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

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

2023-04-13 08:07: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南柯一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

篇1: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0年

国籍:圣卢西亚

所获奖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

德里克·瓦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 )出生于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母亲是教师,父亲喜欢绘画。幼时丧父,他与姐姐和李生兄弟是在堆满了书籍的房间里长大的。中学时代是在以传统教育著称的圣玛丽学院度过的。毕业后,他考进了牙买加的“西印度大学”,1953年取得学士学位。婚后,曾在圣玛丽学院和牙买加学院教过书,同时出版《诗集》(1953)和剧本《亨利·德尔尼》(1951)。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下,他在1957年来到纽约进入瑟·金塔罗的导演学习班和凤凰剧院的排演公司。

1962年,他的《诗集:在绿夜里》的出版,成为加勒比海地区英语文学的里程碑,获得吉尼斯基金奖。此后,诗集《放逐及其他》(1965)获得海涅曼奖,《海湾及其他》(1969)获得肖尔姆德雷奖,戏剧集《猴山之梦》(197o)获得奥比戏剧奖。1973年,他出版了自传体长诗《另一种生命》,接下来几乎是每两三年就出版一本诗集:《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9)、《幸运的旅客》(1981)、《仲夏》(1984)、《自选集1948—1986》(1986)、《阿肯色的遗嘱》(1987)、《奥梅罗斯》(199o)。这一时期,他的戏剧创作成就也很辉煌,继《猴山之梦》之后,他接连出版了《查拉旦》(1974)、《塞维里玩笑》(1974)、《嗅,巴比伦》(1978)、《记忆》(1977)、《哑剧》(1980)、《小岛声音难入耳》(1982)、《最后的狂欢》、《牛排,不是鸡》、《蓝色尼罗河的支流》(1986)。当瑞典皇家学院在25o名候选人中挑选最佳作家时,《最后的狂欢》正在斯德哥尔摩上演。

评论界认为,印第安题材的文学自它产生出《海华沙之歌》这样的民族史诗之后,一直在企盼着自己的荷马,而今终于在圣卢西亚这个海岛上找到了自己的大诗人。几十年来,瓦尔克特先后获得了许多文学奖,1988年他还获得了英国女王金奖。这时,他正以荷马史诗的人物和题材构思长篇史诗《奥莫罗斯》和剧本《奥德奥》。1992年,由于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是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他》、《海湾及其他》、《猴山之梦》、《另一种生命》、《海葡萄》、《星——苹果王国》、《幸运的旅客》、《仲夏》、《自选集1948—1986》、《阿肯色的遗嘱》、《奥梅罗斯》、《猴山之梦》、《查拉旦》、《塞维里玩笑》、《嗅,巴比伦》、《记忆》、《哑剧》、《小岛声音难入耳》、《最后的狂欢》、《牛排,不是鸡》、《蓝色尼罗河的支流》等

篇2:弗雷德里克·登特·格兰特简介

弗雷德里克·登特·格兰特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和朱莉亚·伯格斯·登特的第一个孩子

生于:1850年5月30日

出生地: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卒于:194月11日

死亡年龄:61岁零11个月

死因:癌症

教育:西点军校

职业:士兵,政治家,警官

配偶:伊达·霍诺雷

子女人数:2人

弗雷德里克·登特·格兰特13岁时,就表现出对军旅生涯的偏爱。跟同龄人相比,他的经历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他父亲是联邦军维克斯堡战役的指挥官,在战役中他一直跟随着父亲。当格兰特攻下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镇时,他的儿子或许会在多年以后声称这应该归功于自己。小弗雷德里克跑在父亲的军队前面,直到在城郊看见了邦联军才停下,他就趴在那里等待联邦军的到来。父亲的部队来到以后,他宣称是他第一个到达这里的,包围该城的光荣应该属于他。

14岁的弗雷德里克入西点军校时学习程度不够,因此他花了五年时间才学完四年的课程。毕业后,他获得少尉军衔,被派往在墨西哥边界巡逻的骑兵部队。接着年仅19岁的弗雷德里克被提升为菲力普·谢里登将军的副官,一直到将军去世。众人认为他的提升是因为他的父亲刚刚成为美国总统。1889年弗雷德里克辞去军中职务,接受本杰明·哈里森总统的任命出任驻奥地利公使。1894年他成为纽约市警察局长,在任四年。

但他抵制不了战争号角的诱惑,又返回军队。18美西战争爆发,经验丰富的弗雷德里克很快成为纽约十四步兵团的格兰特上校,此后又升为准将军衔,指挥志愿军。战争结束后,他在正规军中仍持有该军衔。19他晋升为少将。在和平时期,他曾两次驻扎在纽约州长岛,还曾任大湖区司令。

弗雷德里克重返军队生涯延续了他孩提时代的历程。曾有一段时间,他似乎要重复父亲走过的道路,从军队转向政界。1887年共和党总统提名他任国务卿,但参议院拒绝批准,认为正如报纸社论所说的“如果没有他父亲,格兰特上校永远不可能被提名”,“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父亲,他才得到了现在的职位”。因此格兰特总统之子弗雷德里克的政治前途早早就结束了。

到1912年,格兰特成为国内军界第th号人物,仅居华盛顿特区参谋长里奥纳德·伍德少将之下。从缅因州波特兰到南部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弗雷德里克视察了一圈,回到纽约后,报界得知他告假与妻子团聚。

事实上,弗雷德里克是去做了癌症手术,但病情对外保密。自从他的父亲死于喉癌后,弗雷德里克就担心自己也会因此而丧生。他的担心证明是对的。

为了避开公众,他和妻子用假名在纽约一家旅馆登记。1912年4月11日,抵达旅馆一小时后,这位将军开始窒息,当医生赶到时,已经太晚了,新闻界宣布弗雷德里克死于因糖尿病和肠紊乱并发的心脏衰竭,但他的病情很快就公开了。弗雷德里克·登特·格兰特将军被实行军葬,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葬礼,其中包括塔夫托总统、副总统、纽约州长,及军队和国民自卫队的全体高级军官。他的灵柩由六匹马拉的军用弹药车运往西点军校的墓地。根据军葬的仪式,将军的军靴倒置在爱骑“宠物”的马镫里一路随行。13响礼炮声中,这位著名的军人,美国第二位格兰特将军的葬礼仪式结束。

篇3: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简介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姓名: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bjornstjerne bjornson)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30-1914

国籍:法国

所获奖项:19诺贝尔文学奖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法国诗人。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米斯特拉尔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便致力于诗歌创作。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洛依》(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洛依》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诗《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84)、诗剧《让娜王后》(1890)、叙事诗《罗纳河之诗》(1897)、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1912)等。此外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还有《新普罗旺斯字典》(1879-1886)、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1906)等。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颁奖词)。

普罗旺斯语本是沉寂已久的古老语言,如今由于诗人的努力,它又变为活生生的文学,这是当时欧洲文坛的一件大事,而米斯特拉尔为复兴普罗旺斯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普罗旺斯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了表彰他的创作成就,法兰西学院曾四次向他颁奖,法国文学院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1904年,由于“他诗作的新颖的独特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乡土感情”,米斯特拉尔与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诗创作:《卡朗达尔》、《日历》、《黄金岛》、《奈尔特》、《让娜王后》、《罗纳河之诗》、《油橄榄的收获》等

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

篇4:西蒙·玻利瓦尔简介

西蒙·玻利瓦尔简介

公元1783~公元1830

由于西蒙·玻利瓦尔在使南美五个国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所起的作用,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在整个这一大洲的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象他那样起着主导作用。

玻利瓦尔于1783年出生在委内瑞拉加斯市的一个西班牙血统的贵族家庭,九岁时成了孤儿。在他成长期间,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读过约翰·洛克、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的著作。

青年时玻利瓦尔访问过几个欧洲国家。18在罗马阿旺丁山顶上他立下了著名的誓言:只要祖国一天不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解放,他就要奋斗一天。

18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西班牙,任命他的胞弟为西班牙政府首脑。拿破仑通过解除西班牙皇家的政治实权,给南美殖民地获得自己的政治独立奋起斗争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18委内瑞拉的西班牙总督被解职,从此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统治委内瑞拉的革命。18做出了正式的独立宣言,同年玻利瓦尔成为革命军的一员将领。但是西班牙军队翌年又控制了委内瑞拉。革命领袖弗朗西斯科·米兰达被投入狱中,玻利瓦尔逃往国外。。

随后的岁月中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继短暂的胜利而来的是惨痛的失败。但是玻利瓦尔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18出现了转折点,玻利瓦尔率领他的由平民组成的小部军队,跨河流、越平原,穿过安第斯山上陡峭的狭路,对哥伦比亚的西班牙军队发起了进攻。在那里他赢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波亚卡战役(1819年8月7日);使战争出现了真正的转折点。委内瑞拉于18获得解放,厄瓜多尔于 1822年获得解放。

与此同时阿根廷爱国主义者何塞·圣马丁使阿根廷和智利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了自由,秘鲁获得了解放。两位救星于1822年夏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相会。由于圣马丁不愿与野心勃勃的玻利瓦尔进行权力斗争(这样只能对西班牙人有利),于是决定辞去他的军事统帅职务,他的军队全部从南美撤出。到1824年玻利瓦尔的部队已经解放了今日的秘鲁,1825年彻底歼灭了驻守在上秘鲁(今日的玻利维亚)的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余年的生涯不免有些逊色。美国的榜样对他的印象颇深,他渴望建立一个新南美洲民族联邦政府。事实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任共和国总统。可惜在南美的离心趋势要比在北美的离心趋势大得多。1826年玻利瓦尔召开泛美会议时,只有四个国家参加了会议。确实再没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而这个共和国本身也很快就开始土崩瓦解。于是内战爆发了。1828年出现了一起暗杀玻利瓦尔的阴谋。1830年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脱离了共和国。玻利瓦尔认识到自己是和平的累赘后,于1830年4月宣布辞职。他被迫离开了故土委内瑞拉,过着流放的生活,穷困潦倒,于1830年12月去世。

玻利瓦尔显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危难关头,他有时利用职权,独断专行。但是面临一种抉择时,他愿意将个人的雄心大志置于民众的福利和民主的理想之下,不断放弃自己手中的各种独裁权力。曾一度有人要封他王位,但被他拒绝了。无疑他感到自己已被授予“救星”这个称号比起任何王冠都是一种更大的荣誉。

毫无疑问玻利瓦尔是使南美洲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得到解放的主要人物。他为这一运动提出了指导思想──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创办报纸,着笔书信。他为斗争筹集资金进行了不知疲倦的努力。他是革命军的主要领导人。

但是把玻利瓦尔看成是一位伟大的将领就错了。他击败的军队数目不多而又指挥无方。玻利瓦尔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没有特别的才能。(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从未受过军事训练)。是玻利瓦尔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弥补了他所有的其它不足。每次被西班牙击败后,有些人想放弃斗争。他却坚决重整旗鼓,继续斗争。

我认为玻利瓦尔甚至远比儒略·凯撒和查理曼这样的著名人物有影响,这不仅因为他的生涯所带来的变化更具有持久性,而且因为他所影响的地区更为广大。但是玻利瓦尔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阿道夫·希特勒和拿破仑低不少,因为若没有这三个人。他们所做的事中有许多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却难以相信南美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最终获得独立。

最有趣味和最有意义的是把玻利瓦尔和乔治·华盛顿加以比较。玻利瓦尔象华盛顿一样指挥着小小的训练无素的军队,资金不足,往往需要一位能鼓舞士气的领袖才能把军队聚集起来。

和华盛顿不同的是玻利瓦尔在有生之年把他所有的奴隶都解放了。此外他通过发表宣言和制订宪法条款,为在他所解放的国家里消灭奴隶制进行了积极的斗争。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他死时奴隶制在该地区仍然存在。

玻利瓦尔的个性复杂而有趣:鲜明、勇敢、浪漫。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不乏风流韵事;是一个目光远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雄心壮志远比华盛顿大得多,但这对他所解放的地区却是不利因素。玻利瓦尔对物质利益毫不在意,他进入政界是富翁,隐退时成了穷汉。

玻利瓦尔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领土远远大于最初的美国。但是不言而喻,他远不如华盛顿那么重要,这完全是由于美国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他所解放的国家要大得多。

篇5: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中的色彩意象的论文

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中的色彩意象的论文

摘要:德里克·沃尔科特擅长用色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其晚年的作品《白鹭》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作品中丰富的色彩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对《白鹭》中色彩意象进行探析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沃尔科特和他身后的加勒比文化。

关键词:沃尔科特; 色彩意象; 《白鹭》;

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的一个跨种族的通婚家庭。混血的特质让他对肤色有着由衷情感以及独特审美。他的代表作品是加勒比地区异质文化融合和同化下诞生的产物。多元文化的碰撞造就了今天沃尔科特在文坛上岿然不动的地位。凭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结合自身特殊的民族身份形地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 他运用美学原理, 将自然颜色的融合上升到民族融合的高度并隐喻殖民统治、压迫所带来的折磨和创伤。

沃尔科特在《白鹭》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意象。较之于以往的作品, 《白鹭》一诗丰富的色彩意象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剖析《白鹭》中的色彩意象。

一、沃尔科特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现代艺术审美的语境下, 人们对色彩的欣赏不再局限于自然的秀丽风光。人类对于色彩的理解和审美取向与其肤色和种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围绕种族问题人类对颜色的认识发生了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色彩呈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 意象则是情感的流露。

沃尔科特在自传体长诗《另一种生活》中提到自己幼时学画的老师:哈里和邓斯坦·圣奥美罗。沃尔科特曾打趣说道:“如果当时好好努力, 也许能成为水彩方面的专家。”年轻时沉浸于色彩斑斓的绘画盘, 从某种程度上说,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对色彩别具一格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这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他诗歌创作富丽律动的美学文风。沃尔科特对色彩超乎常人的敏感性离不开加勒比文化背景的独特性。殖民主义给加勒比地区带来了创伤, 但同时又形成该地区种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杂糅性。褐色皮肤的沃尔科特对自己介于黑白之间的肤色也尤其敏感, 将美学色彩与具有社会属性的种族问题紧密结合。以他的诗作《星星》为例, If, in the light of things, you fade/real, yet wanly withdrawn/to our determinedandappropriatedistance, /like the moon left on/all night among the leaves, may/you invisibly delight this house;O star, doubly compassionate, who came/too soon for twilight, too late/for dawn

“星星”为整首诗的诗眼和主意象, 象征着闪闪发光、纯粹无暇。在诗中, 主意象“star”似乎在“twilight”和“dawn”二者之间寻求一种摆脱似是而非的不平衡状态 (too soon/too late) , “star”没有“night”那般深邃漆黑, 也没有“moon”那般皎洁明亮。“star”即是沃尔科特自身隐喻, 表现出自己处于两种肤色的纠结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渴求。

二、《白鹭》中的色彩意象

《白鹭》是沃尔科特的终结之作。著名诗人王家新说德里克·沃尔科特写出了“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晚年。”“白鹭”这一优雅、高贵、拥有美丽灵魂的意象贯穿了整部诗集, 其中还包括了其他艳丽缤纷的色彩意象。在“白鹭”组诗中, 鸟类大家庭成员就有“stalking egrets, parrots, orange-billed egrets, hawk, cloudcoloured heron, white heron, falcon”.诗中出现的.禽鸟种类丰富、颜色不一, 形态、毛色等的不同隐喻了不同肤色的人类, 反映出了“racial complexity”.最后一句, 道出了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沉重创伤, 无论是姿态翩翩的白鹭, 还是鹰、苍鹭、鹦鹉, 都是最终的受害者。沃尔科特巧妙地运用色彩意象使之上升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意义, 色彩与肤色的结合, 体现了沃尔科特独立思考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思维。

黑白混血的沃尔科特对黑与白这两种色彩有着特殊的情感, 他的早期作品体现了黑与白两股力量之间的拉扯。到了晚年, 黑与白依旧是沃尔科特诗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组诗《白鹭》的第一小节便提到了非洲堇, 它是非洲本土的植物, 暗含了诗人“根”的情结;而紫黑色的非洲堇具有娇小易被遗忘的特点, 代表着黑色种族。同样的, 诗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黑色隐意向, 象征着沃尔科特的黑人血统, 如;夜晚、影子、黑房子、鹰、猎鹰等。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人至暮年都会愈发得思念故乡, 沃尔科特亦如此。他挚爱非洲, 非洲是他的“根”, 是在他受尽苦难后能寻得安慰的地方。

与黑相对的白色在《白鹭》中多次出现。首先, “白鹭”本身就代表着白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高贵又神秘的动物, 它象征着纯洁、自由。诗中白鹭或苍鹭正暗指沃尔科特本身和以他为代表的加勒比文学家们。而其他的白色意向则象征着纯洁美好的记忆, 或者生命的终点。如, 第六小节写道:

the egrets and no one told me why they had gone, /but they are back with the rain now, orange beak, /shanks and stabbing head, back on the lawn/where they used to be in the clear, limitless rain/of the Santa Cruz valley which, when it rains, falls/steadily against the colour of waterfalls, /of clouds…

这其中的rain (雨) 、waterfalls (瀑布) 、clouds (云) 都是美好记忆的象征。好友离世, 死亡临近, 而沃尔科特凭着这美好的记忆, 对抗死神, 坦然面对死亡。而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中写道:the bird was such a spectral white.这里的spectral white (幽灵似的白光) 则暗指生命的终点。在《白鹭》中这些纯洁美好的记忆之白、生命的终结之白与象征沃尔科特自身的白鹭的高雅之白编织在一起, 展现了出诗人晚年对白的独特感情。

除去黑与白这两个意义鲜明而相互对照的意象, 《白鹭》也包含了许多其他的色彩意向, 如彩色的鹦鹉、红色的朝阳、橘色的长喙等等。而其中最不可忽略就是绿色。绿色往往象征着和平、宁静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而这些在《白鹭》中均有体现。每一节诗中都有一抹绿, 第一节中的lawn (草地) ;第二节中的olive tree (橄榄) 、cedar (杉树) 、palms (棕榈叶) 以及green thicket (绿色的灌木丛) ;第三节的trees (树木) 和再次提及的lawn (草地) ;第四节的a lawn in emerald Santa Cruz (宝石绿的圣克鲁兹草地) ;第五节的cool green lawn (凉爽的绿草地) , quiet trees (安静的树) 、forest (森林) 第六节的cedar (雪松) 、lawn (草地) ;第七节的leaf (树叶) 、forest (森林) ;最后一节的lawn (草地) the sea-green grass (草绿色的海洋) .这其中多次提及的lawn代指白鹭的生活环境也表现出诗人晚年的平和心态;而葱郁的森林、树木、绿叶等与黄色形成对比, 如第三节的yellow leaves (黄叶) 以及第七节中the hills will rust (群山会生锈) 、pale yellow spinning against green (由碧绿转向浅黄的轮回) , 绿色是生命力的颜色, 而黄色则是死亡将至的预兆, 由碧绿转向浅黄的轮回正是沃尔科特生命逐渐走向尽头的过程;最后一小节写道:

Nowwhenatnoonor evening on the lawn/The egrets soar together in noiseless flight/Ortack, likearegatta, /the sea-greengrass, /Theyare seraphic souls, as Joseph was.

这结尾的the sea-green grass (草绿色的海洋) 象征的是诗人的理想之地。在生命的尽头, 沃尔科特坦然自若, 只愿与纯洁自由的白鹭一般, 回到自己的理想之地。

三、与以往作品的色彩意象对比

寄“情”于“色”这种写作技巧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常见的, 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 沃尔科特将色彩与具有社会属性的肤色结合, 与前者相比, 色彩意向更丰富。沃尔科特早期的作品《远离非洲》中, “the tawny pelt、white child、gorilla、superman”, 非洲大地上野蛮人屠杀动物所剩的黄褐色皮毛隐喻着白人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 包括沃尔科特这类黄褐色皮肤的混血儿。大猩猩和超人格斗, 隐喻着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对抗, 介于两者之间的沃尔科特既热爱又憎恨, 难以做出抉择以及寻找到身份的平衡点。而在诗集《白鹭》的《码头之夜》中“白色的游艇、橙色水面、黄昏、铅色天空、”, 黄昏与船的桅杆、绳索、铅色天空悬浮在一起。物象的高度结合, 各色不冲突、不对立, 融合汇集、相得益彰。物我合一是沃尔科特内心的渴望,近已黄昏之时, 他平静地坐在弧光灯下欣赏这美景。

The elegance of those white, orange-billed egrets, /in the wet season;into that peace/beyong desires and beyong regrets

沃尔科特用钟爱的“egrets”作为主意象承载了晚年坦然、平稳的情绪。白鹭是天使的角色, 优雅翩翩, 摆脱欲望、懊悔是诗人内心的呐喊。纵观作者两时期的作品, 诗人已经从一种似是而非、纠结痛苦的态度转变成平静宁和, 无所遗憾的情感状态。

《白鹭》展现了沃尔科特内心世界从痛苦纠结到最终的坦然自若的转变。一色一情感。《白鹭》描绘出他终年之际趋于平稳的心境, 恰似人生最后无憾的答卷, 诗人摆脱困惑, 找到了身份认同。

说明:参加本文写作的还有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叶云仙、孔思尧;本文通讯作者:孟宪杰

参考文献

[1]孟宪杰。“灰色是美丽的--析德里克·沃尔科特作品的‘灰色’意象”[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02-15.

[2]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诗歌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

[3]王家新。“沃尔科特, 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 《文汇读书周报》第1657号第三版“书人茶话”, 。

[4]吴其尧。“加勒比海文坛上的一颗明珠--德里克·沃尔科特及其诗歌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 1993 (1) .

[5]奚晏平。“加勒比海的庄严史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评介[J].《当代外国文学》, 1993 (1) .

[6]张德明。《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6月第1版。

[7]Arnold, A.James et al (eds) , A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Caribbean, Volume2,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p.27.

篇6:李特简介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晋元康六年(2)至建兴三年(3),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不久,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敛如故,大量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元康二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其弟度元联合冯翊、北地等郡的马兰羌、卢水胡起兵反晋,秦(治今甘肃甘谷东)、雍(治今西安西北)二州氐、羌数十万民众纷起响应,共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先后攻打天水、略阳、始平、武都、阳平诸郡,晋军“诸将覆败相继”。后晋廷遣积弩将军孟观率京师宿卫军前往镇压,起义失败,齐万年被俘。从此,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永宁元年(3)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雍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成都)起义。时关中干旱,连年饥荒,六郡汉、氐、羌、密等各族民众10余万人经汉川流入巴蜀地区就食。当地官府逼迫其返乡,激起流民起义,屡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今属四川)。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赈贷贫人,得到益州民众的支持。后李特战死,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继续领统义军,于晋太安二年(3)闰十二月,逐走晋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翌年,李雄称成都王,后称帝,建成国。至成玉恒四年(338年)四月,李骧(李特弟)之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为东晋都督荆、司等六州诸军事桓温率军消灭。

太安二年(303)五月,晋廷急征荆州壮勇赴益州,遭到荆州民众的强烈反抗。曾任县吏的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今湖北云梦)石岩山聚众起义,荆地区的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张昌立山都县(今湖北谷城东南)吏丘沈为天子,自为相国。趁晋廷诸王争夺朝权之机,分兵四出攻城略地。南破武昌(今湖北鄂州)、长沙、湘东(郡治酃县,今湖南衡阳市)、零陵;东攻弋阳(今河南潢川西);北克宛(今河南南阳市)、襄阳,杀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部将石冰和封云率领东路义军,攻占江(治今南昌)、扬(治今南京)二州。其势力迅速扩大到荆、江、徐(治今江苏徐州)、扬、豫(治今河南淮阳)五州的大部地区。同年七月,西晋荆州刺史刘弘调集大军围攻张昌,起义军被晋将陶侃率部击败。次年八月,张昌被俘杀。荆州流民起义遂被镇压。

永嘉四年九月,雍州部分民众流移至宛县一带就食、晋廷逼令流民归还故里,遭到流民强烈反抗。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势发动起义,南安人庞定、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等各率众响应,聚至四五万人,于汉、沔及襄、阳一带,屡败晋军。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王如乘汉镇东大将军石勒率部进至宛县,借机与其联结消灭异己,最后他也被石勒击败,永嘉六年投降晋扬州刺史王敦,被杀。

西晋永嘉五年元月,巴蜀流民数万家为避战乱,流亡到荆、湘地区。湘州刺史荀眺欲尽诛流民,四、五万家流民愤而皆反,共推蜀人杜弢为主。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率众攻占长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又东击武昌(今湖北鄂州)、袭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占据豫章(今南昌),屡败晋军。建兴三年(315年),晋琅玡王司马睿遣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集结大军,围攻杜弢,义军将士死伤甚众,部将王真降晋。杜弢突围逃遁,死于途中。

在北方中原爆发的多起民众起义中石勒和王弥领导的山东、河北起义影响最大。永兴二年(3)七月,石勒同马牧帅汲桑率数百骑参加公师藩在赵(今晋冀豫部分地区)、魏(今冀鲁豫部分地区)的反晋起义。不久,公师藩兵败被杀。永嘉元年三月,石勒和汲桑再度起义。五月,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杀晋新蔡王司马腾。八月,在东武阳(今山东朝城西)为晋兖州刺史苟唏部所败,汲桑被杀,石勒往投汉王刘渊。光熙元年(3)三月,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大族王弥参加怰县令刘伯根率万人反晋起义。后刘伯根战死,王弥继统其众,转战于今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有众数万。永嘉二年五月,兵临洛阳(今洛阳东北),使晋廷“京邑大震,宫城门昼闭”。后被晋司徒王衍率大军击败,王弥率余部投奔刘渊。

点评: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篇7:左琴科简介

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学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区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开始科利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本匣。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的道理。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教师可准备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生字“匣多多,读xia,不读jia;“避”,读bi,不读pi;仍,读二声,不读一声。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3.指导学生阅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区”“挖木匣”“受到启发” 的顺序,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根据三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中,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课文。比如,可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写妈妈埋木区的意图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这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可用下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最后一段写的是科利亚受到的启示。由挖木匣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教学中可结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本课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语,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锯、斧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品识记词语。“难过、懂得、抢走”要结合课文中有关描写心情和动作句子来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

5.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厦-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老师也可以用范读加以指导。

6.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本区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可结合课堂学习来进行,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第三题是抄写课文段落二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再背下来。然后,边抄写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课后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7.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柯利亚的木匣》想到的……” 为题目写下来。然后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这种认识和体会可多可少,内容不限。教师不作硬性要求。四、参考资料

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写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四十年代因写作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记》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后从事翻译工作。

卫国战争: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相关文章:

1.特监科述职报告

2.叶科简历(叶科个人资料和简介)

3.周兴科简历(周兴科人物资料简介)

4.经典格林童话故事《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

5.科总结

6.科工作总结

7.特别的语文课

8.特别的反义词

9.中特学习心得

10.特别的祝福语

下载word文档
《德里克·瓦尔科特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