而自己并不像专享啊。然而却有迷惑不解的人怀疑他失策。这座州府,是六朝的古都,专享的人又在哪里呢?读书人立志,看待天下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一座楼阁,诚惶诚恐地一定要专享占据,而没有与人共享的意思,那他读书(的成就)也可以预想了。又怎么比得上陶君的志气呢!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江宁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1.徐渭豁然堂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

2.《苦斋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3.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

4.《答段缝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5.王维渭城曲原文及赏析

6.江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7.落日怅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8.徐文长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9.夜宿山寺原文及赏析

10.《小石城山记》译文及注释

下载word文档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