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
“嘴巴嘟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3) 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5)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 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 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篇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背景指的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你能找出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吗?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部分,该如何分?思考后回答。导语和主体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篇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的1.理解相关新闻知识。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时间:一课时。
2.课型:听读课。
三、预习要求
(课前印发“新闻知识”相关资料、课文背景资料及前―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1.了解资料;
2.收集近期报纸上的短新闻2―3则。
四、教学蓝图
整节课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来对课文作反复阅读,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明内容
1.播放一则电台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表扬学生善于听,并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
(明确:浏览、概括事件抓要素。)
(二)理结构
1.听老师读“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标题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它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主体则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2・,读出新闻的结构。
①请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②请个体男同学齐读导语。
③请三名同学读主体部分,要求读出主体部分层
(三)析特点
1.听朗读录音或老师的范读,说说读出了什么感情。
2.明确新闻“用事实说话”、感情溢于字里行间的特点。师生分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一些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品析:
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队“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如此之大的豪情。
从“24小时内即日渡过三十万人”中的“即已”,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渡江的神速。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的连用,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3.男生评析体现新闻语言“及时准确”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老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评:“22日22时”须重读。
析:“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乃,余部23日可渡完”句中“至发电时止”时间确切、及时;“余部”表述简洁明确,不会产生歧义。
读、评:“至发电时止”“余部”要读得清晰突出。
(明确:把握新闻主旨要品析语言)
(四)练能力
1.同桌间交流自己收集的新闻。
要求:听者能概括新闻内容,读者能读出新闻的结构及感情。
2.同桌间相互评价听读能力。
[创意说明]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学会交际”。不会倾听,在交际中便有口难开;不会阅读,在交际中便无言以对。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便突出了“听”的能力训练,“读”的方法授予。这和本单元“着眼于实际运用”的要求相一致。
这个教学设计的特点是:
1.思路明晰,层次清楚。整节课紧紧围绕“听””‘读”这一条主线,安排了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从能力训练来看,呈“略读能力”“精读能力”“能力迁移”的逐步提升;从知识传授来看,是“新闻内容”“新闻结构”‘新闻特点”的层进理解。
2.活动丰富,训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是紧张而忙碌的:听,须专心致志,因为每一次的“听”都是为下一环节的“读”作准备的;读,均兴味盎然,因为专注的倾听而成竹在胸,渴望表达。“听”和“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因此课堂上呈现出一种万花攒动的美。
篇4:语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语文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第五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五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
篇6:《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训练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 复习记叙六要素
理清文章层次 训练默读
体会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用最近报纸引入(看新闻版)
2、简介“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
新闻(消息)的特点:
⑴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
⑵ 及时(时间性强)
⑶ 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整体感知课文
篇7: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训练重点
一.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
二语言要准确、简明
预习提示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这则消息500余字,及时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文章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思想深刻,气势雄浑。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荻港获得锐不可当当真
溃退歼灭阡陌纤维
要塞阻塞堵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理解·分析
一标题、导语 和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所不可少的三部
分。导语 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找出本文
中的导语 ,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本文主体部分结构十分严密。分析一下:
1.它分哪几个层次?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3.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
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揣摩·运用
三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讲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
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
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两方面议论为什
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
么?
四本文语言准确鲜明,应深入体会。下列四组句子中,
第②句是原文。试分别对照每组两句中加点部分的
异同,说说第②句为什么胜过第①句。
1.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不同的表达
作用。
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
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获
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 提示:注意怎样便于读者准确理解;斟酌词语
的不同色彩。
①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
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家电中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日可渡完。
3.提示:具体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 21日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4.提示:体会简略笼统和确凿具体说法的不同表达
效果。
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
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
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下午至22
日下午和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
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
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积累·联想
五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是当时的前线记者阎
、吾所写的。阎吾参加了渡江战役,目睹了那一历史大
进军的雄伟场面,刚刚把这则消息写了一半,便跳上
一条突击船,冒着枪林弹雨驶向南岸,冲过敌人阵
地,从敌人尸体上找到~截蜡烛头,趴在地上,写完
了消息的后一半。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
息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 23日电前线记
者阐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
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
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
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
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
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
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
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
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
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
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
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
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
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
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
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
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
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
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
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
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
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六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
动。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 的概括
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300字左右为好。(本题
可参照作文训练一并完成。)
七如有条件,可观看电影《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
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相关文章:
6.筑路大军的颁奖词
7.李白长江
10.百万英镑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