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

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

2022-11-03 08:41: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玩具大王陈国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

篇1: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

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成语繁体:君子固窮

成语简拼:JZGQ

成语注音:ㄐㄨㄣ ˇ ㄍㄨˋ ㄑㄩ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君子固穷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鲁迅《孔乙己》:“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英语翻译:A gentleman is firm in adversity.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陈、蔡等国碰壁后,突然受到了楚国的邀请,孔子立即带领弟子启程赴楚,陈国立即串通蔡国放出囚犯围堵孔子。在孔子师徒被围困中,子路抱怨穷困潦倒,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篇2:君子固穷成语解释

君子固穷成语解释

【成语】:君子固穷

【拼音】:jūn zǐ gù qióng

【简拼】:jzgq

【解释】: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示例】: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鲁迅《孔乙己》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顺接】:穷不失义 穷且益坚 穷乡僻壤 穷亡解沮 穷亲泼故 穷侈极奢 穷侈极欲 穷儿乍富

【顺接】:安富恤穷 奥妙无穷 百巧千穷 百巧成穷 变化不穷 变化无穷 变幻无穷 变炫无穷

【逆接】:归遗细君 国无二君 琴挑文君 如意郎君 食子徇君 万乘之君 悮国欺君 无父无君

【逆接】:君临万国 君主专制 君主政体 君主立宪 君举必书 君仁臣直 君侧之恶 君前臣名

篇3:经典成语故事及解释

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了望,小司马遹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暗处。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他回答:“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原来,是为了爷爷的安全。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昏庸无能,凶悍残酷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由于被立为太子的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生母谢玖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遹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约束和指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当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传宣诏命)以后,多次规劝司马遹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已经放纵惯了的司马遹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遹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遹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马遹进而诘问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贾南风召集亲信潘岳等,捏造文书,嫁祸给司马遹,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职,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贾南风又命太医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遹服用。司马遹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遹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遹年仅23岁。

篇4:经典成语故事及解释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们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

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蜗(即隅),莫之敢樱。”)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东瓯国人把“火”叫做“虎”。他们“火”和“虎”的发音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国内没有砖瓦,而用茅草盖房顶,因此常常有火灾发生,国中的人都为这吃过苦头。有个住在海边的商人到晋国,听说晋国有冯妇善于打虎,他的所在就使当地没有虎患。

这个商人回来就把这事告诉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大喜,就拿出马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命令商人作为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到来,东瓯国君下令驾车,空出左位,迎接他在国门之外,同车回来,下榻宾馆,作为上宾客招待。

第二天,集市中起火,国中人跑来告诉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国中人出了宾馆,寻找了半天老虎的踪影,也没看见。

火势蔓延逼近宫殿和店铺,国中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火烧死。于是商人因为欺君被判罪,而冯妇至死还没有认识到这是怎么回事。

篇5:成语故事解释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枕戈待旦。

篇6:成语故事及解释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成语故事解释

2.病入膏肓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3.痛心疾首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4.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5.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6.狼狈不堪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7.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8.推心置腹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9.令行禁止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10.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下载word文档
《君子固穷解释及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