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2022-09-18 09:13: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elub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下面给大家分享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欢迎阅读!

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篇1: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摘要:为研究不同粗合成纤维用量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弯韧性,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对粗合成纤维用量分别为4.75,9.5,14.25,19 kg・m-3的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不掺入纤维的素活性粉末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不掺入纤维的素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拉试件发生脆性破坏,试件一裂即断,未得到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而粗合成纤维掺入后能够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韧性,使弯拉试件转变为明显的延性破坏,荷载挠度曲线都可得到稳定的下降段,同时曲线还出现了二次强化现象

有2个峰值;随着粗合成纤维掺量的增加,弯拉试件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愈加平缓,韧性指数增大;粗合成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为1.0%~2.0%时,剩余强度在抗折强度的85%以上,此时粗合成纤维对裂后基体具有较强的阻裂能力,能够大大提高弯拉试件开裂后的韧性。

篇2: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0引言

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最紧密堆积理论优选骨料,同时掺入大量活性粉末提高基体致密性[1]。

活性粉末混凝土仍具有混凝土的脆性,且由于胶凝材料较多,容易开裂,因此需要掺入纤维来提高其韧性和抗裂性。

目前活性粉末混凝土在配制过程中多通过掺入钢纤维来达到增强增韧抗裂的目的[23],但是钢纤维自重较大,且有锈蚀的隐患,若施工不当造成钢纤维外露则可能发生锈蚀进而导致基体腐蚀。

粗合成纤维(直径大于0.1 mm)是一种新型的增强增韧材料[4],与钢纤维相比具有轻质、耐腐蚀、易分散的特点,同时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5]、抗冲击性[67]、抗弯韧性和抗疲劳性能[89],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掺入粗合成纤维可以提高试件的延性[10]。

抗弯韧性是反映纤维增韧效果及基体内部结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研究粗合成纤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增韧效果,本文中笔者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对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进行了研究。

1试验方案

1.1原材料及配合比

本次试验中采用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原材料有: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超细微硅粉;粒径为0.625~1 mm的石英砂;减水率为29%的高性能减水剂;粗合成纤维和水。

其中粗合成纤维为直径0.91 mm、长度38 mm的聚丙烯粗纤维,表面压痕处理,纤维密度为0.91 kg・m-3,抗拉强度大于450 MPa。

粗合成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下同)为0%,0.5%,1.0%,1.5%,2.0%五种,其用量分别为4.75,9.5,14.25,19 kg・m-3。

根据纤维掺量的不同,试验共分5组,每组3个试件。

活性粉末混凝土试验配合比及试件编组列于表1。

1.2试件制备及养护

采用100 mm×100 mm×400 mm的棱柱体试

1.3试验方法

参考《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CECS 14:89),采用四点弯曲方式加载,跨度为300 mm,加载点间距为100 mm。

试验在300 kN的万能试验机上完成,加载速率为0.1 mm・s-1。

采用100 kN的荷载传感器量测试验荷载,跨中挠度采用2个量程为30 mm的位移传感器量测,所有数据由东华测试系统自动采集。

2试验过程及分析

2.1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所有弯拉试件破坏时均在其跨中出现1条主裂纹。

不掺入粗合成纤维的C0组试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在裂缝出现后随即发生断裂,试件断成两截,与普通混凝土弯曲破坏形式相同。

掺入粗合成纤维试件(C0.5,C1.0,C1.5,C2.0组试件)的破坏形态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粗合成纤维掺入后弯拉试件的破坏形态相似,都是在三分点内开裂,有1条主裂缝,裂缝处有纤维相连,试件未发生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延性破坏。

通过试验发现,在加载过程中,图1粗合成纤维试件破坏形态

Fig.1Failure Modes of Synthetic Macrofiber Specimens首先在试件底部出现1条细而短的裂缝;随着荷载持续增加,裂缝逐渐增大,达到峰值荷载后,荷载开始下降,裂缝继续变宽变长,开始向顶部发展,挠度也越来越大。

试验过程中持续发出咯噔的声音,裂缝长度逐渐增大,最后贯通整个试件,直到试验停止时掺入粗合成纤维的试件都未发生断裂,裂缝处有纤维相连。

由于裂缝宽度及跨中挠度较大,试验继续进行已无意义,因此在挠度达到10 mm时停止试验。

试验结束后,观察试件断面发现,大多数粗合成纤维被拔出而不是被拉断,基体断面处可见纤维被拔出的孔洞。

2.2荷载挠度曲线

图2为根据实际量测得到的荷载及跨中挠度绘制的粗合成纤维掺量为0%~2.0%时抗弯韧性试验的荷载挠度曲线,其曲线均为每组试件的平均值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除不掺入粗合成纤维的试件(C0组)外,掺入粗合成纤维的试件都得到了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且曲线都出现了二次强化现象[图2(b)~(e)],即荷载在达到极限值后忽然下降到一定值,随后又开始上升,达到二次峰值后缓慢下降,此现象与粗合成纤维普通混凝土相同[11]。

分图2荷载挠度曲线

Fig.2Loaddeflection Curves析其原因是,粗合成纤维长度及直径较大,掺入到活性粉末混凝土中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数量较少,但是纤维与基体间紧密结合。

试件出现裂缝后试验机卸载,荷载下降,当裂缝发展到有纤维处时,纤维与基体紧密结合且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因此将粗合成纤维由基体内拔出需要耗费很大的能量,荷载增大。

随着荷载继续增大,粗合成纤维慢慢被拔出,之后荷载再次缓慢下降,荷载挠度曲线下降段中荷载反复上升、下降呈现锯齿状即为纤维拔出过程。

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荷载挠度曲线的二次强化效应愈加明显,同时曲线下降段更加饱满,与x轴所围面积增大,表明试件的抗弯韧性提高。

掺入粗合成纤维后能够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抗弯韧性的主要原因是,本次试验中采用的粗合成纤维表面进行了压痕处理,纤维与基体间具有很高的粘结强度。

当基体发生裂缝破坏时,裂缝处的纤维开始承受拉力,并通过与基体间的粘结力将荷载传至裂缝两侧混凝土基体,阻止裂缝的发展,同时提高基体的能量吸收能力。

纤维拔出过程中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能量吸收过程与纤维和基体间的粘结强度有关,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裂缝处纤维数量增大,大量纤维的桥联作用可有效提高基体的韧性。

当外部荷载产生的弯拉应力大于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强度时,纤维即被拔出。

由于粗合成纤维在拔出前会发生极大变形,因此即使开裂基体变形值(挠度)很大也不破坏,从而大大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断裂韧性,以此达到增韧的目的[12]。

纤维拔出过程主要体现在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纤维掺量越大,纤维拔出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相应的荷载挠度曲线也越加平缓。

3试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CECS 14:89)中的公式(1),(2)计算初裂强度及抗折强度,即

式中:Pcr,Pmax分别为试件初裂荷载和极限荷载;ffc,cr,ffc,m分别为初裂强度和抗折强度;L,b,h分别为支座间距、试件截面宽度和试件截面高度。

对于低弹性模量纤维,剩余强度可真实地反映纤维混凝土裂后强度的特性[13],因此,本文中采用美国ASTM建议的韧性指数I5,I10,I30及剩余强度分析抗弯韧性,其中剩余强度SAR及相对剩余强度SIR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粗合成纤维混凝土的韧性较好,挠度为2 mm时,纤维的增韧作用仍比较明显,为此邓宗才等[14]提出在计算剩余强度时,采用挠度为2 mm作为结束标准,剩余强度可采用下式计算

从图2还可以看出,粗合成纤维掺入后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拉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有2个峰值,同时曲线的下降段斜率较小,即荷载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挠度的增加,荷载降低幅度较小。

剩余强度主要考察试件开裂后特征,若在挠度较大的情况下,荷载降低较小,说明纤维对裂缝出现后增韧效果越明显。

为此,本文中采用公式(3),(5)两种方法计算剩余强度,从而更好地反映粗合成纤维的增韧效果。

根据公式(1)~(5)及荷载挠度曲线积分,计算得到粗合成纤维掺量为0%~2.0%时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粗合成纤维的掺入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初裂强度无明显影响,粗合成纤维掺量在0%~2.0%之间变化时,初裂强度都集中在8.6 MPa左右。

粗合成纤维掺量小于1.5%时,抗折强度都在10 MPa左右,当粗合成纤维掺量增加到2.0%时,抗折强度有表2抗弯韧性试验结果

(2)粗合成纤维掺量为0.5%~2.0%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指数I5,I10,I30均随粗合成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粗合成纤维掺量为0.5%时,韧性指数I5,I10,I30分别为4.18,5.88,11.97,粗合成纤维掺量增加到2.0%时,I5,I10,I30增加到5.64,11.77,17.89,分别提高了34.93%,100.17%,49.46%,说明掺入粗合成纤维能够大大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弯韧性。

(3)利用公式(3),(5)计算得到的剩余强度差别不大。

粗合成纤维掺量为1.0%~2.0%时,剩余强度都在抗折强度的85%以上,说明掺入粗合成纤维具有较高的阻裂能力,使得试件在达到峰值荷载后还可保持较高的荷载,有效提高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韧性。

粗合成纤维掺量为0.5%时,荷载达到极限值后急剧下降,所以剩余强度相对较小,但是裂缝处的纤维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增韧作用,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式。

4结语

(1)不掺入纤维的素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拉试件发生脆性破坏,粗合成纤维掺入后能够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的韧性,使破坏形态转变成为明显的延性破坏。

(2)粗合成纤维掺入后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拉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具有稳定的下降段,同时出现了二次强化现象,曲线有2个峰值,且随纤维掺量的增加,曲线的下降段更加饱满,与x轴所围面积增大。

(3)粗合成纤维不能提高弯拉试件的抗折强度,但是能够阻止试件开裂后裂缝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拉试件的韧性,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试件的韧性指数增大,纤维掺量为2.0%时,韧性指数I5,I10,I30相比纤维掺量为0.5%时的韧性指数分别提高34.93%,100.17%,49.46%。

(4)粗合成纤维对弯拉试件基体开裂后的增韧效果明显,纤维掺量为1.0%~2.0%时,抗弯试件的剩余强度均在抗折强度的85%以上。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RICHARD P,CHEYREZY M.Composition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s[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5,25(7):15011511.

[2]BAYARD O,PLE O.Fracture Mechanic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Materi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J].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70(7/8):839851.

[3]JI T,CHEN C Y,ZHUANG Y Z.Evaluation Method for Cracking Resistant Behavior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8(1):4549 [4]邓宗才.高性能合成纤维混凝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DENG Zongcai.High Performance Synthetic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

[5]常洪雷,金祖权,任鹏程.有机仿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断裂韧性及抗裂性能研究[J].混凝土,(2):4649.

CHANG Honglei,JIN Zuquan,REN Pengcheng.Study on Fracture Toughness and Crack Resistance of Steelwirelike Organic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Concrete,2013(2):4649.

[6]邓宗才,李建辉,王现卫,等.粗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冲击动载特性[J].混凝土,(10):2730.

DENG Zongcai,LI Jianhui,WANG Xianwei,et al.Dynamic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Macro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Concrete,2006(10):2730.

[7]李建辉,张科强,邓宗才.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冲击强度的分布规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4(4):5459.

LI Jianhui,ZHANG Keqiang,DENG Zongcai.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Flexural Impact Resistance of Synthetic Macro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07,24(4):5459.

[8]邓宗才,李建辉,王现卫,等.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及疲劳特性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7):810.

DENG Zongcai,LI Jianhui,WANG Xianwe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Flexure Resistance and Fatigue Characteristic of Coarse Synthetic Fiber Concrete[J].New Building Materials,2006(7):810.

[9]HSIE M,TU C,SONG P 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494(1/2):153157.

[10]曹小霞,郑居焕.钢纤维和聚丙烯粗纤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和延性的影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861.

CAO Xiaoxia,ZHENG Juhuan.The Effects of Steel Fiber and Polypropylene Coarse Fiber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Metakaolin RPC[J].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Natural Science,2011,19(2):5861.

[11]尹机会.钢合成纤维混凝土强度与韧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YIN Jihui.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ength and Toughness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synthetic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D].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

[12]华渊,刘荣华,曾艺.纤维增韧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3):4043.

HUA Yuan,LIU Ronghua,ZENG Yi.Experimental Study on Fiber Toughnes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China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1998(3):4043.

[13]戴建国,宋玉普,赵国藩.低弹性模量纤维混凝土剩余弯曲强度的力学意义[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3538.

DAI Jianguo,SONG Yupu,ZHAO Guofan.Postpeak Flexural Strength of Low Elsticmodulus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China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1999(1):3538.

[14]邓宗才,师亚军,曹炜.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30(1):1924.

DENG Zongcai,SHI Yajun,CAO Wei.Experiment on Flexural Toughness of Polyolefin Macro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13,30(1):1924.

[15]张明波,阎贵平,闫光杰,等.200 MPa级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31(2):8184.

篇3:活性粉末混凝土双向拉压强度试验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双向拉压强度试验研究

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及高温度适应性等特点,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处于平面应力状态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如受弯构件的弯剪段)的安全设计,双向拉压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准则是必需的.采用15个“8”字形试件,选取了5个不同拉压应力比工况,进行了强度试验,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拉压应力比工况的试件,其破坏形态均为拉断型破坏;随着拉应力的`增大,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之减小.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双向拉压应力状态下的实用强度准则,对于处于平面应力状态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安全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作 者:闫光杰    阎贵平   YAN Guang-jie    YAN Gui-ping  作者单位:闫光杰,YAN Guang-jie(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公路系,北京,101601)

阎贵平,YAN Gui-ping(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2007, 17(3) 分类号:X924.4 TU528.31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    双向拉压    试验    破坏形态    强度准则   

篇4:超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侵彻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超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侵彻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为了对比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的抗侵彻能力,结合试验,采用流固耦合法(ALE)对57 mm半穿甲弹侵彻混凝土靶板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了混凝土在侵彻作用下的变形及断裂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钢纤维能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和变形能力,增大混凝土对侵彻弹丸能量的消耗,降低弹丸的`剩余速度;活性粉末混凝土较普通钢纤维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侵彻能力,能更好的抑制裂缝发展.

作 者:颜祥程 许金余 段吉祥 冷冰林 YAN Xiangcheng XU Jinyu DUAN Jixiang LENG Binglin  作者单位:颜祥程,冷冰林,YAN Xiangcheng,LENG Binglin(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西安,710038)

许金余,XU Jinyu(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西安,710038;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西安,710072)

段吉祥,DUAN Jixiang(南京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南京,210007)

刊 名:弹箭与制导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O382.2 关键词:侵彻   数值模拟   速度   混凝土   裂缝   penetr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velocity   concrete   crack  

篇5:再生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再生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抗碳化性能是衡量再生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设计一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以及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再生混凝土的水胶比以及粗骨料的取代率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影响很大。(2)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和碳化时间的平方根基本成一直线关系。(3)再生混凝土在拉应力状态下其碳化深度会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粉煤灰;矿渣;抗碳化性能

一、引言

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在结构使用寿命期间内,由于受到环境和荷载的双重作用,引起结构的老化、腐蚀,从而导致结构性能的降低,因此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已引起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由于再生骨料的加入而变得比普通混凝土更为复杂。在再生混凝土中至少存在两种界面:再生粗骨料中天然骨料和附着老砂浆之间的界面、再生粗骨料的老砂浆与新砂浆之间的界面。这种复杂的微观结构给分析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带来了困难。关于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作了初步探讨[1-2],但他们研究结果可比性较差,还存在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并且未考虑应力状态的影响,而在外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微观裂纹使得CO2在再生混凝土中扩散的渠道增多加速了CO2的扩散。因此,为研究裂缝的影响,开展拉应力状态下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研究很有必要[3-5]。

二、试验原材料及主要设备

2.1试验原材料

废弃混凝土样品取自某检测中心提供的废弃混凝土试块(原始强度等级为C40,粗骨料为卵石),试验前再生骨料采用高温强化。

粉煤灰,采用扬州亨威热电厂提供的Ⅰ级粉煤灰,实测细度<8%、烧失量<5%、需水量比<95%,含水率<0.2%,三氧化硫<0.67%,均符合Ⅰ级粉煤灰标准。

矿粉,由扬州汊河超细粉厂提供,比表面积为487m2/kg。为碱性矿渣,活性较好。

减水剂,为扬州江都润扬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黑色液态,减水率为15%~25%,掺入量控制在0.5~1.2%左右。

2.2主要设备

混凝土碳化试验箱CCB-70A由江苏省苏州市东华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CO2浓度:20±3%,湿度控制:70±5%,温度控制20±5℃;采用WE-300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济南试验机厂生产,最大负荷为300千牛顿。

三、试验方案及方法

3.1试验方案

本试验在快速碳化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碳化试验考虑荷载耦合,采用两个100×100×300的试块用铆钉同时加载,其力学模型见图1。

图1 再生混凝土碳化试块受力示意图

选取正交表L18(37)进行试验,其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碳化试验因素水平表

A B C D E F G

水平水胶比 再生粗骨料

% 再生细骨料

% 粉煤灰

% 矿渣

% 砂率

% 应力水平ft

1 0.36 30 10 15 15 35 0.5

2 0.33 60 20 25 25 40 0.8

3 0.30 90 30 35 35 45 1.2

根据正交试验方法,可以排列出18组试验。

3.2试验方法

碳化试验采用《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 82―85)中的快速碳化试验方法,所用棱柱体混凝土试块尺寸为100 mm×100 mm×300mm。

在试验前2天从标准养护室取出试块,放入101A-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在60℃的烘箱中烘48h。经烘干的试件留下一个侧面外,其余表面均用加热的石蜡予以密封。在侧面上顺长度方向用铅笔以10 mm间距画出平行线,以确定碳化深度的测量点。再将试块放入CO2浓度保持在(20±3)%、相对湿度为(70±5)%、温度为(20±5)℃的碳化箱内。

碳化到7天、14天、28天、60天时,分别取出试件破型,测定碳化深度。将切除所得的试件部分,刮去断面上残余的粉末,立即喷上1%的酚酞酒精溶液。图2显示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碳化情况。

图2 再生混凝土碳化试件的碳化深度

四、碳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4.1碳化试验测试数据

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 82-85)中的快速碳化试验方法测出试件在7d、14d、28d和60d的碳化深度,测试数据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碳化深度(mm)

编号 水胶比 再生粗骨料(%) 再生细骨料(%) 粉煤灰

(%) 矿渣

(%) 砂率

(%) 应力水平(ft) 7d 14d 28d 60d

1 0.36 30 10 15 15 35 0.5 2.0 3.0 4.6 8.2

2 0.36 60 20 25 25 40 0.8 1.8 2.8 4.8 8.8

3 0.36 90 30 35 35 45 1.2 3.0 3.6 6.4 12.1

4 0.33 30 10 25 25 45 1.2 1.6 2.1 3.9 6.8

5 0.33 60 20 35 35 35 0.5 2.2 3.0 4.6 8.9

6 0.33 90 30 15 15 40 0.8 2.3 2.7 5.2 9.6

7 0.3 30 20 15 35 40 1.2 不明显 1.8 3.5 4.8

8 0.3 60 30 25 15 45 0.5 不明显 1.6 2.9 5.8

9 0.3 90 10 35 25 35 0.8 3.0 3.8 6.3 12.2

10 0.36 30 30 35 25 40 0.5 1.6 2.2 3.9 6.7

11 0.36 60 10 15 35 45 0.8 2.0 2.6 4.8 9.7

12 0.36 90 20 25 15 35 1.2 1.9 2.8 5.3 9.8

13 0.33 30 20 35 15 45 0.8 1.3 1.7 3.1 5.8

14 0.33 60 30 15 25 35 1.2 1.2 2.0 3.7 6.9

15 0.33 90 10 25 35 40 0.5 2.2 3.2 5.8 10.6

16 0.3 30 30 25 35 35 0.8 不明显 3.0 4.2 7.8

17 0.3 60 10 35 15 40 1.2 不明显 3.6 4.3 8.4

18 0.3 90 20 15 25 45 0.5 2.7 2.9 5.6 10.2

4.2试验结果分析

(1)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14d、28d、60d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见图3。从图3可见,再生混凝土试块的碳化深度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这可能因为再生粗骨料的孔隙率大于天然骨料,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孔隙率与同水胶比的天然混凝土相比有较大增加,这无疑会使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降低。在不同的龄期不同的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使得试件的碳化深度也有所不同,14d时碳化程度不明显,但随着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加,在28d和60d时,当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在60%左右时,碳化程度有所降低。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在60%左右时,骨料级配为相对合理的状态,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孔隙得到有效填充,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致密性,从而减缓了CO2扩散速度,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图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碳化深度的影响

(2)水胶比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在60%时,水胶比分别取0.30、0.33、0.36,分析再生混拧土碳化深度随碳化时间的变化规律(图4)。从图4可以看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60%,水胶比在0.36时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比水胶比在0.30及0.33时好。当水胶比在0.3及0.33时,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比较大。这一点,与抗压强渡随水胶比的增大而降低的规律正好相反。主要是因为在水胶比在0.3时,混凝土偏干硬,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使混凝土水化反应不是很充分,影响混凝土内部的密实性。水胶比在0.36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为60mm左右,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混凝土的保水性和流动性都比较好,使再生混凝土的水化反应比较充分,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降低了CO2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篇6:钢渣对高炉矿渣混凝土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钢渣对高炉矿渣混凝土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研究了不同配比钢渣对高炉矿渣混凝土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钢渣微粉掺量不大于20 %(质量分数)的复合粉,活性指数能满足S95级矿渣微粉标准,不降低产品性能.在胶凝材料中复合粉质量分数为20 %~40 %时,使用20 %的.钢渣微粉与80 %的矿渣微粉复合,7天的活性指数达到75 %以上,28天的活性指数达到98 %以上,效果好于单纯使用矿渣微粉.

作 者:孟华栋 刘浏  作者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艺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炼钢  PKU英文刊名:STEELMAKING 年,卷(期): 26(2) 分类号:X757 关键词:钢渣   高炉矿渣   复合粉   活性  

篇7:铁路20 m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T形梁整体性能研究

铁路20 m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T形梁整体性能研究

为尝试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结构设计及应用方面的'情况,通过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相关计算,对梁的整体性能进行分析与研究,验证了在传力锚固阶段和荷载作用阶段下梁的整体性能,可为其今后在结构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潘春风 魏锦辉 孙庆珍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 刊 名:中原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1(1) 分类号:U443.35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   T梁   传力锚固阶段   荷载作用阶段  

篇8: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拉伸强度和抗拉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拉伸强度和抗拉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灰关联分析是一种系统分析技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以间接拉伸强度和抗拉韧性为参考指标运用灰关联法定性地分析了通过率、最佳油石比、沥青针入度、沥青软化点、空隙率、纤维种类和纤维掺量等因素对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程度,并分清影响因素的.主次.分析表明级配和油石比是影响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钢纤维及其最佳掺量是适合低温地区沥青混凝土面层防裂.选用密级配和适当增加油石比的钢纤维沥青混合料可减轻沥青路面裂缝.

作 者:杨大田 王鹏  作者单位:杨大田(重庆交通大学,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实验室,重庆,400074)

王鹏(湖南常德市建筑勘测设计院,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5(3) 分类号:U414.7+5 关键词:纤维沥青混凝土   低温间接拉伸   抗拉韧性   灰色关联分析  

篇9:连续玄武岩纤维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抗折试验研究

连续玄武岩纤维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抗折试验研究

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CBF,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抗折性能,减少混凝土的塑性裂纹和内部裂纹的出现和扩展,提高混凝土材料介质的连续性.

作 者:鄂宝生 E Bao-sheng  作者单位:北京中铁房山桥梁有限公司,北京,102400 刊 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8(3) 分类号:U448.34 关键词:CBF   抗折   高性能混凝土  

篇10:火灾作用后RC简支梁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和可靠度分析

火灾作用后RC简支梁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和可靠度分析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结构的'力学性能如何变化一直是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火灾对建筑物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通过试验研究了11根三面受火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不同初始荷载和配筋下的火灾后抗弯承载力和可靠度,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仅配筋不同时,钢筋配置适当增加,火灾后抗弯承载力下降减少,钢筋混凝土梁的抗火能力增强;在其他条件相同仅初始荷载不同时,初始荷载增加,抗弯承载力下降增加,火灾后可靠度的下降幅度也增加.试验研究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的修复和加固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 者:李耀庄 唐义军 徐志胜 LI Yao-zhuang TANG Yi-jun XU Zhi-sheng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2004 14(10) 分类号:X9 关键词:简支梁   火灾   承载力   可靠度   钢筋混凝土  

【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相关文章:

1.橡皮液压成形直弯边回弹试验与分析研究

2.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探讨

3.混凝土抗渗试验报告填写要求有哪些?

4.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材料的试验研究

5.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制作与性能试验

6.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论文

7.利用生态混凝土控制城市坡面暴雨径流污染试验研究

8.水利工程抗冻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分析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粗合成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