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2023-06-06 07:59: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陈较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篇1: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所以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篇2: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篇3:范仲淹苦读原文翻译

范仲淹苦读原文翻译

文言文《范仲淹苦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谪:贬

谗:说别人坏话

沃:浇

适:旧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离开,离去。

寝:睡觉。

或:有时。

辄(zhé):总是。

啖(dàn):吃,喝。

旨:要领。

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馕(zhǎn)粥:稠粥。

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孤:幼儿丧父。

沃:冲洗。这里是“洗”的.意思。

士:有志向的人

去:离开。

南都: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氏:姓。

【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篇4:范仲淹苦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3.本文记叙的中心什么?

【参考答案】

1.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

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阅读技巧-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另外还包括作者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例如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篇5: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大家一起阅读吧!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14务:致力,从事。

15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翻译】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篇6: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2四岁而孤3,家贫无资。太夫人以4荻(dí)5画地,教以书字。多诵6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7其稍8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9士人10家借而读之,或11因12而抄录13。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词语注释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来干什么。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14.务:职务。

15.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白话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篇7:《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诗人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我们看看下面的欧阳修苦读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家一起阅读吧!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结语: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喜欢的可以多了解一下,该内容就介绍到这里!

篇8:范仲淹苦读故事

范仲淹苦读故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苦读故事

自幼孤贫勤学苦读

公元989年,范仲淹在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范仲淹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10,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去观望,范仲淹却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闭门不出,坐读如旧。范仲淹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大通。

10春,他考中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为民治堰热心执教

10,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他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1024年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领下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惶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大家发现他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千里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象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谢,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几起几落百折不挠

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三年之后,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范仲淹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犯言直谏,乃至多次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忠心报国,边陲立功

宝元元年(1038年)宋藩镇西平公李元昊另建西夏称帝,侵犯宋朝。范仲淹出任陕西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致书元昊,劝其归顺但不果,随即进行军队体制、防御等改革,奖罚分明。练甲兵以治军旅,出奇制胜。庆历二年(1042年),密令长子纯佑率兵奇袭,收复无数失地。当时有歌谣传诵:军中有一范,西夏闻知惊破胆。范仲淹西疆御夏,扼险制胜,灵活出击,安抚并用,正确的`战略决策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从延州到庆州,三年三次大战,他的《攻守议》与《再议攻守》,确定了对边关和西夏的才略,使朝廷和将帅们钦服。时年他已逾54岁,满头银发,望空中南飞雁,心中感慨万千,挑灯填诗《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范仲淹、韩琦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他在宋夏战争中荣立大功,升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庆历新政,改革图强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庞大,国家元气大伤。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三)严密贡举制度,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四)谨慎选拔任用各级官员(五)均公田。(六)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七整治军备。(八)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九)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十)减轻劳役。  《条陈十事》写成后,呈送给宋仁宗,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挑拨离间,对改革派落井下石。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被撤去军政要职。

为国为民,先忧后乐

范仲淹被贬为邓州做知州,创办“花州书院”,昔日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请他按岳阳楼图写一篇撰记。庆历六年(1046年)9月14日夜晚,他把岳阳楼图挂起凝神构思,因早年随继父读书曾到过岳阳楼一带,回想起来,其景色之妙,远衔青山,近吞长江,朝晖夕雾,气象万千。他乘兴挥毫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送到岳州,滕子京大为感动,即命人刻石。其中那两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迅速传诵开来。宋仁宗闻此慨然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公元1050年,62岁的范仲淹任尚书户部侍郎(五品),63岁知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北宋皇帝宋仁宗闻讯后难过万分,命辍朝一日,以似国遇。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

[范仲淹苦读故事]

篇9:《范仲淹苦读》相关内容

原文

版本1.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版本2: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而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版本1.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救济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有时候夜里十分疲倦,就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2.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多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少有大志(少):年轻时

每以天下为己任(为):当做

辄以水沃面(辄)(沃):辄,就。沃,洗。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仕):官

乃至被谗受贬(贬):贬官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当):应该

谪:贬

谗:说别人坏话

沃:浇

适:旧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离开,离去。

寝:睡觉。

或:有时。

辄(zhé):总是。

啖(dàn):吃,喝。

旨:要领。

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馕(zhǎn)粥:稠粥。

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孤:幼儿丧父。

沃:冲洗。这里是“洗”的意思。

士:有志向的人

去:离开。

南都: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氏:姓。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2.范仲淹苦读故事感悟

3.范仲淹罢宴文言文及翻译

4.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翻译

5.《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6.文言文 翻译

7.文言文翻译

8.范仲淹字希文翻译

9.范仲淹二岁而孤翻译

10.《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