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管理制度公报参考
“水龙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水质管理制度公报参考,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水质管理制度公报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水质管理制度公报参考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业工作要点的通知的要求,完善水质监管制度,保障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水质公告目的
为增加全市人民对自来水供水水质情况的透明度,让全市人民放心饮用安全合格的自来水,以满足全市人民对自来水水质能够真正了解安全卫生放心要求的需要。
二、工作措施
1.**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组织协调各部门关于水质公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并做好对外宣传及网站数据的管理工作。
2.**省水质监测网监测站负责提供相关的水质检测服务及向**市自来水公司上报相关水质检测数据的工作。
三、工作职责
1.**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负责定期对外发布水质公告的工作。
2.**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负责公告的方式及公告网站的管理工作。
3.水质监测站负责**市自来水公司的水质检测委托工作,对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4.水质监测站负责水质检测数据的及时上报工作。
5.水质监测站负责公众关于自来水水质咨询的解答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省水质监测网监测站每周定期对**市自来水水质情况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项目为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
2.在水质监测站水质检测工作完成后,出具相关的检测报告加盖cma章,并及时送到**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
3.**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对检测报告相关数据情况进行核对,并将核对后的数据在相关网站上进行公告。
4.水质监测站负责对自来水水质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
篇2: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供水水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使人民群众喝上卫生、安全、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咸阳市自来水公司特制定水质检测管理制度,对水质实行全面管理,落实责任、层层把关,确保全市供水安全。
1、化验中心负责对水质检测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各水厂化验室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的项目和频次开展水质检测工作。各水厂化验室技术上服从化验中心管理。
2、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公司应充分重视和支持水质检测工作,对水质检测结果不进行行政干预,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
3、化验中心应按照资质认证的要求做好检测化验室的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并做好对各水厂化验室的管理工作。
4、公司水质检测执行三级检测制度,即:水厂加氯班—水厂化验室—水质化验中心,各自行使职能,确保水质符合GB5749—20xx《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1)水厂加氯班负责每小时对出厂水游离余氯检测一次,要确保出厂水游离余氯在接触30分钟至少达到0.30mg/L。
(2)水厂化验室负责每日对出厂水、水源水进行9项常规指标检测,每班一次对出厂水浑浊度和游离余氯的监督抽查。
(3)水质化验中心严格按照国标GB5749—20xx《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项目和频次,每月对各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一次35项常规指标检测,每季度进行一次49项指标检测;每月对水源井原水、混合水原水进行一次39项检测;每月对城区15个管网点
管网水进行二次七项常规指标检测;每年委托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西安监测站对各水厂出厂水进行一次106项全分析检测。
5、各水厂化验室应于每月26日前将出厂水、水源水检测报告、统计报表上交化验中心。化验中心应做好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分析统计工作。
6、化验中心对易发生水质污染的环节加强检测频次,当发生水质污染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迅速展开事故现场调查,采样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并行使报告职能。
7、各级水质检测部门应及时准确进行检测。发现超标项目,应立即对原样进行复检。如复检仍然超标,应重新取样分析,排除检测失误后,仍然超标,应立即报告公司水质管理小组和通知生产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篇3:公报
公报
公报gōng bào[释义]①(名)公开发表的关于重大会议的决议、国际谈判的进展、国际协议的`成立、军事行动的进行等的正式文告。这份是联合~。(作宾语)
②(名)由政府编印的刊物;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及其他官方文件。
[构成] 偏正式:公(报[例句] 〈外〉日语。篇4:旅游公报
20xx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出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4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28.1亿人次,农村居民11.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195.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7610.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584.2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57.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85.5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54.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长假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1.3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38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8.5万人次,下降1.4%;香港同胞7944.8万人次,增长4.4%;澳门同胞2288.8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549.9万人次,增长2.5%。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688.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外国人20xx.6万人次,下降2.5%;香港同胞2709.0万人次,增长4.7%,澳门同胞466.6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484.4万人次,增长2.5%。
——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0%。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643.5万人次,增长18.6%,其中:组织出国游3231.48万人次,增长30.5%;组织港澳游1013.92万人次,下降4.3%;组织台湾游398.10万人次,增长5.1%。
——出境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
四、旅行社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7621家,比上年末增长3.6%。
——截至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1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4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4.0%;营业税金及附加16.1亿元,比上年下降2.9%。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416.3万人次、6023.3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0.4%,下降2.3%;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1978.8万人次、6534.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1.2%,下降4.7%。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3676.1万人次、43596.3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4.9%;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5335.5万人次、37872.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6.1%,增长8.3%。
五、星级饭店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2327家,其中有10550家完成了20xx年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并通过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10550家星级饭店财务数据显示:
——全国10550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6.3万间,床位259.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46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106.8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36.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2%。
——在10550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789家,四星级饭店2375家,三星级饭店5098家,二星级饭店2197家,一星级饭店91家。
——全国2426家国有星级饭店,20xx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03.4亿元,上缴营业税27.4亿元。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兴建的383家星级饭店,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03.1亿元;上缴营业税11.3亿元。
六、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截至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比上年末增加396所,在校生57.1万人,增加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89所,比上年末减少144所,在校学生22.6万人,减少9.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307所,在校学生为79.7万人。
——全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475.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3万人次,增长2.9%。
篇5: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1年2月22日)
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农业
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略)
2.工业
……略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未包括台湾省。
(2)各项总产值约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数,除1989年末人口数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作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的商品房统计数作了调整外,其余均为《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
(4)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其自产自用产品价格是按原定的国家牌价计算的,与历年资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则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3元。
篇6:国民经济情况公报
根据年快报初步统计,现将20xx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xx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努力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61.1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626.5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8.4:47.0:4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276元,按年末汇率测算,约合3056美元。
财政税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8.7亿元,为预算的108%,比上年实际增长16.6%(由于国家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口径有所变化)。其中,市本级43.52亿元,为预算的103.5%,增长11.8%;县(市)区级55.19亿元,为预算的111.8%,增长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1.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4.3%。其中,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支援农村生产和社会保障及抚恤社救支出分别增长19.4%、23.1%和115.8%。国税、地税收入合计达179.9亿元(不含海关代征税60亿元)。市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0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5%,其中增值税收入77.05亿元,增长15.4%。市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77.5亿元,实际增收10.2亿元,增长15.2%,其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两大主体税种合计增收9亿元,占增收总额的90%。大连保税区实现关税及代征税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66.1%。
二、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8.2亿元,增长24.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1.8亿元,增长21.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5.2亿元,增长8.4%。
投资构成: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7.1亿元,增长74.5%;第二产业投资118.2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投资232.6亿元,增长20.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34:63调整为5:32:63。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其中轻纺、机械制造业分别增长54.9%、145.1%。
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18.3亿元,增长21.6%;非国有经济投资249.6亿元,增长20.1%。国有与非国有投资比例为32:68。
新建、扩建项目投资:基本建设施工项目236个,其中完成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6个,共完成投资66.3亿元,投资比重占56.1%。在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地方项目的比重占87.2%;新建项目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重占66.6%。在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中,地方项目31.9亿元,比重占61.6%;扩建项目25.9亿元,占50%,比上年增长23.8%。
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36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竣工面积546.2万平方米,增长1.6%。完成商品房销售额119.4亿元,增长9%,其中住宅销售额为100.1亿元,增长6%。商品房销售面积419.9万平方米,增长7%,其中住宅为375万平方米,增长6%。市内四区二手房市场累计成交1.3万宗,比上年增长77.9%;成交面积136.9万平方米,增长1.1倍;成交额21.1亿元,增长1.1倍。
篇7:旅游公报
20xx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出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4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28.1亿人次,农村居民11.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195.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7610.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584.2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57.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85.5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54.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长假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1.3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38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8.5万人次,下降1.4%;香港同胞7944.8万人次,增长4.4%;澳门同胞2288.8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549.9万人次,增长2.5%。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688.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外国人2028.6万人次,下降2.5%;香港同胞2709.0万人次,增长4.7%,澳门同胞466.6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484.4万人次,增长2.5%。
——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0%。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643.5万人次,增长18.6%,其中:组织出国游3231.48万人次,增长30.5%;组织港澳游1013.92万人次,下降4.3%;组织台湾游398.10万人次,增长5.1%。
——出境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
四、旅行社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7621家,比上年末增长3.6%。
——截至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1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4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4.0%;营业税金及附加16.1亿元,比上年下降2.9%。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416.3万人次、6023.3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0.4%,下降2.3%;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1978.8万人次、6534.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1.2%,下降4.7%。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3676.1万人次、43596.3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4.9%;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5335.5万人次、37872.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6.1%,增长8.3%。
五、星级饭店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2327家,其中有10550家完成了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并通过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10550家星级饭店财务数据显示:
——全国10550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6.3万间,床位259.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46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106.8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36.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2%。
——在10550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789家,四星级饭店2375家,三星级饭店5098家,二星级饭店2197家,一星级饭店91家。
——全国2426家国有星级饭店,20共实现营业收入503.4亿元,上缴营业税27.4亿元。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兴建的383家星级饭店,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03.1亿元;上缴营业税11.3亿元。
六、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截至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比上年末增加396所,在校生57.1万人,增加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89所,比上年末减少144所,在校学生22.6万人,减少9.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307所,在校学生为79.7万人。
——全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475.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3万人次,增长2.9%。
篇8:旅游公报
,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24.83亿人次,农村居民11.2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0311.8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219.7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092.11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39.7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75.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40.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6.9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2849.8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36.08万人次;香港同胞7613.17万人次,澳门同胞2063.99万人次,台湾同胞536.59万人次。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562.2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081.27万人次;香港同胞2587.45万人次,澳门同胞420.75万人次,台湾同胞472.74万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3914.98万人次,增长16.7%,其中:组织出国游2476.32万人次,增长18.7%;组织港澳游1059.87万人次,增长7.2%;组织台湾游378.79万人次,增长34.5%。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新增国家为:乌克兰。
——出境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
四、旅行社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6650家,比上年末增长2.3%。
——截至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129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40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营业税金及附加1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410.04万人次、6165.9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2.6%,增长1.7%;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56万人次、6855.15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2.2%,增长2.8%。
——全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3116.66万人次、41545.83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7%;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4457.77万人次、34978.4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0.4%,增长3.4%。
五、星级饭店规模和经营
截至年末,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2803家,其中有11180家完成了20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并通过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11180家星级饭店财务数据显示:
——全国11180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9.79万间,床位262.48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09.4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151.45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25.29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2%。
——在11180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745家,四星级饭店2372家,三星级饭店5406家,二星级饭店2557家,一星级饭店99家。
——全国3057家国有星级饭店,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51.83亿元,上缴营业税35.53亿元。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兴建的442家星级饭店,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90.08亿元;上缴营业税16.68亿元。
六、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截至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比上年末增加163所,在校生43.52万人,减少5.9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比上年末增加60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增加4.09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
——全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462.1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4.83万人次,增长8.2%。
附注:关于《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修订和新增数据的说明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要“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的编制对原旅游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修订了“国际旅游收入”及其相关的“旅游业总收入”、“外国入境过夜游客停留天数”、“人均天花费”等数据,新增了“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出境旅游花费”、旅游就业及其占全国就业总人口比例等数据。现就相关修订和新增数据说明如下:
1.关于国际旅游收入。根据《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口径和入出境统计口径对等原则,补充完善了停留时间为3-12个月的入境游客的花费和游客在华短期旅居(纯粹旅游之外)的花费,并根据相关调查修订了外国入境过夜游客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将“国际旅游收入”由原来的569.13亿美元修订为1053.8亿美元。
2.关于出境旅游花费。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6版),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旅游服务贸易支出实际上是中国公民出境花费总额。在核算我国“出境旅游花费”时,应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在“出境花费”基础上扣减各类海外务工人员在目的地购买的货物和服务(旅游花费除外)、中国留学生及其家属海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等支出,从而得到2014年出境旅游花费为896.4亿美元。
3.关于旅游总收入。根据修订多增484.67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数据计入“旅游总收入”,将“旅游总收入”由原来的3.38万亿元人民币修订为3.73万亿元人民币。
4.关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以既有的国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核算新增了2014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5.关于旅游就业数据。根据同一性假定,即某旅游特定产业销售给游客的产品和服务占比,与该产业就业人员中属于旅游就业的比例相等,核算新增了2014年全国旅游业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数据。
6.关于历史同期数据比较。由于2014年国际旅游收入的测算方法和统计口径调整,数据无法回溯,不具有可比性,公报对“国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等数据的同比值均不做计算和表述。
篇9:旅游公报
, 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持平,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长3.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5.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城镇居民19.33亿人次,农村居民10.24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17678.03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5028.19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7.9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14.50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91.00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9.00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240.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其中:外国人2719.16万人次,增长0.3%;香港同胞7871.30万人次,下降0.8%;澳门同胞2116.06万人次,下降10.7%;台湾同胞534.02万人次,增长1.5%。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772.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外国人2194.87万人次,与上年持平;香港同胞2671.00万人次,下降0.8%;澳门同胞431.57万人次,增长0.9%;台湾同胞475.04万人次,增长6.9%。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1、外国市场
20,我国入境外国客源市场微幅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2719.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
——亚洲市场依旧是主要客源市场,入境人数1664.88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入境外国游客人数的61.2%。其中:韩国为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除美洲市场小幅下降,其他各大洲市场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情况是:欧洲市场入境人数592.16万人次,增长0.2%;美洲市场入境人数317.95万人次,下降0.7%;大洋洲市场入境人数91.49万人次,增长6.5%;非洲市场入境人数52.49万人次,增长7.4%。
——年,外国入境过夜游客在我国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5天,比上年延长0.2天,增长2.7%;人均天花费为212.75美元, 比上年增长3.53美元,增长1.7%。
2012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情况
序 号国 家入境旅游人数与上年比较
(万人次)(%)
1韩 国406.99-2.8
2日 本351.82-3.8
3俄 罗 斯242.62-4.3
4美 国211.810.1
5马来西亚123.55-0.8
6越 南113.7213.0
7新 加 坡102.77-3.3
8蒙 古101.051.6
9菲 律 宾96.207.6
10澳大利亚77.436.6
11加 拿 大70.83-5.3
12德 国65.963.5
13泰 国64.766.5
14印 尼62.202.2
15英 国61.843.8
16印 度61.020.6
17法 国52.486.4
18哈萨克斯坦49.14-2.9
19意 大 利25.207.2
20缅 甸20.597.8
2、港澳台地区市场
2012年,作为入境旅游市场主体的港澳台市场中,香港市场小幅下降,澳门市场下降较多,台湾市场小幅增长。
——2012年,香港市场入境人数7871.3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8%。其中:过夜游客2671.00万人次,下降0.8%,占入境人数的33.9%;一日游人数5200.29万人次,下降0.8%,占入境人数的66.1%。
——2012年,澳门市场入境人数2116.0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7%。其中:过夜游客431.57万人次,增长0.9%,占入境人数的20.4%;一日游人数1684.49万人次,下降13.2%,占入境人数的79.6%。
——2012年,台湾市场入境人数534.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过夜游客475.04万人次,增长6.9%,占入境人数的89.0%;一日游人数58.98万人次,下降28.0%,占入境人数的11.0%。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1162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福建、辽宁、山东、云南、广西、陕西、安徽、湖北、四川、湖南、重庆、黑龙江、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北和吉林等23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489.43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639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有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辽宁、山东、云南、陕西、黑龙江、湖北、广西、安徽、福建、重庆、内蒙古、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和吉林等21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773.05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辽宁、山东、天津、云南、陕西、安徽、广西、湖北、重庆、湖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南、新疆、河北、吉林、江西、海南、贵州和西藏等28个省(区、市)。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达156.11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序号 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与上年比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万人次)与上年比较(%)
1广 东156.1112.33489.434.7
2江 苏63.0011.4791.547.4
3上 海54.93-4.5651.23-2.6
4浙 江51.5213.4865.9311.9
5北 京51.49-4.9500.86-3.8
6福 建42.2616.3493.6715.5
7辽 宁32.6420.3473.1316.7
8山 东29.2414.6469.9110.8
9天 津22.2626.873.750.9
10云 南19.4721.0457.8415.8
11陕 西15.9723.4335.2424.0
12安 徽15.6332.5331.4726.1
13广 西12.7921.6350.2715.7
14湖 北12.0328.0264.7224.0
15重 庆11.6820.7224.2820.3
16湖 南9.28-8.5224.55-1.8
17黑龙江8.35-9.0207.620.5
18四 川7.9826.5227.3425.1
19内蒙古7.7215.1159.175.0
20山 西7.2027.0189.1821.8
21河 南6.1111.4190.7713.4
22新 疆5.5118.462.4913.1
23河 北5.4521.7129.3213.3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12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杭州、珠海、苏州、重庆、厦门、桂林、南京、黄山、成都、武汉、大连、青岛、宁波、西安、昆明、无锡、泉州、福州、沈阳、天津、长沙、洛阳、温州、中山、延边、烟台、三亚、威海、南通、太原、郑州、合肥、乌鲁木齐、长春、承德、漳州、济南、南宁、九江、秦皇岛、大同和哈尔滨等46个,与上年持平。
——2012年,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大连、桂林、南京、西安、黄山、青岛、昆明、厦门、无锡、天津、宁波、沈阳、珠海、延边、福州、洛阳、温州、威海、烟台、南通、三亚、乌鲁木齐、太原、长沙、长春、合肥、承德、秦皇岛、郑州、大同、南宁和济南等41个,比上年增加3个。
——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苏州、厦门、南京、福州、珠海、泉州、大连、武汉、青岛、西安、桂林、宁波、无锡、沈阳、成都、重庆、黄山、烟台、南通、昆明、温州、长沙、三亚、威海、太原、合肥、漳州、长春、中山、乌鲁木齐、秦皇岛、延边、洛阳、济南、郑州、连云港、承德、哈尔滨、南宁和大同等46个,比上年增加2个。上海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54.93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六、出境旅游
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
——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因公出境人数612.66万人次,下降0.1%;因私出境人数7705.61万人次,增长20.2%。出境首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中国台湾、泰国、日本、柬埔寨、美国、马来西亚和越南。
——2012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2830.57万人次,增长40.0%,其中:组织出国游1598.81万人次,增长48.8%;组织港澳游955.64万人次,增长25.7%;组织台湾游276.12万人次,增长47.5%。
——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新增的国家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哥伦比亚共和国、萨摩亚独立国、喀麦隆共和国。
2012年中国公民首站前往主要目的地国家(地区)情况
序 号国家(地区)出境旅游人数(首站)与上年比较
(万人次)(%)
1香 港3495.5623.4
2澳 门2150.298.8
3韩 国299.5126.5
4台 湾263.0242.6
5泰 国224.4847.4
6日 本196.2220.5
7柬 埔 寨184.5451.8
8美 国172.2026.6
9马来西亚137.22-21.0
10越 南133.9917.4
七、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到2012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比上年末增长5.3%。
——到2012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83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337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营业税金及附加1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2012年,全国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643.64万人次、6882.70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3.0%和11.3%;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2366.61万人次、7771.86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8.5%。
——2012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4368.64万人次、43423.72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21.1%;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6303.49万人次、38407.67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增长14.1%。
八、全国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2807家,其中有11367家完成了2012年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并通过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根据11367家星级饭店填报的财务数据显示:
——到2012年末,全国11367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9.72万间,床位267.7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67.5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430.2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52.9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
——在11367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640家;四星级饭店2186家;三星级饭店5379家,二星级饭店3020家,一星级饭店142家。
——全国3315家国有星级饭店,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20.23亿元,上缴营业税42.06亿元。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兴建的467家星级饭店,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31.25亿元;上缴营业税18.31亿元。
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经营情况
饭店类型和星级饭店数客房数床位数客房出租率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固定资产
(座)(万间/万套)(万张)(亿元)(亿元)(亿元)
一、饭店经济类型
合计11367149.72267.7459.52430.22152.954767.54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331544.5478.0559.3720.2342.061610.21
集体企业4784.858.8056.363.614.67127.58
股份合作企业2312.734.9560.738.212.0062.98
国有联营110.110.2154.91.180.064.28
集体联营180.160.2959.91.700.082.49
国有与集体联营80.100.1954.41.180.063.89
其他联营90.070.1270.80.910.062.23
国有独资公司3845.659.1262.0119.286.53188.2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3165.509.6059.9110.686.36197.93
股份有限公司6068.3514.5859.8136.7617.70253.94
私营独资171614.5927.2958.7157.829.60232.66
私营合伙3693.515.9162.044.713.0970.33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70220.7635.7859.0277.9515.96408.36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092.754.7558.132.311.6849.81
其他152822.9438.5060.2392.4524.74781.25
港澳台商投资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1063.054.6662.792.035.11212.65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330.891.3860.626.761.4434.43
港澳台商独资802.163.3259.752.122.89130.89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10.499.2356.211.880.6626.31
外商投资
中外合资经营1112.473.8462.278.494.42163.58
中外合作经营290.721.1859.117.800.9542.87
外资企业701.672.5161.741.952.36131.69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71.663.4965.310.210.4828.92
二、饭店星级
合计11367149.72267.7459.52430.22152.954767.54
五星级64025.2038.5259.9770.2942.461759.22
四星级218643.7482.8060.6829.6258.901619.65
三星级537960.32108.1159.2691.3941.161159.84
二星级30.7536.9357.3135.9710.26223.90
一星级1420.711.3854.42.950.174.93
九、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比上年末减少18所,在校生57.62万人,减少2.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比上年末增加46所,在校学生49.72万人,增加1.38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236所,在校学生为107.34万人。
——2012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446.8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1.19万人次,增长2.6%。
篇10: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月28日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8.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7.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加1040万人,新增加120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全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增产0.7%,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增产1.3%;早稻产量3196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35420万吨,增产0.6%。
全年棉花产量760万吨,比上年增产1.3%。油料产量2461万吨,减产4.2%。糖料产量11110万吨,增产11.4%。烤烟产量239万吨,减产3.9%。茶叶产量114万吨,增产10.9%。
全年肉类总产量6800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猪肉减少9.2%;牛、羊肉分别增长6.1%和5.8%。全年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增长3.3%。全年木材产量6974万立方米,增长5.5%。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6万公顷。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5040亿元,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352亿元,增长19.4%;其他行业零售额1818亿元,增长4.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3%,肉禽蛋类增长40.9%,服装类增长28.7%,汽车类增长3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5%,日用品类增长26.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6%,通讯器材类增长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3.6%,家具类增长43.2%,化妆品类增长26.3%,金银珠宝类增长41.7%,中西药品类增长25.1%。
篇11: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二ΟΟ八年二月四日
20是上海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已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5675.4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6223.83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以来最高。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5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407.03亿元,增长17.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1%提高到45.1%。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6.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10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1975.48亿元,增长33.5%。在地方级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13.42亿元, 增长16%;营业税714.6亿元,增长27.9%;个人所得税169.44亿元,增长29.3%;企业所得税425.63亿元,增长57.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20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22亿元,增长56.9%;教育支出283.33亿元,增长20.5%;公共安全支出134.33亿元,增长10.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2.61亿元,增长8.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5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见图2)。其中,建设改造投资2775.81亿元,增长23.5%。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8.37亿元,比上年下降4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0.2%;第二产业投资1397.57亿元,增长15.2%,所占比重为31.3%;第三产业投资3052.67亿元,增长13.1%,所占比重为68.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77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9.9%;集体经济投资121.51亿元,下降23.7%,所占比重为2.7%;股份制经济投资1169.49亿元,增长28.5%,所占比重为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711.35亿元,下降2%,所占比重为16%。
二、农 业
农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种植业产值127.45亿元,增长2.9%;畜牧业产值54.27亿元,下降2.9%;渔业产值55.39亿元,下降0.9%。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郊区奶牛良种率达到100%,生猪良种率超过95%,水稻、蔬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96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09.2万吨。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见图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51.05亿元,增长12.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456.77亿元,增长8.2%;重工业增加值3794.28亿元,增长14.4%。全年工业总产值23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38.63亿元,增长16.1%。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838.97亿元,增长2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20.58亿元,增长12.6%;实现税金594.28亿元,增长25.4%,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比重为70.8%。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9.9%。盈利工业企业盈利额14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额171.12亿元,下降21.7%。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3.06,比上年提高16.3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2425.21亿元,比上年增长6.1%;施工面积15102.71万平方米,下降4.8%;竣工面积5116.96万平方米,下降21.4%。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2.81万元,比上年提高9.5%。
四、批发和零售业
商业发展加快,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0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创以来新高(见图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524.23亿元,增长14.8%;穿的商品零售额476.65亿元,增长12%;用的商品零售额1796.05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27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56.48亿元,增长23.1%。分类别看,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2.73亿元,增长22.5%;轿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30.01亿元,增长9.9%。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11.04万辆,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轿车10.2万辆,增长15.9%;移动电话251.1万部,增长9%;摄像机7.08万台,增长8%;脱排油烟机43.25万台,增长10.4%。
篇12:统计公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月28日
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增产0.7%,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增产1.3%;早稻产量3196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35420万吨,增产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私营企业增长26.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9%,纺织业增长16.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6.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5%。6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3.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8%。
篇13:精选统计公报写作
1.概述
统计公报是一种专题性公报,是用于国家和政府统计机关发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情况的一种公文。我国统计部门发表这类公报时通常以年度(或半年度)为计数的时间单位。地方的统计公报一般不对外,只在地方报刊发表。
2.写作要点
统计公报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构成:
(1)标题和题下标示
统计公报的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时间和公报的内容)和文种类别(统计公报)三部分组成,一般不能有省略。题下要准确标明发布该公报的时间。如属年度统计公报,标题的时间和题下标明的发布时间应相差一年。
(2)正文
正文可分为概述和分述两大部分。开头的概述,一般要对公报公布时限内的情况加以综合介绍,简明扼要地分析原因,指出存在的问题。分述部分要详细介绍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通常都要对照上一年进行比较,以见其本年度、本阶段的发展、不足。有的统计公报在结尾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简要的建议。
统计公报的法定作者和日期已见标题和题下标示,不必另外注明。
统计公报的数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准确可靠,保证其权威性。公布的内容要有选择性。统计公报的法定作者必须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统计机关。
3.例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1年2月22日)
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农业
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略)
2.工业
……略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未包括台湾省。
(2)各项总产值约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数,除1989年末人口数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作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的商品房统计数作了调整外,其余均为《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
(4)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其自产自用产品价格是按原定的国家牌价计算的,与历年资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则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3元。
【水质管理制度公报参考】相关文章:
1.公报新闻范文
2.水质分析报告
7.水质检测实习报告
9.水质监测实习报告
10.水质安全年度标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