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环境毕业论文

环境毕业论文

2022-12-27 08:13: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choEch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环境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环境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毕业论文

篇1:环境毕业论文

环境毕业论文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对于环境的论文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解析

摘要: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重视居住空间外部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中,外部空间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当重视的必要环节,有利于改善居住区的外部形象,同时也能够推进城市整体形象的建设。本文在对影响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因素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居住区设计

一、关于相关概念的概述

1.关于居住区的概述

居住区属于公共用地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中住宅集中、并形成了相应规模与数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区域,能够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服务。居住区包括了数量不一的居住社区与居住组。居住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2.关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概述

住宅群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在外部空间环境中除了住宅群之外,还包括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市政公用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小品等。具体说来,居住区外部环境是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建筑环境,囊括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大小与质量,如为居民休息活动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与质量,环境设施配置质量等;(2)道路及场地环境,指道路规划、停车规划、应急通道规划等,道路及场地的规划将直接影响居住区内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3)生态环境,指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化覆盖率、“绿色建材”的应用、太阳能的应用等;(4)品味环境,指居住区内住宅相互间的层次搭配、建筑空间质量和整体布局等。

3.关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概述

从整体来看,居住区环境设计属于城市规划中的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从局部来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与住宅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以及心理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居住区环境景观既是给居民看的,更是给居民用的。

二、制约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水平的原因

1.居住主体的不间断改变

在城市住房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为了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实现住房商品化是主要任务,这就导致了许多新建居住小区的住户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放性与社会性特征更加明显,在功能上也隔年齐全。尽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住用地结构与城市形象。但是,这种变化也对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技术和社会问题解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代居民对居住区具有较高的活动需求,需要各类户外活动空间。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外部空间在功能范围上十分广泛,除了基本的出行之外,还需要娱乐、休闲、交流、运动、观赏等可供停留的空间。再加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日常休闲空间的需求不同,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住宅区外部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居住区本身的特点,既要体现出社会公开性,又要保证社区私密性。

2.交通压力逐年递增

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车辆人均保有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在对城市交通提出难题的同时,也是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不仅要节约行车道路占地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的安全出行的需要需求。外部空间中应当构建不受行车影响的安全环境,以避免因为快速行车对居民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同时也防止大量外来人员的往来为居住区带来不稳定因素。

3.对生态生活的重视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改善居住环境、调节居民心理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小区生活质量与品位。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空间不足的现状,尤其是绿化空间非常有限等特点。在进行绿化空间的设计时,应当在生态性原则、美学性原则、质量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4.现代化的审美特征

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基本环境,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审美特征的呈现。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觉醒,当前城市住宅区景观建设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应当重视美学价值的体现。

三、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建议

1.以人为本为原则

人们需要安宁、愉悦的空间环境,以及丰富的社交空间需求。空间环境设计要将“人本化”原则作为设计的基础性原则,根据居民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不同,保证其多元化与舒适性,在符合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提升居民的居住满意度。环境设计最基本的是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居住环境对居民的心理、行为活动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了解居民对公共基础的应用,分析出其在行为方面的特点,进而明确心理活动和趋向。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以居民行为与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协调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出有利于居民居住的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当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日常社交、日常休闲、亲子活动、社区安全管理等提供有利条件,充分体现出“人本化”的设计理念,使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较高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保证居住区氛围的和谐与稳定。

2.道路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规划时,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日常出行的有效性,要考虑到建筑与设施这两个重要因素,从而构建出合理的道路网络。同时,在道路规划时,还应当保证建筑布置的多样化,且不会对居住空间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等造成影响,从而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空间,起到优化设施布置的作用。要基于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对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加以优化;使道路布置与地形相协调;有效利用已有的设施。充分考虑到住宅区交通的出行可能对周边交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地不再主要交通干道上建立设出入口,或者通过协调出入口位置与数量来加以控制,与此同时还应当避免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相邻,以此来避免影响城市交通。考虑到空间性质与道路位置,保证道路的类型、宽度、等级以及断面形式符合设计需求,从而实现其有序衔接、有效运转,达到合理规划用地资源的目的,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性。

3.注重生态环境

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居民基本的生理需求,合理布局建筑可满足充分的口照和良好的通风;高质量的绿地空间能够改善居住区空气质量,并提供大面积的休息地,同时也可也有效降低噪声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建筑功能和植物类型有机结合。在进行居住区绿化带设计时,除了要对多种绿地类型加以优化之外,还应当构建新型的绿化空间,例如山墙攀悬绿化、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绿化网。与此同时,在绿化布局、植物配置、色彩选择、季相相宜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体现出绿化空间的和谐与自然,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此外,在绿化设计中还需要对系统的绿化布置进行优化,为投入使用之后的系统管理提供便利,按照地形特征合理配置绿化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并非是随机而零散的分布设计,要着眼于全局,进行合理地平面分区,保证各局部之间的密切联系。绿化设计还应当与空间环境的层次性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等级系统。

4.打造“美丽”空间

自然和谐的居住空间,不但能够为居民日常交流提供条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对居民的心理与精神产生有利的影响,众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优化景观设计、提高美学价值能够缓解压力,甚至如降低血压、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通过对美的感受,使得心理上感到一定的愉悦。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对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时,要从“人本化”原则出发,根据项目建设条件与设计要求,在科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设计的整体性与实用性,从而满足居民在居住环境中的各项日常活动、社交、安全、审美、健康等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星.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1).

[2]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2014(8):59-61.

[3]彭李忠.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与设计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57-58.

篇2:本科环境毕业论文

本科环境毕业论文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在对管理项目中的相关划分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化处理,将事物自然发展规律与后期管理相结合,实现项目运行管理的操作过程更加顺畅自然,环境工程的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于环境项目工程中,能够提高环境治理的作用,促进社会环境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环境工程的实施和开展逐步呈现完善趋势,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分析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工程项目的基本发展状况和进一步优化措施入手,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体系能够科学实施。

1实施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众多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来看,环境项目工程的治理,能够进一步美化社会外在环境,同样也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使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最大特征是管理层次性和管理精确化,环境工程的建设范围广,涉及层面多,实现环境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应用、科学技术应用的综合创新,推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当前我国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2.1环境工程管理范围相对狭隘

我国实施环境工程管理的管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从建国初至今,环境工程项目取得的成效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发展速率逐步监加快,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也逐步提升,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完善程度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从我国当前环境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范围相对狭隘。环境治理从广义方面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从狭义的角度进行换分,可以分为陆地、海洋和大气方面,但当前,我国实施环境工程管理措施时,对陆地、海洋以及大气环境治理仅仅停留在环境治理表层,环境项目管理的管理范围相对狭隘,使社会环境治理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治理现象,不利于社会环境发展的长远发展。

2.2环境管理的目标明确性较低

我国地理资源辽阔,充裕的天然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但同样也带来了环境治理难题。由于我国地理资源丰富,国家实施环境工程时,无法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因此环境工程治理的方案、治理法律等具有概括性特征,但环境工程在实际执行中,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对环境工程计划的深入理解,出现管理措施与环境管理工程相脱离的情况出现,环境工程的目标实施的实践性降低;此外,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工程计划实施的详细步骤缺乏计划性,大多数地区的环境工程采用“现场监测,现场治理”的措施,环境治理的目标不明确,环境工程项目实施缺乏明确的管理顺序,环境工程开展杂乱无章,不利于社会环境管理的长远发展。

2.3环境工程的信息系统不畅通

环境工程开展与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完善社会经济管理结构,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由于我国地理资源辽阔,海洋面积和领空面积广阔,环境工程开展的项目管理实施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融合,需要不同部分的信息相互借鉴。但从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各地环境工程实施的基本信息交流与融合的完善程度较低,信息资源二次应用水平较低,管理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应用的实际作用性不大,甚至出现部分偏远山区环境工程开展信息闭塞的情况;另一方面,环境工程的信息应用管理水平和应用信息划分的明确性较低,不同地区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人工管理所占的比重较大,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程序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性较低,环境工程的信息系统的畅通性受到严重阻碍。

3优化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措施

3.1实现环境工程范围精细化管理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规律同步,实施环境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基于传统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项目管理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科学划分,从而达到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保障项目管理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环境项目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体现在环境工程管理范围精细化管理。为了实现环境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深入环境项目管理的深层,拓展环境管理范围,强化环境项目管理的范围逐步精确化、系统化,最大限度发挥环境工程的实际意义。例如:我国某地区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依旧当地地理环境,将环境工程实施的范围逐渐从地表土壤成分检测向地下水位检测与保护过度,推进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范围逐步加深。

3.2实施环境目标层次化管理

精细化环境管理在环境工程中的实施,不仅需要对环境管理的深度深入挖掘,为了保障环境治理的作用,依旧环境工程开展的实际作用,做好环境管理目标层次性划分,环境工程项目中的子项目都具有不同的目标性吗,同时,各个子系统中又拥有主项目的基本元素,保障项目工程的整体性和项目实施的层次性。例如:我国某地区实施环境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结构精细化管理,依旧不同环境项目系统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环境项目开展进行层次性划分,使当地环境工程的开展系统性的开展,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做保障。

3.3现代治理手段的`科学应用

环境工程实施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始终坚持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并逐步对环境工程开展进行完善。现代科技手段逐步成为环境工程开展的主要动力,实现了环境工程实施逐步脱离人工管理,实现智能化监测的发展新趋势。例如: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和智能检测系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进行雷达监测,系统智能化检测的数据精确程度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大提高了环境项目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我国环境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4环境治理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环境治理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分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部分。为了提高环境工程实施管理的高效性,一方面,实现环境工程中自然资源系统化、层次化管理,实现环境工程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式发展;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施中积极做好,环境管理人员应用的科学划分,为环境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动力。例如:某地区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对当地环境工程项目中人员依据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行科学调配,使当地环境工程实施作用和实施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为我国环境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新方向的引导。

4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坚持的原则

4.1整体性原则

环境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应当注重环境工程建设中部分建设与整体建设相一致的原则,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把握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为环境工程治理提供完善治理顺序,例如:对我国黄河地区中水资源治理中,需要从黄河流经的区域入手,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工程这里的源头,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结构入手,实现环境治理整体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2科学性原则

环境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对环境管理水平的精细化管理,从环境治理的基本治理问题精细问题进行处理,实现环境工程实施的开展在社会整体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性增强;另一方面,环境工程治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也需要遵循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社会环境工程的开展要需要制定完善的环境治理措施,对环境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环境相结合,从而为环境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专业的规划管理,保障环境工程的实施与开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实现环境治理中人文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完美融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工程实施中的体现。

5结束语

环境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实施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优化环境治理的实施方案现,保障环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有序、目标明确的顺利实施,提高社会环境治理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信强.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在中交地产工程项目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黄培益.精细化管理在产业地产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

[3]张志民.以现金流为核心的房地产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

[4]苑庆民.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

[5]谢先启.贾永胜,姚颖康,等.大型拆除爆破工程SCPE项目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J].爆破

[6]陈勤,谢大蓉,刘克林,等.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篇3: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也是建筑文化的新课题。为了启发建筑合理创新,以及使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建筑仿生学是一种重要手段。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建筑可谓是人的第3层皮肤 (第1层是人的自身皮肤,第2层是衣服), 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如何使建筑能适应环境的自然规律,又能适合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的确是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新课题。正因为如此,有效寻找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成长规律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对建筑的需要,这就是建筑仿生学的主要任务。

仿生建筑在国内建筑类别里面是一个开发中的亮点,也是未来建筑的一个良好走势,将人与自然更完美、和谐的统一,是人的自然回归性的一种表现。而在建筑本身的结构方面来讲,仿生建筑正是吸取了自然界优势来更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本课题是对办公空间的仿生性进行研究,办公是酿造文化、孵化成果的过程,孵化这一自然现象便为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本课题将生物孵化器如蛋的形态进行小型建筑设计,并结合生物孵化的原理对建筑的生态设计进行研究。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选题从建筑仿生的综合性角度出发,围绕生物孵化的原理,尝试创造出新颖和适应环境生态的建筑形式,从中观察吸收一切有用的因素作为创作灵感,同时学习生物科学的肌理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来为建筑创新服务。希望通过本题及今后对建筑仿生的研究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使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二、本题的基本内容

绪论

1.概念

1.1 仿生建筑的定义

1.2 仿生建筑的表现形式及实现手法

1.2.1建筑的形式仿生

1.2.2建筑的功能仿生

1.3 仿生建筑存在的意义

2.仿生建筑的调研分析

2.1 国内实例分析

2.2 国外实例分析

2.3 分析结果

2.3.1 借鉴的地方

2.3.2 存在问题

一些作品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简单模仿某一形象的问题,这种做法背离了建筑仿生的意义,只是一种单纯追求新奇噱头的效果,既无创新的价值,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取得协调。

3.空间形态仿生设计实践

3.1设计灵感来源

3.2设计方案

4.结论

建筑仿生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要应用仿生原理创造出新颖和适应环境生态的建筑形式。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建筑更贴近大自然更适合人类居住;还应从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制造过程、使用和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把降低能耗、美观实用、使材料和部件最大限度的发挥,把人性化设计列入的设计指标,使建筑向自然回归。建筑仿生学是新时代的一种潮流,今后也仍然会成为建筑创新的源泉和保证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完成期限和主要措施

第1周:进行实地和书面调研,确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题目。

第2周: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再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3周:在草稿纸上绘制设计的草图,对小型办公空间建筑的大体外型进行整体把握并考虑外型中存在的仿生问题。

第4周:在外型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对空间划分和布局在草稿纸上绘制草图。

第5周:开始绘制CAD的总平面和各层平面,寻找与论文相关的英文资料。

第6周:SketchUP创建小型建筑外部场景和办公空间内部建模,对毕业论文提纲进行详细补充。

第7周:对查找的英文资料进行英译汉,SketchUP建模进行部分渲染。

第8周:SketchUP建模完成3张,CAD图完成5张,毕业论文、英译汉完成50%。

第9周:CAD图进行细部完善,绘制办公空间室内的立面和剖面。

第10周:SketchUP建模进行办公空间室内的建模和渲染。

第11周:把毕业论文进行完善,把CAD图标注尺寸和材料。

第12周:对剩余的英文资料进行完成,SketchUP效果图进行调整。

第13周:完成5000字的论文,英译汉5000英文字符。完成设计效果图5张、CAD10张、A3的设计报告书。

第14周:打印报告书、论文打印和装订,制作ppt。

第15周:刻盘上交导师(效果图5张、CAD10张、A3的设计报告书,ppt15)。

第16周:布置毕业设计展

第17周:毕业答辩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毕业设计和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希望对空间形态仿生这一课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外的仿生建筑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仿生建筑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自己的调研和老师的指导对我国现在的仿生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培养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融合渗透,以产生独特的思考力和创造性,使自己的设计思维更加的成熟,为自己今后的设计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英)休.奥尔德西-威廉斯,当代仿生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3-1

2.(法)卡特林.格鲁 姚孟吟 译,艺术介入空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戴志忠,杨震,熊伟,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中国计划出版社,,P161-255

4.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建筑科学 建筑仿生学原理

5. 杨小峰,罗文缓,仿生建筑浅析,青岛理工大学学报,06期

6. 李兵,崔念迅,建筑设计中的仿生理念,工程建筑与设计,期

7.姚晓微,沈明磊,仿生建筑设计,山西建筑,05期

8.哈韦尔・皮奥斯,罗莎・塞尔维拉,建筑学的仿生结构--西班牙皮奥斯和塞尔维拉的五个作品及五项原则,时代建筑,期

9.徐恒醇,设计美学-自然形态的情感与功能启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P7-12

10.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东南大学出版社,.6

11.李华东,高科技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篇4:建筑环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建筑环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晋江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规划

一、题目意义

天然气是高效清洁的能源,也是理想的城市气源。城市燃气作为城市重要的公用基础设施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又是国家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燃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因此进行城市管网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市域东西相聚37.2km,南北相距43.6km,陆地面积649km2,海域面积6345 km2,行政区划内下辖六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93个社区、293个行政村。晋江市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2006年被英国全球市场TNS授予“世界夹克之都”。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

二、设计内容

a) 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该城市燃气管网规划方案;

b) 进行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及所属构筑物技术设计;

c) 进行施工与施工组织设计;

d) 编制设计项目的概算书;

e) 事故工况校核计算;

f) 结合设计进行某些问题的专题研究和总结。

三、文献综述

3.1规划范围

本次晋江市城市天燃气管网规划范围为晋江市中心城区。

3.2规划期限

天然气管网规划期限为至2022年。

3.3 规划原则

为使本规划适应晋江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工程完成后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最大的社会效益,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以国家政策、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为编制总原则,并结合晋江市的具体特点,确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减少工程投资。

(2)以前瞻意识,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合理确定供应规模和区域。

(3)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结合,力求做到近期可行、远期合理;规划时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以近期为主,并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4)结合泉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与泉州市燃气总体规划协调统一,结合晋江市燃气利用现状,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路线。

(5)坚持实事求是的办事方针,对各类天然气用户认真调查,在满足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准确落实各阶段天然气用量。

(6)优先满足气化范围内具有气化条件的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的用气,满足在使用天然气后可提高产品质量、节能效果明显、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工业用户,积极发展燃气汽车用户。

(7)积极贯彻国家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方针,促进晋江市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8)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3.4晋江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晋江地处闽东沿海大陆边缘坳陷变质带中部,南北领海,地势由西北向海衡倾斜,地形以台地、平原、丘陵为主,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云山脉向东海沿岸延伸的余脉。西北边境的紫帽山,海拔517m,是本市最高峰,中部有罗裳山、灵源山等,海拔200~300米之间。由中生代火山岩组成,有丰富的石料资源。

市区东北部都是晋江河口,为冲洪积,海积地带,包括池店、陈埭、罗山等乡镇,属泉州平原,这里是河网密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南部广大地区从安海至金井、丰岛,多属侵蚀台地。海拔一般在50m以下,常有削蚀残留花岗岩成条状的低丘和孤丘,地表起伏和缓,多属沙质红壤。市境内无大河流,跨境河流晋江在境内约64km,在本市东北边界注入泉州湾。境内最大的溪流为九十九溪,发源于南安大旗尾山,全长47km,总流域面积354 km2(其中境内137 km2)。其它尚有19条以红土台地为中心,呈放射状向海发育的冲沟溪流,流程缓,坡度陡,汇水面积小,雨时滔滔入海,雨停则娟娟细流,早时继流,而且年轻流受制于千年降雨量,雨量又集中汛期5~9月份,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地区差异很大,地下水贫乏。

3.5晋江市天燃气利用现状

3.5.1福建省气源情况

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包括LNG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三个新建电厂项目(莆田燃气电厂、晋江燃气电厂及厦门燃气电厂)和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五个城市LNG利用工程项目。

福建LNG总体项目以及印尼东固气田作为资源方,年照付不仪合同量为260万吨合同期限为25年。来自东固液化天然气厂的液化天然气同过槽船运至莆田秀屿接收站,再气化后通过输气干支线供应三个燃气电厂和五个城市燃气用户。一期工程接收站年接收260万吨LNG,二期工程设计规模500万吨/年。

随着泉州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实施,天然气已进入晋江市。上游液化天然气经气化、加压后,由长输管线(7.3MPa)自莆田秀屿首站—惠安分站—泉州分输站—晋江分输站进入晋江市。

随着福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应此增建3、4号LNG储罐,作为福建LNG站线项目一期工程变更设计项目。新增3、4号储罐工程已于完工并投入使用。

3.5.2晋江可用气源情况

目前晋江市使用的天然气均由莆田秀屿LNG接收站供给,气源稳定充足且 运输较为方便,因此在此次规划的年限范围内,海上LNG仍将是LNG仍是晋江市天然气的主要供给气源。同时,西气东输三线进入福建,将再次充足晋江的气源。

天然气做为城市天然气气源与其它气源相比具有热值高、投资省、无污染、运行成本低等许多优点。因此采用天然气做为晋江市城市燃气气源是经济合理、可行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管道燃气的供气方式是城市燃气主导发展方向,因此对新建公建及居民小区供气区域,应以天然气为气源,采用管道供气。

3.6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规划

3.6.1输配系统方案

晋江市域天然气输配系统由晋江门站、高压管线、高中压调压站、中压管网等组成。

3.6.2门站规划

门站作为输配系统中的门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接收上游来气,按照输

配系统的要求,将天然气送至城市输配系统,因此门站的设置在输配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6.2.1选址

1)选址原则

(1)门站的选址应结合规划,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2)应与上游管线及分输站相衔接;

(3)站址周边的外部条件较好;

(4)门站应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

2)选址

根据调研,现状晋江门站座落于晋江市区西部磁灶镇内,位于泉厦高速公路与双内路夹角处的三角地带。现状站区用地环境较为理想,总占地面积为22874m2,约合34亩,位置符合选址原则,且现状门站预有LNG应急储配站用地。

3.6.2.2门站功能

晋江门站现已具备过滤计量、调压、配气、气质检测、加臭功能,功能设施比较完善。

目前晋江门站调压后直接进入中压管网的最大小时流量为31500Nm3,调压后以次高压、高压进入管网的最大小时流量为19500Nm3。根据预测,现状门站的供气能力将不能满足晋江市近远期用气量需求。

考虑到门站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供气规模的要求,还要考虑2022年供气量的增加,因此在设备配置上,既要满足近期的供气需求,也要满足远期负荷增大时的供气需要。

3.6.2.3工艺流程

现状门站将上游分输站来的天然气经气质分析、过滤、计量、加臭后分为两路。一路,由高-中压调压器(将压力降至0.2MPa)、计量,然后进入磁灶中压管网;另一路,天然气直接进入4.0MPa高压管道,高压管道负责向晋江罗山清朦高中压调压站供气。

3.6.2.4总图布置

现状晋江门站内已建有工艺调压装置区、生产辅助区、变配电室、控制室、和生产管理用房。

为保证战区安全,应按规范要求站区四周采用不小于2米高的围墙与四邻相隔。站内采取用分区设置,分为生产区(包括天然气储罐及调压计量区)、生产辅助区(综合楼、生产辅助用房、消防水池),各分区间以道路相连,其余空地均为绿化。

站内生产区及生产辅助区内所建设、构造物的布置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和其它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进行设计。

3.7天然气中压输配系统规划

3.7.1规划原则

晋江市供气范围内的中压管网,应遵循以下原则布置:

1)城市燃气供气方案,应结合远期和近期的气源条件、用气规模、用户种类等情况确定,做到远近结合、分期实施。规划的供气系统方案不仅要安全可靠,还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

2)输配管网的管径及设计压力按远期供应规模确定,用近期的用气条件进行校刻,保证同时满足近期、远期的供气要求。

3)为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规则中压主干管道基本成环布置。环网布置的大小,应既能充分保证供气的可靠性,又利于实现区域切断,以便布置换和检修操作。

4)干管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用户,以减少支管长度。

5)在满足供气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穿越主干道、河流、和其他大型障碍物,以减少工程量和投资。

6)管道布置根据城市地下管线和现状统筹考虑,考虑到燃气管道的可实施性,本规划按近期敷设主环、中期环设次环网、远期完善燃气管网的原则,对规划中压管设置了较密的环网。建议有关部门在道路规划过程中,每条路预留燃气管位,就近与用户衔接。

7)燃气管道尽量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中,管线间距应按规范执行,管位定位应注意未来道路拓宽建设的可能性。原则上在东西走向的道路下,中压管敷设在道路的北侧,在南北走向的道路下,中压敷设在道路的西侧。

8)应与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尽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配合、统一设计、统一施工。

四、设计安排

本次设计共计13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时间安排 设计计算内容

本学期第5或6周 开题报告

6→9周 定方案、设计计算部分

第10周 城市管网规划图

第11周 门站工艺图

第12周 管网平差计算图 (中期检查)

第13周 调压站主视、俯视图剖面图

第14周 庭院管网施工图

第15周 管网施工纵断面图

第16周 专题---选作两种大样图

第17周 整理毕业设计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五、主要问题及困难

1、缺少较完整的晋江城市规划图及人口、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资料。

2、针对规划区内的工商业用户发展趋势不能很好把握,没法较准确的规划。

3、缺乏门站及高中压调压站工艺流程设备的具体型号及相关参数数据等。

六、解决办法

1、向晋江新奥燃气公司相关部门征求资料;

2、查询相关规范及晋江相关规划资料,获取所需求的原始资料;

3、参考相关城市燃气管网规划方案;

4、遇到难题与同学一起讨论,或向指导老师请教。

七、参考文献

1、《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泉州市人民政府,7月;

2、《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年4月;

3、《晋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月;

4、《晋江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初步设计修编》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7月;

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征》GB/T13611—2006;

8、《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6;

9、《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

10、《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篇5: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关于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一、环境会计

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年刊登了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刊登了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自此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1990年Rob Gra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是有关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辅之以其他计量单位及属性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二、环境会计假设

(一)资源、能源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越开采就会越少。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生态资源的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二)国家主体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由于生态资源地理属性和发挥其作用的迁移性,使其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三)资源循环利用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从传统工业社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增长模式,通过物质循环流动,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四)价值等多种计量传统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却不能被限制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生态资源状况;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上、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上,却又不能不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三、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难点。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建立在边际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包含劳动结晶的环境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法则,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围绕环境会计中的确认问题,分析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企业环境会计中的资产、负债、成本等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

(一)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环境负债是指由于过去或现在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需要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义务。它是企业承担的各种负债之一,具有企业一般负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可以把环境负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

1.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引发的、经有关机构作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

环境责任导致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很简单的,如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通常是由环境执法部门或司法程序确定。这些环境负债的计量也很简单, 可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相反,有些责任的认定和负债的计量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如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及其导致的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性的环境修复责任,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标准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律性环境修复责任,可以根据企业决策机构或专业咨询机构的测定,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均衡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环保形象、环保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提取的标准和提取比例。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提取的比率和金额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引发这种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如企业承受能力的增强和企业形象的更慎重考虑,企业可能提高提取比例;还有对环境修复费用的重新测定或评估,导致对环境修复责任的判断发生变化;企业环保目标的修正等。

2.非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也称为或有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在过去的企业会计业务中,人们很少关心企业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在切实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来处理环境影响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计提或有损失。

(二)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资产界定

目前在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界与会计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形成了下述三种主要的看法。

(1)从环境会计的定义或其研究对象出发所推论的环境资产。对环境资产的认识,有的学者是在环境会计的定义或其研究对象中予以界定的。由于学者们对环境会计的定义或其研究对象认识不同而导致了其所界定的环境资产也不同。如英国邓迪大学格雷认为,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资产是人造环境资产和自然环境资产。孙兴华等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王冬莲、等人认为,在环境会计中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认为资产,实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耗用制度。可见,其所指的环境资产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资产。

(2)从宏观角度直接定义的环境资产。从宏观角度直接定义环境资产的权威当属1993年联合国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和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给环境资产所下的定义,不过二者对环境资产的定义还是存在差别的。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为,只有那些所有权已经被确立并且已经有效地得到实施的自然产生的资产才有资格作为环境资产。为了符合环境资产的一般定义,自然资产不仅必须要被所有人拥有,而且如果给定技术、科学知识、经济基础、可利用资源以及与核算日期有关的或在不久的将来可预料到的一套通行的相对价格,它还能够为它们的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不满足上述标准的被划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环境资产范围之外,特别是所有权不能被确立的环境资源,包括空气、主要水域和生态系统等,因为这些环境要素非常巨大、无法控制,以至于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所有权。

(3)从微观角度直接界定的环境资产。从微观角度对环境资产直接进行界定也因有关组织机构或学者的认识不同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认为,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对其所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因符合资本化条件而被资本化的部分。

2.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依据

对环境资产的确认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判断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项目是否应当以环境资产的形式计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以什么标准作为基本依据来确认环境资产,是我们研究环境资产确认问题时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确认的一般定义可以成为确认环境资产的基本依据。在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企业一般资产的确认提出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普遍适用的具体确认标准 , 这些标准是我们研究环境资产确认条件的基本理论论据。

一个项目是否应确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符合定义。对于企业发生的成本只有符合这一环境资产的定义才可确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第二,货币计量。而对于企业发生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有关活动或事项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第三,决策相关。只有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关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才能确认为企业环境资产。

第四,可计量性。由于企业环境资产是企业环境成本的资本化,而环境成本往往是企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的。因此,对企业环境资产取得时,其价值可以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这种计量是有据可查的、可验证的,因此其计量结果应当是相当可靠的。否则,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环境资产。综上所述,只有那些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中同时符合环境资产要素的定义、可用货币计量、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和能够可靠的计量等确认标准的项目才有可能被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

3.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法

(1)增加的未来利益法,即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应资本化。这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不过,对于污染预防或清理成本,在被认为是企业生存绝对必要的条件时,即使它不能够创造额外的经济利益,也应予以资本化。

(2)未来利益额外的成本法,即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要它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时,就应该资本化,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三)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成本与传统企业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但仍能根据相关法律或文件进行推定。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体系中,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环境成本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它是确认环境成本的基本条件。如何确定环境成本事项的发生,关键是看此项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并且,此项支出能导致企业或公司的资产业已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第二,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由于环境成本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因此,其金额能不能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则是确认环境成本的重要条件。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有些支出的发生能够确认,并且还可以量化,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支出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但有些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一时不能确切地予以计量,对此我们即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予以合理地估计,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费用,在治理完成之前无法准确计量,只能根据小范围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环境成本的固有特征决定了环境成本确认的复杂性,严格确认环境成本是正确确认环境资产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强化环境成本确认的标准,为环境资产的确认奠定基础。

四、环境会计报告

对于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包括独立式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两种。

(一)环境资产负债表

独立式的环境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为反映环境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而独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借鉴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环境资产负债表左方登记环境资产,右方登记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也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理论依据。

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环境资产是参照传统会计的做法分为环保流动资产和环保非流动资产两部分。

环保流动资产用来核算与企业环境治理相关的货币资金、存货、应收及预付款项环保非流动资产包括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源以及与企业环境治理相关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环境负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为进行环境保护而借入的银行借款,包括短期环保借款和长期环保借款;二是应付的环境支出,可按其内容分别设“应付环保款”、“应付环保职工薪酬”、“应交环保费”、“应交环保税”等科目进行反映。

环境权益包括环境资本、环保基金和未分配利润。

(二)环境利润表设置单独的利润表,可以较好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揭示企业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成效。

环境利润表按照“环境利润=环境收人-环境费用”这一等式,采取单步式结构计算利润。

由于环保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难以计量,故在环境利润表中的环境收入只通过环保交易收入、环保补贴贡献收入、环保节约收入三大项目来反映。其中:环保交易收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交易事项 形成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收人,可分为企业出售废料的收人、排污权交易收入及因提供环保卫生服务获得的收人等。

环保补贴贡献收人是指由于企业获得的政府给予的环保补贴或因取得环保成果 而得到的社会奖金,可分为政府给予企业的支持环保的补助收入和环保贡献奖金收人 .

环保节约收入则是企业在环境治理 中取得的各项节约收入,这一部分收入虽然可能不容易直接计算,但仍然是属于企业在环境治理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理应计入环境收入。

环保节约收入可分为企业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节约额、排污费节约额、节约的污染处理费、节约污染赔偿费,因环保贡献而受政府支持取得的低息借款节约利息额、减免税收节约额等。

环境费用则按其性质和作用分为环境治理费用、环境预防费用、环境负担费用、环境恶性费用四类。

环境治理费用是企业治理已经存在的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支出,可分为企业因治理环境花费的材料费用、绿化、清洁费用、环保设备折旧费以及由于购入环保材料而支付的额外费用。

环境预防费用是企业为防止环境污染支付的预防性支出,环境预防费用可分为环保借款利息、环境机构业务经费、环境部门人员工资及福利、员工环境教育成本、社会环保活动开支等环境负担费用则是企业理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支出,可分为排污费、与环境有关的税金支出、其他环境费用等。

环境恶性费用是由干企业环境治理不力而导致的负面性的开支,可分为环境事故罚款及赔偿、环保案件诉讼费。

(三)会计报表附注

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报表项目中不能反映的非财务信息企业环境会计所采用的具体目标和特定会计政策,如企业环境状况及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简介、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等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包括国家环保政策的可能变动、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环保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等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可分为依据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及标准以及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消耗和污染的环境资源情况所在环境的资源质量情况、企业本期或未来的环保投入情况、治理环境污染或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企业内部环保制度、机构设置,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培训、环保活动等开展情况,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环境会计所研究的末端治理模式的特征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是边污染边治理。它把环境污染看做是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在末端治理范式下,自然资本成为被开发的对象,在生产中处于被动的和受忽视的地位。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地降低,很少被维护,以至于被破坏,这是环境会计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许家林,等。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1)。

[2] 乔引花,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5)。

篇6:基于环境治理会计识别环境本钱会计毕业论文

基于环境治理会计识别环境本钱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本钱的界定与计量存在的差异,从环境治理会计的视角,分析了环境治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界定环境本钱的概念及其种别,由此引进材料活动平衡关系这一思路,并先容了相应的评估方案和处理程序,以改进环境本钱的计量,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关键词】环境本钱;环境治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本钱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 1993; Bouma, ),从而导致环境本钱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题目,也是关系到环境治理实践的重要题目(UN CSD, )。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治理会计(EMA)往思考。

一、环境治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治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本钱,首先需要了解环境治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治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活动、终极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伏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本钱、节约与收进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 评估年度的环境本钱/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本钱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视;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纵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本钱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很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本钱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本钱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治理会计的环境本钱及其分类

环境治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本钱,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本钱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本钱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本钱也应该被纳进企业环境本钱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治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本钱 浪费的人工与资金= 企业环境本钱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本钱之中,使得环境本钱与其它本钱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本钱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由于环境治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治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往发现隐匿的本钱;环境本钱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本钱,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本钱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串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活动本钱的治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本钱,而是在材料活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本钱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本钱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本钱,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本钱(假如是依靠相关本钱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预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本钱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本钱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治理的本钱,包括人力本钱、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本钱(external services for good housekeeping)。假如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 “environmental” shar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 share of operational plants) 。第二部分的本钱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本钱,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本钱。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本钱,确定了环境治理体系的相关本钱。(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活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进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治理的条件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本钱(production costs of non-product 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本钱用度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本钱计算和活动本钱的计量,将能更加正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活动,并且分配给本钱中心或者本钱的负担者。当然,需要留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进其他分类中的本钱。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本钱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本钱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本钱,成为材料活动本钱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留意的是,环境治理会计的环境本钱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本钱。环境治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治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用度,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本钱,或是与供给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本钱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本钱。从会计职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本钱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固然这些本钱的效应或许早晚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本钱计算基础。

环境本钱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本钱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本钱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本钱是环境本钱治理从上至下方法(TopCdown 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轻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本钱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本钱,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本钱评估的材料活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本钱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保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进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活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活动平衡(material flow 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进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活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活动平衡表进行投进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活动,成为进步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目与本钱的基础。材料活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进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目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治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目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进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进步材料治理的效率。

进行材料活动平衡分析的出发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分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进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本钱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很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表露。所有材料的活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目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进步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进、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进产出活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目、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治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本钱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进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进产出活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治理、本钱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活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活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纵工作的出发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本钱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本钱评估、编制材料活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活动的投进产出,深进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进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具体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本钱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本钱中心操纵,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目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活动分解到本钱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进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本钱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本钱计算和价值活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题目:1) 哪个本钱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 材料投进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 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本钱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 有多少本钱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治理用度这样一类本钱中的数目。

该层次的材料活动分析由技术职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本钱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分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经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上风,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纵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很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表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由于污染的罚款、环境治理系统职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本钱,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本钱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活动平衡的视角进行表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串企业的材料活动是同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靠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本钱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治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本钱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活动平衡的思路,引进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 环境本钱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 当代经济治理., 27(5) : 74-79.

[2] Jasch 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1.

[3] 肖序, 毛洪涛. 对企业环境本钱应用的一些探讨[J]. 会计研究. , (6) : 55-59.

[4] 周舜年. 对企业环境本钱应用的探讨[J]. 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9) : 70 -71.

[5] 张瑾. 对环境会计本钱与收益的探讨[J]. 贸易会计. 2006, (6) : 57-58.

[6] 肖序,李娜. 论企业环境本钱的核算与治理[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2) : 58-60.

[7] 张嘉惠. 对企业环境本钱核算的题目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 19(7) : 275-276.

篇7:企业环境本钱会计处理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企业环境本钱会计处理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中,环境资源付出了相当高的本钱代价,是环境资源的减少增加了物质本钱,环境的代价也由此转移进了国民经济。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仅用一个GDP指标,不考虑环境方面所付出的本钱,即不将由此造成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的需投巨资解决的本钱核算在内,GDP将不完全是社会实际财富。由于,在物质资本增加的同时,环境资本正不断减少。发展下往,总体资本就可能是零甚至是负值,社会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三者间寻求发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夸大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夸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特别夸大各种活动的生态公道性,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活动,摒弃对资源、环境不利的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在发展题目上将人类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引向健康轨道。

一、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社会本钱理论是构建环境本钱会计的理论依据。社会本钱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等外部影响给社会增加的负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根源在于企业未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而产生的相应本钱。环境经济计量就是按市场价格把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进行内部化,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把经济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用度效应分析,计算由于环境损耗所带来的社会本钱,并将其内部化为企业的生产本钱。会计属于经济计量范畴,是计量与报告企业外部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本钱理论是推动环境本钱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环境本钱计量的基本原则

本钱的计量,关键是要遵循配比原则,即企业的本钱和取得的收益应相互配合。运用配比原则,就是要判定本钱与收益的公道关系。本期的本钱只能与本期的收益相配合,假如收益要等到未来才能实现,相应的用度就必须递延分配于未来的收益期间。环境本钱的计量也应遵循同一原则。

按本钱收益的匹配原则,当期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本钱应在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涉及几个期间的环境污染治理本钱,应进行资产化,在有效期间内提取折旧或进行摊销。预计未来支付的环境本钱,应依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金额的公道预计进行评估,作为或有环境损失处理,或者作为环境负债处理。而对当期以前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本钱确当期发生额,则应对过往年度的损益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环境本钱计量的具体内容

1.自然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量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1)资源消耗本钱。核算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本钱。

(2)自然资源逾额消耗。主要指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可按历史本钱计价。

(3)环境污染损失。如农田、江湖污染、自然景观污染等造成的损失,其损失可根据污染后,按恢复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本钱估价,若有赔偿费及环保部分罚款时,可按历史本钱直接计价。

(4)环境机会本钱。核算资源闲置本钱,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用度、科研用度等。

2.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

四、企业环境本钱的会计处理

为了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当设置一个“环境本钱”会计科目,并按环境耗减本钱和恶化本钱(损失本钱)、环境恢复本钱和再生本钱、环境保护本钱、环境替换本钱和机会本钱设置其明细科目,以充分反映企业环境本钱的发生、分配、结转,以便于企业进行治理控制,使信息使用者更为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环境形象。“环境本钱”科目属于损益类会计科目,其借方登记当期企业发生的环境本钱的支出以及分配计进本期的环境本钱。平时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本期实际的环境本钱,期末,该科目借方累计数额全部从其贷方转进“本年利润”会计科目的借方,结转后没有余额。

其账务处理为:

1.本期发生的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在发生时借记“环境本钱”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相关科目。

2.本期发生的与本期不相关的环境支出

⑴预提待付:假如企业一旦存在某种污染并且已经对四周其他有关方造成危害,将来可能发生赔偿和治理义务时,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案例或者律师的意见公道预提环境用度。具体来说,其和一般传统会计的预提用度会计处理方式一样,当企业出现预提环境本钱时,借记“环境本钱”科目,贷记“预提用度”科目,待实际付款或者结清时借记“预提用度”,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⑵预支待摊:企业的某种污染在未发生前,政府环保机关要求企业进行预防性的自行治理,或企业出资由政府集中治理或者联合有关方面共同治理,通常先根据政府环保机关或其他有关部分拟定的治理预算方案来支付治理费。假如待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发生时借记“待摊用度―环境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摊销时借记“环境本钱”科目,贷记“待摊用度―环境支出”。假如摊销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时,只需要将“待摊用度―环境支出”科目换成“长期待摊用度”科目,账务处理方法和上述相同。

篇8: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精选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一、环境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新特点

环境成本会计又被称作是绿色会计或者环保会计,它是在当前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在对企业的监督反应中以及成本计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问题。同传统会计一样,环境成本会计也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它的理论体系却比传统会计更加完善。因为环境成本会计将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主体的外部因素引入到了会计核算当中,这样就使环境成本会计既能考核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反映出外部环境对企业起到的作用。所以环境成本会计不但可以胜任传统会计的所有工作,而且还能够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所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计量与报告,最终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

总之,环境成本会计的产生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综合价值管理,最终达到在保证环境日益好转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既然环境成本会计这么优于传统会计,那为什么环境成本会计的普及与发展会如此举步维艰呢?

二、我国环境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成本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一直积极不断地推进相关的立法程序,并且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不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并且有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方面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新兴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系统没有像传统会计理论那样具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这就更给了那些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

2. 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没有建立完全。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传统会计理论,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仅仅是把会计对象局限地看作为与企业资金运作有关的经济事项。这种理论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发展了。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化尖锐问题的今天,我们需要把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归入到了企业核算的范围内。传统会计仅设置了极少的反映环境价值的科目,如“排污费用”和“绿化费用”等。这样就不可能如实地体现出环境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应该令环境成本会计对象在会计六大要素方面都得到体现。前面谈到环境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这就导致了企业想方设法地增加收入和精打细算地减少费用和支出。而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则是把企业和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来说,它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想方设法努力地做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要兼顾到社会和环境的效益,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不是在损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不把资源环境的价值渗透到会计理论体系中,那么企业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永远体会不到环境的重要性。

3. 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存在着各种不足。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而企业作为目前公认的环境最大的污染者,对其环境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完全披露则成为人们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环保成果的重要根据。因此,设计有效且实用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为环境绩效的各种需要人群提供更能满足其需求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是不断促进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手段,同时对于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截止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会计环境绩效信息公布报告的屈指可数。而且即使是公布了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由于大部分企业报告质量存在着不达标的情况,不是公布的会计环境资料不全面,就是披露的方式不合乎规范。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企业辛辛苦苦公布的这些会计环境信息根本不可能被信息使用者有效地利用,起不到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环境绩效的需求热情,与此同时也会削弱企业提供环境绩效信息报告的积极性。最后便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产生这种趋势也正是由于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完善的原因。

4. 企业负责人环境责任观念的淡漠和政府社会监督的缺失。有些企业负责人的环境责任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有一部分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对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这种只注重个人、不考虑大局的思想观念不但决定了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是披露了一些,也没有相关标准去衡量其提供的信息质量好坏,这就使得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

政府和社会对环境绩效极差的企业惩处的力度仅停留在罚款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打击这种只注重个体利益,不关心大众民生的经营模式。而简单的罚款,无疑更加刺激了某些企业在交完罚款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掠夺资源、变本加厉地生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完善我国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的措施

1. 国家举措。国家应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准则和制度,不断完善环境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做到一切行为有法可依,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成本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揭示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以使企业真正能受到环境成本会计的约束和法律的制约。同时,对于那些环境成本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浪费资源、破坏生态、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加大处罚金额和执法力度,而对那些经国家确定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影响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行为。

2. 借鉴先进的外国模式。我国应借鉴和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方案,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中国同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相比本来就已经处于落后的窘境,要是还采用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模式,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这样不但会使我国的环境成本会计改革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而且更使得我国同欧美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幸运的是外国并不缺少这种从传统会计向环境成本会计转型的成功案例,我们就要积极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准则,使环境成本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经济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3. 建立信息披露标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反映与揭示企业的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履行情况。所以我国要想发展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促使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彻底的披露,以此来提高中国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具体措施有如下两点:一是明确指出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都有哪些。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中长期目标等。这样不但利于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量化管理,同时也方便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监督。

4.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和各界监督。首先从长远来看,提高环境绩效,完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佳的选择。要想让企业做到这点,就要加强企业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对环境成本会计有足够的重视,增强企业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这样企业才会积极自觉地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积极实施环境成本会计,进而主动全面地进行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其次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监督,把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通过年终审计的必须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审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成本会计不仅要为每个企业的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能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更能兼顾到社会大众的利益。国家和社会各部门应根据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按其环境绩效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结论

虽然现在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困难就不去研究它。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研究它,才能找到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目前,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上,世界各国几乎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如果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研究上多投入精力,取得先进的成果的话,那么在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中,中国就能拔得头筹,进而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我们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未来,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引入和发展完善环境成本会计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篇9: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

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

实现电算化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我国企业电算化一直停留在“事后结算”的低水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各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结构不公道:低级职员过剩,中高级人才短缺。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的新形势,财政部提出了电算化中级人才培训目标。它的定位不同于从事应用的低级职员,而是能够从事电算化系统的规划设计、治理维护工作的,集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规划治理知识于一身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提出

国内流行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版软件,如用友UFERP、金蝶K/3 ERP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发、运行于Windows NT 4.0 Server中文版(以下简称Win-NU)平台上C/S模式的网络环境中。因此,作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治理员,应具有一定的跨专业的知识水平、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必须把握下列两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治理。包括网络基础知识、WinNT高级治理技术、网络调试与数据维护技术等等。

●会计电算化系统规划与治理。包括电算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知识和高级治理技术。

在以往的低级培训中,只要具备单机操纵的实验环境就几乎可以完成操纵员应把握的所有教学功能。操纵员可以不必理会自己是在单机上还是在网络环境中,只要在程序组或桌面上启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进行所有日常的工作。

但是,中级培训所需实验环境的设计难度远大于低级培训。主要表现在中级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冲突:

1、培训规模与域控制器数目之间

在通常规模的培训过程中,由于域控制器(即网络服务器)数目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实验的可操纵性极差,学员因无法亲身体会治理员的工作经历而只会“纸上谈兵”。而在中级培训的有关服务器治理和控制的实验所占比重和操纵难度又极高,不是用空洞的知识能够弥补或替换得了的。即使在单个域环境中增加服务器数目,也不可能让所有学员模拟域控制器的治理和控制功能。

2、教学内容与总课时数之间

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训,企图在规定课时内保证“既要使讲授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适当,又要让学员的实践操纵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原始的黑板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型系统的教学要求。

3、可操纵性与可重复性之间

假设已经具备了让所有学员进行实践操纵的网络环境,但是经过每个培训班学员进行的安装、设置、更改、删除,甚至是分区、格式化等实践操纵之后,系统将会面目全非。假如没有特殊的手段,很难恢复到初始设置的环境并重复进行教学活动。

很显然,在单域模式的网络环境无法满足高效、可重复操纵的教学与实验要求。因此,要想达到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有关网络实验室的概念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设计出“利用Windows Server中文版域树模式,实现了在多个域中可并行模拟多企业电算化网络功能,并具备智能化恢复能力的、高效直观的ERP教学与实验环境”的思路。

二、多域模式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思路

从事WinNT网络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域模式环境至少包含主域控制器(PDC)、备份域控制器(BDC)和用户工作站各一台。而且限定任何一个域中有且只有一个PDC。但是实验网络要求同时模拟PDC. BDC和用户工作站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用户应分为内置的Administrator、Guest(‘-S’组成员)以及由系统治理员创建的一般用户三种。其中,Guest和一般用户只能从工作站登录到所在域中,不能通过域控制器完成系统各项治理、维护、数据备份等操纵,只有系统治理员才具有以上所有或部分权力。这些规则似乎成为建立实验网络环境的障碍。

幸运的是,WinNT提供了在同一个网络上建立多个域的机制。而且通过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实现跨越域的范围进行网络治理的功能。不仅如此,WinNT支持的多主分区上多重引导功能,使得它能够很好地与Windows98中文版(以下简称Win98)或Windows 2000 Server中文版(以下简称 Win2000)等系统并存于一台计算机中。另外,Win2000的“域树”和“活动目录”治理机制,为用户实现大型或超大型网络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将实验环境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目标分开设计了。

1、建立多个域并存的环境

将实验网络的学员计算机规划为若干个实验单元――域,每个域是由PDC、BDC和用户工作站组成的计算机最小集合。在规划域的时候,应区分PDC和BDC的WinNT安装选项,并向作为用户工作站的计算机上安装Win98。

2、设计多重引导功能

作为教学实验环境,设计时除了具备中级培训的多域模式实验功能以外,还应当具备高效的教学功能。所以,将部分学员计算机硬盘规划为两个主分区,并可以设计成在两个主分区分别启动WinNT和Win98的多重引导模式。结合“多个域并存”的目标,每个域中作为PDC和BDC的计算机应具备多重引导功能。

3、利用域树实现多域的治理

在本系统中,我们利用Win2000提供的治理域的新模式――“域树”和“活动目录”,来达到简化治理的目的。同时,它也可以充当Win2000的教学和实验平台。为此,在网络实验环境中将一台高档PC机设计成Win2000和WinNT的多重引导平台。

4、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功能

事实说明,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进步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无法替换的作用。为了满足本教学环境的实时性、交互性、可操纵性等众多需求,同时也考虑到实验室的总体本钱,可以采用软件版多媒体教学系统作为辅助教学系统。

5、初始环境的智能恢复能力

要解决可操纵性和可重复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既要满足每个学员实验过程的系统化和完整程度,同时又要维持硬盘上系统的初始状态以便保证每一期教学的正常进行。多年的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告诉我们,设计一套硬盘智能还原系统是最为可行的方法。

三、实现

下面以设计一个具有32台机的教学实验为例,探讨具体实现的方法和步骤。

1、拓扑结构

考虑到高效性、稳定性、通用性,以及可扩充性、可维护性等因素,本教学实验网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之上的快速交换式以太网。

2、基本组成

●硬件平台。考虑到教学实验功能和本钱,配置如下:

域树控制器1台:(控制机),采用PⅢ933/256MB/40GB*2IDE/40X CD商用PC机。

主域控制器1台:(教师机),采用PⅢ700/256MB/40GB*2IDE/40X CD的多媒体PC机。

域控制器20台:(学生机),采用CL600/128MB/20GB IDE/集成声卡/耳麦的PC机。

用户工作站10台:(学生机),采用CL566/128MB/10GB IDE/集成声卡/耳麦的PC机。

网卡32块:采用国产10/100M自适应以太网卡,要求具备RJ-45口;

交换机2台:采用国产24口10/100M自适应交换机。

网络布线:采用AMP超五类UTP双绞线。

注:实验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分别充当括弧内标注的角色。

●网络平台:域树控制器、域控制器、用户工作站实验平台分别采用Windows系列的2000 Server、NT Server、98中文版操纵系统。

●ERP实验平台:采用用友UFERP―M8.1网络教学版。

●数据高级平台:采用 Excel 97中文专业版。

3、建立步骤

在硬件连接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设计思路分步实施了。

第一步 规划硬盘

域树控制器:将第一个硬盘规划为2个主分区和1个扩展分区。建议所有主分区采用NTFS格式化,扩展分区采用FAT32格式化。然后以多重引导模式在第一个主分区引导Win2000,第二个主分区引导WinNT。将第二个硬盘规划为第一个硬盘的镜像盘或与第一个硬盘组成具有校验功能的RAID 5带区集,模拟磁盘阵列的应用。

域控制器:把所有域控制器(PDC、BDC)的硬盘规划为2个主分区和1个扩展分区。第一个主分区采用NTFS格式化,第二个主分区与扩展分区都采用FAT32格式化。然后安装为多重引导模式,第一个主分区引导WinNT,第二个主分区引导Win98。

用户工作站:根据硬盘容量可以规划为1个主分区和1个扩展分区。在主分区引导Win98并采用FAT32格式化。

第二步 设置与连接网络

当把本地操纵系统安装完毕之后,就可以按照教学与实验功能分离设计的原则设置网络并可以建立连接了: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作为控制机、教师机和学生机的计算机分别启动WinNT、WinNT/98和Win98。其中,教师机可以模拟PDC、BDC和用户工作站。当教师机模拟PDC时,可以将作为控制机的原PDC降级为BDC或启动Win2000充当域树控制器。

在实验开始之前,将各种实验环境下每个预设实验单元中作为PDC、BDC和用户工作站的计算机划分出来,并分别设置其网络属性值。例如,在编号分别为A11、A12、A13的计算机组成的实验单元A1中,设置A11为PDC、A12为BDC、A13为用户工作站。然后由该单元内的学员登录到所在域中相互协作。

在各个模拟环境中,根据规划为每个域建立域用户、组的标准模板;创建共享资源并对其设置访问权限。同时可以建立域之间的信任关系,模拟多域网络中授权用户在信任域与委托域之间进行的跨越域的操纵。

第三步 安装教学版UFERP

教学版UFERP的安装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方面。留意在不同的教学、实验模式下,同一台计算机所充当的角色不同,所以在安装时应分别予以搭配。例如,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任一台学生机都应设置为客户端。但在实验环境的多域模式中,其中的有些计算机却充当域控制器,所以应设置其为服务器端。

第四步 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

授课主要是在单域模式下完成的,而单域模式下的软件版多媒体教学系统安装简单、调试方便。只要将具备声卡和耳麦的控制机、教师机和学生机分别安装并分配计算机名称即可完成。由于教师机需要演示PDC.BDC和用户工作站的各种功能,所以应分别予以安装和设置。

第五步 设置硬盘还原系统

硬盘还原系统是近年来学校计算机教学实验环境中常用的辅助设备。比较流行的PCI总线的第三代智能还原卡,不仅能够根据教学特点设置硬盘上的基本系统,而且为实验室治理员快速克隆硬盘、防治病毒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了保持系统初始环境的安全性、完整性,同时又要满足教学、实验的'可操纵性,在每次教学实验开始之前,硬盘还原系统应预先初始化并设置为“手工还原”或“不还原”状态。对于CMOS信息,可以根据实验内容涉及的程度来决定是否每次开机时还原就可以了。

第六步 建立与应用域树

在多个域上利用TCP/IP协议地址规划并建立“域树”。然后对域的帐号目录数据库进行同一调度,从而可以模拟企业Intranet/Extranet中治理、维护各个域帐号的“目录树”结构。

到此为止,我们得到了如附图1所示的教学实验网络环境的组成示意图。

4、综合应用

●教学功能应用

在单域模式下,作为控制机、教师机的计算机根据教学方案启动不同的系统,并可充当PDC、BDC或用户工作站等不同的组合,完成不同的教学功能。而学员通过启动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学生机,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即可。常用的几种组合方案见表1。

●实验功能应用

在多域模式的每个实验单元中,学员分别启动PDC、BDC和用户工作站,并以其内置治理组的成员身份登录进行域的治理和维护等工作。学员也可以完全不必在乎现有的实验环境,自行组合并进行网络的调试、设置,甚至可以从事域的重新规划和创建、磁盘的分区、格式化、安装网络操纵系统等基础性的设置工作。

●初始化功能应用

不管教学与实验环境每次受到人为改变、病毒破坏的程度如何,甚至即使出现了整个系统瘫痪等严重局面也不必担心。只要实验室治理员利用硬盘还原系统将每台计算机硬盘数据、CMOS参数等还原到初始设置的状态即可万事大吉了。

四、结束语

本教学与实验环境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电算化中级培训所面临的很多困难。但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时可能还会碰到一些新。需要提醒读者留意的是:

1、在多重引导中,Win2000的NTFS5与WinNT的NTFS4之间的匹配性存在一些限制。只有在WinNT上安装Service Pack4或以上版本补丁程序之后才能识别NTFS5。

2、在网络布线和连接时,建议尽量使同一个实验单元中的各个计算机连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这样可以减少桥接次数,保证数据帧的高传输。

3、有条件的可以模拟诸如磁带机、移动存储设备或光盘刻录机等设备的数据备份,以及进行RAS的慢速连接等实验。

4、建议使用正版或教学版软件,固然这会增加实验室的本钱。

最后,希看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假如读者有更好的设计思路,看不吝赐教。

篇10: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环境艺术设计工程)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

社会的发展带动当代审美价值的变化,从而促使环境艺术地域性的觉醒。

审美价值作为形而上的意识范畴,其发展变化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代审美价值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开放的特性。近三十年来,在人们迷乱于物质世界的纸醉金迷的时候,开放的特性使原本就迷失了精神信仰的人们更失去了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与人们关系无比密切的生活、学习、居住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利诱下,各具特色的地域性特征日渐稀少,具有历史感和精神根基作用的居住空间与装饰符号,被所谓国际主义的几何线块或者生硬的欧陆风格取代,导致人们生活环境的冷漠与乏味,几乎泯灭了人们的心理愿望和审美追求。

好在审美价值的发展总是具有轮回的特性。物质的相对富足让人们有时间回头审视精神家园的荒芜。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开始更加寻求个性化与多样性,新形式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人们特别是都市人群具备了更强烈的吸引力。

二、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特征孕育人文精神的独特性。

四川,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千百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做工考究。特别是川南民居,空间虚实相生,装饰风格独特,简洁雅致,柔美婉约,是当代人居环境内外空间设计与装饰设计可资借鉴的宝库。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强大的物质潮流,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设计思想,给中国的人居环境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破坏。我们从物质形式上去追赶世界的步伐,但是在文化与传承方面并无创新。

人居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延续性的、开放的系统,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只有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艺术设计道路来,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室内外空间设计与传统装饰符号的综合研究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视野,从空间形态组合形式到心理空间营造,从材料质感到构造技术研究,从装饰符号研究再到色彩、艺术形式与风格研究,其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促进设计创新的动力。

本文以传统空间形态组合方式和装饰符号的意义及运用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范围主要在于探索、利用现代人所理解的传统空间形态组合形式以及装饰符号,来营造现代人心目中的传统感觉的人居环境,而不是仿古,生拉活扯地把人拽回到过去的时代。

三、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尝试以空间设计和装饰符号的结合点入手,以艺术设计学研究为指导,来探讨传统感觉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交叉、设计应用等领域的问题。并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讲述,追溯传统人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应用的渊源与发展历程,以启示现代设计。

预期目标:

1、通过对川南传统民居空间组合形式、哲学思想、设计原则、设计程序的研究,总结出指导性的传统人居空间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通过对传统装饰符号的研究,追溯其含义、制作构造、材料质感、色彩、形式法则等的一般规律,吸取其精华以给予现代人居环境艺术设计以启示。

3、运用以上两个目标的研究成果指导现代人居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应用及其成果研究,并对其涉及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梳理,以形成一个空间组合形式与装饰符号有机结合的设计应用体系。

四、基本思路和主要问题:

从艺术设计学角度的探讨――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设计方法论的高度把握传统民居空间设计的一般规律。空间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只有把握住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设计方法论才能在川南民居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研究中理清思路。

从对传统民居设计研究的意义与其当代审美价值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传统民居室内外空间设计和装饰符号综合研究体现出的优势,说明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期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可以结合时代特点,继往开来将其运用到现代人居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角度探讨――通过对川南民居给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启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应用范围、表现形式、设计原则、设计成果等一系列课题内部结构的研究,探讨川南传统民居内外空间设计及装饰符号的当代审美价值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

篇11:浅析环境税的立法策略和立法原则毕业论文

伴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的日趋凸现,以及席卷全球的财政改革潮流,环境税制度在国际、区域、国家等多个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税制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理论上它具有将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功效,环境税静态上有助于激励环境保护行为,动态上有助于激励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所以,环境税制度相对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措施而言,能够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被人们视为最有效率的环境规制方法。

但是,与环境税制度理论上的高效率不同,环境税制度的实践却不尽人意。首先,实践中环境税制度功能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环境税理论,有些环境税制度只有“环境税”之名而无“环境税”之实;其次,实践中的环境税制度结构均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即环境税制度和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方法混合适用于环境规制之中;第三,实践中的环境税制度均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环境税的理论类型,即实践中鲜有环境税制度以庇古税的形式出现。环境税制度之所以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背离主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较为有限,加之现有的环境检测技术所限,所以环境政策制定者无法制定出准确的环境税税率,这就导致环境税制度遭到人们的质疑;其次,从政策角度来看,政府设立新的税目通常都会遭遇阻力,这是因为任何税收种类某种程度上看都是对私人财产的变相“剥夺”,环境税制度也不能例外,所以环境税提议由于政策因素而搁置的实例并不少见。

在各国制定环境税的过程中,分配正义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通常对一国环境税立法的影响最大。从分配正义角度来看,环境税制度具有累退性特征,它通常会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结果无疑违背的量能课税原则,从而使得环境税丧失合法性基础。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征收新的环境税会对依赖能源的工业部门施加沉重的负担,从而导致这些工业部门在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这样的结果因有违税收中性原则之嫌而丧失合法性基础。尽管按照双重红利理论,环境税不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改善环境品质,而且可以通过重组经济结构的方式改善社会福利,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双重红利理论提出了质疑。从各国应对这些问题的立场来看,成功制定环境税制度的国家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分配正义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针对环境税导致的分配正义问题。有些国家采取财政转移制度,有些国家采取环境税税收免除制度,其中财政转移制度的效果更佳。针对产业竞争力问题。几乎所有实施环境税制度的国家都针对环境税的承担主体实施一定的税收免除制度。可见,环境税的立法并非如理论预想中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了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为了有效平衡各种主体的利益,环境税的立法应该遵循一定的策略和原则,比如通过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将环境税的反对者变成环境税的支持者。

一、环境税的立法策略

任何重大的财政改革都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赢家和输家,即便改革整体上改善了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力。输家的极力抵制也会成为改革的障碍。环境税改革中的潜在输家主要是高度污染或资源密集型公司和企业,潜在的赢家主要是高科技、高增税行业(比如金融、信息和生物工程等行业)和环境与能源服务行业。但是,不仅输者反对环境税的制定,潜在的赢者也不会支持环境税的制定。现有的环境税研究更多地强调潜在的输者,而潜在的赢者常常受到忽视。为了使得环境税制度在政治上获得公众的支持,除非听到潜在的赢者的支持声音,否则短期内很难抵制潜在的输者的反对。除了让潜在的赢者成为环境税的支持者之外,环境税立法也应该争取让环境税的反对者成为环境税的支持者。

在环境税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环境税立法给潜在的输者所带来的转型成本,那么这样的立法便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因为尽管环境税和与之相伴的财政改革可以节省经济转型的宏观成本,但是环境税制度可能会使有些潜在的输者从长远来看可能一直是输者,比如能源密集型企业会因环境税制度的引入承担更多的`财政负担,那些认为转型成本问题会随着时间变化自动消失的想法难免过于简单。因此,给那些潜在的输者必要的补偿措施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环境税制度会受到这些主体的坚决抵制。

税收的累退性或不公平性往往成为人们反对财政改革的主要理由。虽然每种税收类型都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但是环境税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更加明显,比如能源税的课征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对能源这一生活必需品的。正是由于环境税所具有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环境税立法常常存在政策上的分歧。所以除非在环境税立法时考虑这些社会因素,否则环境税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解决环境税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一是采取财政收入转移,二是改革整个税制。从税收管理便利角度来看,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分配收入的财政转移制度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相对于解决环境税累退性问题的财政收入转移制度,财政改革是解决环境税累退性的更有效方式。因为,财政改革不仅能够帮助低收入群体,而且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虽然说环境税具有前述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但是环境税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并非只有负面效应,环境税制度的采用通常会给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多的环境收益。从环境污染负面影响的社会布局来看,低收入群体因环境污染问题承担了更多的健康和经济损害。所以为了使得环境税能够获得低收入群体的支持,政府制定环境税时应该向低收入群体传递该制度会给低收入群体带来环境收益的信息。不仅低收入群体反对环境税的制定,高收入群体对环境税也并非持欢迎态度。比如在美国,虽然税法出现了环境保护的倾向,有学者甚至认为环境税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且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美国国会一直反对针对能源征收较高的环境税。…由于美国人已习惯于他们有权获得便宜的石油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这种观念,所以任何打算限制这一权利的努力都会受到坚决的抵制,能源生产和消费产业通过熟练地使用各种政治手法发泄公众抵制环境税的热情。所以,从获得公众支持环境税立法的角度来看,政府不仅需要向公众证明环境税能够为环境保护带来好处,而且需要证明除此之外的方法成本更大,只有环境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政府制定环境税制度时除了需要运用前述策略以应对环境税的分配争议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之外,还需要保障环境税的收入流向符合社会现实。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环境税有两个设计要点,即税收征收方式的制度以及税收收入使用的制度设计。”根据问卷显示,“多数人希望环境税的税 收收入能够用于环境保护。所以为了获得公众对环境税立法的大力支持,一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应该确保将环境税收人分配给那些制定环境政策的机构。”因为在普通人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视为是一种‘公共产品’,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受益者是普遍的,因此就可以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对所有从环境保护中受益的主体进行征税。征收的收入由政府用于改善环境质量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虽然有学者将环境税的专款专用制度视为是一种恐怖的表现,但是,“环境税专款专用可以被政府用来向相关的产业界和每一纳税人展示政府意欲改善环境而不是仅仅增加国家金库。”

总之,要想使得环境税具有合法性基础并取得成功,环境税的制定者应该采取上述立法策略以抵消来自各种利益主体对环境税立法的反对;也许通过这样的立法策略,环境税的制定者可以将环境税的反对者变成环境税的支持者。

二、环境税的立法原则

(一)关联原则

从环境税实现保护环境目的的角度来看,环境税的立法必须符合关联原则,即环境税必须与作为征税对象的污染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据关联原则,环境税税基的选择便非常重要,当环境税的税基与环境污染的关联关系不够紧密时,那么环境税制度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反而可能会对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产生不必要且成本高昂的扭曲。比如从污染有效控制的角度来看,污染税应该直接针对污染物的排放征收,而不应该针对产品的原材料征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环境税的课征对象应该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但是,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想准确确定环境税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非易事,因为当前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能够完全确定环境损害具体数额的程度。当环境污染和环境税之间的关联度不够高时,应该综合使用命令控制型规制措施和环境税制度,只有这种综合性政策设计才能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从关联原则来看,环境税的税基选择以直接针对污染物的排放征收环境税为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环境检测技术的现实制约,环境税的税基有时可以针对产品生产原料征收环境税来替代。

(二)缓解原则

为了防止环境税制度对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环境税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缓解。为了缓解环境税的负面影响,政策制定者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实施环境税的时间表,这等于政策制定者提前告知企业政府将要实施环境税制度,企业为了保持其产品的竞争力必然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比如企业可能会采用新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改变原有的生产原料或生产方法,这样的措施能够在不损害产业竞争力的情况下保证环境税的有效性。二是环境税的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逐步实施的方法,以避免产业主体面对忽然出台的环境税制度,这样可以保证产业部门有机会制定符合自己生产条件的策略。三是环境税政策的制定者可以针对产业主体实施具体的缓解措施,比如政府可以对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制度。或者对所有企业实施出口退还环境税的制度。四是实施边境税调整制度,这样可以使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处于同等的竞技平台。五是针对不同的产业实施不同的环境税税率,对那些面临国际竞争挑战更多的产业实施较低的环境税税率。六是实施统一的环境税税率,但是对受环境税影响较大的产业部门实施环境税返还制度。

(三)补偿原则

由于环境税制度对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具有明显的累退性特征,所以环境税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考虑如何削减环境税制度对这一群体和家庭所带来的分配不公。为了纠正环境税导致的分配不公,环境税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实施财政补偿措施。政府对此可实施以下补偿措施:一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规定较低的环境税税率,或者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实施环境税免除制度;二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可以实施一般性的财政补贴,比如政府可以根据低收入群体和家庭的平均税负予以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制度,从而保证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对生活必须品的需要;三是政府进行综合性的税制改革,通过削减扭曲性税种来保证低收入群体和家庭的社会福利不会降低。虽然这些补偿制度不仅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减少了激励因素从而违背了环境税制度引入的初衷,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也许政府制定环境税制度之时只有采取这些补偿制度,环境税制度才有可能被公众所接受。

(四)专款专用原则

虽然说将环境税专款专用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当环境税收入仅仅用来改善环境时其收入的使用处于低效状态。因为,当环境税制度实施专款专用制度时,环境税的税率是基于环境保护开支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实际的和预期的环境损害来设定,这不仅会导致财政收入的分配无效,而且会导致政府的财政开支低于最优状态。同时,一旦政府管理人员和公众习惯于环境税的专款专用制度,那么政府要想取消专款专用制度便存在诸多障碍。因此,环境税收人最好不要采用专款专用的方式,政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综合决策需要将环境税收入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之外的各种公共财政开支。一些没有环境税的专款专用制度,立法者在决定如何使用环境税收人时会更加灵活。但是,从政治视角来看,只有对环境税制度实施专款专用制度,环境税制度或许才更具有可行性。

篇12:对企业环境本钱应用的一些探讨毕业论文

对企业环境本钱应用的一些探讨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对环境本钱的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包括企业环境本钱应用的现实背景、企业环境本钱的核算、企业环境本钱的应用实例等方面。文章回纳了国内外一些企业应用的案例,采用了较多的图表,探讨了环境本钱的定义、分类、计量、报告等,并就环境本钱在企业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与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结合起来应用,作了初步的探索。

近年来,环境保护题目引起了全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的物质能源消耗,建立并实施环境本钱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治理体系标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本钱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使得企业建立环境本钱制度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本文结合当今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环境本钱应用情况,通过对国内一些企业的调查,着重从实践的角度对我国建立环境本钱核算制度、环境本钱在企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企业环境本钱的核算题目

关于环境本钱的定义,联合国国际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态度公告》中曾经提出,“环境本钱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治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本钱,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本钱。”[1]。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用度和预防措施开支列进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本钱的目标是治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

关于环境本钱的确认,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用度。当前,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用度。二是在国家实施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本钱用度。例如:有些国家实施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均属于国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而发生的企业用度。此外,也有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交易行为而发生的环境本钱用度,如美国实行的“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买卖排污权,从而发生环境本钱用度或环境保护收益。

环境本钱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企业产生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采用环境资源输进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平衡来进行环境本钱的分类核算,以谋求环境本钱降低与环境负荷减少的协调。另一类则是从环境本钱效果现出发,在环境会计报告中按用度产生效果的作用大小来进行环境本钱的分类核算,并且区别不同阶段、直接与间接列示不同项目的环境本钱用度。对于前一种,其各类环境本钱项目之间联系可如下图所示[2]:

图1:以环境资源流转平衡为基础的环境本钱分类(略,参看《会计研究》第6期第56页)

图1中的环境负荷是指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而给环境带来的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之和。企业通过环境本钱核算所反映出来的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将极大地影响环境负荷的大小。图1的结构不仅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可划分四种类型的环境本钱,它们分别是:

1、事后的环境保全本钱:即企业生产完工后对废弃物的处理本钱,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挑选装置、排水过滤处理设施等的建造、营运、治理的本钱和产品使用后废品。包装物回收的本钱。此类本钱具有一种向环境排出废弃物的“把关”作用,有助于达到向环境的达标排放。

2、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本钱:指在生产活动中的回避。减少、治理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本钱。诸如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影响环境负荷低的替换材料本钱、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本钱和为进步产品耐用性及再生处理程度的本钱。

3、残余物发生本钱:指被投人的物质、能源未构成产品实体或是为了生产产品创造条件而未完全消耗掉的物质,通常以废品、废渣、废水、废气等形式出现。此类残余物的产生由于需耗用一定的物质和能源,所以它们也就形成了本钱用度。由图1可知,此类残余物是通过①的事后的环境保全系统处理后才向环境排放的。

4、不含环境本钱用度的产品本钱:指从构成产品的物质能源消耗本钱用度中扣除环境用度后的有关本钱。这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零件和直接与生产有关的直接人工费、治理用度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可能并不属于环境本钱的组成,但从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的总本钱和实务中建立环境本钱制度方面看,也可将其纳进环境本钱的范畴。尤其是当条件倡的“绿色产品”的生产、营销趋势,更有必要将其纳进环境本钱。

对于第二种环境本钱类型,则是以降低环境负荷的因子为基础进行分类的。以降低环境负荷进步环保效果为目标,需要采用一些环境改善措施,进而发生了环境本钱。依据环境本钱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对环境负荷降低的功能作用,可分成以下项目:

1、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本钱: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本钱。它包括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有环境污染影响的材料替换,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方面的本钱。

2、生产过程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本钱:即生产过程环境治理本钱,指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本钱。包括职工环境保护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治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本钱。

3、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本钱:指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本钱。它主要包括环保包装物的采购、产品及包装物使用后的回收利用或处理等方面的营运本钱。

4、企业环保系统的开发本钱:指在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本钱。它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原生产产品环保功能的研究、企业生产工艺路线的调整及材料采购的选择等方面所需的本钱。

5、企业配合地域的环保支援本钱:指有助于企业四周实施环境保全或进步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本钱。它主要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与环境信息表露和环境广告有关的本钱支出,以及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里,支付的环境税本钱。

6、其他环保支出:指在上述范围以外的各种环境保护用度支出,包括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破坏的修复本钱及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

根据上面的本钱项目分类,可在环境报告书中列示下列表格框架:

表1:以环保效果为基础的环境本钱表(略,参看《会计研究》20第6期第57页)

二、企业环境本钱的

企业环境本钱的核算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应用题目。具体来说,由于环境本钱与环境保护效果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们需要借助于企业的环境本钱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分析,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题目,猜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可能需付出的代价,为治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建立完善的全员环境责任制,跟踪企业内部在实施环保目标和计划上所取得的进展提供支持。

1、环境本钱效果分析

环境本钱效果的分析,实质上是依据用度与效果的相关关系,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结论。一般来说,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用度增加,就会带来环境保护预防。改善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并使企业的环境负荷降低,进而可带来环境保全效果的进步或企业环保收益的增加。环境保全效果主要体现在排污费、污染诉讼赔偿、三废再生利用收益以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风险降低和企业竞争力的进步等方面,企业环保收益则主要体现在因企业环保形象的进步而增加的销售收进,以及因变更产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而使材料、能源消耗减少所带来的本钱节约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如图2所示:

图2:环境本钱与效果、效益之间的关系(略,参看年第6期第57页)

要对图2的相关关系进行,首先要计量环境负荷。如前所述,环境负荷包括的方面很多,有着不同的实物计量单位,难以同一汇总其数值。如既有按立方米计量的污水排放,又有按公斤计量的原油消耗,还有按度计量的电能消耗等。然而,要分析环境本钱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动态变化,又必须对其进行同一的换算。,对环境负荷的计量评价,德国的Muller―Wenk教授提出了采用环境评价因子进行同一核算的。其基本公式是:[3]

环境负荷总额(EP)=按实物量计算的环境负荷(kg,m3...)×环境评价因子(EP/kg, EP/M3...)

例如:某企业排放500公斤的CO2和消耗了20000度的'电力,其CO2、电的评价因子分别为36EP/gk,1.OEP/度,则该企业的环境负荷值为3800EP。由此可见,通过环境评价因子可求得同一计量的环境负荷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对环境本钱的效果作一分析。

(1)环境本钱降低环境负荷指标:

环境本钱降低环境负荷的静态效果=环境负荷总量/环境本钱总额①

环境本钱降低环境负荷的动态指标=环境负荷增长率/环境本钱增长率②

(2)环境负荷降低的结构分析:以上述指标为基础,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荷组成单位的内部变动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查找差距。以日本宝酒造公司表露的报告为例[4]。分析方法为:

表2:日本宝酒造公司环境负荷降低的结构分析(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7页)

由表2可见,宝酒造公司除在耗电方面增长了环境负荷外,其他均为环境负荷降低,且各种成分降低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3)环境本钱的效益分析:目前,对环境本钱的效益分析是从效益与效益两方面进行的。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本钱支出而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进、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的利息机会本钱等。这些效益与企业环境本钱的支出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可作为环境本钱支出的抵减数来分析。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进步、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和四周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腐蚀和酸雨浓度等,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

现以湖南省永州市的一些企业为例。该市环保局对市属一些排污大户作了大量的环境治理动员工作,使得该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消水与湘江上游水质明显改善。该市九条水泥公司通过在水泥立窑上安装净回收装置治理空气污染,除使得工厂职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天天通过这一装置回收水泥20t,以此估算可一年收回投资。又如冷水滩造纸厂原每小时向湘江排放90t废水,严重污染湘江水质,后投资水循环回收系统,可回收再用水80t,并利用回收系统的煤渣制砖,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用水本钱,而且还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达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①。

2、环境本钱在区域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中的

企业环境本钱的应用,有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的企业,还可通过环境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各个企业的环境本钱支出。这种方式解除了个别企业因资金不足难以单独承担环境设备投资的困难,改由集中治理方式,获得区域环境本钱的最优效用。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正在建造的向家享污水处理工程就是一例②。

为治理湘江流域的严重污染,改善沿岸城区饮用水源水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湖南省永州市在消水、湘江汇合口四周的向家享建立规模为日处理10万吨城区和生活污水的集中污水处理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0968万元,采用高负荷生物滤地/固体接触新工艺,构筑约24公里截污管网,将每年排进消水和湘江约2600万吨的产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明显改善消湘城区江段的水质。

据调查,沿江各污染均欢迎这种集中排污处理方式,由于这些工厂的生产规模均相对偏小,要自己单独投资建立排污治理项目困难较大,故乐意以上交排污费的方式支付自己所能承受的环境保护用度。同时,由于采用集中排污处理,使得各工厂的排放废水混合在一起进行了一部分的酸碱中和,减少了改变水质的技术难度,有益于向家享污水处理工程营运本钱的降低。

而且工程采取一业为主、多业并进、风险分担、共同的设计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

图3:向家亭污水处理工程综合利用图(略,参看2000年第6期第58页)

由图3可见,向家事污水处理工程并非只是简单地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工程,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利用此次投资机会,追求、效益最大化。该项目在建造中利用自己建立的水泥构建厂生产截污水管,大大节约了采购本钱,同①此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资料。②此例是笔者现场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时又建立了一个有机肥料厂,对大量沉淀污泥进行加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填埋占地本钱,而且每年可生产2万吨肥料,创利700万元左右。此外,该项目公司又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设立环保设备厂,对引进的先进环保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制造具有相同水准的先进环保设备。

从向家亭工程项目情况看,它在运用环境本钱进行规划时,预计均匀每年可获得直接收益1000万元,包括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年处理污泥5000吨,获得的绿色复合菌肥料销售利润,及从环保设备厂获得利润,扣除项目运行用度和厂房、设备折旧费,可在之内还清本息。此外,还可获得以下间接效益:

①每吨污水处理费为0.12元/吨,大大低于各污染企业自己处理污水本钱;②改善了湘江流域永州城区段的水质,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可减轻整个湘江流域的总体污染;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可进步我国环保设备的开发制造水平;④建立厂区绿化面积70余亩,美化了环境。而且,由于集中排污处理,各污染企业节省了自身环保投资本钱。

3、环境本钱在企业战略开发和产品链“绿色流程”中的

企业实行环境本钱制度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向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种信息的有用性,不仅仅表现在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等的投资信贷、购买决策上,还应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治理和设计、采购、生产使用、销售的战略开发调整方面。这种调整,有时会收到综合效益。回纳起来,可列表如下:

表3:降低环境负荷与企业战略开发的联系(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8页)

表3中所列示的“需要解决的”是根据环境本钱资料数据得来的。尤其是在环境本钱数额中占据比重很高的题目,不应仅仅停留在如何防范这一治表的层次,还应向治本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战略开发层次发展,其解决的途径就可采用表中的思路。此外,有些企业由于并未生产终极消费产品,其产品的环境保护与供给商及客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此类企业可提出“绿色流程”的环保要求,以推动整个产品链企业群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其具体程序见图4。

图4中的LCA是一种从材料采购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养护、循环利用和终极处理等所有阶段对产品进行环境评价的制度,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下游(图4:略,利用环境本钱资料实施产品键环境治理的流程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9页)厂商选择上游供给厂商、厂商产品设计的重要手段,据此可建立环境保护的“绿色流程”。

三、结论

本文以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现实背景,使其建立环境本钱制度已成必然趋势。环境本钱的核算,可采用以物质、能源消耗型和用度效益型两类中的一种进行,并对外揭示环境本钱的报告信息。以此为条件,将有关数据应用在企业的环境治理分析、决策、控制中,可大大降低环境负荷,进步环保效益。当然,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仍有很多题目需要探索,但只要沿着这一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环境本钱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将会取得丰富的成果。

1、陈流圭.环境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会计,;5:4

2、八木裕之.环境本钱概念.会计(日),;156/2:258

3、宫崎修行.综合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日),1999;155/6:910

4、吉田阳以“绿色收益”进步竞争力.东洋(日),1999;11/6:80~81

篇13:网络环境下现代书库管理毕业论文

按照一定规范科学、合理地管理书库,统一规定类目名称和书库布局,做到前后、上下均一致,整个书库浑然一体。切勿随意管理,更不能自毁体例。本文从书库管理的角度,探宄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管理好书库,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网络环境下影响书库管理和读者借阅服务的因素

1.1网络环境下书库布局的缺陷与偏差

书库藏书布局的规模受图书馆面积、设施、资金、人员等多条件制约,造成网络环境下许多图书馆存在藏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是按照二线制或三线制进行组织,一成不变不知创新。二线制和三线制的藏书布局都将借书室与阅读室之间分割开来,藏书层次性差、利用率低、方便性不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些图书馆为了扩大书刊容量,将藏书布局设计得密集紧凑,选择经济的排架方法,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最大限度将藏书排布密集,提高单位面积藏书容量,虽然能够将更多藏书展示出来,但并不利于读者查找所需图书,给读者借阅带来诸多不便。密集排布,是藏书布局中的一大缺陷,严重影响了读者借阅的效率和情绪。上段论述了书库布局的缺陷,偏差不等于缺陷,故另设一段进行论述。所谓偏差,即供给与需求不切合,常用的或最近出版的图书难以在书架上找到,而需求量低甚至无人使用的“新书”却占据书架的大量空间,这些书流通利用率低,却占用宝贵的空间和设备,严重影响了读者借阅的效率,并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或者能在列表中查询到的图书,在书架上久寻不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部分读者故意将其隐藏起来,以不被其他读者找到;管理人员摆放失误,造成部分图书错架、乱架;图书丢失、损坏未及时记录在案等。经常出现偏差,会造成读者阅读积极性受挫,导致拒绝率升高,影响书库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1.2网络环境下读者检索方式的改变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图书馆普遍建立了自己的图书管理系统。其中的公共检索系统方便了读者查找图书编码,进而更易在书架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一些先进的图书馆还设立了预借功能,读者可以远程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预约借出,管理员会将其取下书架等待读者取走,避免了读者白跑一趟借不到需要的书的.窘境。对于馆藏的文献信息,读者可以在局域网的任何一个终端检索到,改变了曾经慢慢翻阅杂志进行寻找的耗时长的问题。对于馆藏图书,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按类目搜索的问题,读者可以选择按书名搜索、按作者姓名检索等方式。网络时代的信息检索,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使检索更加人性化、自主化。具体表现在取消了卡片式目录的组织方式、不用填写索书单、取消了代书板等。

篇14:网络环境下现代书库管理毕业论文

2.1网络环境下建立科学的书库管理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书库管理,应遵循图书分类系统,按照分类法排架。科学的书库管理系统,应当包括详细并严格保密的用户信息统计、清晰的图书借阅与归还系统、定期核对的书库图书库存、方便查询的文献检索系统,有能力的单位可建立图书预借系统。探索更为科学的书库管理系统,是应当依靠各单位共同努力的。

2.2网络环境下构建和谐的读者利用平台

书库管理本身是一种服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自觉学习图书管理的相关业务知识,使自己每一步都能做到基本专业化、细节规范化,严于律己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勤走动多熟悉馆藏,即使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也要做到百问不厌,经得起读者提问,尽量满足每一个读者的每一次需求。在取消了索书单、卡片式检索目录、代书板之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为读者找书,变成了读者自行入库寻找,图书管理员为读者提供帮助、引导读者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图书。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重心应落到怎么方便读者上,加强图书馆教育宣传、设立馆藏宣传栏目、使书架更为醒目、设立新书宣传书架与热门书架,建立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桥梁。

篇15:网络环境下现代书库管理毕业论文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但很多管理者尚未意识到书库管理的重要性。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书库管理中,一些领导对书库管理不重视,认为其中的技术含量不高,为了节约经费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作为图书管理员,因为图书管理经验不足,不了解网络时代的图书管理系统,造成21世纪的书库管理还停留在2O世纪末的水平。临时工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甚至会影响书库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书库管理,应是藏书组织的活动,有效控制图书流动的方向、范围,与读者进行相互沟通,有序运转避免干扰,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书库管理,是各单位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图书管理员的管理思想,促进其管理思维、技术、方法的创新,寻找管理活动的灵魂,不断进行思想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只有跟得上时代书库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的是网络环境下书库的循环管理,管理人员应多多熟悉馆藏,探寻更合理的循环方式。

篇16:环境侵权的经济学解读会计毕业论文

环境侵权的经济学解读会计毕业论文

在我国,环境侵权数量正日趋增加。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环境权益的保护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然而,环境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其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者们大多是从法学理论上进行探讨,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事实上,侵权行为是一种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不能把环境效益的损失转化为侵权行为人的内部成本,从而行为人不会自觉防止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侵权。我们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来分析环境侵权的形成原因,寻找最科学的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在法律中引入经济学的方法来有效控制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的动因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环境侵权的动因。企业在“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下,时刻都在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期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而环境侵权是为实现其终极目标所附带产生的一种副(负)产品。作为一个排污企业,它会尽可能地把治污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生产的总成本。因为大部分治污成本对企业来说属于外部成本,企业不会主动支付这部分成本。而未加治理的污染,会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环境权益,从而产生环境侵权。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经济学者揭示了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是外部性问题。环境权益的冲突,是竞争性环境功能在环境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发生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经济学理论形态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1920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Pigou)在发展福利经济学理论时指出,外部性是指厂商或者某项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与本活动的成本与收益没有直接联系,从而未计入本经济活动之内的外部的经济影响,它是相对于本项活动财务上所付出的费用及取得的效益出发考虑的。环境侵权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

明知要赔偿还是进行污染,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污染是有效率的,其所受到的损失要低于防止污染所需花费的成本。行为人从不法行为中获利,其获利数额越大,行为人就越可能宁可选择污染后进行赔偿也不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事故的发生,任何人也都会愿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但问题在于当事人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来避免事故的发生。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要对促使潜在的加害人采取预防措施产生有效的激励,其先决条件是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赔偿必须等于或者大于事故成本;也就是说,赔偿必须是完全的。

二、环境侵权的责任比较

环境侵权案件中,侵权人和受害者之间的经济实力、信息掌控能力相差悬殊,这种不平衡使得在实践中环境污染案件受害者败多胜少;即便胜诉,受害人也仅仅只能获得因为身体或财产受到损害而给予的赔偿。单纯的同质赔偿常常使受害人感觉得不偿失,认为自己为诉讼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很多,而实际获得赔偿较少,导致污染受害者面对司法救济时态度消极。这使得加害人对于环境的谨慎程度会大大降低,从而造成环境侵权现象泛滥,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平价值。仅仅赔偿有形损失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现实的环境侵权案件中未能有效地阻止侵权甚至还有激励侵权的嫌疑。当侵权人在衡量其预防侵权的成本大于赔偿侵权损失的成本时,他宁可侵权,还有可能采取策略或利用机会主义因素逃避被追究的责任;受害人没有正确的激励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求损害赔偿,还有可能得不到救济。这样持续的结果便是,环境侵权行为依旧大量发生,社会上的公民仍要为企业的生产获益付出沉重的代价,社会的总体效益下降。

一般性的等价于受害人所受损失的赔偿不足以控制环境侵权,一种更为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上自法学专家下至普通民众,都在呼吁将其尽快引入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之中,以弥补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缺陷。作为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等国家中广泛适用的一项原则,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环境侵权救济方面正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它是在同质赔偿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害人课以高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的形式,对受害人因诉讼而付出的诉讼费、律师费、诉讼过程中的鉴定费以及在诉讼过程中所遭受的心里创痛和消耗的精力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它在有效救济原告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以加大加害人的违法成本,并能有效地剥夺加害人原本所预计的在补偿性赔偿之外依然可以获得的额外利益,可以对环境侵权加害企业产生实实在在的威慑力。此外,惩罚性赔偿还能够激励受害人提起诉讼,对加害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抑制,防止环境侵权现象的泛滥,从而使法律得到充分的实现。可见,惩罚性赔偿不仅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还同时具有制裁及预防和激励的功能。

所谓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做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大大提高损害赔偿金,使得侵权成本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可以促使侵权人将外部性纳入考虑,变得更加小心,从而大大减少环境侵权事件的发生。但是,赔偿范围被过分扩张的话,就是将预防或注意的成本过多地分配给企业,会产生生产的低效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有可能会为了避免污染的高责任成本而严格限制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如此设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虽然避免了外部效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但却是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的,并且可能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将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对于社会总体利益来说仍然是不经济的,也是无效率的。正如大卫・D・弗里德曼指出的:我们的目标是取得有效率的预防措施,从而得到有效率的风险水平。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世界:只有在检查成本至少与减少可能发生事故的成本相等的情况下,我才会再检查一次我的刹车系统。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而是一个只发生有效率的事故的世界,只有一个事故其本身的价值高于采用预防措施来组织它的成本时,它才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会而且只会采取成本合理的预防措施。当一种制度课加给人们过重的注意义务以至于超出了这个注意程度能够带给社会的效益时,这个制度必然不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高,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规定责任范围的目标在于,促使社会只发生经济的或者说有效率的环境污染,而不是为了防止污染而杜绝生产。惩罚性损害赔偿运用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仍然是不经济的,因而仍然是不可取的。

三、改进路径的选择

在法经济学领域,损害赔偿制度应当是一种将外部性内化并因而产生出有效率的选择的法律机制。效率一词被波斯纳用来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科斯指出,公害普通法可以被看作一种通过将财产权分配给对他最有价值的那一方当事人而增进资源的使用价值的一种尝试。确定加害人应在何种范围内进行赔偿取决于何种赔偿范围的设定更有利于社会财富最大化,因此社会财富最大化原则是判定是否应当赔偿以及赔偿多少的标准。在波斯纳看来,所谓财富乃是个人为某物进行的自愿的支付或者自愿接受的数额,财富最大化原则就是支配法官所进行的对较高价值的选择原则。   (一)财富最大化原则

在经济学家看来,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最有效益的污染水平。也就是说,外部效应也有个最优值的问题。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设定以实现最优污染水平为目标。企业有了一个合理的预期,会将预防成本和污染的责任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其生产规模将会控制最优污染水平所对应的生产总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经济学家所苦苦追求的目标。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应规定的赔偿范围是能够完全将外部性内部化的赔偿范围,即应确立充分赔偿原则:侵权人赔偿受害者所有的损失,使受害者恢复到侵权发生前的状况。只有这样,外部性因素才会被行为人充分考虑到行为的成本中。使受害者恢复原状也正是庇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所暗示的,侵权者强加给受害者一定的成本,所以要支付与受害者因此所遭受的损失相同的数额,这样就给了侵权者一个动机,使其在做决定时恰当地考虑外部成本。

(二)环境侵权责任的改进方案

既然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弥补受害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所有损失,使受害人恢复到原有的状况,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既有人身、财产损害,也有对公众的环境损害,那么环境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如下:

1.财产、人身损害的赔偿

财产损害是指由于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而致其经济利益之损失。对这种行为而致的财产损害各国一般实行全额赔偿原则,包括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也就是既要对现有财产的直接减少进行赔偿,也要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上可以得到的利益进行赔偿。人身损害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人身权、健康权等的侵害,并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对于人身损害应当赔偿由此引起的全部财产损失,包括必要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和死者生前所抚养的人的生活补助费以及其它必要的费用。

环境侵权对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均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危及后代的身体健康。而这种已经形成的损害和潜在的危害,采用排除侵害等方法难以消除,而基于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的实际赔偿费用也远不能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因此借助精神损害赔偿给予经济上的赔偿和精神上的抚慰是合理的。

2.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

由于自然环境具有特殊性,在污染损害情况较重时环境往往无法恢复而导致一种连续性的损失,因此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其实应该作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从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例看,由于中国的法制水平还很低,对环境的损害以及恢复的费用的主张非常少。这种现状使得企业可以将污染的后果强加给社会,企业必然会怠于采取环境损害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社会承担巨大的、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成本,因此既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公平的。无论是基于效率的考虑,还是基于公平的考虑,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都应该纳入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具体应包括三个部分:环境资源经济价值损失的赔偿;环境资源生态价值损害的赔偿;环境污染后的恢复费用的补偿。

(1)环境资源经济价值损失

环境经济价值的损失作为法律认可的一种实质性损害,已经成为法律救济的对象。但是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由于中国法制水平及受害人的法律知识有限等原因,在现实中提起这种主张的很少。例如,一个农民的农田被污染,导致农作物绝收,他最多只会提出对农作物的损害赔偿请求,而不会提起对土地使用价值降低的赔偿请求。法律规定的赔偿范围应明确包括这一点。

(2)环境资源生态价值损害

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不是传统意义的财产。法律认可的损失通常是那些可被认识、感知,进而可被界定。再进而可被数量化,最后又能被社会的某种规范或标准认可,如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损失。在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虽然人们已经揭示了环境资源的多方面功能,如调节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信息功能等,但是能在传统经济学中真正获得规范和恰当的价值计量的,仅占少数,主要集中于承载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一些内容。不可能期待环境资源的损失有一个全面、精确的计算,因为人们是用永远有限的知识去认知一个无限复杂的自然体。的确,目前我们只能在知识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计算环境资源的生态损失。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应用已有的成熟知识去计算环境损失;另一方面应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去容纳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司法实践去传达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计算环境损害赔偿数额时也要将环境的生态效益考量在内。至于具体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波斯纳提出的“影子价格法”等间接计量的方法。

(3)环境污染后的恢复费用

环境污染发生后,治理污染和恢复受破坏了的环境的费用是必然发生的。既然污染是行为人造成的,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行为人当然有义务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轻其不良影响并恢复环境的原有状况。因此,环境污染后的恢复费用也应纳入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保护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们同代人,也包含对我们的后代,都是一种义务。

【环境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本科环境毕业论文

2.建筑环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4.企业资源计划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优化毕业论文

5.机械毕业论文

6.毕业论文致谢

7.写毕业论文

8.大专毕业论文

9.建筑毕业论文

10.毕业论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环境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