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

2022-10-10 08:40: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月甜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供大家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

教学内容:

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导入:欣赏根据李白的《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的歌曲《烟花三月》,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两面位大诗人离别时的情景。

2、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有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资料。出示课题,解题。

(评析: 感人的旋律、歌词与画面营造出离别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感空间。学生交流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加深对两位诗人友情的了解,为古诗的学习作有效铺垫。 )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古诗,感受两位大诗人刻骨铭心的离别,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扣词质疑。

学生不懂“西辞”、“烟花三月”、“尽”、“唯见”等词意,分别通过理解这四个词语读懂四句诗,走进诗歌的意境。

(评析: “学贵有疑”,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产生疑问,找出不理解的词,然后通过探究学习弄明白词意,从而感悟每句诗的意境。)

借助重点词语进入诗境

1、品读1、2句诗。

①解词:“西辞”(课件出示地图)。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扬州就是广陵,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好友孟浩然是向西告别黄鹤楼,告别李白,向东前往扬州的。“西辞”就是向西告别的意思。

②解词:烟花三月。理解第二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看几幅烟花三月的美景图,请学生用几个成语来描绘烟花三月的美景。(繁花似绵、春暖花开、杨柳依依、如诗如画、花枝招展、烟雾迷蒙……)

讲解:在繁花似锦、杨柳依依的三月,李白在千古名楼黄鹤楼送著名诗人孟浩然到名城扬州去。正所谓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此时的李白心情十分复杂,既依恋又激动,就连江边依依的柳枝与盛开的花朵仿佛也在为这样一次激动人心的送别而兴奋。

③学生说出1、2句诗的意思,齐读。

④小结: 1、2句诗叙事,告诉我们送别的时间,送别的地点,送别的人,送别时的天气环境。

2、品读3、4句诗。

①解词:尽。理解第三句诗的意思。

是什么意思?(消失)

联系“白日依山尽”理解。

“尽”在本诗中指什么消失了?(孟浩然乘坐的帆船)

孤帆远去直到尽头需要多长时间?(很长)

李白这么长的时间目送着友人,直到帆影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李白的依依不舍,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深厚……)

②小结:是啊,此时帆影尽了,但是李白对友人的什么没尽?

(留恋、情谊、深情、思念、牵挂、关怀……)

③解词:唯见。理解第四句诗的意思。

“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今天唯有小明因病没来上学。

看课文插图,帆影已消失,可是李白依然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看见什么?

(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④拓展思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话:

伫立在江边的李白,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三水,心绪万千……

(课件出示:)大诗人孟浩然啊,孤帆已经远去,可是我们相处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们曾经在一起度过了那么多的美好时光。

在春暖花开的郊外,我们曾经一起 ----------- ?(预设:吟诗作对、赏花作画等)

在人群喧嚣的酒家我们曾经一起 -----------?(预设:喝酒下棋,朋友聚会等)

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我们曾经一起-----------?(预设:说知心话、畅谈国事等)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孟浩然啊,今日一别,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

在春暖花开的郊外,我们不能一起----------- ?

在人群喧嚣的酒家我们不能一起-------------?

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我们不能一起-----------?(灯片慢慢消失)

⑤学生说三、四句诗的意思,并感情朗读。

⑥小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孤帆远去,长江水东流。李白啊,你一定是希望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载着你的牵挂、深情、祝福、思念、依恋、情谊一直陪伴好友到达扬州吧! 后两句诗写景,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滚滚的长江水中。

(评析:通过对四个重点词语的体会,充分让学生品读,拨动心弦,激发情感,读出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与诗人、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整体感悟,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配乐背诵古诗,边背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播放古筝曲《阳关三叠》)

2、拓展阅读由古诗改编的故事《黄鹤楼送别》,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3、学生背积累的送别诗,老师补充几首以不同方式相送的送别诗。

目送也许是最常见的。可是默默的眼神却含着多少真挚的感情!(朗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话语相送,用最乐观的话语送给你最贴心的祝福!(朗诵《别董大》)

以酒相送,所有离别的伤感都在这一杯浊酒之中!(朗诵《送元二使安西》)

以音乐相送,让美妙的乐声伴随你走向新的旅程!(朗诵《赠汪伦》)

4、模仿《黄鹤楼送别》改编以上四首送别诗中的一首。

(评析:补充由古诗改编的故事《黄鹤楼送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及描绘的意境,同时让学生学习改编古诗的方法,并且模仿着改编其它的古诗,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早上第一节课,我和四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十分钟是短暂的,回顾课堂教学环节,留给自己的却是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

一、介绍写作背景时,太过繁琐。李白与孟浩然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以及这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一定得给学生介绍清楚,因为这关系到诗情的理解。但是,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或者用幻灯片出示故事内容,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会好些。

二、理解诗意的环节没有处理好。这个环节进展不顺畅,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学生预习,二是教师在上个环节没有打扎实,即没有落实好“读”。这也是关键!即使是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读”到位,理解也是没有问题的。

三、教学生成和教学设计有些出入。本节课感悟诗情没有进行完,于是临时处理,将作业布置改为(1)自学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默写古诗。

总之,本节课讲得很不成功,也没教给学生什么。我深感自己教学经验缺乏,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都亟需提高。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在总结其他老师的长处,努力向他们学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我一定会成长起来。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本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郭老师在上本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自己的处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一一传授给学生。不但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听课的我感受到了郭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郭老师先从复习导入入手,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及诗歌的时代背景。然后对整首诗的词、句进行理解再把握整首诗的内容。接下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再加上指导朗读和悟诗境等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落实得比较到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郭老师能让学生运用原来所学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如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注释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很好,符合现在学习语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郭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送别诗,郭老师有心拓展了几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通过补充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送别诗,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诗品得还不够。由于前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去品诗部分就品得不到位,对“烟花三月”、“孤帆”、“下”等词语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到后面才慢慢地有点入境。

总体来说,郭老师的课扎实、质朴,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说得不好之处有待大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一、 解题导入

王老师以歌曲《送别》导入,一下子就将学生和在场的听课的老师带入了离别的情绪当中。接着王老师从诗题入手,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二、 指导朗读,初悟诗意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读出节奏,并归纳出古诗的节奏形式。接着图文结合,感悟诗歌的意境。在初步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后指导学生朗读。

三、 品读诗句

王老师在这一部分采取的是逐句品读的方式。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下面就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诗意的生发

第一,从已有感知入手,让学生读诗,再加上使用多媒体展示“烟花三月”、“古人惜别”、“孤帆远影”、“长江东去”等图片……那都是对诗歌意象的初步感悟。

第二,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语,体会李白的心情。 “烟花三月”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如单按书上注释,理解显得表象。但老师这么一问,使得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多元,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理解上,更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感悟李白的不舍,抓住的意象是“孤帆”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尽”与“不尽”的感知和想象,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学生身在课堂,却在想象中移神诗境。

二、意境的营造精彩

第一,借助意象,延伸诗意。诗,是简单的语言承载了丰厚的语义。在教学中,陈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情境,将意象的理解和延伸开展得淋漓尽致,不但借助意象理解诗意,延伸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堂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船走远了,孟浩然离去了,这时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们再次吟酒作诗”,“祝你一路顺利”等。这份感情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让学生明了“长江水”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怅,象征着别情离伤。

整节课下来,王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更加值得一提的便是她那丰富的评价语。她几乎做到了一生一评价,她的评价多样、中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激励性。总之,从她的课堂中,我收获良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相关文章: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8.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总结

下载word文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例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