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2023-06-27 09:07: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炎炎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欢迎阅读与借鉴!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篇1: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达的是当时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达的是当时他在政治上的失意.

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篇2:苏轼前赤壁赋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达的是当时他在政治上的失意.

萧声哀怨.

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篇3:赤壁赋苏轼写曹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篇4:赤壁赋苏轼写曹操

曹操这人挺怪,赤壁一战,带去的八十万人全军覆没,“与将军会猎于吴”的宏伟抱负顷刻间化为泡影,但就是这样的非常时刻,曹操身上暗藏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是否统一中原从此往前看,只不过时间上的问题罢了。

一、三笑周瑜、诸葛亮

狼狈逃出赤壁,曹操惊魂初定,突见一地,形势险要,大笑不止。众人不解,问:“丞相何故大笑?”曹操说:“我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就这个地形,换了是我,就在这里安排一彪兵马!看他如何?”

话还没说完,两边鼓声骤响,斜刺里立着一员战将,曹操定睛一看,常山赵子龙!关键时刻,保命要紧,闲话少讲,必须跑得比博尔特还快。

一路狂奔后曹操来到一树林,遂吩咐左右下马歇息。坐了没一会儿,曹操再次仰面大笑。众人很奇怪,问:“刚刚丞相笑周瑜、诸葛亮,我们差点没命,现在丞相为何又笑?”曹操说:“我还笑周瑜和诸葛亮,若是我用兵,就这个地,安排下几百将士,以逸待劳,来个瓮中捉鳖!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元气。”话犹未了,山口突地杀出一彪军马。曹操无心恋战,上马就走。

走着走着就到了华容道,一见这地势,曹操又笑了。他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依我看,都不过是浪得虚名。此地如有埋伏,我等休矣!”话刚说完,一声炮响,旁边先是闪出赤兔马,接着黑压压一大片军士蜂拥而上。若不是华容守将关羽念及往日旧情,让开了一条道路,曹操真的就在这里“休矣”了!

二、一哭三叹郭奉孝

一路狂奔之后,曹操终于来到了曹仁把守的南郡。曹仁听说曹操来了,一面安排将士歇息,一边置办酒席给曹操压惊。

应该说,到这时候,曹操才真正脱离了危险,那么大的失败,几十万人化为泡影,自己还算好,好歹捡了条性命,就这时,笑一笑也未尝不可。可偏偏宴会上曹操大哭不止。众谋士觉得怪异:“逃难的时候前有拦截,后有追兵,丞相全无惧色,如今到了城里,人已炊,马已食。大伙安全了,丞相反而痛哭,为何?”曹操叹了口气说:“我不是哭我自己,我是哭郭奉孝啊!要是郭奉孝在的话,我就不会犯下这个滔天大错。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一次曹操三叹郭奉孝刚好跟前面三笑周瑜、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在前堵后追、生死未卜的时候,曹操从容淡定,甚至在输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依然能轻松自如地嘲笑对方主帅;而等他真正脱离了危险,反而长哭不止呢?这样的表现有悖常理,不过这种发自本能的危机公关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三、出类拔萃的公关术

想那逃难之时,人心不定,如果作为一军统帅的曹操自己都惶恐不已,其他将士又该如何安处?在危机公关上通常有所谓的5S原则: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如果把曹操在赤壁败战后的作为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曹操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深谙这五个原则。

曹操能够在逃难初始就开始着手危机处理,这是真正的速度第一。危机跟瘟疫一样,轻易就能蔓延,越早整治越能缩小受害面积,降低损失。三笑的策略,一来可以稳定军心,借讥讽对方主帅来求得己方的.认同;二来,轻松幽默的谈笑氛围多少也能替紧张到极点的军士舒缓些许压力。

至于一哭三叹,一哭乃是曹操积累在胸中压力的自然释放,他毕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不是庙里的木头疙瘩。而三叹,首先是主动承担责任,不论这事结果多么惨烈,但主要责任都在我。在失败的时候,主动承担责任远比花言巧语来得高明。

接下来觥筹交错之际,曹操借哭郭奉孝之名说出了自己想说却不能说的话,也就是进行了一次来自第三方的权威证实,指出了这次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智囊团的集体失语!虽然我曹操是承担了主要的责任,但是你们大家也应该看清自己的失职。在三笑一哭中,与将士们真诚沟通。

最后再说系统运行。牵一发而动全身,赤壁之战作为曹操统一大业中的一环,虽然很重要,但是并没有触碰到曹操的根基,假如曹操因为赤壁之败而一蹶不振,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对于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主帅来说,一时的得失不算什么,要的是整个系统的最终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甜。赤壁之战是曹操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而曹操在赤壁败战后的表现也给他手下的众将士上了很生动的一课。正是曹操的危机公关,才使得日后的魏军得以统一天下。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陷在危机中。危机处理得好,失败和成功有时就跟冯小刚的电影说的那样,仅仅一步之遥。

篇5:苏轼 后赤壁赋

宋代: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篇6:苏轼 赤壁赋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 赤 壁 赋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相关文章:

1.苏轼前赤壁赋背景

2.苏轼 赤壁赋

3.赤壁赋苏轼

4.苏轼赤壁赋

5.苏轼赤壁赋课件

6.苏轼赤壁赋原作

7.苏轼 前赤壁赋

8.苏轼前赤壁赋

9.苏轼和赤壁赋赏析

10.苏轼《前赤壁赋》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