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

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

2023-08-04 08:02: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重咩咩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

篇1: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

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 -诗词大全

酬李校书

作者:薛涛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才游象外身虽远,学茂区中事易闻。

自顾漳滨多病后,空瞻逸翮舞青云。

篇2:酬李端校书见赠,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酬李端校书见赠的意思,酬李端校书见

酬李端校书见赠,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酬李端校书见赠的意思,酬李端校书见赠赏析 -诗词大全

酬李端校书见赠

作者:司空曙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

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篇3: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

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的意思,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赏析 -诗词大全

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作者:张继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篇4: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作者: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翻译:无

篇5: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首句“款款春风淡淡云”,写天气,最富神气,妙处有三。“款款春风”写触觉,“款款”二字特妙,它不但写出了春风速度的缓慢,更写出了春风的神情――和蔼,春风的本色――“柔”。跟春风打一个照面,仿佛迎面飘来一位端庄秀美的新婚娇娘。“淡淡云”写视觉,“淡淡”状云的浓度,“淡淡”二字亦妙,好似随手拈来,其实深见功力,若晴朗的天空无一丝云采,那还不够美,美就美在天上有云,那云却是淡淡的,衬拖在蓝蓝的天空中,仿佛姑娘们肩上的纱巾,轻盈缥缈。第三妙是在一句之中用了两组叠字,“款款”与“淡淡”,不但具有视觉美,更具有音韵美。元稹尊崇的大诗人杜甫曾游长安城中的曲江,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的美诗,“款款”修饰“蜻蜓”,写出了蜻蜓的悠闲自由,无忧无虑。(当时杜甫正叹“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元诗中的“款款”或来于此,但元稹却“青于蓝而胜于蓝”了。

次句“柳枝低作翠笼裙”,春风抚育下的柳枝已长出细细的嫩叶,远远望去,一棵柳树就是一条翠绿的笼裙。在微风下,柳枝轻扬,仿佛绿裙起了皱缬;曲江边上,尽是柳树,树树柳枝在微风中轻扬,就恰如无数的舞女在尽情飞舞。

第三句“梅含鸡舌兼红气”,写嗅觉,“含鸡舌”的梅是早梅,说的是梅含苞欲放,红色的花蕊已突破了花苞,就象鸡的红色的舌头。满树的红梅朵,在春天的早上,使轻雾也染成了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梅的馥郁的芳香。

第四句“江弄琼花散绿纹”,“弄”者,戏弄也,生也。春水也似乎正高兴,欢腾的水变戏法似地生出朵朵洁白的浪花,碧绿的江中泛动着阵阵波纹,那景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句“带雾山莺啼尚小”,写褐绿色的小山莺在林间嬉飞,要不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话,很难感觉到山莺的存在,山莺就象一朵朵飘动的绿雾,在林间浮动。

第六句“穿沙芦笋叶才分”,芦笋刚破土而出,才长出两三片嫩叶。一个“穿”,形象地摹出了春的活力,破土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我们仿佛能听到芦笋拼命生长时挤压泥土而发出的OO@@的声音。

前三联突出了“早春”的风貌:新柳,春梅,小山莺,芦笋。

最后一联“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诗人一大清早出门,一路上春光无限,激起了他的春情,兴奋不已,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分明不是出来踏春,于是,诗人反问自己,是什么撩乱自己的芳情呢?原来是自己的朋友李校书,是因寻李校书之故,诗人才清早出门,才见一路好春色,从这一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的深厚。诗人一想到要和友人李校书见面,心情十分畅快,所以一路景物也显得那么宜人。

《早春寻李校书》写出了春的神、色、香、声、力。春的本色――“柔”;春的色彩――白、翠、红、绿;春的气味――香(梅花有扑鼻清香);春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春的力量――芦笋穿沙而出。《早春寻李校书》一诗充满了色彩美,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柳是翠的,梅是红的,水花是白的,水是绿的,山莺是褐绿色的,笋是嫩绿色的.,五彩斑斓。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元稹诗时说,“微之多深着色”,而且“色欲其妍”,道出了元稹在诗歌中追求色彩美的旨趣。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有四。

一是空间开阔。首联用的是远镜头,写高空的“淡淡”白云,第二联用的是特写镜头,写地上的柳、梅,第五句又用一远镜头,写带雾的山莺,第六句用特写镜头,细写近处的芦笋,远景近景的交错展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二是比喻传神。二、三、四句连用三个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似鸡舌,江水似琼花,比喻精妙,让人遐思。

三是写出了春天给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美妙的享受,或者说作者调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官能来赞美早春,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特有风物。这首诗体现出了元诗“意必尽言,言必尽兴”(陆时雍语)的特色。

四是动静结合。全诗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款款春风是动景,柳枝却是静景;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苏东坡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诗中有诗。”(《东坡志林》)元稹这首《早春寻李校书》,难道不是一幅动人的画?它写景天上地下呼应,远近互取,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画意盎然,深蕴着诗人沉浸在春景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有机融为一体。

元稹好友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元诗歌不仅音韵美,辞藻美,而且意境美。读罢全诗,我们的眼前总会浮现一幅优美的早春图。

作者资料: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南人,唐朝著名诗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六世祖隋兵部尚书元岩受赐宅邸,迁居长安。8岁丧父,随母郑氏赴凤翔“依倚舅族”,14岁在长安参加明经科考试,15岁明二经及第,22岁守选期满,始授散官将仕郎。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831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赠尚书右仆射,次年7月归葬咸阳洪渎原祖茔。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篇6: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①前解写“早春”。

此解虽写早春,然只其句是清朝晏起,已下二三四句,一路推窗看柳,巡檐嗅梅,出门观江,便是渐渐行出高斋,闲闲漫寻江岸。一头虽是赏心寓目,一头已是随步访人也。逐句细玩之。

②后解写“寻李校书”。

五六非又写“早春”,正是独取“尚小”、“才分”字,言一时春物,绝无足以缭乱我心者。然则今日之寻,乃是得得为君,而君不可不知也。

篇7:元稹《早春寻李校书》赏析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鸡舌:汉时,尚书郎含鸡舌香,以便奏事时气味芬芳。

琼花:一种珍贵的花,即玉蕊花,叶柔而莹泽,花色微黄而有香。

芦笋:芦苇新长出的笋芽。

名句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这两句是说,带有浓雾的早春时节,黄莺还很少啼叫;芦苇穿透沙土,冒出芦笋,叶子才刚刚分开,翠绿娇嫩。诗句紧扣“早春”这个时令,“芦笋叶分”,穿沙而出,现出早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对早春景色观察入微,写得逼真。

赏析

《早春寻李校书》,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年早春之际,诗人为寻友人李校书,晨起甚早,徒步江岸,见春色灿烂,万物生机,不竟大喜,更为能见到李校书而高兴,欣然提笔而作此诗。全诗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款款春风是动景,柳枝却是静景;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末联则抒发了对于李校书的深深情意。

首句“款款春风淡淡云”,写天气,最富神气,妙处有三。“款款春风”写触觉,“款款”二字特妙,它不但写出了春风速度的缓慢,更写出了春风的神情——和蔼,春风的本色——“柔”。跟春风打一个照面,仿佛迎面飘来一位端庄秀美的新婚娇娘。“淡淡云”写视觉,“淡淡”状云的浓度,“淡淡”二字亦妙,好似随手拈来,其实深见功力,若晴朗的天空无一丝云采,那还不够美,美就美在天上有云,那云却是淡淡的,衬拖在蓝蓝的天空中,仿佛姑娘们肩上的纱巾,轻盈缥缈。第三妙是在一句之中用了两组叠字,“款款”与“淡淡”,不但具有视觉美,更具有音韵美。元稹尊崇的大诗人杜甫曾游长安城中的曲江,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的美诗,“款款”修饰“蜻蜓”,写出了蜻蜓的悠闲自由,无忧无虑。(当时杜甫正叹“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元诗中的“款款”或来于此,但元稹却“青于蓝而胜于蓝”了。

次句“柳枝低作翠笼裙”,春风抚育下的柳枝已长出细细的嫩叶,远远望去,一棵柳树就是一条翠绿的笼裙。在微风下,柳枝轻扬,仿佛绿裙起了皱缬;曲江边上,尽是柳树,树树柳枝在微风中轻扬,就恰如无数的舞女在尽情飞舞。

第三句“梅含鸡舌兼红气”,写嗅觉,“含鸡舌”的梅是早梅,说的是梅含苞欲放,红色的花蕊已突破了花苞,就象鸡的红色的舌头。满树的红梅朵,在春天的早上,使轻雾也染成了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梅的馥郁的芳香。

第四句“江弄琼花散绿纹”,“弄”者,戏弄也,生也。春水也似乎正高兴,欢腾的水变戏法似地生出朵朵洁白的浪花,碧绿的江中泛动着阵阵波纹,那景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句“带雾山莺啼尚小”,写褐绿色的小山莺在林间嬉飞,要不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话,很难感觉到山莺的存在,山莺就象一朵朵飘动的绿雾,在林间浮动。

第六句“穿沙芦笋叶才分”,芦笋刚破土而出,才长出两三片嫩叶。一个“穿”,形象地摹出了春的活力,破土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我们仿佛能听到芦笋拼命生长时挤压泥土而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前三联突出了“早春”的风貌:新柳,春梅,小山莺,芦笋。

最后一联“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诗人一大清早出门,一路上春光无限,激起了他的春情,兴奋不已,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分明不是出来踏春,于是,诗人反问自己,是什么撩乱自己的芳情呢?原来是自己的朋友李校书,是因寻李校书之故,诗人才清早出门,才见一路好春色,从这一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的深厚。诗人一想到要和友人李校书见面,心情十分畅快,所以一路景物也显得那么宜人。

《早春寻李校书》写出了春的神、色、香、声、力。春的本色——“柔”;春的色彩——白、翠、红、绿;春的气味——香(梅花有扑鼻清香);春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春的力量——芦笋穿沙而出。《早春寻李校书》一诗充满了色彩美,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柳是翠的,梅是红的,水花是白的,水是绿的,山莺是褐绿色的,笋是嫩绿色的,五彩斑斓。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元稹诗时说,“微之多深着色”,而且“色欲其妍”,道出了元稹在诗歌中追求色彩美的旨趣。

篇8:酬窦校书二十韵,酬窦校书二十韵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的意思,酬窦校书二十韵

酬窦校书二十韵,酬窦校书二十韵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的意思,酬窦校书二十韵赏析 -诗词大全

酬窦校书二十韵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五排   鸥鹭元相得,杯觞每共传。芳游春烂熳,晴望月团圆。

调笑风流剧,论文属对全。赏花珠并缀,看雪璧常连。

竹寺荒唯好,松斋小更怜。潜投孟公辖,狂乞莫愁钱。

尘土抛书卷,枪筹弄酒权。令夸齐箭道,力斗抹弓弦。

但喜添樽满,谁忧乏桂然。渐轻身外役,浑证饮中禅。

及我辞云陛,逢君仕圃田。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足听猿啼雨,深藏马腹鞭。官醪半清浊,夷馔杂腥膻。

顾影无依倚,甘心守静专。那知暮江上,俱会落英前。

款曲生平在,悲凉岁序迁。鹤方同北渚,鸿又过南天。

丽句惭虚掷,沉机懒强牵。粗酬珍重意,工拙定相悬。

篇9:李冶——《寄校书七兄》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年代】:唐

【作者】:李冶——《寄校书七兄》

【内容】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赏析】: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是唐时颇负诗名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这首诗是写寄给一位作校书郎(官名,职务是在中央政府做整理图书工作)的“七兄”的,从其内容可知此人其时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在五言律体中,此诗算是写得很别致的。

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芸阁”系政府藏书馆,“芸阁吏”即校书郎。“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诗人将如何措手呢?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高仲武赞云:“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旅途风光以“寒星”、“远水”概之,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皆情语,不免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故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从乌程出发,沿江溯行,须经过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雷池一称大雷。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照妹鲍令晖是女诗人,兄妹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所以他特将旅途所经所见山川风物精心描绘给她,兼有告慰远思之意。

此诗结尾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个典故,而使诗意大大丰富。“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由于这样的“提示”,便使读者从蹉跎岁余、远水仙棹、寒星使车的吟咏联想到那名篇中关于岁暮旅途的描写:“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与妹书》)从而,更能具体深切地体会到“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语中,原来包含深厚的骨肉关切之情。女诗人以令晖自况,借大雷岸作书事,寄兄妹相思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莫忘寄书”的告语,形出己之不能忘情;盼寄书言“几行”,意重而言轻。凡此种种,都使这个结尾既富于含蕴,又保持开篇就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无意得之”的风韵。

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危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正是“不求深远,自足雅音”(《唐诗别裁》),堪称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周啸天)

【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相关文章:

1.元稹《早春寻李校书》赏析

2.司空曙《酬李端校见赠》古诗鉴赏

3.送李校书赴吉期,送李校书赴吉期贾岛,送李校书赴吉期的意思,送李校书赴吉期

4.赠弘文杜校书,赠弘文杜校书李远,赠弘文杜校书的意思,赠弘文杜校书赏析

5.酬李当,酬李当许浑,酬李当的意思,酬李当赏析

6.酬李补阙,酬李补阙皇甫冉,酬李补阙的意思,酬李补阙赏析

7.李书福经典语录

8.戏酬张鲁封,戏酬张鲁封李昼,戏酬张鲁封的意思,戏酬张鲁封赏析

9.次韵奉酬李质夫,次韵奉酬李质夫王安石,次韵奉酬李质夫的意思,次韵奉酬李质

10.答李翊书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酬李校书,酬李校书薛涛,酬李校书的意思,酬李校书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