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蒿子粑粑的故事

蒿子粑粑的故事

2022-09-25 08:30: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今天保证不逃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蒿子粑粑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蒿子粑粑的故事,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蒿子粑粑的故事

篇1:蒿子粑粑的故事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蒿子粑粑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篇2: 老家的蒿子粑粑作文

老家的蒿子粑粑作文

在我的家乡霍山有一种美食叫蒿子粑粑,每当想起奶奶做的蒿子粑粑,我都垂涎三尺。

说是蒿子粑粑,当然是用嫩蒿子做的`,蒿子的叶子背面有一层白白的小绒毛,跟下霜了似的。做蒿子粑粑要先采下叶子,再将蒿叶洗干净,使劲搓,用刀切碎,把里面的汁用清水洗掉,不然会很苦,然后将腊肉和蒜叶剁碎,把腊肉煮熟,再将洗好的蒿子放进锅里,用清水煮一会,之后依次加入盐、蒜叶、腊肉丁、糯米粉,一起拌匀,接下来就可以做饼了。做好的蒿子粑粑圆圆的,用油一煎,会散发出四溢的蒿香,吃一口香脆可口,嘴有余香。

蒿子粑粑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呢,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鬼节”,是鬼魅出来勾走活人魂魄的日子,一位老太太在“鬼节”前一天梦到观音菩萨给她一株蒿草,让她给乡亲们做饼吃,可化解灾难,她起来一看,还真有一株蒿草,便照办了,果然,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没事。虽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但表明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渴望。蒿子粑粑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呢。

我想念奶奶做的蒿子粑粑,想念故乡的味道!

篇3:如何挑选蒿子杆

我们平时购买食物的时候能买一些品质好的吃起来口感和味道也会更好,这样也能够保证它的营养价值,所以平时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好,其中蒿子是我们最常吃的一种,下面一起看一下什么样的蒿子好呢!

购买时要选择整束新鲜、青翠、细嫩的菜品,应无枯黄烂叶,无病虫害,不抽薹,无花且清洁。

健康的身体与日常饮食密不可分,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尽量多吃一些新鲜的食物,这样吃起来才能保证口味更好,通过对什么样的蒿子好的介绍,喜欢吃蒿子的朋友可以去按上面的方法选择和购买了。

篇4:蒿子饭散文

蒿子饭散文

春天到了,各种野菜都出来了,吃惯了大棚里的蔬菜,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开始去寻找野菜的踪影。每年这个时候,菜市场上的野菜也渐渐多了起来。蒿子、野韭菜、野芹菜、香椿……个个青葱鲜嫩。野菜野生野长,不打农药,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是,在我老家那里是山区,假如你休闲时到老家那里的山野踏青,可以呼吸到久违的原野清风,一边聆听山上布谷鸟的美妙叫声,一边可以寻觅到绿的踪迹,有时带上小铲和环保方便袋或许能挖来一点野菜带回家,这样既愉悦了身心,也丰富了餐桌内容,也好让春的气息来到美食的餐桌上。

在向阳的山坡,那里没有任何污染,早春中,香蒿、青蒿早已萌发,它们是那样青翠嫩绿,采回鲜嫩的蒿叶和着腊肉丁、玉米面做成的美食,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会令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由此,春天里的蒿子叶呢,更是主妇们手里的稀罕物,用它可以做饭、做粑粑,把天然的绿色野菜做各种美食,不仅口感浓郁清新,同时也让我们的美食更加充满春天的田园诗意。

回想起六七十年代,那时农村实行的是“大集体”,每家每户生活窘迫,常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早上菜,午时糠,晚上清汤照月亮”这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每年正月完,每个家中基本上没有充裕的粮食,只有靠采摘野菜和着包谷面来充饥,在农村有一种灰白面、绿色背、面叶宽、味道香且可以长到半人高植物,人们称之为蒿子,又叫饭蒿或白蒿,人畜均可以食用。

莫看不起这些野菜,它可是那个年月人们渡年、渡月充饥填肚的救命草,这些野菜也有几种特色做法,其中一个就是蒸蒿子饭。

记得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在集体劳动的闲暇之时,她曾带着我上山去采蒿子。在摘蒿子时,母亲教我把老的叶子和茎去掉,只留下嫩叶子,然后在溪沟清澈的水里洗干净;用提篮提回家后,母亲先把洗干净的蒿子切成细末,装在洗菜的篮里淘干净。(要多洗几遍,一开始的水都是黑的,一直淘到水清为止);再把腊肥肠肉切成小片,肥肠比较容易出油,这样会比较香;然后把玉米面和蒿子搅拌均匀后一起放进蒸锅里,然后把切好的肥肠放在最上面一起蒸,直到蒸熟为止;最后把肥肠和混合后的玉米面蒿子搅拌在一起,搅匀后上甑甑熟后就可以开吃了。

刚出锅的篙子饭,在热气的蒸腾下,将野蒿夹杂着微苦的清香和腊肉肥而不腻的咸鲜融合得恰到好处,入口时更有玉米面的香甜和大米的软糯,别具风味的口感恍若一首悠扬的牧歌。

蒿子饭不仅开胃、生津,最大好处是营养。蒿子饭一蒸熟,揭开锅盖,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赶快盛上一碗,一口饭入嘴,顿感入口清香,再感玉米面、腊肠与野蒿的混合美味。

蒿子其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但是味道苦。机智的家乡主妇们将它巧妙处理,去掉苦味,与玉米面、野蒜、腊肉、豆干等做成的蒿子饭的确美味。

鲜嫩的蒿子,不仅可以做蒿子饭,在主妇们的巧手之中还可以变魔术一般,变成蒿子饼。一直到现在,只要你到家乡土家山寨去走一走,就随手可以收集到很多有关于蒿子饭以及蒿子饼的回忆。蒿子饼有碗口大,一指厚,还在两面粘些白芝麻,这颜色才好看。饼的两面是焦黄焦黄的锅巴,中间却有许多蜂窝,咬一口,那青蒿和芝麻的特别香味直沁心肺。

然而许许多多的时候,或许我从离开老家定居城市的时候算起,不知不觉间,过去那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已变成了你眼中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更有许多时候,你与一帮朋友,穿行在山林里,俨然一个游客。

没人能说得清,具体哪个日子,故乡成了你眼中的风景,也许当你感觉那是风景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从你长大,故乡处处是风景:你与别的男孩子比谁尿得高;你跟在羊群后边拾羊粪;你冬天与一大家子人围在火拢里用鼎锅煮着一锅洋芋,就着一碗坛子里泡很久的广椒沫子。更或许在山里劳作回家路上割了几把蒿子,就着高粱面用甑子蒸的一锅蒿子饭。遗憾的是,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没有微信微博,要不你的分享秒杀当下所有的网络明星,因为没有什么时候能像现在把以前的生活在网海里翻来覆去的热炒,就像撒叶儿活、南曲……

仔细推敲我们土家族的饮食风格,你会从中发现土家人与生俱来的强悍个性。因为我们世代生活在万山丛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万法自然,随遇而安。在我们家乡民间就有一首《好吃包歌》(“好吃包”即馋嘴人)唱道:

一想樱桃黄,麦李在树上,

又想瓜子蜜生姜,还想血灌肠。

二想蒸猪肉,黄焖煎豆腐,

又想仔鸡多酌醋,高笋炒葫芦。

三想腊肉干,牛肉焖得烂,

又想红心腌鸭蛋,肥肉炒大蒜。

四想塘里藕,豆腐H泥鳅。

又想后院红石榴,干锅炒黄豆。

五想汤油茶,茶里佐芝麻。

又想田鸡过油炸,还想嫩丝瓜。

……

表面上在讥讽“好吃包”,实际上从头看到尾,这竟然是一张土家族的民间食谱菜单!其间所涉及的食物,都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绿色食品”。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食一般甚为简朴。如《好吃包歌》所列的杂食小吃,平常人家平时如果有一两样摆上饭桌,也算是难得的美餐。

篇5:野蒿子诗歌

野蒿子诗歌

当阳桥边的架子花脸

有些霸道强硬

丈八蛇矛的斜刺里

横着生的根,扎煞着钢丝的胡须

轻轻一弹,即可伤人

背阴处,树丛中

不劳阳光的抚慰

生就的倔脾气,藐视规矩

站起来是乌云一片

躺下去是虬龙取水

即使草木一秋的.宿命难违

活得就肆无忌惮

死也不怕做孤魂野鬼

呀呀呀,呸!

父亲的菜园

一把锄头工笔

两瓢水写意

三月暖色的底板上

涂抹上一行行新绿

清新的意境

能读出整畦的平仄

葱郁的意象

能听见拔节的声音

我也是爹爹笔下

一株并不伟岸的植物

但一身清白通透

举着一滴露珠

张扬大写的名字

篇6:粑粑如何造句

1、彝族以杂粮面、米为主食,午餐习惯用粑粑做为主食。

2、丽江粑粑是用本地的精制小麦、火腿和油做成的。

3、丽江粑粑可以被放置几天,所以人们会把它们当作旅行干粮,或者把它们送给亲戚和朋友。

4、盘子里飘着黍子迷你香味的'舂粑粑糯香!

5、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怒族“鲜花节”,石板粑粑、石片盖屋等风俗和景观。

6、喜洲粑粑,即麦面烤饼,重油、分层、加火腿丁,用栗炭火吊炉烤,味极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尝。

7、中国西南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粉食主要有:傣族的米线、白族的饵馈、纳西族和彝族的粑粑、藏族的糌粑等等。

篇7:绘本故事ppt拉粑粑

拉粑粑,拉粑粑……

去厕所拉粑粑!

啊?

小老鼠在拉粑粑!

拉粑粑,拉粑粑……

去厕所拉粑粑!

咦?

小兔子也在拉粑粑!

拉粑粑,拉粑粑……

去厕所拉粑粑!

咦?

小猩猩也在拉粑粑!

拉粑粑,拉粑粑……

去厕所拉粑粑!

篇8:宁夏风味小吃蒿子面

自古以来,用掺有蒿面子的面粉做成的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无穷,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吃。在民间习俗中,吃中宁蒿子面颇有讲究,并赋有一定寓意。尤其在正月初七,家家必须吃蒿子面。

中宁蒿子面是中宁县民间特色风味小吃,已经流传了360多年。中宁蒿子面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有着独特的保健功能,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并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诸多的文化内涵。

中宁蒿子面的历史溯源

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他的一部分亲邻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中宁县恩和镇一带,其中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他们将蒿籽面的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人,从此蒿籽面在中宁便流传了下来。现在,蒿籽面制作技术在中宁县广泛流传,大多是以婆传媳、母传女、老传少等方式代代传承。

中宁蒿子面的做法与吃法

中宁蒿子面的制作方法是:用上好的白面,加适量的蒿面子和盐碱,经水拌和,反覆揉搓,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然后,用长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越薄越好的圆形面片。稍加凉硬后,用面杖卷起,然后来回去折叠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再用薄而锋利的菜刀切成细丝面,愈细愈好。

中宁蒿子面的吃法是:先做好酸汤,炒好羊肉臊子,然后把细丝面下锅煮熟。捞在凉开水盆里稍过一下,涮去长面上的黏气,再用筷子挑到碗里,浇上酸汤和肉臊子即可食用。按上面方法做出来的卫宁风味蒿子面吃起来清香爽口。因此,在卫宁平原,每适集市,长面小吃摊比比皆是,很是受人喜爱。

中宁蒿子面的三个重要价值

中宁蒿子面作为一种民间小吃,在中宁县流传了360多年,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从历史和现实看,发掘、保护中宁蒿子面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

1、学术研究价值。发掘保护中宁蒿子面可以进一步对中宁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深层次的研究和发现。

2、食疗价值。由于蒿子面最初是从宫廷中传流而来,且蒿子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再加上枸杞护肝明目、延年益寿的疗效,所以发掘保护传承中宁蒿子面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

3、丰富食谱、传承民俗的价值。中宁蒿子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吃蒿子面有很多讲究。在老人祝寿时吃的蒿子面叫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的第二天吃的蒿子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的百天(或满月)吃的蒿子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在正月初七吃的蒿子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在贵宾来临或朋友相聚时吃的蒿子面叫贵宾面,意寓友谊长久。

的6月9日是第八个国家“文化遗产日”。为继承和弘扬杞宁夏回族的饮食文化,向全县展示中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宁县举办了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大赛,来自全县的28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中,各参赛选手纷纷大展身手,擀面、切面、沏汤紧张有序操作,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宁夏文化特色。

篇9:清理蚕粑粑

睡午觉醒来,按照我的计划做了一会作业,到了休息时间,我想到前两天发的蚕宝宝的图片,同学说蚕粑粑太多了,于是我就想趁着休息时间清理一下吧。

于是,我想叫上好帮手---表妹毛毛,一起来帮忙。“毛毛,来帮姐姐一个忙好吗?”“哦,来了!”毛毛不知道我喊她帮什么忙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姐姐,这个黑黑的,小小的是什么啊?”毛毛疑惑不解地问。“这个是蚕的粑粑,我们现在就要来把这些黑粑粑清理掉,让蚕宝宝的屋变干净。”我耐心地跟毛毛说。我找了两把扇子,我们各拿了一把开始清理,我把扇子当工具想把蚕粑粑挖出来,可是不听话的粑粑又滚了下去,但我们俩没有放弃,一直在重复这个动作。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一大半的蚕粑粑挖起来倒进垃圾桶了,我心想这样蚕宝宝就可以睡个舒服觉了。

【蒿子粑粑的故事】相关文章:

1.做面粉粑粑作文

2.关于美食的作文:糖油粑粑

3.我爱家乡的糖油粑粑作文

4.诗歌故事

5.读书故事

6.史记故事

7.对联故事

8.书虫故事

9.英雄事迹故事

10.科普故事

下载word文档
《蒿子粑粑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