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
“殷端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下面给大家分享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篇1: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
原文: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①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②阁:同“搁”。
③空:空自,枉自。
④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⑤无因:没有法子。
⑦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⑧渚:水中小洲。
翻译:
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篇2: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代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
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注释
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阁:同“搁”。
空:空自,枉自。
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无因:没有法子。
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渚:水中小洲。
简评
此词抒写离情别绪。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情似游丝,泪眼相觑。一溪烟柳,难系兰舟。写尽了离别况味。下片写别后相思之苦。愁绪无数,无法排遣。全词凄迷哀婉,愁思无限。
简析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篇3: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翻译及赏析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篇4: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阁:同“搁”。
空:空自,枉自。
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无因:没有法子。
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渚:水中小洲。
篇5: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篇6:《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踏莎行·情似游丝》是南宋词人周紫芝创作的一首别情词。上片写离别的场景;下片写别后相思,愁绪无数,无法排遣。全词凄迷哀婉,愁思无限。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②飞絮:柳絮。阁定:停住。
(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4分)
(2)“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以此作结有何妙处?(4分)
篇7:《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⑴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送别场景”等大意对即可,2分)。“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待了送留之情事。“一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这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关键意象以及作用等明确即可,2分)。
⑵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以疑问句作结,推想别后的一时一刻都备受煎熬,将思念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2分)。
篇8:《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描写离别的伤心痛苦情态,设喻新巧贴切。起篇即连用两个比喻,概括出词人与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情似游丝”,意思是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极为贴切地传达出神魂不定的别绪;“人如飞絮”,意思是漂泊的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表达了茫然失落的别绪。前两句喻情、喻人,还交代出季节以及情事,比喻新颖,用笔简练,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泪珠阁定空相觑”, 离别时,两双珠泪盈盈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空相望却又默默无语。“空”字用得精妙,表明两人的难舍难分以及伤情都是无用的,流露出词人无奈以及无限的惆怅和凄楚之情。“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承接上句,写足了“空”字,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系住那远去的兰舟。怨柳树无情,反映了情人的无可奈何。此外,本句也不着痕迹地暗示出两人分别的地点。
下片写别后相思愁情,以凄迷景色渲染气氛。“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是“兰舟”远去之后眼前的风景,引出下句“如今已是愁无数”。联系下文,可知“如今”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时分就已被无尽的离愁所折磨,于是词人开始担心晚上怎样熬得过去。词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此意,而是先说一句:“明朝且做莫思量”,然后才说“今宵”,这种手法可谓高妙。词人是以“明朝”句作衬垫,烘托出今晚如何过的离愁别恨。“思量如何过”五个字,其实为“明朝”、“今宵”所共有,词人巧妙地将其分属上下句,其余部分省略。前句“思量”“如何过”,后句“如何过”即是前句所“思量”的,都可以按寻而知。此二句直接抒发离别的愁情,呼应了前面描写的薄暮黯淡景色。
篇9:《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漂泊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离别时,珠泪盈盈空相望默默无语。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把那远去的兰舟系住。
鸿雁穿过斜阳高飞,烟雾弥漫沙洲草树。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数。且不说明朝要如何思量,只忧愁今宵怎样熬得过去。
篇10:踏莎行原文赏析
踏莎行原文赏析
【原词】: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释】:
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翻译】: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的哀啼,斜阳无声地落去……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片写人生的悲伤。起三句写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寻,“可堪”两句写自己所处之地:驿馆孤单,周围是春寒日暮,杜鹃哀鸣,以自己凄凉的处境与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对比,更加深了处境的可伤,人生的可悲。
下片写客地思乡。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
【阅读训练】: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3.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4.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5.“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二:
(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3)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4分)
(4)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5.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
三:
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一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3.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4. 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5.“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二:
1:答:①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2:答:②这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3:①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等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等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②运用象征(想象)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③运用寓情于景(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惆怅凄苦。(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1分)
4:“砌”字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之“愁”化为具体可感之“砖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5:答: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6:答: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
三:
⑴婉约(词) 柳永(李清照)(2分)
⑵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
篇11:踏莎行·雪似梅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篇12:踏莎行·雪似梅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8.踏莎行欧阳修朗读
9.秦观诗人 踏莎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