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3-08-08 09:06: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weekTwea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

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

满井游记全文阅读: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大概能够不因游玩而耽误公事,流连于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我这个闲官儿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出游,怎么能够没有记录呢?己亥年的二月。

篇2:满井游记原文及赏析

满井游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作者:袁宏道

朝代:魏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释

第一段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犹:仍然。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砾:小石块。局促:拘束。第二段和:暖和。偕:一同。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乍:刚刚,开始。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晶晶然:光亮的样子。新开:新打开。冷光:清冷的光。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娟然:美好的样子。拭(shì):擦拭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舒:舒展。梢: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劲:猛、强有力。读jìng。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浃(jiā):湿透。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曝(b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第三段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惟:只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wū)能:怎能。恶,怎么。纪:记录。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

赏析: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是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篇3:满井游记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色,好象是自己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象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象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然而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一切动物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却不知道啊。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篇4: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篇5: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第二段

和:暖和。

偕:一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乍:刚刚,开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舒:舒展。

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罍,酒杯。

蹇,这里指 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着酒杯。

蹇,骑驴。

劲:猛、强有力。读jìng。

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浃(jiā):湿透。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第三段

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只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记录。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

篇6:满井游记原文以译文

作者: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 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水面的一层冰开始融化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推动,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水面)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悦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未舒展,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游人虽然不是很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常有。风力虽然依然猛烈,但是步行却会汗水湿透背。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一切动物之中都有喜悦的气氛。(我)才知道郊田的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

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心中没有牵挂在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闲官儿了。而这个地方正好和我很近,我将从这里开始游玩,怎能没有记游的文章呢?己亥年的二月。

写作背景: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充分使学生学习本科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篇7:文言文《满井游记》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满井游记》原文及赏析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释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第二段

和:暖和。

偕:一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乍:刚刚,开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舒:舒展。

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罍,酒杯。

蹇,这里指 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着酒杯。

蹇,骑驴。

劲:猛、强有力。读jìng。

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浃(jiā):湿透。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第三段

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只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记录。

赏析

文章的开头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

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一开头却写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是早春时节那将舒未舒的柳条和如浅鬣寸许的麦苗,但开头却大写气候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在这种气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无法成行:“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作者用恶劣气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记的开头,在立意和结构上起了这样两个作用:其一,是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结论:“始知田郊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当然,结论之外又有深意,它实际上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如没有第一段的飞砂走砾、枯坐一室,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其二,在结构上更能体现出作者“不拘格套”“发人所不能发”的创作主张。这段文字作为游记开头却大写其不能游,这种出人意料的新奇笔法当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随笔写来、兴之所至的性灵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规的文学追求。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去写春游,这中间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显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绪的跳跃。“二十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点及行走路线,显得干净利落。下面即进入对满井春色的正面描绘。作者描绘的步骤是按游人的观赏习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下面,转入近景的描绘,作者选择三组优美的镜头来表现早春二月满井一带的旖旎风光。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写山时,作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写田野,则抓住柳条和麦苗,柳条是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我们读后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将舒未舒”和“浅鬣寸许”,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柳条和麦苗在早春二月时的形状,而且也把它们时时变化着的动态表现了出来。时时在吐芽,这才会将舒未舒;时时在拔节,这才会像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鬣毛。这样的比喻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山水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论画体》)也就是说画山水时要“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看来,袁宏道是深谙此道的。他写满井之春,并没有全面地去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水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来以点带面,从内在气质上把满井初春的气息写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写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为重要的还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必须把“人的心灵的定性纳入大自然物理”(《美学》),让山水景物都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成为王国维所称赞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这篇游记中就是这样做的。在作者的笔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游人都是兴之所至、自得其乐,而且曝沙之鸟,呷浪之鱼,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种摆脱拘牵,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气。这种情志,实际上是作者厌弃官场,欣慕大自然的主观感觉的折射,而这种主观感觉又随着草木向荣,禽鸟的欢叫,春风的鼓荡变得更浓更深。情与景、主观与客观便浑融到一起分不清孰宾孰主了。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开首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属燕国。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一说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下接几句承上文“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之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很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也显得优美熨贴;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试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这几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段,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真是体察入微,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很有几分感慨。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们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 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记时,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篇8: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 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翻译参考: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写作背景: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充分使学生学习本科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篇9: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

明代: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释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第二段

和:暖和。

偕:一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乍:刚刚,开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舒:舒展。

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罍,酒杯。

蹇,这里指 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着酒杯。

蹇,骑驴。

劲:猛、强有力。读jìng。

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浃(jiā):湿透。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第三段

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只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记录。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

篇10:《满井游记》原文及其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其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 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翻译: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课下注释:

1、选自《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北京地区。

3、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冻风时作(zu):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

5、局促:拘束。

6、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

稍和:略微暖和。

7、偕(xié):一同。

8、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9、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10、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1、于时:在这时。

12、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13、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14、新开:新打开。

15、匣(xiá):指镜匣

16、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17、娟然:美好的样子。

18、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19、梢:柳梢。

20、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1、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22、劲:猛,强有力。

23、浃(jiā):湿透。

24、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25、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26、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27、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毁坏、耽误。

28、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29、适:正好。

30、恶(wū)能:怎能。

31、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篇11:袁宏道《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袁宏道《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袁宏道《满井游记》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参考答案:

6 B

7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8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

(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9 C

二: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

② 泉而茗者( )

③ 柳条将舒未舒( )

④ 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其特点是 (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① 暖和 ② 喝茶③ 舒展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存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每次冒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样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像兽颈上的长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吧。而且满井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处,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赏析

开头先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下接几句承上文“余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之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二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显得优美熨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试一般,显得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春风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这几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段,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有些感慨。其寓意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们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抒发了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他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这里就体现了物人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作者在写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

这篇游记在艺术手法方面也较有特色。

一反面是白描的运用。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另一方面是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格。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在本文,这种写法也很突出。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气息。

【《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1.满井游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2.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3.《满井游记》原文及其翻译

4.满井游记翻译

5.《满井游记》说课稿

6.《满井游记》习题及答案

7.《满井游记》语文课教案

8.中学课件:《满井游记》

9.《满井游记》教学方案设计

10.《满井游记》备课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满井游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