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

2023-06-03 08:17: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吊儿当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

篇1: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习俗是什么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传说四

据文献记载,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元宵节的演变

东汉明帝时期,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挂灯,形成了元宵赏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 十分繁华热闹。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虽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花灯

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规,出游嬉闹。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又有南北之分。北狮重写实。一般是两人舞一头狮子,雌雄成对出现,有引狮引领;有时一对大狮子会配一对小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表演时多以上台、踩球为主。多为双狮、群狮表演。

南狮又称醒狮,重写意。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两人舞一头。南狮叠台架凳,布阵挂青,备足鞭炮攻狮子,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上桩表演。表演多为单狮、双狮、群狮等。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其中采青最为常见。“青”有“生财”之意,象征生意兴隆,通常是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采到“青”后会把生菜吐出,再向观众致意。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狮头站在狮尾肩上)、叠罗汉、上竿(爬上竹竿),或者过梅花桩等等。

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其他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除了上述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外还有划旱船、祭门、祭户

元宵节和和美美祝福语

1、月高风爽,百合正待放,彩云追月念故乡。情谊回荡,美梦更悠长,郎君可曾别无恙。正月琼芳,十五谱华章,只待与君同欢畅。祝君元宵节快乐,好运点亮!

2、真诚祝福你:年年都吉利,金钱往外溢,梦里笑嘻嘻,事事都如意,天天好运气,妩媚又艳丽,震倒一批又一批,元宵节快乐!

3、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团圆,特送短信来祝福,愿你快乐永‘宵’遥;正月十五闹花灯,欢欢喜喜好热闹,赶忙来把心愿许,愿你事业永高登。元宵节快乐。

4、花好月圆圆圆团,花灯红火挂满街,寄去心声和祝愿,愿缘亲友每个团“圆”梦。

5、谨此元宵佳节之日,我衷心地祝福您及您的家人:节日快乐、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6、牛年的第一轮圆月升起,勤劳的小玉兔在忙着做元宵。我长途跋涉365天终于来到了月亮国,只为让你品尝到罕见的美味,小懒猪,快起来品尝啦!

7、魔幻元宵大拜年:“真诚”元宵给你长出惊喜的三头六臂;“善良”元宵给你消除烦恼的郁结壁垒;“魄力”元宵让心路四通八达;“毅力”让山峰夷平。祝福你元宵节大变身,越来越高的魔力,抓住幸福的手不放。

8、心里的欢喜,难以自已,化作喜气围绕你,心里的幸福,不愿收起,化作福气伴着你,心里的团圆,不曾失去,化作圆满送给你,愿你元宵愉快,事事如意。

9、天上星,亮晶晶,元宵夜,盛满情,吃元宵,要尽心,赏花灯,必顷心,写短信,送祝福,捎给你,元宵节表我心。

10、元宵佳节多热闹,家家户户笑声高。元宵甜甜口中品,丝丝甜蜜心头绕。幸福生活多美好,家庭美满快乐绕。再也不会有烦恼,好运到来成功抱。祝元宵节快乐!

11、元宵佳节到,幸福汤圆来报道,一送幸福安康和吉祥,二送合家团圆甜蜜绕。祝你幸福团圆欢乐过元宵。

12、元宵佳节,长灯夜明,我提一盏莲灯寄水,试问姑娘能否与我临河相依?

13、为你挂一盏花灯,点亮幸福的路途。

14、元宵佳节,赏花灯,吃汤圆,快乐走过幸福生活!

15、当主安慰我时再恶的诽谤不能使我愤怒;当主抚摸我时,再利之刀刃无法造成伤痕;当主拥抱我时,再深的痛楚都要烟消云散;当主定睛看我时,再久的委屈也要释放!

16、我用十分诚心,九分真心,八分爱心,七分舒心,六分适心,五分开心,四分小心,三分用心,二分童心,一分尽心煮碗汤圆送给你,祝元宵节快乐,永远开心!

17、今年元宵我送毫礼,祝福短信少不了你!圆圆汤圆粘粘皮,健康快乐黏着你;圆圆汤园甜甜心,幸福甜蜜围绕你;圆圆汤园团团圆,所有好事属于你!

18、热热闹闹过大年,欢欢喜喜庆团圆。烟花灿烂元宵夜,普天同庆事事圆。

19、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花好月圆人团圆,疫情过去皆平安。

20、元宵到了,特意为你做了一锅“幸福汤圆”其中一个真心馅一个关怀馅一个吉祥馅一个如意馅一个快乐馅一个健康馅一个福气馅一个甜蜜馅。元宵节快乐。

21、炮声隆隆映彩灿,仙女散花半边天。花团锦族人头窜,欢声笑语震耳响。男女老少乐翻天,姑娘扮妆美若仙。小伙争先灯谜猜,女友拿跑自己奖。愿你灯节拿大奖,女友一起品汤圆!

22、元宵佳节送你啥?送上短信夹祝福。愿你抱平安、拥健康、揣幸福、携快乐、搂温馨、带甜蜜、牵财运、拽吉祥、牛年旺旺。

23、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佳节在眼前!说声珍重,道声平安,祝您元宵快乐健康,事事顺心!

24、你知道吗?元宵节晚上以偷得别人的东西为好兆头,还没有出嫁的女孩子,要偷别人的葱菜,因为俗谚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25、元宵佳节,特意为你做一锅“幸福汤圆”,其中一个真心馅,一个关怀馅,一个吉祥馅,一个如意馅,一个快乐馅,一个健康馅,一个福气馅,一个甜蜜馅;祝元宵节快乐!

26、根据龙王的指示,从元宵节开始,幸福只眷恋你,好运只关照你,健康只粘着你,平安只罩着你,快乐只宠着你,财运只跟着你,要有心理准备哦!

27、元宵节月圆圆,儿不在家难团圆,发个短信算美食,心随电波奔大连,发个?算鸡腿,发个。算汤圆,是对虾…是鹌鹑蛋,儿和父母同聚餐!

28、天上的月儿圆,地下蜜儿甜,吃饭的桌儿圆,碗儿筷儿把你等,你我的情更圆,好像元宵一样黏黏糊糊团团圆圆。

29、圆圆的月亮圆圆的脸,弯弯的路儿远远的思;甜甜的汤圆甜甜的笑,长长的祝福常常的念,终于到了该发出的时间:正月十五你圆我圆事圆人圆从此一切皆圆!

30、送你一束玫瑰,愿你成双成对。

31、元宵节的灯火,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我的心幕上;天空中的明月,就是你我爱情的见证,虽有阴晴圆缺,却也亘古不变。

32、额圆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肤靓美体蕊红艳绿,温柔甘饴令我痴迷,十五灯夜吻你吃你。元宵节快乐!

33、春节的喜悦绵延永远,大红的灯笼高挂心间,热闹的烟花灿烂依然,春日的温馨驱散严寒,圆圆的汤圆充满甘甜,聊表数语真诚祝愿,祝你元宵节快乐!

34、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祝你平安,快乐,幸福。万事圆。

35、元宵佳节已来到,我的祝福来报道:送你汤圆五仁陷,愿你生活缤纷又多彩;送你汤圆豆沙馅,愿你学习事业红火火;送你汤圆黑芝麻馅,愿你身体健康壮又壮;甜甜汤圆送给你,祝愿你元宵节快乐!

36、人海茫茫,你我相识是一种缘,熟悉了你,我不后悔,好久没你的消息了,不知你过得如何,元宵节祝福你也圆圆,我也圆圆,事也圆圆,人也圆圆,愿此元宵佳节,大家都能好梦圆圆。

37、举国同庆赏灯欢,家家户户乐开怀,汤圆吃的人团圆,灯笼红透半边天,张灯结彩月儿伴,良宵美景相聚暖,寄去我满心的祝愿,花好月圆人团圆,心愿财源事事如愿。

38、花灯点燃新希望,幸福汤圆把甜传。

39、正月十五喜连连,祝你万事皆吉祥。

40、你是馅我是面不如作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作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

41、正月十五闹花灯,牛年元宵福满门。身体健康,龙马精神;事业兴旺,马到功成;红火日子,万马奔腾;团圆喜庆,美丽心情;衷心愿你,幸福一生!

42、甜甜汤圆送给你,祝愿你元宵节快乐!

43、收到短信的都是的幸运儿,而且这祝福可以通过短信转发让认识自己和自己认识的人也获得同样的快乐!转发吧!让身边的人快乐2021!

44、吃一颗甜蜜的元宵,忧愁全消。

45、正月十五看花灯,我的祝福在灯中:送你百花锦簇灯,愿你心情美丽多笑声;送你羊郎织女灯,愿你爱情甜蜜结硕果;送你青松长青灯,愿你身康体健永远站如松!祝:元宵节快乐!

46、正月十五闹元宵,万家赏月齐欢笑;遍地花灯争吐艳,烟花冲天追明月;汤圆入锅福翻滚,琼浆玉液庆团圆;短信祝福送朋友,传递你我的关怀;祝福朋友心舒畅,人圆情圆事事圆。元宵节快乐!

47、十五的月亮倍儿圆,喜庆的鞭炮倍儿响,祝福的话语倍儿多,真诚祝愿你:健康的身体倍儿棒,快乐的日子倍儿红,幸福的生活倍儿香。祝你元宵节愉快!

48、元宵节快乐,生活永远幸福美满团团圆圆!事业高升,顺利就好;缔结良缘,甜蜜就好;财运滚滚,够用就好;团团圆圆,美满就好;一生平安,幸福就好!元宵快乐!

49、十五月亮初月圆,阖家欢聚人更圆。元宵节日汤圆圆,灯节灯笼红满圆。祝你新年事业圆,工作如意家业圆。生活幸福美满圆,一年十二月月圆。愿你每天进美圆,十五元宵万事圆!

50、我把风的裙裾曳住,让他拂去你的忧伤;我把花的笑靥留下,让他甜蜜你的世界;我把云的欢乐鼓荡,让他温暖你的天空;我把山的稳健保存,让他美丽你的人生。亲爱的朋友,愿你的生活灿烂光华。

51、这一刻,有我最深的。让云捎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拥有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52、朋友,我对你的思念,就像这元宵一样,塞得鼓鼓的,捏得圆圆的,煮在锅里沸了,盛在碗里满了,含在嘴里,呀,太甜了!元宵快乐!

53、九羊闹春送福喽:吉祥羊添瑞,如意羊添喜,运财羊添财,幸运羊添运,健康羊添寿,平安羊添吉,开心羊添乐,活力羊添劲,福气羊添福。元宵节快乐!

54、花好圆圆夜,我已经布置好了良辰美景,做好了汤圆明灯,也准备了礼花灯谜,只盼你来与我欢度元宵之夜。在此之前请先收下我的衷心祝愿:元宵节快乐!

55、欢聚今宵夜无眠,祈盼亲朋皆平安。

56、元月十五赏月忙,赏了圆月幸福长。

57、一元复苏大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圆月高照星空灿,灯火辉煌闹春年。万家灯火歌声扬,团团圆圆品汤圆,其乐融融笑声甜,幸福滋味香飘然。祝你全家团圆幸福甜蜜蜜!

58、圆圆如意圆圆连,圆圆祝福祝团圆。

59、灯火良宵送祝福,鱼龙百戏过元宵。琉璃盛世合家欢,锦绣三春寿无疆。团团圆圆过元宵,甜甜蜜蜜喜今朝。祝元宵快乐,幸福永远!

60、我要把相思搂入面中,祝福拌在馅里,用相思的面裹住祝福的馅。做成这团圆的圆子。给我最想念的人儿。

篇2:元宵节的习俗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火把驱邪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一种说法是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祭祀泰一神

元宵节来历的另一说法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于是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这一活动后人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篇3:元宵节的习俗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汉文帝平乱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快乐贺卡祝福语

1、有朋友而牵挂,有事业而从容,有成就而自豪,有家庭而温馨,有爱与被爱而幸福,有健康而快乐,愿你应有尽有!恭祝元宵快乐!

2、等不及了,我决定请全国人民先祝你和你的家人元宵节愉快,身体健康!此后你源源不断收到的短信都是我安排他们发的,你一个人知道就行了,别声张哦!

3、元宵节到了,祝福里包裹着甜甜的问候,愿您快乐!

4、元宵佳节闹花灯,一份祝福藏其中。明月皎皎人团圆,汤圆香甜爱情甜。红灯高照事业旺,美酒醇厚合家康。愿友元宵乐连连,开心幸福绽笑颜。

5、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灯笼耀。灯笼红红送吉兆,来年定会步步高。全家围桌品元宵,甜甜蜜蜜祝福绕。生活幸福无限好,万事顺利乐淘淘。祝您元宵节快乐欢笑,生活美满!

6、元宵佳节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7、元宵佳节倍添喜,鞭炮响了烟花艳,明月高悬当空照,大红灯笼挂龙福,汤圆甜蜜紧粘你,鸿运无限周身缠。祝元宵佳节惊喜连连、快乐连连、幸福连连。

8、愿您在元宵节中开开心心,阖家团团圆圆!

9、元宵节到,祝福来到,日圆月圆,情缘梦圆,好运连连,好梦圆圆,爱情甜甜,合家团圆。愿你吃出吉祥如意,好运无处不在,平安永远相伴!

10、正月十五闹元宵,大灯笼高高挂,喜气洋洋送祝福,祝君日子越来越红火,亲人团团圆圆,钱包圆圆鼓鼓,身体健健康康,年年吉祥如意,岁岁平平安安!元宵节快乐!

11、元宵月儿圆又圆,香甜汤圆圆又圆,亲朋好友更团圆,元宵佳节,带着圆圆的祝福,希望你从今万事皆圆,全家团团圆圆!

12、元宵节到,祝福;来热闹,天上月圆人更圆,家庭美满心事圆,好运团圆能逢圆,幸福祥和尽欢颜。祝你情缘、人缘、财缘、福缘,缘缘不断,事事如意。

13、祝你元宵甜蜜蜜,团圆美满幸福溢!

14、满满的月儿圆圆的脸,闪闪的烟花美美的灯,甜甜的汤圆密密的你,短短的信息深深的情,满满的祝福默默的我,愿你有棒棒的身体乐乐的笑!

15、明月初圆佳节到,开开心心人欢笑。大街小巷人如潮,观灯猜谜多热闹。更有龙灯和高跷,舞得精彩人称道。亲朋好友聚一堂,共品汤圆度良宵。祝元宵节快乐围绕!

16、你是馅我是面,不如做个元宵大团圆;你是灯我是纸,不如做个灯笼生活火;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

17、元宵到,送你一份祝福,愿通过电波传到你的身旁,愿你谈到工作不灰心,见到美女不分心,遇到纠缠不多心,年年都畅心,天天都顺心,时时都开心!

18、元宵个头圆又圆,祝你生活比蜜甜。

19、我用我的祝福包裹甜蜜,我用我的问候包裹快乐,正月十五借一点节日的温火,用团圆的水煮一碗元宵送给你,希望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

20、漫步观灯赏心悦目,灯辉鼓响秧歌起舞。十五元宵人潮如流,猜谜获奖欢欣鼓舞。独出心裁灯会团聚,大街现场品尝汤圆。祝君团圆别开生面,外品汤圆潇洒大方!

21、一年一春,春春你顺心;一年一夏,夏夏你发达;一年一秋,秋秋你丰收;一年一冬,冬冬你成功元宵节快乐!

22、汤圆粘,人团圆,红烛花灯闹佳节,欢乐阖家欢。鞭炮声声笑开怀,渐无语,星阑珊,月光如水照无眠。元宵春风暖。祝元宵节愉快,祝您元宵节快乐!

23、祝愿你元宵欢喜,万事顺心最如意。

24、品尝着汤圆,按动着键盘,发送着祝福。彼此拉着手,拿着灯笼,逛着花街,看着满天,璀灿烟火,激动的心情蔓延,愿彼端的你元宵愉快!

25、我用祝福捻成绒线,为您织一件红色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肩膀,如意在袖子里;领子蕴藏体贴,口袋盛满快乐!让我的心陪伴您度过新的一年!

26、元宵节快乐!亲爱的,很遗憾我们不能在一起过元宵节,但我会在饭桌为你添一副碗筷,就像你在我身边一样。

27、对酒欢乐在今宵,思念真情浪滔滔,祈福团圆风儿捎,愿你生活步步高,给你温暖来报道,愿你春风吹得早,祝愿你心情好,事业妙,快快乐乐度元宵。

28、元宵节到了,送你一碗幸福的元宵。

29、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用花瓣做馅,春风包裹,春雨烧煮。在今年第一个月圆日到来之前把这只好运汤圆送到你的手机,预祝你元宵快乐!

30、清风徐徐轻拂面,明月高照星璀璨。大街小巷花灯现,男女老少笑开颜。元宵之夜烟花绽,观灯赏月尝汤圆。合家团聚无遗憾,祝福围绕乐无限。祝元宵花好月圆!

篇4: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篇5:元宵节的习俗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汉文帝平乱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今年是2023年,对应的阳历是2月5日,正好是立春的第二天,而元宵节,在我国古代,也有“情人节”的意思。

篇6:中秋节来历习俗传说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乐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篇7:中秋节来历习俗传说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1.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传说

2.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与习俗

3.中秋节来历及传说

4.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5.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6.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7.关于写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8.描写中秋节的来历传说

9.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解读

10.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

篇8: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良,宫中彩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扪》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她自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们在家里的艰辛,心患: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念亲的惆怅,便下决心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彩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侯。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红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魂飞胆碎,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元,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元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着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杂在城外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元做得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元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他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衣,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叫:“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元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全城照样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故。圃十五上供的汤元是元宵敞的,人们就把汤元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元宵节”的正式确定在汉朝,而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民间传说的东方朔诓骗汉武帝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为人们称道。

相传汉武帝时,朝廷里有个叫东方朔的文人,他个子虽矮,却足智多谋、滑稽风趣,常在武帝面前逗乐,汉武帝很喜欢他。有一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正欲投井自尽,东方朔急忙上前拦救。一打听,原来这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却总不能团聚,思念之情难以解脱,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到处宣传:“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一听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焚帝宫,京城里一片恐慌,汉武帝听说,也胆战心惊。东方朔看到这些,连忙向武帝献计,十五日夜晚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将大街小巷,庭院屋门统统挂上红灯,装作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再派员降灾长安。这还不够,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元,宫中的元宵姑娘做汤元的手艺最好,让她做些汤元,由万岁焚香上供、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君。这样,即使火神真的来长安,或许会悯天怜人不降灾难。

武帝听罢,欣然同意。于是,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城外的官员、百姓都上街观灯。当晚,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见到了父母,她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诉说衷肠。元宵姑娘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武帝大喜。此后,每年到这一天,晚上张灯放焰火,虔诚供汤元,相沿成习。因十五上供的汤元数元宵姑娘做得最好,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汤元改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自此,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

然而,比较可信的元宵节起源是与周勃、陈平等人乎叛诸吕有关。据记载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勘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语中叫“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还有一说,将元宵节的起源后移到东汉明帝刘庄。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当时,蔡情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知道了印度也有张灯结彩的习俗。刘庄为了推崇佛权,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此举流传到民间,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挂华灯。《事物纪原》记载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第四种说法与道教有关。他们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皇帝祭把太乙神。太乙是位至尊至贵的神,祭祀时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巳。

元宵节又称上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时间为正月十五日晚。在我国古代的语言习惯中,宵是夜晚,元有开始的意思,元宵也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夜晚。它之所以成为节日,主要得益于它在古代历法中独特的位置。

从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我国黄淮和关中等地有一个周期性的气候变化规律。初春至仲秋为一个周期,仲秋至次年初春又为一个周期。由初春的气候特征能大致推导未来七个月的气候趋势,由仲秋的气候特征也能大致推导未来五个月的气候趋势。我们千百代的祖先通过对大自然漫长的认识与思考,逐步体会到这种奇妙的规律。初春的正月十五,正是万木复苏、江河融化、春耕春播的前夕。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面对主掌旱涝风雹的月神,芸芸众生们自然要用各种仪式虔诚地向她祈祷今年的风调雨顺。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一种仪式占卜预测年内的气候状况与农业收成的好坏。年复一年,岁岁如斯,在这些看似愚昧迷信而又有些许道理的祈求占卜仪式中,元宵节便由此诞生了。

既然正月十五可以占卜预测一年的丰欠雨水,那么在占卜的同时,对主管丰欠雨水的神灵进行祭祀便是必不可少的。汉武帝时,每年元宵都十分隆重地祭祀掌握阴阳变化的太一神,往往通宵达旦,连续数日。魏晋南北朝时,元宵的夜晚要祭祀蚕神,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吴县张成以养蚕为业。一天,他看到一个妇女站立在自家宅院的东南角,妇女对他说,“这里是你家的蚕室,我就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必须准备白粥泛膏祭祀我,能让你家桑蚕获利百倍。”说完就不见了。张成按照她说的办法祭祀,所养之蚕年年丰收。

所谓的“白粥泛膏”就是在白米饭上盖一层肉脂。

在正月十五占测丰欠、祭祀神灵的活动,直到清代仍在各地流行。山东齐河县时兴元宵占风,正月十四至十六黄昏,若有风则欠,无风则丰,这几天挂出的灯笼又叫“占岁灯”;平阴县的元宵夜,妇女们要点上新油灯,用灯花卜测五谷桑蚕的丰欠;山西潞安在这一天盛行“蒸面茧以祀蚕姑,作粘穗以祀谷神”;河北新城县在这一天有用黄豆卜水旱的习惯。

现在一些地方仍盛行在元宵节这天以生面捏制灯碗的习俗,这与祈求祷愿的心态有关。这种面灯一般要捏12盏,每盏代表一个月份。若遇到闰月,就要捏13盏了,所以又叫“月灯”。山东莱阳一带制作月灯是在面灯的周边捏一个鼻代表一月,捏两个鼻代表二月,以此类推。月灯制好后,将其摆入笼中,蒸熟后马上出锅,看哪一个灯盏水汽大、水多,哪一个月的雨水就多,这叫“试灯”。元宵之夜,各式灯笼悬挂于大门、庭院与街道上,12盏面灯则放置在香案之上祭天供神,有些地方要把12个月灯按月份放置到各个地方,如六月收麦,就把六月灯放进麦囤,七月收苞米,就把七月灯放进苞米囤。等月灯燃尽后,看哪个的残灰多,就预示着哪个月风调雨顺,哪样庄稼丰收。同时还要捏一些动物灯。各种动物灯也分别放在相应的位置,如大门口放狗灯,牲口棚里放马灯、牛灯,鸡窝门前放鸡灯,粮仓里放龙灯。有趣的是,一般还在锅台上放一盏勺子灯。另外还有用灯花占卜的习俗。山东胶东、鲁中地区会蒸三个大面灯,用黄草或蒿草秆缠上棉绒插入中央为芯,注入香油或花生油,放在供桌上,然后观察灯花,如果成颗粒状,就代表今年收粮食,这叫“灯花卜”。

看来,元宵节的最初蕴意是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是我们祖先在巫术迷信心态的驱动下一种近乎本能的自发行为。节期既然已经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进,在其本意之外,又源源不断附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据说,历史上有几个事件对元宵节期间老百姓活动内容的定型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在周勃等人的帮助下平定吕氏家族,登基当了皇帝。这一天恰逢正月十五。为纪念这个不寻常的日子,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代语中与“宵”同义,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定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司马迁曾建议修改历法,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不过此时宫廷里还没有放灯的习俗。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一个叫蔡愔的大臣从印度求来佛法。由于在佛教中,火光被比作佛之神威,叫做“无量火焰,照耀无级”。因此在佛教仪式中,就把灯作为佛前供具之一。而且,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演示神变、降伏神魔的那一天,正是西方的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须举办燃灯法会,名曰“上元燃灯”。由此各地便陆续兴起元宵放灯、赏灯的活动。

当然,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又有民间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

一种说法是很多年以前,有位神仙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罚他到人间赎罪。他不知悔改,又难以经受人间之苦,不久,便回天宫向玉皇大帝诬告世间人无恶不作。玉帝大怒,派另一位神仙下凡,于正月十五晚间火烧人间。而这却是位好神仙,他化作一老年乞丐明察暗访,感受到人世间诸多的温暖。他实在不愿伤害这些善良的人们,但又天命难违,于是心生一计,吩咐人们在正月十五晚上都燃起火把,亮起灯笼。大地上一片火光冲天,骗过了玉帝,从而使人间躲过一场灾难。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示纪念,于是有了灯节的习俗。

另外一种说法是,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亲妹妹为妃子。其妹便借口说除非正月十五晚上出现繁星落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便下令京城的老百姓,正月十五之夜家家户户都要燃灯,违令者斩首。其妹登楼一看,果然到处亮光闪闪,误以为真的是繁星落地,因不愿身受玷污,就跳楼自尽。民间为纪念这位忠贞不屈的烈女子,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燃起灯火悼念。

这些传说故事,显然流露出人们对天上神仙、人间帝王的某种愤恨情绪,表达了世人凭借智慧禳灾排难、扬善戒恶的愿望与精神。

总而言之,元宵节起源于民间,最早是与农业活动有关。宫廷中张灯的规定在形成时间上要晚一些,最初是与佛教仪式相关联,而且只有贵族、富豪才有资格在自家门口张灯结彩。此后,这种习俗由宫廷延展到民间,不过这时的元宵节张灯已经没有任何宗教象征的意味了。

篇9: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汉文帝定名元宵节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元宵节的来历-汉武帝提倡放灯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元宵节的来历-汉明帝燃灯礼佛

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元宵节的来历-道教祭神礼仪

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成为三元。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来历-学子入学要开灯

相传唐太宗时,为了鼓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即让每个学生带一盏花灯到学校,由教书先生一一给他们点亮,这象征学子们前途光明。到清末民初时,私塾还大都在正月十五前后招生开学,这与唐时元宵人学开灯习俗有关。后来都是年中人学,到第二年夏天为一个学年,开灯习俗就不存在了。

元宵节的来历-古时火的崇拜、农业劳动和祭祀

远古人类火崇拜的演化发展,才是最遥远的元宵闹灯火的宿根。远古时人们为了驱避野兽和恶鬼,便举火把为摊,年年春秋两次进行,这是元宵灯火活动的源头。古时农家养蚕,正月十五要点灯到田里去照天蚕,以祈蚕茧丰收,并且对丰欠进行预测,说灯火之色若偏红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照天蚕之后要把所剩蜡烛藏在床头,认为这样可以对蚕桑生产带来好处。此俗主要曾在江浙闽等养蚕缥丝地区存在。后来照蚕灯盏花样越来越多、越做越精美,就形成了照天蚕闹花灯的娱乐性活动。现在少数民族中,还有火把节年年举行,便是古摊活动的遗存。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元宵节的歌谣和传说。比如河北省隆尧县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花灯挂在大门口,消灾避难迎丰收。”为什么正月十五闹花灯呢?传说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玉皇大帝想看看人间的景象,就和王母娘娘带着七个女儿打开南天门向下观看。看着看着,仙女们就人了谜,偷偷地下了凡。

玉皇大帝知道后,马上派人捉回她们,严厉地教训道:“人间怎比天上好?天堂有福你不享,下界人间灾难重,千万不能恋红尘。”七仙女说:“我们看人间比天上好,山青水秀,男耕女织,自由自在,我就是向往人间。”玉皇大帝听了非常气愤,下令把七仙女打人牢房,好好看管。其实玉皇大帝也知道人间比天上好,他不愿让人间的美好超过天上,怕引起神仙纷纷思凡,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要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去烧毁人间。七仙女听说这件事后,就偷偷地派人给大姐送了信。大姐听说后,就派人下凡把消息告诉人间,让他们在正月十五家家门口挂红灯,大放鞭炮。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口都挂上了红灯,还大放鞭炮烟火。一时间火光映红天空。玉皇大帝见人间真的起了大火,就让天兵天将撤回。这样人间才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也有的说,玉皇大帝痛恨人类浪费粮食,派关公去把人间烧光,关公舍不得毁灭人类,就让人们正月十五点灯点火放鞭炮。玉帝一看人间起了大火,就以为关公执行了自己的命令。这样人类就保存了下来,所以至今人们十分崇拜关公.

元宵节

篇10: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传说:

其一,

在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刚过,有人在猎杀凶禽猛兽的时候,误杀了一只迷路的神鸟,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震怒,意欲派遣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所有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心地非常善良,她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希望他们早做准备。

众人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如雷贯耳,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个老人想出一条妙计,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放鞭炮、燃烟火。这样一来,玉皇大帝以为人间已被烧光了,无须再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大家就会平安无事。”大家听了老人的话,点头称是,于是分头去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皇大帝从天庭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熊熊火焰,人畜财产定会烧光,心中大喜,随即取消派遣天兵天将的命令。人们为了感谢玉皇大帝女儿的恩德,纪念这次行动的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点花灯,放鞭炮,燃烟火,久而久之成俗。

其二,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大权,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以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吕后残暴,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吕氏家族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于是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兵权,“诸吕之乱”彻底平定,终于保住了刘氏江山。众臣拥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其三,

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奇人东方朔,人称智圣,诙谐幽默,足智多谋,心地善良。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场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他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正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慌忙将她扶起,并询问自杀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家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以后,她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她就更加思念亲人,觉得自己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后,深表同情,并且告诉她,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有一天,东方朔出宫,他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要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卜的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向东方朔求问解救办法。东方朔不紧不慢地告诉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法解救。”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太监立即禀报给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后大惊,急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沉思良久,然后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户户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立即闻声寻找父母,她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人们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供火神君,同时正月十五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的习俗之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的习俗之“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相关文章:

1.元宵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2.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3.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4.冬至传说习俗

5.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6.元宵节来历介绍

7.关于除夕夜传说习俗

8.除夕来历和习俗

9.元宵节习俗作文

10.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下载word文档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