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

2023-06-15 08:15: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走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

篇1: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摘 要 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作者的。发现作者写书潜能。教会作者如何写书,提高作者写作水平,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关键词 培养作者;策划编辑;作者培养

作为一个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几年的策划编辑,笔者几乎每天都在和作者打交道,笔者是出版高职高专电子类、通信类、自动化类教材的策划编辑,其作者有些是有着丰富写作经验和授课经验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他们严谨、细致、认真、周到,对书稿一丝不苟,如果说培养,是这些优秀作者培养了编辑,让笔者逐步成长为一名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策划编辑。这部分作者不在本文叙述观点之列。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的、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优质作者的。

现在很多出版社对作者的选择比较苛刻,比如要求高校老师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必须以主编身份出版过教材等。这样的要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书稿质量,促进销量。而且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尤其是一些难度大的专业课教材确实需要这样的作者来挑重担。但是,高级职称是从初级职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写书经验也是从第一本书逐渐积累的,这里就涉及对年轻作者的培养问题。本文仅以笔者十年来和一位作者的联系为例进行介绍。

1 发现作者写书潜能

第一次见到这位作者还是十年前一次会议的书展上,笔者作为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一起对我们的书进行宣传。这位作者对我们的展书非常感兴趣,而且了解到他很少参加这样的书展,也没有写书的经验,只有中级职称,但是,他工作的这几年讲授过电子类专业的很多课程,并根据授课情况申请了一些国家专利,专利申请书也是自己写的。在这些经历中可以判断出,他尽管没有写书的.经验,但是有一定写作基础,尤其是他自己的小发明很有吸引力,好的教材之所以能广泛使用,就是作者要有实践能力,自己授课,动手做实验,这样的书才有生命力。由此,笔者确定他有把书写好的潜质。

2 教会作者如何写书

那次展示会后,笔者和这个作者一直保持联系,不仅提供了他感兴趣的样书,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畅销教材,让他分析并参考这些书的写作特点和优势。同时,笔者根据自己的选题规划,并结合作者的授课情况,选定了一门他比较擅长的课程,确定了一个选题。

在填写选题申报材料时,笔者要求作者提供到第三级标题的目录,并编写样章。而且样章不一定是本书的第1章,而是能反映本书特色的某个章节。同时,向作者寄送了出版社的《作译者手册》和《常用科技名词术语》,以及图书的编写要求,供其编写样章时参考。

3 提高作者写作水平

这位作者没有编写书稿的验,所以初次提交的样章并不符合出版的要求。从他的样章可以看出,他是在很认真地描述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电子产品的过程,需要准备的材料、制作步骤如何进行、最后成品如何测试等,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可以说,根据作者所叙述内容,读者完全可以动手制作产品了。但遗憾的是,样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出版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给这个作者打电话简单说明了一下,然后把样章中存在的问题,从段落的划分、层次的选择,到文字的表述、图形符号等国家标准的使用、插图的画法、公式中单位名称的规范、表名和图名的字体字号等,和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部逐条写在了邮件里。这个作者收到邮件后,立刻打来电话,说特别感动,没想到对他这样重视,真的是在教会他如何写书,他一定好好改。

作者根据提出的问题重新编写了样章,确实有很大进步。以此也可以看出,这位作者的态度很好、很用心,有培养的价值。在后来的编写过程中,他每写好一章就发给笔者审核,笔者一一提出修改建议,作者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符合要求,越来越规范。交稿以后,笔者把审稿中遇到问题随时和他联系,并在出书后把审稿用的纸稿给了作者,纸稿上有三次审稿的修改内容。作者表示要一直保留纸稿,不断学习提高。书正式出版后,这位作者看到第一本写有自己名字的正式出版物特别激动,还发来了感谢信。尽管笔者只是完成了一位策划编辑的本职工作,但能得到作者的肯定,也非常感动。

4 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这位作者编写的第一本书,虽说不算畅销,但很快也就重印了,有读者反映这本书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这也是当初笔者看重这位作者动手能力强的原因吧。

后来,又约了这位作者编写了其他书,除了不断提升图书编写的质量,还和作者说明了营销的重要性。图书营销不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作者的事。作者注重营销,不仅能提高图书销量、增加作者稿费,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图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对于作者本人和所在院校都有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位作者在后来写书时,就联系了其他院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不仅增加了图书销量,而且,大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使书的质量更加完善。同时,所有编写人员在参加学术会议时都可以向别人推荐自己写的书,还在各大网站对于本书进行积极的评论、回复读者的问题等,这样营销的效果就非常好了。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作者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增加了营销的意识,更是对笔者策划工作的极大肯定。

笔者一直推崇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有一种互助合作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从一些职称高、编写经验丰富的作者那里策划高质量的选题,这是策划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尤其是发掘优质作者、培养年轻作者,也是策划编辑的另一部分关键工作。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来,笔者积累了一批优质作者,他们中很多都是和笔者同年龄段的人,他们和笔者一起成长,他们的进步也是笔者的进步。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培养作者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出书、出好书。

篇2: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篇3: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大家都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然而,1965年郭沫若却石破天惊地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震惊,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郭沫若何出此言呢?原来,一切都因为南京出土的两块墓志。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郊附近遍布着许多六朝世家的家族墓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家族的墓地,就在其中。“王”指的是王羲之的家族,“谢”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

1965年1月19日,《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南京市燕子矶人台山。据专家考证,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两个人还曾经在一起共过事。《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内容为:“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内容为:“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卅五……”从墓志上可知,王兴之死于公元341年。从志文的口气看,墓志可能是王兴之的同胞兄弟所书。墓志共13行,每行10个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其书风棱角分明,犹如刀削斧劈,有着稚拙厚重的显著特征。

1964年9月10日,《谢鲲墓志》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的一座残墓中。专家考证,谢鲲是谢安的伯父,东晋初年的名士。他的墓志立于公元323年11月。墓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4行,每行17字,最末一行少一字,共67个字。可惜墓志出土时被推土机横腰挖去了几个字,专家根据大意补充如下:“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谢鲲墓志》字体扁方,笔画舒展自然,撇与捺的收笔向上翻挑。刻工精妙,用笔道劲,笔体较多地保留了汉代隶书质朴的气息。

王谢家族这两块墓志的相继出土,很快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把两块墓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反复对比,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很快写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章在《文物》杂志上发表,随后被《光明日报》连载。在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著中,郭沫若提出了一个大胆论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伪造的!

篇4:《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内容提要】《盛明杂剧》所收《李夫人再生缘杂剧》,因题“蘅芜室编”,从《重订曲海目》改题“蘅芜室主人编”以来,诸家书目和研究者都认为蘅芜室主人是王衡的别署,因此,《再生缘》为王氏所作。本文通过确凿的材料,考辨今存本《再生缘》为吴大山(仁仲)所作,并对其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再生缘》 王衡 吴仁仲 考辨

《李夫人再生缘》杂剧,简称《再生缘》,四折。写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病死,用武帝所赐玉钩殉葬。十五年后,转生为河间陈姓女子,以手握玉钩为凭,与武帝再续前缘。今存《名家杂剧》(即《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和《盛明杂剧》本,均题“蘅芜室编”。《今乐考证》、《曲录》等著录,都沿用《盛明杂剧》的题署;而《重订曲海目》则改题“蘅芜室主人编”。傅惜华为《明代杂剧全目》所写的王衡小传,索性把“蘅芜室主人”当作他的别署,《李夫人再生缘》杂剧自然也就成了王氏的作品。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也支持此说。由于这两种剧目工具书的影响比较大,后来的各种有关的戏曲著作和工具书,几乎都倾向于《再生缘》杂剧是蘅芜室主人所作。

徐朔方先生在《王衡年谱》的“引论”中虽然不赞成蘅芜室是王衡的斋名 (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 ,但是他认为《再生缘》“以内容和风格而言,说它是王衡的作品倒没有什么不合,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它如果是王衡的作品,当和悼亡有关。可能在万历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冯夫人去世时所作”,并以王氏给妻叔冯时可的书信 ① 作为他考证的证据:

“盖室人之不长世,八年前已预卜之。中道摧割,尚在人意中……妻亡以来,彷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书卷笔札遣之而又不能。昨亡榇出时,作哀词数首,辄数日作恶……拙记二册奉览。”

冯夫人多病同剧中李夫人相似。如果允许我们想象,创作《再生缘》可能就是他“欲以书卷笔札遣之”的一种方式,而“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除小说戏曲外,很少有作品可以简称为“记”,而他没有写过小说。 ②

尽管他认为此说“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在表述时也用了不肯定的语气,但他又把《再生缘》系于王谱“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三十三岁,丧妻冯氏及次儿赓虞”之下,注曰:“《再生缘》杂剧或为悼亡作于今年。”在《王衡年谱·引论》的结尾,他还是明确地写道:“王衡今存四种杂剧都以剧中人物影射他本人或他的近亲,兼有自叙和咏怀性质,这是他杂剧创作的一大特色。”而且强调《再生缘》将“李夫人和钩弋夫人合二为一”,同《郁轮袍》和《真傀儡》一样在构思上都很巧妙。显然,他又非常肯定《再生缘》就是王衡今存四种杂剧之一。

总之,上述诸家的说法都根据不足,难以让人信服。“蘅芜室”是否就是王衡的斋名,《再生缘》究竟是不是王衡的作品,都必须作进一步探索考辨,才能得到明确答复。

首先,《拾遗记》卷五载:“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再生缘》作者将此事写入该剧第三折:“好苦人也!前者梦见夫人把蘅芜之草献与寡人,因而醒觉,遂名其处曰‘遗芳梦室’。”《再生缘》用蘅芜室作为题署由此而来,可能作者既要怀念亡故的妻子,又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便作了这样隐姓埋名的处理。可是王衡《缑山先生集》及其友人陈继儒所撰的《太史缑山王公传》 (《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九) 、唐时升的《太史缑山王公墓志铭》 (《三易集》卷十七) 中,以及其他明人的著作里,都未提到王衡有“蘅芜室”这个斋名,更不见用过“蘅芜室主人”的别署。王衡自己常用“缑山”这个外号,至于“绿野堂”的题署,只在题《杜祁公藏身真傀儡》杂剧时偶一用之。孟称舜《酹江集》本《真傀儡》的眉栏上批注云:“相传王荆石相公寿日,辰玉作此为尊人寿。”陈继儒《太史缑山王公传》明确指出,这个剧是王衡为其父亲王锡爵祝寿所作,云:“乙巳,文肃公七十,公撰《杜祁公杂剧》以佐觞。访求同硬家玛染桑延之上座,与文肃公雁行班席,为竟日欢,见者诧为胜事。”文肃公,即王锡爵的谥号;乙巳,指万历三十三年(1605),剧应撰写于这一年。而徐朔方先生认为“此剧当作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锡爵被召而辞免之后不久”,恐不确。“绿野堂是唐朝名相裴度的别墅,作者借以表明自己的门第” (见《王衡年谱》)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避嫌才用它来署名自己的剧作。至于蘅芜室作为王衡的斋名则缺乏根据,《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作者当是另一人。

其次,我们不妨看一看王衡的剧作究竟有几种?陈继儒非常推崇王衡的杂剧,在《太平清话》中将他与徐渭并举:“近代杂剧,惟天池徐渭、辰玉王衡。”他又在《太史缑山王公传》里说:“游戏而为乐府,多开拓元人三昧。”所谓“乐府”是指杂剧创作,进一步指出王衡的杂剧可以企及元杂剧。但究竟写了几种杂剧,则语焉不详。此传又云:“赖有尚宝君,积学操行,大振箕裘,……又刻文肃、缑山集。”按:“尚宝君”,指王衡之子王时敏(1592—1680),曾官尚宝卿,故称。据此,《缑山先生集》由王时敏所编刻,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娄坚诸人的序,都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显然这个集子是在王衡死后才编刊的。今存明刊本虽有六册、八册、十二册、十六册和二十四册等不同的装订形式,但内容和版刻皆一样,均为二十七卷。我所见到的一种卷首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苏松备兵使者高出序的八册本,在二十七卷目录后“附北剧三种”,可见王衡只存北杂剧三种。这三种杂剧既无剧目名,剧本也不载于集中,到底是哪三种呢?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记载,这三种杂剧是《郁轮袍》、《没奈何》和《真傀儡》。上个世纪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日本东京访书时,发现内阁文库藏有《明人杂剧三种》,即《新刊葫芦先生杂剧》(《没奈何》的又名)、《新刊杜祁公看傀儡杂剧》和《新刊郁轮袍杂剧》。虽然俱未题作者姓名,但后两种已知为王衡所撰,他又考出《没奈何》也是王衡作品。因“黄文佟肚海目》复载王有《长安街》、《没奈何》各一种,姚梅伯《今乐考证》、王静安《曲录》均因之,世遂以为王于《没奈何》外又有《长安街》一种,因未见传本,后之治戏曲史者亦皆沿袭之。此次余在内阁文库得观斯书,始悉历来相传之误。盖此剧之正名乃‘没奈何哭倒长安街,弥勒佛跳入葫芦里’,可知《曲海目》之大误也”,并指出《看傀儡》的题名较《真傀儡》为佳 ③ 。徐朔方先生认为《明人杂剧三种》应是《缑山先生集》所要附刻的北杂剧三种,此说甚是。《明代杂剧全目》据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称:“鹤尹大父缑山先生作《郁轮袍》及《裴湛和合》二曲,词家称为本色当行。”又著录《裴湛和合》一种。因此,王衡所作杂剧共四种,现有存本者实为三种,散佚一种。在这四种中,惟独没有署名蘅芜室的《再生缘》杂剧。

再次,所谓“‘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此种推测也很难成立,因为王衡的妻叔冯时可道学气很重,他对盛宴和观剧很不感兴趣,曾在《与徐上舍》的信中说:“生平最苦享盛宴,观优剧,斯二者一殄天物,一乱天君,令人神扰气塞。” (见明刊本《冯时可选集》卷三十七) 王衡当然不会将自己的杂剧剧本寄给冯时可,招惹他不愉快。然而,冯时可倒喜欢游山玩水,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官浙江按察使时,在处州任所刊刻的《超然楼集》,除十二卷为杂著《雨航杂录》外,剩下十一卷中就有两卷是游记。而王衡所说的“拙记二册”,可能指《纪游稿》,《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八“地理类存目七”云:“《纪游稿》一卷,是编乃所作游记,凡泰山一首,香山三首,盘山一首,马鞍、潭柘一首,杂记三首,盖随时摭拾付梓者。”《纪游稿》今不存,但所写游记均见《缑山先生文集》卷十,《重九后二日登泰山记》写于万历十四年秋,而游盘山则在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它们是“随时摭拾付梓”,先以单册刊印,最后才编为一集。王衡寄给其妻叔的二册游记,很可能就是新刻成的《纪游稿》中的两个单册,因而自称为“拙记”。

最后,自从1952年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在上海发现,经黄裳先生整理校录刊行后,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明代曲家和剧目 ④ 。在《剧品》“能品”中就著录有《再生缘》杂剧,题吴仁仲作。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大东书局本校订重印《曲海总目提要》时,曾请杜颖陶先生对该书各剧目的作者加注更定或考订说明,将原先未署名的《再生缘》杂剧题为吴仁仲作。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为了使它与所谓王衡的《再生缘》区别开来,便将吴作《再生缘》另列为一个剧目。虽然持有怀疑态度:“王衡有《再生缘》杂剧,未知与此究是一本否?”但是后来的戏曲工具书,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皆将《再生缘》分成两个剧目著录,而且都认为吴仁仲所撰《再生缘》已佚。既然《远山堂剧品》只著录一种《再生缘》,又非常肯定它的作者就是吴仁仲,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一定会有所根据。二十年前,我查阅黄汝亨《寓林集》时,曾在该书卷三十发现有《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一文,它对考察《再生缘》的归属会大有裨益,今照录于下:

汉武英略迈世,有蓬海三神山之想,而《传》记西王母,以为非仙才意有情闭耶,然天下岂有无情仙人哉!夫情消意歇,海枯石烂,即神仙无投足所矣。李夫人之绸缪生死,去而复来,而少君能魂致之,姗姗乎响答色援 (按:应为“授”字之误) 于瞻睇之间,盖情节也。腐生谓少君幻术乌有是事,则梁武帝不因宝公见地狱相,而三生石畔无牧笛乎?予故感友生杂剧而题之,以愧天下浅情人,而且以悲世有美人,不及遇汉武而尘土者遇矣。或世无少君,一死不可复作,而兰摧玉折,沉泉下之痛者可悼也。

这个“题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此剧也是写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事,剧名也叫《再生缘》,它很可能和《盛明杂剧》本《再生缘》是同一剧;二是,黄汝亨并未点明此剧的作者,只是说“感友生杂剧而题之”。《诗·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友生”,指朋友,那么这个撰写《再生缘》杂剧的友人是谁呢?今存本《寓林集》和《缑山先生集》中虽然找不到黄汝亨和王衡互相赠答酬唱的文字,但黄氏和王衡的挚友陈继儒交往频繁,黄集中致陈氏的书信就有五通,其中有两封信提到王衡,他在一封《与陈仲醇》的信中说:“《人镜编》甚欲得之,足下不付之伯畏,当托辰玉兄见寄。” ⑤ 由此可见,黄汝亨和王衡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再生缘》确系王衡(字辰玉)所作,按照道理说,受朋友之请托写序跋或题词,应当在行文中交代出请托者的姓名或别署。可是这篇题词中只字不提剧作者的姓名,甚至连蘅芜室也不愿涉及,因此,很难说《再生缘》就是王衡所作,我对此一直心存疑问,苦于对吴仁仲的名号、籍里、生平一无所知,无从考察,也只好作罢。

最近,再读《寓林集》,终于在卷二十五《与吴伯霖》信中有惊喜的发现,信云:

近奴子归,奏记足下,自陈治钟陵状略具。……仲初竟尔泉下,生平豪举何在?二十余年事,弹指一息,含毫作状,更自耿耿不已。生平文不佳,然不能为臾言,以重不安。又于案牍旁午中,偷忙作闲,状成草草,似与仲初气魄不远。今录一过送足下,或生志不忘之感。……仁仲《再生缘》并寄去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 ,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黄汝亨(1558—1626),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进贤(即钟陵)县令,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 ⑥。此信写于任江西进贤县令时。收信人吴伯霖,名之鲸,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屡上春官不第,后谒选浮梁县令,甫六月卒 ⑦。黄汝亨与吴伯霖为莫逆之交,这封信对考察《再生缘》杂剧的`作者非常有价值:一是,可以证实《远山堂剧品》所著录的《再生缘》杂剧,确为吴仁仲所作,黄汝亨为《再生缘》杂剧的题词,是受剧作者吴仁仲本人或友人吴伯霖之请托所撰写的。二是,有利于考订黄氏为《再生缘》杂剧题词和杂剧的写作时间。万历二十六年,黄汝亨进士及第后,次年五月出任进贤令,《寓林诗集》卷一有《五月授进贤令出都辞诸游好作》诗可作证。《与吴伯霖》这封信既然写于钟陵令任上,具体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信中说到为仲初撰行状事,此仲初是谁?查《寓林集》卷十八,确有《亡友张仲初夫妇行状》,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撰写行状的缘由:

予自弱冠弄笔墨,游于文学先生,即交仲初,迨今二十余年交好。而仲初竟郁郁死,死之夕,会有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犹得抚其床而哭。无何,其长子尧元走一介,涉江逾山千余里,草其生平请状。……鞅掌案牍,无能修辞为仲初重,以知仲初深,即草草庶其似之。

此“行状”与信中所说情况完全一致。仲初名文辉,为人伟岸而有奇气,六试不第,郁郁而死。他卒于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四月初九日。明制:外官三年进京一朝觐,接受考核,谓之外察,也叫计吏。辛丑正是黄汝亨上计之年,所以信中说“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可能由北京先回杭州探亲,然后再赴钟陵,这样才有机会见张仲初最后一面。为张氏夫妇所撰写的“行状”以及《与吴伯霖》的信,都应写于万历二十九年黄氏回任所之后。信中既然说道将《再生缘》与行状一并捎回,因此,《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也可能在此时写成,而剧本很可能创作于写“题词”前不久。

《寓林集》中有与吴仁仲酬答之诗四首,卷三《读吴仁仲年兄所志内行诗以悼之》云:

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悲风下木叶,残月坠栏杆。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 同卷还有《答吴仁仲》:

痼疾君无问,烟霞意独偏。前鱼宁有泣,飞鸟自堪怜。璧以连城重,花因并蒂妍。情重还我辈,相眎每嫣然。

从这两首五律来看,吴仁仲有鼓盆之丧,心情非常悲痛,借诗以抒发,并寄给友人黄汝亨,黄答诗以慰之。黄氏也有过悼亡之痛,他在《亡儿茂梧圹志》中说:“茂梧余长子,原配赠孺人沈氏出也。生十月而母沈见背。” (《寓林集》卷十五) 从这篇“圹志”,可知他的结发妻沈氏,卒于万历十七年。《寓林集》卷一有《悼内十首》,其序说:“忽焉中弃,垂白在堂,啼孤在膝,块然独处,能无伤怀?深愧太上无情之达,不胜古人忘寐之惨。”正因为黄氏也遭遇过丧妻的痛楚,所以读完同年吴仁仲的诗后,才能感同身受,发出“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的感叹。“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四句诗,写吴仁仲伏案面对青史时,可能用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的动人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和钟情,这是否也在暗示他想写或者正在创作《再生缘》杂剧呢?吴仁仲的妻子死于何年,虽然难以确切考订,但从黄汝亨《读吴仁仲所志内行诗以悼之》来看,当在万历十九年吴氏中举之后,万历二十八年冬,北上参加明年春的会试之前,这样,杂剧有可能写于题词前的两三年内,即万历二十六七年间。他和黄汝亨既然有着相同的命运,所以吴仁仲又将自己为悼亡而作的《再生缘》,送给好友黄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并请他撰写题词。《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眉批说:“一字一思,一字一泪,不堪多读”;“说道堪怜处,令人凄绝”;“情语,非深情人不能道”,很能体会作者在剧中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而黄汝亨也被剧中的真情所感动,“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上文所引的前一首诗,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黄汝亨称吴仁仲为“年兄”,他们可能同年中乡试,或者同年考上进士。经查《乾隆杭州府志》卷六十九“选举”,与黄汝亨同时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的吴姓举人有多人,逐一排除后,剩下“吴大山”,最有可能是吴仁仲的姓名,他是“钱塘人,顺天中式”。再检《康熙钱塘县志》卷十“选举”,果然在万历十九年辛卯科毛凤起榜下发现:

吴大山 顺天中式

黄汝亨 贯仁和,见进士 卷二十“人物政事”有吴氏小传:

吴大山,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辛卯中顺天乡试,以孝廉为部郎,历任滇南参政。

由于小传过于简单,又未载其字号,况且中式时间为万历十九年,与府志所记十六年有出入,不能不让人产生疑窦。后来终于在《乾隆杭州府志》卷八十八“循吏”、《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介节上”查到吴大山的小传,记载比较详细。今录后一篇小传于下:

吴大山,字仁仲,居凤凰山之燕窝。江西副使吴源之孙,光禄寺卿果之子。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万历辛卯,中顺天乡试,为部郎,历云南参政。有富商为盗所诬,家破而冤不雪,大山至,一谳而出。州牧有以宝玉精锨笞⑸峡颊撸大山曰:“暮夜之金可畏也。”其人怀愧而去。未几,乞休,归于西湖,筑别业,植老桂修篁,颜曰“辋川”。

从上述记载来看,仁仲确系吴大山的表字,为万历十九年举人,《乾隆杭州府志》却误成万历十六年中乡试。然而,此传结尾与县志、通志稍有不同:

天启时,魏忠贤窃政滇南,为立生祠,求大山记,大山毅然不可,遂告归。 可以看出吴大山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

大山的至交骆从宇撰有《澹然斋存稿》,卷五有《吴公墓志铭》。其书国内仅存孤本,庋藏于外地,此稿草就后才获见 ⑧ 。“墓志”记载生平较详,可对其生卒年、科第及宦历作如下补充:(一)据墓志所载:“长宪州来吴公,余同年友,年少于我,才谞倍我,以丁卯六月卒。”可知大山号“州来”;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他卒于这一年。他辞职归来时,“年仅及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杨倞注云:“五十曰艾,六十曰耆。”天启二年,大山年届五十,顺此上推,他当生于万历元年(1573)。因此,他的生卒年为1573—1622。(二)大山九岁丧母,弱冠游太学,为大司成田钟台所赏识,声誉鹊起,会修《宝训实录》,被征召参与其事。《实录》成,授中书舍人,未就。于是发愤读书,万历十九年中顺天乡试。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上参加会试,因父病重急驰南还。从此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三)万历三十二年(1604),史馆乏人被延之入,除诰敕房办事,次年改制敕房。万历三十八年(1610),实授中书舍人,因擅长制词,为当政相国叶向高所欣赏称善,恐他离去而难以觅人替代,故屡不予以迁升。由于前相国朱赓竭力推荐,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才擢工部虞衡司主事。万历四十年(1612),署屯田司员外郎。这年冬,升都水司郎中,会河工告急,奉旨督理淮、徐、中河,修筑三山口决堤。万历四十六年(1618),论治河功,晋升云南参政兼佥事,整饬曲靖等府兵备。天启二年(1622),擢云南按察使,未莅任,以病辞,归于西湖终老。

综上所述,一位湮没了四百多年的剧作家的形象及其家世,已经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吴大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吴培为松江府同知,曾叔祖吴玭和吴扁,不是官至参政就是当过御史;祖父吴源终官江西按察副使 ⑨ ;父亲吴果通过召试书法,授中书舍人,累迁至光禄寺卿。他自己也是步其父的后尘,由中书舍人而官至云南按察使,一个正三品的地方大员,这在仅中过举人的士子中非常罕见。在明代戏曲家中只有汪道昆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与他的品级相当。他很善于为官,但廉洁自律,尤其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大山笃于情爱,为悼念亡妻创作了《再生缘》杂剧。可能由于出身和地位的显赫,或者为了避嫌疑,不愿在剧作上署真名,以蘅芜室作为题署。版本学家魏隐如在《古籍版本鉴赏》一书中,曾提到汪廷讷刻有《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收《真傀儡》、《再生缘》、《男王后》、《一文钱》、《齐东绝倒》五个杂剧。此书尚未获见,但北京大学古籍善本部所藏明刊《名家杂剧》,就收有这五种杂剧,也题作《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它们应当是一部书。其中《再生缘》题“蘅芜室编,西湖季黄沈士伸、仕乔黄士佳阅”,并有眉批。因此,崇祯时,沈泰所编《盛明杂剧》,将这五个剧收录集中,而《再生缘》则完全沿用《名家杂剧》的题署和眉批。至于吴大山与祁承杏形蘖系,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得知,但是黄汝亨《寓林集》中有与祁氏唱和之作,他们之间往来密切。《再生缘》有可能通过黄氏而为澹生堂所收藏,故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著录《再生缘》,题吴仁仲著。而此剧又收入其子祁理孙所编《名剧汇》 ⑩中;这是一个大型戏曲集,共七十二本,收录杂剧二百七十种,惜其已经散佚。由于《名家杂剧》(《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极为罕见,《再生缘》以《盛明杂剧》所收本广为流传。吴大山与吴之鲸被时人目为“江皋二俊”,他不仅会写剧,而且也能诗,据“墓志”,所著有《大云编》、《傲素轩》(徐□《红雨楼书目》著录,为《傲素轩诗》二卷)和《秋柳》诸稿,已不见传本;他与当时著名文人谢曰可、屠隆、沈孔真等共结诗社,诸家均为其诗集作过序。同冯梦桢、虞淳熙也交往甚密。他任中书舍人时,还和张萱等校理纂辑过《内阁藏书目录》八卷11 。

注释

①此信题为《冯文所妻叔翁》,见《缑山先生集》卷二十二,冯时可当时正在桂林任广西按察副使(见《嘉庆广西通志》卷三十四“职官十九”)。

②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王衡年谱·引论》。

③见《东京观书记》,收入《白川集》,东京文求堂1943年版。

④《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⑤《寓林集》卷二十六,明天启四年刻本。伯畏,丘民贵字,号仲鹤,嘉兴人。曾官福建长汀知县。

⑥传见《启祯野乘》卷七。

⑦传见《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文苑一”。

⑧这篇墓志铭承北京大学图书馆张玉范教授所提供,在此仅致以谢意。

⑨以上均见茅瓒《江西按察副使吴公墓志铭》,载焦摺豆朝献征录》卷八十六。

⑩见祁理孙《奕庆楼藏书目》。

11见述古堂抄本《内阁藏书目》卷末题署。张萱,字孟奇,号九岳、西园,广东博罗人。万历十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历户部郎中,官至平越知府。著有《西园全集》、《苏子瞻春梦记》杂剧等。

篇5:2022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区别

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有什么区别

(1)从投档规则来看,第一志愿优先于第二志愿投档。也就是说,最先投第一志愿,在第一志愿中已经完成了招生计划的学校,一般就不再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了;只有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采用院校志愿分数级差录取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另当别论。)

(2)从每年招生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较高。如各地近几年各批次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一般占全部录取总人数的60%以上,第一批本科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率更高,达到了80%以上,有许多名校更是达到了100%。这些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学校,完全不需要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3)从填报第一志愿的效果来看,如果一个高考成绩达到了一本线的考生,将第一志愿填好了,就能录取到一本的院校;如果第一志愿没填好,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就很有可能落选到二本院校。

(4)从招生院校的情况来看,98%以上的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

(5)从各地划线情况来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批次线上的考生人数应大于招生计划数。这样,肯定会有部分批次线上的考生要自然落选到下一个批次。因此,第一志愿填报是否合理、恰当,往往决定考生能否被顺利录取。当然,既要慎重选择第一志愿,也不能忽视第二志愿的填报。考生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认真对待每一批次的每一个院校志愿。

填报平行志愿三大技巧

(1)充分估计自己的高考成绩,要估计可能达到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

(2)在估计的高考成绩范围内,选择录取分彼此有“落差”的几所高校。成绩稳定的考生“落差”可小一些,成绩比较差又不稳定的考生“落差”应该大一些。充分用好“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填报技巧。以自己能正常发挥的成绩为立足点,立足点要稳,向前可以对自己向往的、录取分较高的名校发起冲刺,(同时,也存在被调剂志愿或退档的风险)向后必须保住录取分较低的学校,以防万一。

(3)每所学校中填6个专业,专业分之间也要有“落差”。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要选择专业愿意调剂,这样可以减小填报的风险。

不服从调剂的后果

1、平行志愿模式下,如果你被A大学提档,而你填报的专业又非常热门,你的分数达不到专业的录取分数,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你就会被学校退档。

退档的后果就是你在这个批次填报的其它BCD等学校都不能投档录取你了,你只能填报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投档录取。

2、由于考生填报的专业不平衡,招考办允许学校按照一定比例投档考生,一般的投档比例在1:1.1--1.2之间。所以肯定会有低分考生由于专业填报过高,不能被填报的专业录取。如果这部分考生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就会被学校退档。被退档的考生只能填报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投档录取。

3、避免投档后被退档的方法就是选择学校时要按照往年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平均分,这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填报方法。

报志愿是否填服从调剂

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一般会设置院校是否服从调剂、专业是否服从调剂(这里要把浙江省排除在外),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专业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这个服从调剂发生作用的时候就是,你被投档到某所高校,但是所有填报的志愿都录取不到的时候才能起作用。

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服从调剂了,高校可能会没有录取满的专业里给你分配一个,但是如果你不服从调剂,而你填报的所有专业都录取不到的时候,那你就要退档回来的。那你只能等征求志愿或下个批次的的志愿了。目前,考生和家长对这个问题各执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不是……就是……”的二选一的选择项呢?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能填报的高校数量最多是10——12个,少的只有5——6个,不管学校能填多少个,而专业志愿最多也就能填5——6个,那如果你就是想上这个高校,但只能填这么几个专业,就限制了你的机会,那如果设置一个“是否服从调剂”就相当于在有限的选择机会中,你又有机会录取到这所学校任何一个专业,增加了你被录取的几率。

如果你不服从调剂,那就和没有设置“是否服从调剂”这个选项是一样的,你被投档进的高校机会就你填报的那几个专业的机会。所以,设置了这个选项是为了增加你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并不是为你增加了负担。

篇6:《大学图书馆学报》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分析

《大学图书馆学报》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分析

分别时<大学图书馆学报>(1983-)发文的.高频被引论文分布和高频被引作者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研究的现状.

作 者:许云 Xu Yun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罔书馆,贵州,遵义,563002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G255.2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报   高频被引论文   高频被引作者  

篇7:南开本科生称发论文屡遭歧视 无法署名第一作者

南开本科生称发论文屡遭歧视 无法署名第一作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杨超(应受访人要求化名)最近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令他高兴的事。不过,回顾投稿过程,他认为自己遇到了明显的歧视。

“本科生为什么不能做第一作者?”杨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杨超独立写出了这篇论文,投稿时也是独立署名。经过审稿,杂志社给了他答复。这家赫赫有名的学术期刊编辑部表示,论文符合发表要求,建议他根据审稿人的意见稍作修改,最后还特别提出,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

这让杨超感到为难。他目前是本科生,还没有自己的导师。他的研究是在一位学者的指导下完成的,但这位老师认为研究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愿掠美,因此没有署名。

师生二人认真商量后,决定让老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署名。而杂志社的要求很明确,本科生不能做第一作者。最终,为了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发表,老师勉为其难当了第一作者,学生成了第二作者。

他们对记者感慨,如果学术期刊对本科生没有“歧视性看法”,这个过程会美好得多。

本报记者查询了这份历史悠久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的投稿指南,发现其中对作者身份并无明确限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她此前并不知道学术论文投稿流程,试着将一篇论文投给了一所大学的学报,如实填写了个人简介,通讯地址写的是学生宿舍地址。不久之后,学报编辑通知她,论文可以采用,但由于她是本科生,不能在正刊发表,只能发在增刊上。编辑还说,她的学历不够,正刊只面向“硕士以上”的人群,如果她是硕士学历,那篇论文就可以发在正刊上。

“他们不太认同本科生。”这位同学对记者说。她认为,本科生虽然相较研究生来说欠缺系统的学术训练,但有一些本科生的学术水平并不低。

她最终屈从于这一规则,交了一定的版面费,将论文发表在增刊上。

该校一个本科生课题组最近收到了论文录用通知。一位负责投稿的同学告诉记者,这份通知“来之不易”。这份期刊比较“高端”,不太愿意接受本科生投稿。

在寻找投稿对象时,他们查找了多份学术期刊,选中了其中的一家。杂志社告诉他们,论文署名最好是从博士生导师、教授写起。为了发表论文,这位同学“多方争取”,主动介绍这项研究的意义,并告诉编辑南开每年都有一些本科生课题组的成果发表,反响很大。她试图给编辑留下这样的印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会超过研究生。

这位同学甚至打听到了主编的电话,前后沟通了多次,最终论文被录用。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本科生毕竟在认同上要差一点”。

国外学术期刊,有时甚至是一些顶尖的学术期刊上,都不难见到本科生的名字。一位留美博士生多次做过学术期刊的`论文审稿人。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为本科生发表论文设置障碍是不合理的,属于典型的歧视。他没遇见美国的学术期刊有这方面的要求。

他以杨超遇到的情况为例:既然研究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论文是自己完成的,杂志非要求找一个导师挂名,“那不是学术欺诈吗?”

这位审稿人说,自己审过一篇本科生来稿,而且是独立作者。美国很多学术基金、会议会鼓励本科生从事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写出论文。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程同顺教授分析,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会有作者介绍,刊物特别希望作者是教授、博导,最好是知名学者,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学者或本科生,无形中似乎降低了档次――“怕面子上不好看”。

他认为,这些学术刊物为了生存,追求论文的率、引用率。作者的名气越大、身份越高,论文被转载和引用相对来说就更容易。因此,考虑到市场和作者群,这些刊物对本科生就有失公平。“如果说一份刊物发了好几篇本科生的文章,它会觉得自降身份。其他作者也会觉得你适合本科生,我们就不投稿了。”

程同顺注意到,有些杂志发表本科生论文的时候,介绍作者时只注明作者所在单位,故意隐去年龄及学生身份。也有刊物虽然认为论文有发表价值,但怕“降低层次”,让作者去找个教授“挂”着。

他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科生给学术期刊投稿,期刊编辑建议学生找老师挂名,学生没有答应,论文最后没有发表。事后,学生表示有点后悔没有顺从这个要求。

程同顺教授建议,一方面学生不一定要追求独立发表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多请老师指导,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论文。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应鼓励年轻人出头。但他同时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是一个尤其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 张国)

篇8: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艺术,能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而使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艺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美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课本里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进入情境,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呢?

具体或生动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语文课本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息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者轻快、优美的意境中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兴趣――“入境”的条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就是“入境”的前提。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入境”的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求解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在求解中“入境”。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进行选择。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投映、影象播放乃至实验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相机“入境”,增强效果。

如《黄山奇松》的教学,在开课前先播放一段黄山景象的录像,然后以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黄山到底是因为哪些方面的美丽而闻名世界呢?你们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吗?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奇松吗?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吧。由于学生都喜欢黄山,就因此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情绪,这就为“入境”创设了条件。

二、研究思路――“入境”的途径

学生产生追索情绪,为“入境”准备了条件,但依循什么“入境”呢?一是课文思路,二是教学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研究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引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走什么路,教学时又通过什么路达到理想的目的。学生顺着合理的“路”走下去,便会进入特定境界,对于主题思想便心领神会了。如《船长》这篇课文赞颂了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课文中提到了船上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船客在关键时刻都只想着自己离开的场面,而船长却能临危不乱,指挥救险,最后在浓浓的雾中,如一尊黑色的雕像,沉入了海底。课文又侧面对船长进行了赞美。教学中学生不知不觉沉入到那特定的氛围中,去体味那崇高与壮烈。

三、鼓励质疑――“入境”的关键

如前所述,“入境”的标志之一便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思维处于一种交融的状态,一同沉入到课文中所创设的感人境界。假如不允许学生质疑、讨论,不能形成互相讨论、研究的气氛,只是教师单项灌输,无疑不能“入境”,反而使学生失去求知欲望,影响教学,所以鼓励质疑是“入境”的关键。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这是小学课文里很少谈及的父母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没有过多地进行表露,而是将爱无声地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了。但是,上这一课时,让学生去理解这样的情感时,却有学生会偷偷的笑起来。五年级的学生,一定是受到了现代许多媒体的影响,居然就会觉得有些不正常来了。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大家知道,这样的爱像茉莉花,虽然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这才是表现了父母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体贴,体现了爱的真谛。

四、培养语感――“入境”的内容

所谓语感,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伤口所体现的感情,辩析作品语言所包容的意义的能力。因为有语感才能“入境”。学生学习课文如果不能产生语感,就难于体会感情,“入境”则成了空话。怎样才能培养感情、进入意境呢?方法多种多样,不外乎反复诵读,深入体味,或结合语境,仔细辨析,同时注重联系,置身其中。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写彭德怀同志草地行军途中遇到了困难,部队出现了断粮的情况。最后,彭德怀让战士杀掉自己最喜欢的大黑骡子来充饥的故事。文中几处提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描写,更是衬托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教学时就要结合这特定的语境反复诵读,有了这样的语感,学生自然身入境中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一种艺术。只有把这样的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中,进行总结实践,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所以就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动作来感染、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用自己的感情牵引学生的感情。让教师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和谐统一,方能进入文章美妙的意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篇9:我国早期的淡水藻类分类学论文及其作者

我国早期的一篇淡水藻类分类学论文及其作者

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博物学会杂志>第一卷到第四卷(共4期)上刊载的毕祖高撰写的“武昌长湖之藻类”一文是迄今所知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标本所正式发表的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第一篇论文.此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淡水藻类的`采集、调查研究和发表完全由中国人己独立承担任务并取得成绩的开始.毕祖高是国立武昌高师博物部19的毕业生,发表此文时,他是国立武昌高师附属中学的博物学教员.

作 者:毕列爵 徐正榜 刘国祥 BI Lie-jue XU Zheng-bang LIU Guo-xiang  作者单位:毕列爵,BI Lie-jue(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43006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徐正榜,XU Zheng-bang(武汉大学,档案馆,武汉,430072)

刘国祥,LIU Guo-xian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6(4) 分类号:N09 关键词:中国藻类学史   淡水藻类   藻类系统分类学  

篇10:学术期刊通讯作者标注的规范性及意义论文

学术期刊通讯作者标注的规范性及意义论文

从行政科学到公共行政——学科史视角下的西方浅谈从科学发展模式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道路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文化发展内外关系关乎科学发展大势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党的三代领导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其中就谈到我国多数刊物不标注通讯作者的习惯,从而不利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就不符合国际惯例。

通信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还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Ta对文章的可靠性责任,并接受所有读者的咨询等。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应该以属于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优势是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即人脉。

目前,有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应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日常通信与联系;而另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是整个项目的学术指导者,非高级职称没有资格当通讯作者,不是论文的“通讯联系人”。

一、国内学术期刊通讯作者署名的不规范现象

国内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是一种习惯性做法,所以并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所以无章可循,再加上我们对通讯作者的内涵界定不清晰,就导致了其外延的随意很大。

在国外,投稿时会与编辑部签有一份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出版合同以示文责,但在我国这方面的责任归属全靠自律,并且通讯作者的标注已经对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绝大多数单位,职称评定和年底考核时会给通讯作者加分,所以出现了通讯作者标注泛滥和滥用的现象。

不管什么学历什么技术职称或者是否与本课题有关人员,只要在第一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通讯作者。一篇博士或硕士生的论文,不管是不是其导师,只要有导师身份的人都可以标注为共同通讯作者。

可见这种把通讯作者的“原始功能”与职称评定、年底考核、资金分配、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挂钩的做法,导致了通讯作者署名的不严肃性,不仅影响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的严肃性,而且严重影响了科学的严肃性。

二、规范学术期刊中通讯作者的标注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医药类和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会在论文多个署名的作者中标识一名或多名通讯作者,为了充分发挥通讯作者的功能,需要对其规范标识。

1、通讯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是课题的总负责人,要对选题确定和科研设计起主要指导作用,负责课题和论文的一切对外联系,了解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过程并对论文的科学性及结论的准确性负全部责任,能够解答读者疑问和外界的各种咨询。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博士,通讯作者必须是其导师。

2、在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的情况下全刊要具有统一的标识格式。

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也可以用我们自己习惯的方法,像标识基金项目一样,有全刊统一的通讯作者的标识格式。如果一篇文章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通讯作者,则按目前公认的“按贡献大小排序”并用上角标A 、B、C……加以区分,同时在英文署名中也要标识Corresponding Author A;B;C……。

3、要有通讯作者的作者简介。

大多数学术期刊只有第一作者的详细的作者简介,鉴于通讯作者的重要性,应该有和第一作者同样详细的标准格式的作者简介。

4、解决通讯作者在数据库中的检索问题。

在严把通讯作者资格关,严控通讯作者标注滥用的同时,建议各大数据库增加“通讯作者”的检索功能。

三、学术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鉴于通讯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并在文章的特定位置有其详细的作者简介,这样会给通讯作者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成为论文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最终把关者,能有效弥补第一作者因资历尚浅和经验不足导致的缺憾,且助于保证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其次,有利于学术交流并有助于建立实力更强的审稿专家库。尤其是在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在读博士的情况下,涉及到毕业以后的流动性,使论文原作者难以联系,会导致学术交流的盲目性,而标识了通讯作者就会完善学术沟通、交流、研讨的途径。

最后,标注通讯作者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规范通讯作者的标识,并增加通讯作者的简介,实际上是多了一条宣传学术期刊的途径,这些有威望、有建树的通讯作者在期刊中的出现,会为学术期刊吸引来更多有实力、高水平的作者和读者,这些学术精英会使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篇11: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ONATOLOGY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12: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有什么区别_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区别

更多高考志愿相关内容推荐

什么是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填报多所学校的批次里面,每个批次都会分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院校志愿可以填报一个或多个专业,而且还可以填报专业服从调剂。在全国高考报考时,大部分地区是按平行志愿填报,部分地区是按顺序志愿填报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

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录取区别

在高考录取时,无论是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都是按照志愿填报顺序依次录取的。所以同一个批次里面,第一志愿会比第二志愿优先录取,当第一志愿未被投档时,会进行第二志愿录取。当第一志愿投档后又被退档时,会进入到下一批次按所填报志愿顺序录取。

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填报区别

在填报顺序志愿时,第一志愿特别关键,争取一次性走掉,否则第二志愿录取要报特别低或者很差的学校才有可能被录取,而且报第二志愿时还要看看学校招不招第二志愿学生。报第一志愿也要特别慎重,看好学校有没有专业级差。

在填报平行志愿时要有梯度,可以稍微冲一冲,但要根据当地情况报两所一定能走的保底院校,把最想去的学校和专业放在最前面,每所大学都要看好是否有专业极差,有极差就选最可能录、同时能接受的专业放最前面。

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区别

1、顺序志愿是指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院校有先后顺序,根据分数从高到低向相应的院校投档;而平行志愿是批量投档,遵循着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考生只能被志愿中的一所院校投档。

2、对于考生来说,平行志愿的好处就是扩大了选择范围,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录取率。而顺序志愿则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公平性,就是按照志愿+分数投档,一目了然。

3、平行志愿的弊端就是它依旧存在风险,一旦被退档,就只能填报征集志愿或是参加下一批次的志愿了。而顺序志愿的弊端则是考生是否被录取,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还要取决于其他与自己分数相仿的考生的志愿,因为一旦考生志愿扎堆,学校的提档线就会提高,所以考生的录取就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4、考生在填报顺序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很关键,第二志愿应该是保底志愿,各志愿间要拉开梯度,合理填报。而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则是要重视志愿调剂,要按照自己的高考排名来填报志愿。

5、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注意兼顾自己的实力来选择院校。另外,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和志愿的有效性,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有梯度。想要掌握好梯度就要了解自己成绩的定位和院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

高考志愿填报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线差法

线差法的“线”是指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叫省控线。例如一本线,二本线等等。线差法就是比较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来填报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线差是高考成绩与省控线的差值,院校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为避免偶然性,专家建议中采用院校近几年的平均线差(即线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线差来比较。

考生的线差超过院校的线差均值,则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

方法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志愿也这样做,得出的结果就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位次法的机理是在全省考试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如果用来评价院校,那么录取线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

方法三:线差为主,位次为辅

从使用范围来看,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线差,而非排名。线差法适合各个层次的考生,不管是重点批次,还是普通批次。而通过数据统计表明,排名法在层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适用,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考生,越往后面这种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应该以使用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筛选学校为主,以位次法为辅。在线差法与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况下,考生可以优先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种加以检验,两者的分析数据应该大致吻合。

篇13:近年来我国管理工程的研究及进展--《管理工程学报》~论文及其作者

近年来我国管理工程的研究及进展--《管理工程学报》1998~2001年论文及其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之一)

对<管理工程学报>1998~2001年刊载的论文及其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国管理工程的研究水平.文章探讨了作者的地区分布和系统分布的特点,确定了管理工程领域多产作者和多产单位的`数量和比例,并研究了引文数量、比例、语种、文献类型及年代.

作 者:刘云忠 宣慧玉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刊 名:管理工程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年,卷(期):2003 17(3) 分类号:N94 关键词:管理工程   文献统计   作者研究   引文分析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相关文章:

1.论文作者署名范文

2.三字经作者

3.世说新语作者

4.三字经 作者

5.咏雪的诗句和作者

6.思乡的诗句和作者

7.《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8.老王作者颁奖词

9.名人名言要有作者

10.伊索寓言作者

下载word文档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