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偏见美文
“bd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抛弃偏见美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抛弃偏见美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抛弃偏见美文
抛弃偏见美文
偏见是世俗的同伴,是罪恶的种子,是无知的代名词。
偏见是正义与高尚的对立面,是无能之辈心里生长出来的一串串病灶与毒瘤。
偏见能蒙蔽一个人的眼晴,使你看不到生活中的`阳光与彩虹;
习惯势力可以产生偏见 ,心胸狭窄可以滋生偏见 ,片面浅薄可以衍生偏见 ,自私自负可以萌生偏见 。
抱有偏见的人,经常都是非常固执的,偏见使其固执,固执又加深了偏见 。
倘若别人对你抱有偏见 ,最好不要多解释,最好的解释是时间和行动。
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沟通和了解 ,多一些宽容与慈善 ,多一些包容与博爱 ,少一些成见与偏颇,少一些嫉妒与仇恨 ,少一些封闭与冷淡 ,偏见就会灰飞烟灭,就会一去不复返,偏见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与市场。
把心系远方 ,把目光投向海洋 ,不计较于偏见 ,不左右于偏见,不屈服于偏见 ,我们应该有十年后回头笑看偏见的气度与雅量。
篇2:《偏见》
每个人都有偏见。如果我们能根除这些不必要的偏见,我们会相处得更好。爱因斯坦自称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他是一个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出生时就被贴上了犹太人的标签。然而,他没有考虑到别人对他的偏见。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探索生命的意义,并致力于科学研究。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今天非凡的相对论。有一次,一个新同学被调到这个班。他很胖,脸上长满了粉刺,所以我们都叫他“粉刺男”,因为他是一名转学生,每个人都在“骗人”。只要他经过,学生们就会大叫:“哦!我的眼睛疼!”,也因为他是转学生,所以我们不得不忍气吞声。
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忍受每个人的人身攻击,所以他跑去告诉老师。老师也整天给我们讲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他相处得越来越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他很好,很幽默,但他很害羞,不敢露面。我不应该一开始就因为他的身体和外表而给他贴上标签,然后开始和我的同学一起躲起来。我真的为他感到难过!当我们认识一个人时,第一个评价是这个人的外表,而那只是一个阶段。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美,他的才华和气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
如果这个人是“金玉在里面,但不在里面”,那么好的外表有什么用呢?当我们对待一个人时,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以种族取人,而应该表现出真诚的心,欣赏他们的内在美。
告别偏见可以让世界充满温暖和幸福。
篇3:《偏见》
我不喜欢外地人,对他们总带着一种偏见。在我心中,他们总是穿一件脏兮兮的衣服,散发着阵阵恶臭,还操着一口听不懂的“外语”,让我厌恶,每次见到总会像逃瘟疫似的躲开。
在刚开学时,我是很不爽的。想到要去这么偏远的学校,见到这么多外地的学生,更加引起了我对小学的怀念。但是,我还是要上学的,还是得去面对和接触同学……
于是,我慢慢认识了李庞、李雯、柏杨娇……是啊!他们的确来自外地,但他们也在这儿生活,他们衣着得体,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心中那份对外地人的厌恶似乎也被清风丝丝吹散了。
运动会上,她们为了班级的荣誉,奋力地奔跑,超越了自我,跑出了最棒的一次成绩,她们为自己也为班级夺得了那份荣誉,难道我们还会厌恶她们吗?
发新书时,他们总是第一个去搬书,一趟、两趟,他们本可以不去,但他们仍这样积极。为班级服务的人,难道我们还会厌恶他们吗?
一起相处,一起学习;一起帮助,一起玩耍……点点滴滴中,我们从普通的同学成为了朋友。他们有的虽然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们会积极为班级服务,会努力为班级夺得荣誉;有的虽然不能帮上什么忙,但守纪律,不让班级丢脸……
没错,一些打工者并没有鲜亮时尚的衣服,并没有受过更多教育,但他们有一颗质朴的心。虽然并不属于这个城市,但他们在这里奋斗,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认识一个人,不能仅凭感觉,而应该去接触、了解他后再下结论;也不能仅看外表,更应该注重他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并且对人不能存偏见,不能只看到他的不足,更应该发现他的优点。
篇4:《偏见》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很容易被偏见所左右,但有时候真的觉得只是一种直觉。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见过多次,也看过,但是忘得快。然后偏见这个词却印象很深。
于是告诉自己,凡事还是中肯一些,即使有偏见,也是尽可能地摆正,不能让偏见误倒自己的判断。
人都是情感动物,也有先入为主的本能,于是这些偏见与本能就一直在抗争着。
新认识一位女孩,可能因为与她认识的时机有些尴尬,即使她的表现一直很不错,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优点,可是先入为主的偏见还是会一直左右我对她的看法。
也一直对于自己这样的偏见觉得很不理解,内心也觉得愧疚,没有给予人家公平的对待,何况人家真的还是足够优秀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她与朋友的聊天,公开式的,并非为了掩饰什么,所以她的真性情一直很认真地让他人展示。
对于她的率真已经有些习以为常了,本来也没有太在意,但还是在言语之中发现了一些在我看来不太适应的词汇。
也许有人会觉得矫情,有什么,这就是真性情呀,可在我看来,一个人即使是在极度开心或者愤怒或者悲哀的兴奋情绪中,想说粗话与实实在在地说粗话,那还是有区别的。何况,那只是调侃中看似很自然的流露。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不同吧,想起之前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同样是六年的老同学,我们成不了好朋友,而可能与相似才几个月的新朋友成了闺蜜。
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偏见和直觉吧。
篇5:《偏见》
"就你这力量,连剑都拿不起,还练剑?别逗了。"他指着我,笑的脸都红了。
这些话如丝般,死死的拽着我的心。我便暗暗决定---一定要好好练习,不让他们对我有任何偏见。
我两只手抓住剑柄,尝试提起剑,用尽浑身力气一提,剑竟被我提起了,但剑刃依然贴在地板上,不肯起来。
"连剑都拿不起,都拿不……"的话,再次在我耳边徘徊,我的泪珠不再听眼睛的话,非要跑出来玩得热乎乎的。我也跑到教练身边,哭着说:"我连剑都---都拿不起……"教练安慰我道:偏剑如丝,如是当你不努力时,它将变成网,拦着你的去路;当你努力时,它将变成绳,把你往前拉。还有,你力量小,我给你把轻剑练吧。"
我用手抹掉眼泪,试着提起剑,结果竟提了起来。
每天我都会练习剑法,移步---直刺……。左脚用力向前一迈,右脚立即随着向前划去,肘臂稍微向后弯曲,一瞬间"腾空"般着地,拿着剑使出浑身力气向前一个直刺。有时会脚一滑摔倒,每当这时,我总会对自己说:"你不能放弃,你要用自己的剑,击破他们的偏见。"
几年后,我参加了一场比赛,比赛开始前,对手轻蔑地看着我。比赛开始时,他猛地向我冲来,他手中的剑如万箭齐发一样,我便以每秒一万步的速度,用小碎步向后退,同时右手抓住剑柄,左挡、右挡,好似蛟龙出海,又在手腕绕几个圈,飞速旋转的龙卷风,挡下一切箭雨。突然,我身子向下一钻,像个大鹏展翅,再用剑全力向前一刺……
经过八九场比赛,我激动地走上领奖台,此时,台下再无嘲笑与偏见,只有雷鸣般的掌声。
偏见如丝,心有,便成网;心无,便为虚无。
篇6:《偏见》
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对战斗机装甲加厚提高生存几率,但由于经费有限只能优先提供局部升级,究竟选哪个部位呢?检查了每架战斗机返回时收到的伤害,计算出受弹状况在根据模型分析,发现受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受弹最轻的是驾驶舱和发动机,所以应该加厚机翼。正当这时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加厚驾驶舱和飞机的尾部。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专家为什么正确呢?理由其实非常简单,驾驶舱和发动机中弹的飞机,几乎都没有飞回来,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偏见或者偏差,叫做幸存者偏差,好比我们到博物馆逛的时候常常感慨古代工艺品制作如何精良,如何的美轮美奂和坚固耐用。几千年下来仍然保存良好。又或者几十年前的电器或者老爷车如何的经久耐用,并吐槽现在的工业化产品不耐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请不要忘了,和博物馆中的老物件或者老电器同时代的其他的产品,他们的情况呢,绝大部分已经是淘汰殆尽了。能留在现在的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或者被佼佼者们精心保护的的产品。如皇室陪葬品本身就是顶级的东西。这就是幸存者偏见。
人们所关心的通常是那些可以产生理想或预期结果的幸存者,这就会使得大量的条件相似的失败案例被可以的抹去,幸存者偏见最有意思的思考是在于,我们要考虑某些事情的完整性,实际是非常的困难的。对于专业的统计学家也是如此。看待事物的时候要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如果只是因为看到的“事实”而去下了定论,也许与事实南辕北辙了。
篇7:《偏见》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人世茫茫,人心难测。而使人心变得如此可怕的是深入人心,盘旋扎根的偏见。
正如《乌合之众》当中所讲的“人们从来不追求真理。”人们往往将真理等同于自己的偏见,当自己的偏见被反驳时,则认为他人的言语是虚假的狡辩。一叶障目,那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是人心里中大大的偏见。而那被障住的,不仅是眼睛,也是人们内心里的善良。
偏见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人品就定差吗?身为一名女性,就一定要做家庭妇女吗?这些偏见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但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理所当然。偏见是终究会被打破的,这个过程,虽困难重重,却也是前程万里。
还有我们最近学习的《愚公移山》,愚公用时间解释了真相,消除了智叟对他的偏见,在我看来,愚公移的不止是山,还是偏见。
有一句老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隐藏了很内涵的偏见,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的不公平。和偏见有相近意思的词叫歧视,没有人说“我歧视你”,但会有人说“我对你有偏见”,其中意思便不言而喻了。
谎话说1000次也是谎话,偏见存在几百年也不会成为真理,只要有人在追求真相,我们便不再害怕偏见。
愿我们能懂别人的不易,不止看到自己的辛酸。
愿我们能面对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
亦愿我们生而为人,能正常看待别人的不足。
篇8:偏见的代价美文摘抄
偏见的代价美文摘抄
事实上,我对小王的偏见,从没见到他本人的时候就开始了。
那天,人力资源部主管向我透露,我所负责的部门要来一位新同事小王。一听说他只是一个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我心里当时就老大的不愿意:研发部前几天新进的可是复旦的毕业生,怎么就给我派一个这样的人啊?
因为有偏见,见了面又看他其貌不扬的样子,便在心里断定他是个资质平平的人。我把他带回部门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下介绍,便转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我不冷不热的态度,相信再迟钝的人也能看出来。接下来的事,更让我对他反感。
第二天上班,我刚打开电脑准备当天的工作,突然发现昨天放在桌子上的数据分析表不见了。我挨个文件夹搜索,就是找不到这份文件。桌案上,地面上,夹层,被我翻了个遍,仍不见它的踪影。这可是我用三天时间整理出来的,丢了它,不但之前的核算全白做了,就连后面的分析都无法如期进行。
情急之下,我忽然想起来,昨天快下班的时候,我曾把咖啡打翻了。当时随便操起几页纸就擦,可能被我误扔到垃圾筐里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一个箭步冲到了垃圾筐。里面居然是空的,那一刻,我连哭的心思都有。
我按下内线,气急败坏地把秘书叫了进来,质问她谁打扫过我的办公室。秘书一看我的脸色不好,把小王喊了进来。小王一脸憨态地站在那里,一问,是他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把我们部门的所有房间都打扫了一遍,我的垃圾筐也是他倒的。我当即就火了:“以后没有我的允许,不要随便进我的办公室!还有,同事们的垃圾筐,让他们自己倒。万一谁有个重要的文件误扔了怎么办?你做好你分内的事就行了!”小王面露尴尬,怯怯地站在那里,一个劲地向我道歉。可再怎么道歉也于事无补啊!
此后的一周时间,我不得不重新统计那些枯燥又令人头痛的数据。我真想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就为了积极表现,竟然提前一个小时到岗!还把里里外外的卫生都打扫了,真是多事!
不久,我的自行车在上班的路上坏了,恰好遇上了小王。他二话不说俯下身来替我修理,弄得满手油污。而我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感激,反倒认为他在向我这个部门主任献媚讨好。忙活了好一阵,终于,他抬起头来,揩着汗水,笑着说:“主任,车修好了,您试试。”我接过车,抢白了他一句:“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业余爱好。”虽然遭到了嘲讽,但他仍旧只是憨憨地一笑。这令我更加鄙视。就因为我是他的上司,他连自己的尊严都不维护了?哼,没有原则!
那段时间里,虽然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各种场合贬低这个我横竖看不入眼的年轻人,可就在这期间,由于小王做事很勤奋,对别人的求助又总是开心地应允,因此,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一次,公司要参加一个大型工程的投标,要求我们部门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好有关的数据统计,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燥热,我们连续加了三天班,才在领导要求的时间把统计好的数据报上去。我刚想放松一下,主管领导却在这时破门而入,气急败坏地把我刚交上去的一沓数据甩在我面前。原来,是我忙中出错,在汇总的时候把一组关键的数据弄错了。领导暴躁的吼叫吓得其他同事都躲了起来。这时,竟是我最不感冒的小王轻轻地走进来,对我说时间还来得及,由他和别的同事一起先把数据顺一遍,然后再请我最后审定。我看看他,禁不住点点头。果然,不到一个小时,小王就把数据送进来了,我这时也平静了许多,仔细核查好几遍,确认准确无误后,送给了主管领导。
这以后,再看小王,我的眼光变了。在我的眼里,他是那么勤奋、敬业,那么与人为善……同时,我也时常在内心里为自己先前的偏见和刻薄而深深地自责和不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并不是对方真的糟糕,而是我们的内心存在着偏见。偏见是良知的天敌,是合作的障碍,是和谐的杂音。别人的灵魂不会因为我们的渺视而贬值,也不会因为他人的恭维而崇高。偏见最终会让其持有者付出刻骨铭心的的代价——发自灵魂深处的羞愧和难以弥补的痛悔。
篇9: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
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大机器时代,工人的劳动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而生产出的产品有不是归属工人自身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工人生产的越多,意味着对自然掠夺的扩展,而使得本来归属于自己的大自然流向了他人。工人在生产中,实际不是在给自己创造财富,而是把自己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送给他人,工人生产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财富流失的越多。而我们知道,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工人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被资本家占有了,出了维持工人必要的生存以外,其他的资本几乎都集中到了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的资本在不断地增长,而工人维持自己生存的资金不会有相应的变化,相对而言工人就越来越贫困,资本家则越来越富有。久而久之,资本向一方的倾斜,导致工人这个群体的一贫如洗,甚至死亡。
工人在这种状况下,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他唯一的衡量自己的价值的东西就是劳动了,劳动在此时就变成了无产者的一种资本。但是这种资本的投入,投入者自身不能得到利润的回报,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投入,直到他死亡,彻底丧失劳动这一资本。我们在仔细分析一下作为资本的劳动。当劳动作为一种资本,一种异己的存在,他可以与劳动者本身分离,这也是大机器得以推广的前提。这时人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劳动者就完全丧失的选择的自由,他不得不不断地投入自己的劳动换取获得生存的资料,而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投入的越多自己就越贫困,自己的资本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耗尽。异化劳动没有使人获得成为人的资本,却使人丧失了作为人的机会。
作为实践方式的劳动
无论是作为“自由生命的表现”还是作为“异化劳动”,都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外化,并没有揭示出劳动的本质。那么劳动对于人而言到底是什么呢?从古到今,人的劳动无一不是为了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劳动,与以往的劳动又有何不同的呢?其实从“自由的生命的表现”到实践方式的变化,是劳动与不同对象走向结合的趋向的过程,即因劳动与人的亲近,到劳动与社会的亲近,再到劳动成为人与社会的一节链条。虽然其本质一直未曾改变,但是因为与不同的对象结合带来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劳动与人的单纯结合,是一种原始的理想状态,而与社会的结合却把人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么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沟通桥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其实在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联系纽带的时候,它在很大一段时间里,还处于和社会亲近的阶段,即还是异化的劳动,异化的劳动作为人的外化,充当着人与世界的桥梁,但是因为人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那么劳动不可能脱掉它那顶充当资本家帮手的帽子。但是“攻不破的”是“愁城”,“填不满的”是“欲海”,贪婪的资本家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暴富,他们希望得到持久财富,所以他们不能帮助劳动把工人逼向死亡,而是要千方百计的保住工人的性命,以便获得持久的创造财富的资源。随着资本家积累的增多,他们分给工人的工资就逐渐增加,直到在保证生存之外有了剩余,而这种剩余又使得工人也有了享受劳动产品的机会,并且随着消费的积累,工人也会逐渐富有。此时,劳动的恶名似乎不那么被看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其本质。
准确的说,因为劳动没有带给人足以吸引全部注意力的痛苦,所有的有产者和部分的无产者对劳动产生了新的兴趣。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引起了人对劳动本质的兴趣,人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劳动的创造物,即劳动的外化上,而通过了解劳动的创造物,我们可以对劳动的来了解更进一步。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的方式,首先直接创造的是物质财富,在现在主要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的大部分利润虽然还是被资本家占有了,但是前面已经说过资本家通过提高工资、分发红利等手段与工人分享了这一财富,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的增长;除了物质财富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之中激发了无限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就是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可以说现在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劳动的副产品,没有了宫廷贵族为了精神享受的劳动,但是劳动却无时无刻不迸发原始的创造性;除此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美,尤其是现在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的逐渐模糊不清,工人的劳动产品不仅关注其使用价值,也转而关注其审美价值,美被批量化生产,使得“旧时王谢御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平常百姓的生活……
所有的这些后果,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劳动的功能不仅是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使我们的生活走向美好。所以,劳动此时不仅仅所谓一种实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造生活与世界使之向上走的能力。而如果要回归到劳动纯真年代,我们还必须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参考书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
人类是不是从最初出现就必须劳动呢?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确证回答的问题,据说在伊甸园生活的人是没必要劳动的,如果人类真是从伊甸园来的,那么劳动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只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的更准确一点,是上帝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以后,劳动才出现。但是无论怎样,劳动似乎就是伴随着人类起源这个问题产生的。人有没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劳动呢?在周围的自然物足够直接养活一个人,或者人没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时候,人似乎可以摆脱劳动。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即便是自然界的物质足够养活人,但是也不能直接养活很多人,而人似乎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生理需求,所以人注定要与劳动为伍。
而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论消费》中明确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既然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劳动,也可以选择不劳动;可以选择此时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彼时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在此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在彼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为己劳动,也可以选择为其他人劳动(不劳动)……总之,劳动还是不劳动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无法干涉——这样是有可能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很讨厌劳动,也许很多人就是喜欢劳动,他一刻不劳动就感到很不自在呢?这样的人,自由的选择劳动,从劳动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即使劳动很苦、很累,但是就是有人喜欢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就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就不能说他们就不自由了,也就是说只要人的主观意愿是愿意劳动的,劳动对他而言就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而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情况,你看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他在劳动过程中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正是在劳动中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的真实写照吗?对于这种不“汲汲于贫贱,戚戚于富贵”的人,劳动对他而言不会造成任何负担,只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
异化劳动
然而,现实呈现给我们的没有伊甸园,也没有太多的陶渊明,那么劳动还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吗?我们劳动,往往不是因为想寻找生活的乐趣,在很多情况下是被迫的去劳动,尤其是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很多人被迫去劳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广大的农民为了生存,从地主那里租地,然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但是这种产品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他的劳动不仅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甚至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而劳动。如果说为了自己生存而不得不去劳动,但是这个劳动是完全为自己创造价值,还是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可以接受一种为自己生存服务的被迫劳动。然而,当你自己创造的价值不再完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他人无情的剥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东西,之供自己和父母子女实用,这样的劳动是处于感情的考虑,自己有选择劳动的充足理由,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由的选择结果。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资本主义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劳动彻底异化了,它不仅不能被作为自由选择的对象,还不能被作为完全为自己而被迫的选择,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强制劳动。现在我们主要看一看这种强制劳动到底与劳动的本质相差多远,他对于人来说到底是什么?人是否因为这种劳动实现了进化,社会是否因为这种劳动而前进呢?
在贪欲和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中,资本向强者流动,并且逐渐集中即形成垄断。而社会也普遍转向以资本衡量价值,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就如同上帝手中的天平,人们自愿臣服于资本,并且是自以为自由的状态下被资本奴役了。当资本在少数人的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扩展后,资本家和地主、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广大的工人阶级是付出劳动的主体,但是却不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享有者,在付出劳动的时候也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而是被迫的,因为如果工人不劳动就没法维持生存,劳动只是他们生存额一种手段。工人在此时沦为一种商品,“而且降低为一种最贱的商品”。人和动物都进行劳动,但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劳动只为自己,而人的劳动可以不完全为自己,也正是因为人相对于动物的这一优点却使得人对劳动的本质离得越来越远——
劳动主要包含劳动材料、劳动主体和产品归属三个部分。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劳动材料的异化——我们的劳动材料,都来自自然界,我们的感性的外部世界,这些材料是“工人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产品”的条件,而同时,自然界还直接和间接为人提供生活资料。我们可以说自然界天然和劳动人民具有关系,劳动者与自然界是相互归属的。
篇11:偏见散文随笔
偏见散文随笔
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很多人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将某个人的观点转发,以表示自己的支持或者反对。这样做的前提,往往是基于人们认为这样的意愿表达是符合大家价值审核的,甚至可以是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无可争辩的。不可否认,这个行列里面包括我自己,甚至包括这篇文字。这样的“我认为”,我认为是一种偏见。
首先,这些观点取自我们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可能是一己之见,若是取自某位成功人士之口,则难逃借名人效应立牌坊的嫌疑;其次,这些观点没有任何的数据支撑,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什么都讲究数据分析,话又说回来,即使有一番调查研究,也并不代表全体人的想法,更不用提真实想法了;最后,很多观点或是论断,除了自我本位的思维作祟,还有矫情之绪的膨胀。之所以表达观点,是为引来更多的人围观,消极而简单的.是为增加点击量,复杂一点的是想让人觉得多牛逼,积极一点的是想让人们知道某种思维,并照葫芦画瓢,取得成功。
这样的偏见,谁都逃不过,记得高中时代学过思想政治,里面曾讲过主观意识。我觉得这就是主观意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相对的正确,而不是绝对的。故而,偏见是不可能不存在的,我们逃不走躲不过。
“存在即为合理”,既然偏见存在了,我们就应该正视它。以我个人的理解,我们可以欣然的持有我们自己的偏见,别人反驳你了,你大可置之不理,既然我们表达了它,就认为它是合理的,哪怕被别人嘲以顽固不化,也应坚守观点,因为它是你自己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我认为,但是不应该去否定别人的偏见,你可以怀疑,你可以思考,但是你不应该去否定,因为偏见不可能面面俱到,你的反驳或是否定,也只是另一种偏见罢了。
【抛弃偏见美文】相关文章:
1.偏见作文初一
2.偏见的反义词
3.抛弃的近义词
4.抛弃的反义词
5.不抛弃不放弃散文
6.时间的抛弃作文
7.抛弃相关心情说说
10.被抛弃的个性签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