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

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

2023-04-05 08:22: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江橙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希望大家喜欢!

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

篇1: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

〖西递村笃敬堂简介〗 膺福堂斜对门的“笃敬堂”,亦为清道光年间著名收藏家胡积堂的旧居。笃敬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XX年),为四合院二楼结构。大门建有粗犷的黟县青石门坊,上有两柱三楼的砖砌门楼,门内建有门亭。正厅堂前高挂有彩绘祖先容像,容像上共有一男三女,最上方中央的男性,即为身着三品官服、头戴蓝宝石顶带翎、胸悬朝珠的胡积尝。其他三位妇人可根据画中位置和耳一环、冠顶等饰的不同,判定其身份及地位,即中间左右两人为大小夫人,下方正中为妾。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笃敬堂[堂柱楹] 这是“笃敬堂”主人胡积堂的后代针对胡积堂所写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唱的台戏。

胡积堂想告诫后人“唯有读书高”,可他后代却提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关键是“效好”。也许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无论读书还是营商都不过是手段,而目的是“效”,即“效益”,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胡积堂的后代公然敢与祖先“抬杠”。此联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更是其中的道理,颇为深刻,把徽州人读书经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以天下。一个“效好便好”和一个“知难不难”,明了轻松,极普通的辨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形象跃然纸上:

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成。把“劝世文”贴在墙上,

这也是西递村人的一大特色。此联化用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的联文,仅上联改换了3个字,但寓意却大相径庭。联文将营商与传统社会最看重的读书并列提论,充分表白了徽商对提高自身地位的渴求和企盼。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附录: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楹联原文

篇2:安徽黟县西递村敬爱堂楹联

珍护民族传统;发扬进步精神。 ——胡绳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儒雅修身为本;世人厚德传家。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西递村祠堂和古民居里悬挂着许多内涵哲理、寓意深刻的木、竹楹联。从联文的内容来看,大全民属于宣传儒家礼教、修身养性、贾而崇义和抒情咏志、祈盼吉祥之类的范畴。西递村整个村庄门坊上有题额眉刻的人家,在清朝中叶就已为数过半,都是一些民间饱学之士,有生以来对人生的见解和追求,从实践的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警言寓语,以此作为毕生的座右铭来鞭策自己或对儿孙的谆谆教诲。这些眉刻,全用“黟县青”雕刻而成,镶嵌在古宅门眉之上,形状各异,千姿百态,书法多出自名人手笔。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此联惇仁堂亦有采用。

篇3:安徽黟县西递村惇仁堂楹联

〖西递村惇仁堂简介〗 在大夫第后弄,濒临前边溪的“惇仁堂”,建于清康熙末年,呈五间二楼结构,为村中徽商泰斗、“江南六富之一”胡贯三晚年居住的地方。惇仁堂古朴典雅,太师壁上方高悬由清乾隆年间休宁籍的吏部尚书汪由敦手书“惇仁堂”三字匾额。楹柱上悬挂木刻金字对联。厅堂轩敞,两侧各有两间相通的卧室,俗称“联珠房”,类似时下的“套间”。天井宽大,置有石几、鱼池、假山、花卉等。面临天井的两间卧室,光线充足;两侧梢间以木雕桃花图案隔扇分间,各置一米见方的小天井采光,结构奇巧,独具匠心。惇仁堂还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xx年)在西递创办黟县第一所“崇德女子学堂”的大家闺秀黄香仙的故居。

事无不可对心意;

人生处世儒谦言。

——佚名题西递村惇仁堂[木刻柱楹]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佚名题西递村惇仁堂[木刻柱楹] 此联敬爱堂亦有

篇4:安徽黟县西递村大夫第楹联

〖西递村大夫第简介〗 走过横路街,在与大路交会处便是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照的故居“大夫第”。大夫第建于清康三十年,为四合二楼结构豪华宅第。高大的砖雕门罩上刻有“大夫第”三个楷书大字。跨进正门,楹柱上悬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正厅堂额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隔扇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绣楼位于大夫第宅居内,绣楼一名“彩楼”,为清代知府胡文煦宅居临街的小楼,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彩楼为一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亭阁式建筑,悬空挑出。檐角飞翘,三面有栏杆、排窗,显得突兀和别致。这座悬用危楼,原本用于观景,取“山花若市”之意,故边额悬“山市”二字,匾字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后裔、清朝进士祝世禄所书。据传,从前休宁大街曾发生过一场大火灾,很多店铺付之一炬,唯有一家尚存,仔细一看,其招牌是祝世禄所书。此事越传越玄乎,一些人为了避灾,便不惜重金求祝世禄的字,“山市”二字也许是由此而来。观景楼正面朝街之匾额为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六字,是清代黟县书法家汪师道所书,字迹刚劲有力。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得整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有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洒”。从正屋厅堂右侧有楼梯可登临绣楼,凭栏观景,远山近街,尽收眼底。绣楼后来渐渐被当作小姐抛绣球选择佳婿的绣楼。因为待守闺中的小姐,或者因求婚者多,且多有权势,如何抉择左右为难;或者是因待守少女择婚主张与父意见不合,难定终身,于是便出现了抛彩球选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求婚者集于楼下,由待守闺中少女从楼上抛出彩球,谁接着便定谁为婿。少女也许早有意中人,彩求抛给谁大都是有目标的,但也不排除偶然性。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极为有趣,这里已经成为黄山市举办“绣球节”的中心场所。

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 ——郑燮题西递村大夫第[木刻楹]

这副对联在西递村的“大夫第”,署名:“郑板桥”。读了那么多的楹联,都未见到作者是谁,唯有这副对联板桥先生直书其名,可以见得当年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散文家郑板桥的雉健雄风。不愧是大家手笔,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出新脱俗,身手不凡。上联写的是身在小西递,看到全世界,要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迈气概。走出西递村,去追求生活的真谛。下联写的是不要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要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八千岁”,可当作官居高位解释,也可当作千秋大业理解。把“九万里”与“八千岁”对仗,含蓄、隐谕,十分巧妙。一“南”一“春”,语不露,意不直,意义深远,美不胜收。

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佚名题西递村大夫第绣楼

清代知府胡文照故居“大夫第”的临街绣楼,又称彩楼。 这里高悬“山市”、“桃花源里人家”。绣楼的石雕门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 建筑时有意将整幢绣楼向后缩退了一大步,与堂前“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楹联(履福堂亦有此联)相映成趣,耐人寻味。彩楼据说是小姐抛绣球选乘龙快婿的地方,彩楼飞檐翘角,栏杆窗扉,玲珑典雅,富丽堂皇,尽管现已人去楼空,但别具一格的建筑使人很容易联想起昔日的辉煌。据说这里曾有专为游客开设的“抛彩球、选佳婿”旅游项目。

篇5:安徽黟县西递村东园楹联欣赏

〖西递村东园简介〗 与西园相对应的“东园”,建于清雍正年间。大门不大,上有画轴形胡星阁自题行书“东园”二字及跋:“颜以东园,志古也。古昔街之西名西园。今人见此屋以居均忘乎其所自矣,故著而存云,俾访古者一览焉。屋后有井名东园井,是一其一证云。星阁氏跋”。 门额上方还有扇形漏窗,与左首屋墙上的秋叶形成漏窗相应,寓意“抬头行善,落叶归根。”作为当年主人修身养性的书房,东园结构奇巧,自得其趣。拾级入门,是一条长约数米的弄堂,穿过左转至厅堂,方豁然开朗。厅堂悬“遗墨居”三字匾额,两边厢房门户相向对开,正对大厅,而其木雕图案装饰却又互不对称。左边门户呈六边形,雕有“五蝠捧寿”组图,因蝠与福谐音,喻长寿;右边门户则呈圆形,雕刻为“冰梅图”,寓意“十年寒窗”、“梅花香自苦寒来”。楹柱上悬有集自苏东坡诗句的金字古木楹联。正厅天井屋墙上,嵌有一块长近7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碑刻,上刻行草“结自得趣”四字,落款为“星阁四兄嘱题,鸿寿”及一回文“陈鸿寿”印章。“结自得趣”为“一、三”句式,“结,谓收敛之也”。陈鸿寿为清代西泠八大家之一,其书法作品传世不多,此碑刻尤为珍贵。

粉署精名题柱早;

朱潘盾政下车传。

——佚名集苏轼句题西递村东

篇6:安徽黟县西递村古代楹联欣赏

西递村的老楹联很多,说的是如何做经商、如何做人、如何忠、孝、礼、义,对今天仍有很多益处。明清时期的西递人,甚至是徽州人都是读着、看着这些楹联做人、处事、经商、做官的。因此,明清时期徽州出了许多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在西递村许多显赫的人家所留下的建筑,就是见证。西递村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如今的西递村已非昔日可比,不仅荣获全国仅有的两处(另一处亦是黟县的宏村)以民间古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称号,其旅游业也如日中天,成为西递人引以自豪的事情。

谈泊明志;清白传家。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梯山航海;裕厥嘉猷。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联意说:欲发家致富,就要不辞辛苦,翻山越海,外出经商。精明的西递人,把内心对航船的崇拜,巧妙地融入村落的整体布局中,使之与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学海、宦海和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苍天不负苦心人,西递村真大吉在发,胡氏宗族曾经鼎盛数百年。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许多对联,实际上是对于人生与世界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以及感悟后自己的人生信条。要提高人生的境界,感悟是最重要的。黟县西递村所居之众,大都是躲避兵燹和战乱从外地流离逃亡过来的。经过巨大的恐惧和颠沛之后,来到这青山绿水的桃花源,将一切纷扰和争斗撂在一边,当与自然的直接面对时,往往就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深层沟通和对话。昔日的纷乱和今日的宁静,恍若隔世。这时候就会产生许多心灵感悟,很多对联,就是此种发自于心灵的喟叹。然后人生就是在这种深解“三昧”的喟叹中,圆融地走向一种自在。

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此联意境极好,类似宁静方能致远,达者才能智慧。

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

宗祠是家族的博物馆,据史志记载,“原先西递的30多座宗祠,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保存完好只有4座了。”一直对宗祠很有研究的胡晖生老人,在谈到宗祠的巨大变迁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祠曾被认为家族完整性的象征,过去用于祭祀祖先,商议宗族大事的胡氏祠堂现在被开放设立为旅游景点,记者在西递走访时,看见经过数次历史浩劫保存下来的3座胡氏宗祠,现在里面只剩下空落的框架,和一些保存下来的对联(见下分列的“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等专题堂联)、祖先画像,空旷、宁静只是不再有从前庄严肃穆的气势。“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这些正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徽州祠堂,人们又赋予它新的内涵,一座座祠堂,就是一个个家族的族徽,是维系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古祠堂,是徽州一个个家族的博物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金鑫这样评价徽州的古祠堂。祠堂维系家族。众多的祠堂,标志着徽州寻根文化的底蕴是十分厚重的,寻根者仅仅是来寻找一段历史,寻找一种乡愁,寻找一种精神,绝不是重寻宗法制度的噩梦。

屋小仅能容膝;楼高却可摘星。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灵毓梓潼持世教;位尊师表启人文。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文昌阁

当人们一进入西递村的明清古民居时,就会感受到诗书传家,书香馥郁的浓厚气息。数十年之前,村之水口就有清初兴建的文昌阁、魁星楼,内有两副激励儿孙后代读书成才、争气做人的楹联(见本联和下联)。

千管文豪争色彩;万家诗墨竞风流。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魁星楼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养成大拙方是巧;学到如愚乃是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传家礼教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传家有道唯存厚;出世无奇坦率真。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漫言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天长流水坐怀古;春静幽兰时向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兄弟自然敦友爱;叔侄不必接冤仇。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好象是中国传统封建儒教的核心。

姑且不论其“人上人”的动机如何,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莫不受一番艰苦磨练。而那种贪图享受或是靠吃“世袭饭”过日子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作为依靠自身奋斗起家的古徽州人,很懂得成才之路,充满艰辛,一定要有肯吃苦受累的“徽骆驼”精神。而“吃亏”,又是西递村人的一个创见了。回过头来说,古徽州的发达,靠的是徽商,类似商业性字眼多处出现,已超出一般人的概念。徽商,也是一种文化。

世事每逢谦虚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水惟善下方为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染指不妨因滌砚;折腰何惜為浇花。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滌砚”,谓著述。

事临头三思為妙;怒上心一忍为高。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君子不忧还不懼;丈夫能屈也能伸。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知足常乐不极乐;但于得時思失時。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有恒财立身至宝;无放心处世要言。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这一副副对联,体现出徽商当时对人生的体味,及对后代的劝谕、告诫。西递的古民居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仔细看后,令人思绪万千。

月移疏柳过云影;风送梅花入座香。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盈。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类似这样的楹联在西递村挨家挨户的厅堂中随处可见。也许西递的所有精神内涵尽在其中。每至一家民宅,首先夺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或笔力遒劲或工整瘦硬或潇洒流利的楹联字画了。无论是书法的审美趣味还是楹联本身所渗露的文化意蕴,不论是室内布置摆设的匠心独运还是与宅院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和谐与统一,让人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得山水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有子必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地做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任何一个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楹联作为古文化的积 ,在西递村,楹联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更重要是揭示了徽派文化的真谛。如果说,西递的建筑和雕刻是一个个美妙凝固的音符,那么,这里的楹联则是丰富而又蕴涵哲理的歌词。弹奏演唱者就是世世代代的西递人。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休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相关文章:

1.安徽黟县西递村东园楹联欣赏

2.西递宏村导游词

3.西递宏村的风景六年级作文

4.《漫游西递》400字作文

5.西递印象游记随笔

6.安徽卢村

7.介绍安徽宏村导游词

8.金莲出玉花 西虢南村,金莲出玉花 西虢南村丘处机,金莲出玉花 西虢南村的

下载word文档
《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安徽黟县西递村笃敬堂楹联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