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眉山三苏祠对联

眉山三苏祠对联

2023-06-16 08:31: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喵小年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眉山三苏祠对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眉山三苏祠对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眉山三苏祠对联

篇1:眉山三苏祠对联

眉山三苏祠对联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题。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题。 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题。 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 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 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 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 天心:天意。 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陈国栋题大殿。 摅忠:竭尽忠诚,摅,抒发。 韩欧:唐代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披大箸:披,披览;大箸,大著,指苏轼的作品,箸通“著”。 铅椠:古人写字之具,铅指铅粉笔,椠指木质书板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大殿。 谟:计谋、谋略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苍茫一片兰。

臧克家题大殿

古木种何年,祠畔风来香柏叶;

先生呼不起,池头月上白莲花。

陈钟祥题聊中隐斋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聊中隐斋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花荷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陈钟祥题远景楼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远景楼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 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马维骐题远景楼。 岭海间:指两粤之地,岭指五岭,海指南海。 鹤观:指苏轼晚年谪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西)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 画图笠屐:苏轼晚年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当地父老结交为友,某日访友归途遇雨,他便就近向农民求借斗笠和木屐,有《东坡笠屐图》记之。 纱谷行:在眉山城内,三苏故居所在地。 蟇颐:山名,位于眉山城东,林峦特秀,为游览胜地

墨池烟润花间露;

茗鼎香浮竹外云。

披风榭

书窗正对云洞启;

丛菊初傍幽篁载。

木假山堂

瑞莲花作科名草;

木假山开文笔峰。

陈钟祥题木假山堂

乡云在霄,挺此和淑;

高风冠世,集其清华。

木假山堂

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主荷花到处开。

瑞莲亭

傥仙魄归来,湖山亦觉故乡好;

与邦人偕乐,亭子何妨以雨名。

陈钟祥题瑞莲亭

奈宋运衰何,倘竟能恢复壮猷,真成元佑匡时相;

非长公志也,不乃已出其余绪,犹是文章大作家。

启贤亭

篇2: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欣赏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欣赏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题。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题。 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题。 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 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 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 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 天心:天意。 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陈国栋题大殿。 摅忠:竭尽忠诚,摅,抒发。 韩欧:唐代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披大箸:披,披览;大箸,大著,指苏轼的作品,箸通“著”。 铅椠:古人写字之具,铅指铅粉笔,椠指木质书板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大殿。 谟:计谋、谋略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苍茫一片兰。

臧克家题大殿

古木种何年,祠畔风来香柏叶;

先生呼不起,池头月上白莲花。

陈钟祥题聊中隐斋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聊中隐斋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花荷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陈钟祥题远景楼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远景楼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 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篇3:三苏祠,眉山的骄傲

我的家乡眉山,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千载诗书城”。三苏父子令我们自豪,而他们的故居——三苏祠,便成了我们的骄傲。

三苏祠一年四季都很美好。无论什么时候,三苏祠都充满了欢笑与歌声。那笑声很清脆,那歌声很动听,连树叶都在“沙沙”地为它们伴奏。

在第一阵春风轻轻掠过你的脸庞时,春姑娘便来了。她用了不少心思,把三苏祠打扮得花枝招展。瞧,那一树粉红的桃花,便是春姑娘从天边取来的云霞。她让春风把云霞做成纱巾,围在三苏祠的脖子上,多美呀!走近一看,哟!一树桃花都在冲我微笑。桃花本身便很美,这友好的一笑,使她们更加迷人了。远处,一棵柳树正在梳理自己的长发,它把头发梳得细细的,好让他们散落下来。春姑娘觉得还不够,她不知从哪儿拿来了许多翡翠。一个一个别在柳树的长发上,柳树更美了。仔细一看,那翡翠还发着光,那光很淡,却极美。

爱打扮的春姑娘走了,热情似火的夏姑娘来了。在这时,我一定要去荷花池边看看。荷花又称莲花,他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受到了世人的赞叹。来到荷花池,荷花已开了不少了。她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我看着荷花,赞叹道:“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秋天到了,小草变黄了,它们变得很脆弱,仿佛风一吹便会倒下,单薄的身子让人心疼不已。梧桐树的叶子亦落了,犹如纷飞的蝴蝶,一片又一片,落在地面上,为大地披上防寒的外衣。这时候,我喜欢到处走走,吹吹风。蓝天,白云,秋风,这一切都让我陶醉。

冬爷爷来了,他一声怒吼,吓走了许多小生灵。这时,玩捉迷藏再合适不过了。公园里的树又粗又壮,你一定找不到我。可到底是太安静了,不太安逸。梅“挺身而开”,红梅,白梅,腊梅,看得人眼花缭乱,一身傲骨的梅为公园平添了不少生机。

这就是三苏祠,眉山的三苏祠!三苏父子令我们自豪,三苏祠是我们的骄傲!

篇4: 游览三苏祠作文

今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们班同学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三苏祠游玩。

三苏祠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参观浏览完了,我们开始聚餐了,我们小组把自己带来的食物都从书包里倒了出来。我们开始吃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食物都被我们吃得所剩无几了,聚餐过后,徐老师说:“大家把垃圾装进垃圾袋里丢进垃圾桶里。”我们按徐老师的要求做了,李老师悄悄地对我说:“等一会儿把照相机给我,我给每个小组照几张相。”我说:“好吧。”

下午徐老师对我们说:“我们该回学校了。”我们大失所望,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学校。还是很想念三苏祠,希望以后秋游还到这里来。

篇5: 游览三苏祠作文

眉山,虽不如桂林山水清秀美丽,也不如峨眉山雄伟壮观,却是个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地方。因为它是大文豪三苏父子的故乡,是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苏祠,去看看吧!

壮丽的三苏祠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榕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阳高照,它都挺拔地站在那里,像是一位保卫三苏祠的战士,用它顽强的生命来呵护着三苏祠,不让它受到一点儿伤害。三苏祠的大门进去以后,两棵苍翠的银杏树以少女迷人的身材展现在眼前,再进去,就是正殿了,大门上刻着一副对联: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三苏刻。正殿里还塑着三苏父子仪表堂堂的像。更给三苏祠添加了古老的文化气息。穿过正殿就是陈列室,再走就是腊像馆……最后面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和一片茂盛的树林,一棵棵大树就像一把把绿绒大伞,有的挺拔苍翠,有的娥娜多姿。

三苏祠呀三苏祠,你是我们眉山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的自豪。我作为中国人,在心中赞美你,欣赏你独有的风采。

篇6: 游览三苏祠作文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是眉山市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星期三,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参观了三苏祠。

走近三苏祠,只见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翠竹掩映。走进三苏祠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正殿堂。走近正殿堂,我看见正殿堂上面挂着一个牌,写着文献一家,两个柱子分别写着:一门父子三词家,千古文章四大家。走进正殿堂,我看到了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出了正殿堂便来到了启贤堂。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朱德元帅,诗的内容是: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参观完三苏祠,我既惊叹于三苏祠的古典园林建筑,更惊叹于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篇7: 游览三苏祠作文

今天的天气非常好,妈妈就带我去三苏祠公园玩。我们俩一进大门就看见两棵参天的银杏树,又过了一个大门就看见了苏轼、苏辙和苏洵的石像。妈妈说:“他们父子三人过世之后,元代起故乡人民就开始祀他们,将他们的故居改成了‘三苏祠’,后来历代的皇帝都尊崇三苏父子。”尤其是清代康熙皇帝是很开明而重视文化的圣君,他规定,凡到眉州知宫的人都必须拜谒三苏父子和维修保护三苏祠。因此在三苏祠内收藏、陈列着很多历代名人题咏、文物古迹和三苏墨迹等。

三苏祠还是四川名园,占地86亩(56800平方米)。祠内古树参天,山环水抱,有二十多处亭台。楼、阁、水榭、轩、苑座落其间,三十多处不同形状的小桥横跨于溪水之上,具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那作林、竹廊曲径通幽;梅花园、桂花林、紫薇坪、瑞连池、海棠坞四季芬芳、争奇斗艳、阿娜多姿。俨然像吟咏的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弹奏的一支支动听的古琴曲。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红楼梦》曾在三苏祠内拍摄黛玉葬花等场景。

我觉得三苏祠很美丽,我觉得三苏父子很伟大。

篇8: 游览三苏祠作文

秋的黄昏,飘飘洒洒的细雨如期而至。伴着细雨,撑着伞,随着如织的人流,我信步进入了阔别已久的三苏祠。

朱墙,棕房,黑瓦,绿景致,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依然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我眼前展开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还不知疲惫地披着绿衣,向过往的人们尽情展示绿意。老人们常说:“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觉得这些树根像苏家三父子的长胡须飘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会沿着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这路线逐一问候。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

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寻着小溪,逆上来到“洗砚池”。初见池水幽绿着,与竹的绿相互呼应着。万千竹子似无数毛笔欲将立插池中,饱蘸浓墨重彩;细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传说有二,一则把池水说成墨汁,再则说成是洗砚所成。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着苏家洗墨勤学苦练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苏家的天地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由此得名。

小径旁的小溪水流进了路边的荷塘。转过眼去,路边高纤的竹林,换成了高擎的荷叶。塘水如镜,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叶,又顺着荷叶滚入荷塘,打碎了镜子,漾出几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几声鸟鸣,却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黄昏中是三苏祠多么静谧啊!荷塘好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脸上写满了恬静与安详。叮―咚―雨珠儿从伞尖蹦下,蹦入荷塘的声音也可也听见。

书房“来凤轩”就在荷塘包围中。静以致远,苏家兄弟选择在此发愤苦读,双双高中,取得功名。凤本是鸟中最高贵、出类拔萃的代表。凤展其翼,百鸟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苏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后人,将书房改名“来凤轩”。

书房对面便是木假山堂,据说,苏洵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木假山,远看是一个笔架正放于门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让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来。这或许是主人们对其最好的注解。

“来凤轩”前堂是启贤堂。传说中的“苏老泉”就在堂边。启贤堂里面供奉苏家祖宗们的牌位、祖训和四书五经之类的遗旧。苏宅古井,绿苔丛生,泉水清冽可口;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井边石墩上端放着木盆。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诫着我们后世子孙关于“饮水思源”,“黄荆条下出状元”,“金盆洗手”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过来凤轩、木假山堂、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微雨中,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四个鎏金大字“浩然正气”高高地悬挂在披风榭门前。忽然一阵雄浑且豪放歌曲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传入耳中。亭子中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们诵读着,用二胡伴着乐,诵读声抑扬顿挫,给本来就极富有文化气息的“三苏故里”增添了几分韵味,千古文章就这样传颂着。

正殿(又名飨殿)在启贤殿的前面。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正中悬挂有“养气”一匾。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大钟一口,大鼓一架;正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殿前人头攒动,香火袅袅。雨中的缕缕青烟寄托着人们对三苏父子无限的尊崇、爱戴和敬仰,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护佑,能像先人一样获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缓缓步出大殿,走出大门,雨停了,夕阳用最后一丝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灿灿的光辉,暮色渐渐开始四合,将原先披在三苏祠里各个角落里的金纱盖隐去了。只有大门旁那棵千年大榕树依然笑容可掬和蔼慈祥地目送着邻人们的远去。

回望熟悉且亲切的三苏祠,感觉自己好像又登门拜访老邻居一次,和他们攀谈,做了一次长长的交心之旅。

【眉山三苏祠对联】相关文章:

1.关于岳飞祠的对联

2.父逝世三周年纪念对联

3.陈三立的对联

4.眉山车辆厂 实习报告

5.晋祠导游词

6.晋祠读后感

7.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

8.北京文丞相祠

9.晋祠作文300字

10.《龙女祠》诗词介绍

下载word文档
《眉山三苏祠对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