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2022-10-27 12:39: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换个昵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莫扎特幸亏没长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莫扎特幸亏没长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篇1: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读莫扎特传记,有一个细节让我笑喷了。 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如果你闹肚子,抬腿就往厕所跑,如果你憋不住,那就拉到裤裆里……代我向我们的朋友们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笑罢,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当时他已经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实际上,莫扎特一辈子都没长大,一辈子都是顽童之心。他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他喜欢打扮,以弥补自己说不上英俊的相貌;贪图热闹,嗜好养鸟,甚至还教八哥唱歌;他爱讲粗话,做恶作剧,身上总有释放不尽的能量。莫扎特是个天才与幼稚、细腻与粗莽、高雅与鄙俗、不羁与忧伤的矛盾体。他爱说粗话,并能从粗话中感受音乐的律动;他爱打闹,但只要发现屋里有平展的地方,哪怕是窗台和枕头,都会情不自禁地轻轻盲弹。 莫扎特的好友、小说家卡罗林・皮希勒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个生动的情节:“一天,我坐在钢琴前弹《费加罗婚礼》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刚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对我的演奏颇为满意,禁不住跟着轻声哼唱,还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过一把椅子坐到我旁边,让我继续弹低音,他即兴弹了一段优美的变奏,每个人都屏息静气地倾听从这位乐神手下流出的曲调。但他突然感到厌倦,跳起来,陷入那种经常发作的神经质。翻过桌子,跳过椅子,像猫咪似地喵喵怪叫,还像顽劣的孩子一样翻筋斗。” 假如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把他诊断为“多动症”或“幼稚症”,但问题是,多动解释不了他演出的专注,解释不了他艺术的智商。对他来说,音乐似乎并不是谱出来或演出来的,而是跟打嗝儿放屁一样自然而然的生理产物,他将内心的`欢娱以及内心渴望的欢娱一起表现在他的音乐里,哪怕是在他最贫寒、最落魄的时候。 莫扎特5岁作曲,7岁为女皇演奏,11岁创作歌剧,少年时代就已驰名欧洲,假如他没有贪图自由的童心、无视权贵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的话,那么还会有来自天堂的莫扎特音乐吗?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许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这种缺憾是别人认为的遗憾,莫扎特从不肯为别人活着。世俗意义上的成熟者,不会辞掉宫廷乐长职位去维也纳受穷,不会在悲凉中写出《魔笛》这样美妙的乌托邦神剧,在孤独中让美好与光明的洪流如此汹涌。莫扎特幸亏没有长大。他的音乐轻盈透彻,如风似云,漂浮在人间的痛苦之上;如四季轮回,最后的音符总是回到开始的起点。 不久前,德国柏林一家画廊展出了一幅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作品出自德国画家约翰・乔治・艾德林格之手。画布上的男人苍白微胖、皮肤松懈,这幅肖像画于1790年,也是莫扎特逝世前一年。专家估计,这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幅肖像。但是无论科学家运用何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了鉴定,但我仍不相信,准确地说是不肯相信(顶多我相信那是带了副面具的莫扎特)。在我的印象里,莫扎特永远是印在巧克力球金纸上的那张肤色红润、眼大无神的娃娃脸,永远是那个戴着白色假发、永远长不大的天真孩子:“晚安,妈妈。祝您在床上放一个响屁!” (摘自《渤海早报》 )

篇2:《天使没长大》读书笔记

《天使没长大》是一本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的一本书,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九本此类的书籍。

我读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贝尔迪的小女孩的故事。

贝尔迪她虽然已经读六年级了,但他的个子很矮,是火警。在学校里,她和嘟嘟是班里的“矮人组”,嘟嘟是外号,她的真名是芮一凡,是贝尔蒂的死党,最铁的朋友,可是芮一凡因她爸爸的工作紧急调动,芮一凡转学去了省城,因此贝尔迪非常失落,因为今后只有她一个人了,只有她一个人是小矮子了。可是没想到的是,又转来了一个小男生,个子和她差不了多少,后来听他说,他叫霍巴,以前在太空小学读书,后来又因为许许多多的事情,两人成了好朋友。在两人成为好朋友的'日子里,贝尔迪发现霍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会气功,还会变魔术,在很多事情中,霍巴帮了她很多的事情,也因为这些事情,贝尔迪和霍巴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连校长都变成了他们的fan。后来霍巴转学了,贝尔迪的心情很是失落,她通过爸爸的“魔力屋”知道,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天使,连霍巴也是,贝尔迪非常震惊,自己居然是天使的孩子。她又知道了“天使城”在哪里,决定去看一看,他向老师请了假,大街小巷的去找蚂蚁大街左角胡同53号,最后在一条街上找到了一个通神男孩,那个男孩带着贝尔迪来到了“天使城”。贝尔迪看见“天使城”里的天使长得都很矮,和自己差不多高,还在一个相框里看见了一个男孩,那就是霍巴,顿时,贝尔迪的脸上流下了两行泪,哭完了,贝尔迪看了看自己手腕上的手表,已经不早了,便决定回家了。走之前,通神男孩对她说:“贝尔迪,等到下一个月圆之夜,奇迹会出现的。”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门口等她,妈妈对她说“你再不回来,我们就要报警了。”贝尔迪却独自走回了房间,在房间里,贝尔迪想起了通神男孩的那句话,等待下一个月圆之夜,带着期待和失落进入梦乡。

我读了这本《天使没长大》,觉得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贝尔迪是一个可爱、天真的小孩子,她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的人,我很喜欢她。

篇3:莫扎特读后感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欧洲音乐史上。

其三岁能将大键琴弹奏地出神入化,五岁半小时自学世界名曲,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天赋。他的死,成了神秘的传说。相传当他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却接到了一个神秘的委托:写作安魂曲,莫扎特自以为是地狱使者传来讯息,告诉他死期将至。在心理,生理的双重打击下,《安魂曲》尚未完成竟爆体而亡。从此,莫扎特的死,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悲愤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他的死,只能说是天妒英才,而一代音乐之神逝世后竟连尊严都被践踏。细雨霏霏的日子,莫扎特被送到专安葬穷人的公共墓地草草掩埋,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有。音乐之神的死无疑是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损失,他死后,只留下一首首曲子在诗人心中刻上他的名字――音乐之神莫扎特。

不足的是,全书细致地叙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一个完全的,真实的莫扎特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对其中的人物并没有过多的评价,单一叙述为主。但将这厚厚的一本书看完,我久久无法释怀。我曾经认为这本书是枯燥无味的,前几所写的乐理令人心烦,而后,每一章的创作经历、故事、灵感来源都动人心弦。

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属于莫扎特的奇迹,可即使再绚烂的奇迹,在现实面前,却渺小到微不足道,尘归尘,土归土,许是他的消逝太过匆促,他的早逝使多少音乐热衷者所惋惜。莫扎特是一个传奇,他用生命为世人创下了一部部音乐巨作,甚至于死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巨作――《魔笛》。他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属于他的音乐是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无尽的努力使“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在18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音乐之神,更有人称他为,音乐――上帝。有一种圣洁,叫音乐,有一种神圣,叫莫扎特。

音乐,是通往天堂唯一的路。

篇4:莫扎特读后感

我喜欢的书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书是《莫扎特传》,这本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莫扎特的天才音乐家一生的故事。童年时他早熟,人见人爱;青年时功成名就;不善理财后穷困潦倒,直至35岁英年早逝。但在他短短35年的一生里,却给后人留下数量惊人而闻名于世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剧22部、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及其他作品。他还和其他两个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贝多芬一起被誉为“古典音乐的三大支柱”。

在整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在莫扎特3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教莫扎特的姐姐学习音乐,她进步神速,使父亲十分欣慰。他的姐姐对音乐反应敏捷,记忆力超强,学会弹琴就像学会说话一样自然。在她上所有音乐课时,莫扎特都会在旁边认真地从头听到尾。当姐姐不在时,他便坐到钢琴前练习弹奏,他几乎是立刻就能凭记忆弹奏出动听的中场休息的音乐的六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曲。在他4岁时,就能凭记忆准确无误地弹奏许多短小的音乐片段。5岁时,他已经开始自己作曲了。

莫扎特从3岁开始学琴,5岁作曲,他还为了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游遍欧洲,同时还举办音乐会和结交一些在音乐方面有成就的朋友等,在他这30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一直都很努力,直到他去世。

看了这本书,我有以下感受:一个人要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兴趣,还要在这方面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还要有一定的天赋。莫扎特就是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莫扎特那样的天分,但是只要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不懈,即使达不到闻名于世,但肯定也会有所成就。这本书再一次让我体验到了坚持、兴趣对于成功的价值,所以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莫扎特传》。(卢霄潇)

篇5:莫扎特读后感

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宝宝进行胎教的作用,但是自己不会唱歌,只好在网上找一些胎教音乐用MP4播放给宝宝听,当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给宝宝培养点乐感而已。

看过《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之后,突然意识到当时那样做是多么明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孩子专门选取胎教音乐,更没有选择莫扎特的音乐。以前只知道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因为父亲是宫廷乐师,所以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胎”了,三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了第一部交响乐……这些天才的表现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因为他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才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莫扎特的音乐,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我家孩子有两岁半了,这段时间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诠释,每当听到音乐声起,就会左右晃动身体,或者摇头晃脑,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音乐,就会把筷子当成鼓槌,在碗上敲敲打打,配合着音乐在那里自娱自乐。我想或许这就是我怀孕时候胎教和他出生之后给他用音乐“磨耳朵”起的作用吧。

以前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只是简单播放音乐,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没法指导,有一段时间孩子听烦了,只要我打开音响他就关掉,我在反思是否我的方法错误了。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莫扎特效应》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把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作用以及可供选择的莫扎特曲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比如第五章是跳舞和玩耍为主题的1岁半到三岁,分为大脑的新旋律,摇一摇、敲一敲、滚一滚、耳朵的音乐、声音之桥、尿布之舞、同声歌唱、莫扎特音乐选曲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普及,又有身边案例的分析,也有针对这个阶段孩子如何运用莫扎特音乐唤醒孩子的大脑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便于父母尤其是不懂音乐的父母操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音乐启蒙书。

很庆幸,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今天就忙着在网上下载莫扎特的音乐,根据我家宝宝的年龄进行音乐教育了,呵呵。

篇6:莫扎特读后感

《莫扎特》这本书使我感到坚持和勤奋的所得,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百感交集。

1762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位6岁的音乐“神童”,这位神童几乎轰动了整个欧洲。这位六岁的小男孩,两只小脚刚刚踏得到琴上的踏板,一双小手却能在琴键上流畅自如地演奏大师们的作品,这是多么地惊人啊!这个小男孩――他的音乐,在整个世界都家喻户晓,拨动着亿万人的心弦,他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乐神”,当之无愧。这位神童成为著名的作曲家,他就是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35岁,然而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艺术技巧精湛,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面对死亡的莫扎特是乐观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安魂曲》的写作之中,最终,他在《安魂曲》中永远长眠了。

对于升初三的我们来说,天分这个词可能不适合于任何一个初三学生,而只有坚持和勤奋才是取得中考胜利的关键。莫扎特虽有天分,但也很努力刻苦地去创作,去突破,对于我们这些做最后冲刺的毕业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我想不管怎样,我们应当利用这初三最后一年好好学习,有初一、初二没学好的赶紧补上来,毕竟这是基础嘛。紧接着初三的课程更不能落下。所以说在初三要勤奋,至于坚持,我们理当要坚持完初中的最后一年,作最后的冲刺,正如莫扎特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持写完《安魂曲》,含笑而走,而且他的音乐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的一样。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虽说不要做出太大的突破,但至少要考出一个令学校、老师、家长,也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篇7:莫扎特作文

莫扎特作文

大意:

莫扎特从小就是音乐天才,他每次伴奏的风格都不同,使歌曲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一年一年的过去,人们不再为莫扎特的演奏技巧惊讶。当时莫扎特再也受不了,想去其它的城市工作,但尽管他再每一个城个城市寻找长久的职位,却没有一个皇室与贵族愿意雇用他。

莫扎特三十一岁那年,终于得到宫廷作曲家的`职位。皇帝与贵族也只给他一点点钱或金表之类的东西。人们知道莫扎特很有才气,却舍不得给他应有的报酬。渐渐 的,他的听众和学生也愈来愈少。离莫扎特生日不到两个月的十二月四日,莫扎特躺在病床上,五日凌晨,莫扎特过世了,葬礼那天送葬的工人把莫扎特的棺材随便 扔在穷人公墓,后来再也找不到莫扎特的坟墓了。

心得:

我觉得这本书让我们知道,莫扎特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快乐,但他愿意位人们弹奏音乐。虽然莫扎特不在了,但他做的音乐却深深的留在人们的心中。

篇8: 《莫扎特》观后感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篇9: 《莫扎特》观后感

整部影片感觉气氛很沉重,开始于萨里埃利在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行,因为正是他的嫉妒和坑害最终导致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英年早逝。

42年前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了宫廷乐师。谁知被莫扎特的乐曲迷得神魂颠倒,一次在主教家里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莫扎特,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

约瑟夫二世热爱音乐,闻知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并接见了他,国王弹奏萨里埃利谱写的曲子表示欢迎莫扎特,并征求对这曲子的看法,莫扎特一面赞扬曲子,一面把曲子又弹了一遍,边弹边修改,使曲子变得更流畅和充满热情,惊叹之余使萨里埃利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

由于国王的喜爱,莫扎特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写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由于萨里埃里的作梗,借助国王的招牌,每剧上演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贫穷。

莫扎特的妻子康丝坦丝受不了贫穷的折磨,带着莫扎特的手稿去见萨里埃利,求他为莫扎特谋一个皇家音乐教师的职位,萨里埃利翻见一迭厚厚的手稿,他惊呆了,手稿上没有一处修改的痕迹,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气呵成的。他既陶醉又痛苦,他抱怨上帝为什么把智慧和天赋都给了莫扎特,他愤怒地把刻有耶稣的十字架扔进了壁炉中。

萨里埃利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莫扎特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

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要他写《安魂曲》,萨里埃利迫不及待地想像,在莫扎特的葬礼上由他演奏死者创作的安魂曲,他的名字将和音乐大师一起永世长存。

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一代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苍天也在为他哭泣……

第一次看完―莫扎特这部巨著影片之后我深深悲痛惋惜的哭了。在这部影片中我了解了莫扎特是一个什么样的的一味奇人。莫扎特他待人非常热情,他没有一点坏心眼子,不像安东尼似的老是嫉妒才能比他高的莫扎特。莫扎特不管多大都像一个小孩儿似的稚气未脱。我觉得他特别天真可爱而且特别幽默。他不像当代时期的其他人那样冷漠没有生气。影片中莫扎特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真是让人感到一股心情特别放松轻松没有一丁点的忧愁与烦恼。他的作品又是那么的迷人神奇。莫扎特真实太热情幽默活泼可爱了,我非常喜欢这种个性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人品思想道德品质也是极棒的。他非常具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疼爱妻子与亲人。总是想着为别人带去无穷的快乐,莫扎特本身对待现实生活非常的乐观。他虽然不善于理财,但是并没有被自己的贫困所吓倒,仍是专心的作曲。莫扎特走后,安排的都是那么简单。过两天他的妻子连他的墓都找不着了,更不知尸体在哪了。

这就为当代的我们对莫扎特产生了更深度的神奇感。莫扎特真是太伟大了真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最伟大神奇的天才神童。沃尔夫岗。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这个神圣的名字将在地球上空永垂不朽!莫扎特你简直太伟大太神奇了,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没有人会取代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相关文章:

1.《天使没长大》读书笔记

2.高中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3.《莫扎特传》的观后感

4.幸亏我坚持下来作文

5.幸亏我是鼓号队员作文

6.没成语

7.母亲与莫扎特现代文阅读答案

8.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名人故事短文

9.莫扎特的第一次演奏(Mozarts First Recital)

10.没有的同义词

下载word文档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