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2022-09-12 08:49: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翻滚的洋葱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篇1: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目的掌骨骨折在手部外伤中占有很大比例,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内固定,固定范围较大,固定的牢固程度有限,不足以维持骨折部位的充分稳定,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常导致手的功能恢复欠佳。自6月以来我院应用国产微型钛板治疗掌骨骨折28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

掌骨骨折在手部外伤中占有很大比例,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内固定,固定范围较大,固定的.牢固程度有限,不足以维持骨折部位的充分稳定,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常导致手的功能恢复欠佳。自206月以来我院应用国产微型钛板治疗掌骨骨折28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均为男性,年龄17~32岁,平均21岁。损伤原因:压砸伤7例,摔伤8例,撞伤13例。骨折部位:第1掌骨骨折6例,第2掌骨骨折3例,第3掌骨骨折3例,第4掌骨骨折7例,第5掌骨骨折9例。其中头颈部骨折8例,基底部骨折9例,骨干部骨折11例。骨折类型:横行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5例,斜行骨折10例,螺旋形骨折5例。骨折时间: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8例。 1.2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生效后,上臂上段扎气囊止血带。取伸肌腱旁纵行切口,术中注意无创操作原则,注意保护腱周组织,以减少术后粘连,解剖复位后,可用克氏针或复位钳临时固定,视情况选择4~6孔微型钛板置于掌骨背侧固定,接近远近端骨折者需选用“L形”或“T形”异型钛板,斜行骨折争取有一枚螺钉垂直穿过骨折线以稳定骨折断面,远离骨折线的螺孔在钻孔时稍向远近端倾斜,尽量避免所有螺钉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个方向角度,有利于防止术后钛板螺钉松动拉出。术后第2天疼痛减轻即可进行主动伸屈指功能训练,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遵循主动活动为主,被动为辅,循序渐进的原则,定期复查光片,随访指导[1]。 2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解剖复位,本组术后随访2~6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骨不连、关节僵硬及钢板螺钉松动,掌指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并行二次手术拆除钉板。 3讨论

手部结构复杂,功能精细,掌骨骨折后较小的移位及成角都会影响手的功能,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对最终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手功能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掌骨骨折治疗要求较高。顾玉东[2]提出手部骨折的治疗应达到:力求解剖复位、轻便又牢靠的固定、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较长,限制关节活动,不能早期进行锻炼,易使关节僵硬,且固定不可靠,容易产生骨折移位,导致畸形愈合或不愈合[3]。掌骨骨折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直视下解剖复位,钛板固定不经过关节,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确实,不需辅加外固定,获得即刻稳定性,术后即可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减轻手外伤后手部水肿及骨质萎缩,尤其对邻近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早期康复锻炼意义重大,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完全符合现代骨折治疗理念[4]。其克服了以往克氏针固定容易出现松动、滑脱,不能达到可靠的固定,不易控制旋转及长度,不利于解剖复位,骨折端间无加压作用易分离,需要穿过关节面固定和对肌腱的阻挡,需要外固定等限制早期功能锻炼及日后功能恢复且有导致关节损伤等弊端[5]。微型钛板厚度一般为1 mm,占用空间小,对周围组织特别是对肌腱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表面刚度、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和压力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而这些优势均有助于手部骨折的尽早愈合[6]。劳杰等[7]研究表明,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X线片显示愈合的时间比以往应用的内固定(克氏针+钢丝等)要提早2~4周,并且没有发生骨折不愈合。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确切,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适用于各种不稳定骨折。对于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内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微型钛板有“T形”、“L形”等多种形状异形板,不用穿过关节,避免了克氏针穿过关节的弊端,同时又将粉碎骨块有效固定,部分解决了粉碎性骨折的对合问题[8]。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1.

[2]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18:65.

[3]魏学东.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8(2):72-73.

[4]杨成林,毕郑刚,付春江,等.应用微型钢板治疗手部骨折[J].伤残医学杂志,,12(3):7-8.

篇2: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

【摘要】目的:探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髌骨骨折21例患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经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21例髌骨骨折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X放射拍片复查,没有骨折块分离移位的发生,关节面平整无粗糙。

在随访的19例中,最长5年,最短10个月。

骨折一般在8-10左右愈合,均全部愈合。

关节功能获得良好恢复,无关节僵硬发生,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内固定取出时没有发现松脱情况,骨折全部获良好愈合。

结论: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髌骨骨折;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nsion band wire fixation for patella fracture efficacy. Methods: patellar fractures in 21 patients, using the tension band wire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the follow-up study of its clinical effects. Results: 21 cases of patellar fracture healing in all patients, after X radiation film review, there is no displacement of fracture fragments isolated occurrence, the articular surface is smooth and no rough. In the follow-up of 19 cases, up to 5 years and the shortest 10 months.

Fractures usually heal in about 8-10, are all healed. Get a goo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no joint stiffness occurred, no traumatic arthritis. Fixation did not find out when the loose case, all fractures were healed well. Conclusion: The tension band wire fixation for patella fractures to good effect, no adverse reactions,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Tension band wire fixation; patella fracture; effect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也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切除髌骨后,在伸膝活动中可使股四头肌力减少,因此,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肌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滑车作用。

在治疗中应尽量使髌骨后面是完整的关节面,其内外侧分别与股骨内外髁前面形成关节面恢复平整,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髌骨骨折多见青壮年,由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损伤所致。

若治疗不当,髌骨骨折会引起关节僵硬或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1]。

近年来,我们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2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月-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髌骨骨折21例,其中的男15例,女6例;年龄16~65岁,平均34.6岁;右侧17例,左侧4例;闭合性的骨折15例,开放性的骨折6例。

伤后手术时间最短的2h,最长的8天,开放性的骨折急诊手术。

1.2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

髌前横弧行切口,显露骨折线,自远折端骨折面,逆行穿出用两根直径1.5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手伸入关节腔内,触髌骨关节面平整后,用钢丝环绕克氏针固定。

另一针用同样方法固定。

1.3 术后处理不用外固定,术后第二天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多数骨折病例在术后2周能屈膝90°并下地行走。

2 结果

21例髌骨骨折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X放射拍片复查,没有骨折块分离移位的发生,关节面平整无粗糙。

在随访的19例中,最长5年,最短10个月。

骨折一般在8-10左右愈合,均全部愈合。

关节功能获得良好恢复,无关节僵硬发生,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内固定取出时没有发现松脱情况,骨折全部获良好愈合。

3 讨论

髌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2]。

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踢伤等,骨折多为粉碎性,其髌前腱膜及髌两侧腱膜和关节囊多保持完好,亦可为横断型骨折。

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如突然滑倒时,膝关节半屈曲位,股四头肌骤然收缩,牵髌骨向上,髌韧带固定髌骨下部,而造成髌骨骨折。

间接暴力为横行骨折,移位大,髌前筋膜及两侧扩张部撕裂严重。

髌骨骨折时,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

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

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

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多种,可分为两类,一类行内固定后仍需一定时间的'外固定;另一类内固定比较坚强,不需外固定[3]。

无移位骨折可在患肢后侧用单夹板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夹板长度由臀皱纹至足跟部。

有移位骨折复位满意后,可用比髌骨稍大的抱膝环(内垫棉花、外缠绷带制作而成)或弹性抱膝兜固定髌骨,后侧长夹板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4周。

若两折端分离2厘米以上的骨折用抱膝环固定困难者,复位满意后可用抓髌器外固定。

如复位不满意,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4]。

本研究结果显示,21例髌骨骨折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X放射拍片复查,没有骨折块分离移位的发生,关节面平整无粗糙。

表明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传祝,王少龙,魏修云,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5(2):81

[2]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702-709

[3] 赵定麟,赵杰.实用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47

[4]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5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体会【2】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7月~7月收治髌骨骨折患者34例,采用了此种方法治疗,观察其术后疗效。

结果:本组34例患者随访1~3年,其中优25例(73.52%),良8例(23.53%),可1例(2.94%)。

结论:改良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牢固可靠,手术简便易行,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 髌骨骨折 体会

资料与方法

207月~207月收治髌骨骨折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9~70岁,平均43.2岁。

直接暴力导致者8例,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联合作用导致者26例;上极骨折4例,中部骨折16例,下部骨折4例,其中横行骨折26例,粉碎性骨折8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2天,手术在伤后3小时~3天进行。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

髌前横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并游离皮下组织,去除骨折断端与关节腔内凝血块及嵌入之软组织。

在游离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避免切除过多软组织而影响骨折愈合。

篇3: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研究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研究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医学检验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 目的 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 以1月~1月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80例为本研究对象,入选的8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对照组为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症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有软组织损伤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管、韧带和半月板损伤[1,2]。复杂性胫骨平台临床上治疗目的'主要为恢复韧带完整性、关节面平整性及保持膝关节活动[3,4]。锁定钢板内固定由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发展而来,为临床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方法[5]。本研究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月~201月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80例为本研究对象,排除受伤前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或畸形或功能障碍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7~72岁,平均(56.72±6.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0例,摔伤14例,压砸伤6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2例,Ⅴ型20例,Ⅵ型48例;其中包括闭合性骨折45例,开放性骨折35例;合并前后韧带损伤12例,内侧韧带损伤10例,外侧韧带损伤12例,半月板损伤28例。入选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每组各40例,两组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1.2 手术方法

研究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先选择膝前外侧与内侧做长约8~10 cm的双切口,切开关节囊,显露关节面,借助C臂机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在确定胫骨恢复正常轴线后,使用克式针进行临时固定,通过C臂机确定复位满意后再放置L或T型锁定钢板于内侧平台,放置锁定钢板在外侧平台,保证平台受良好支撑,拧紧自攻锁定钉。对照组采用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取小腿上段前外侧切口。用复位钳牵引复位骨折块,并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取异体骨植骨填塞、压实;经C形臂X线透视复位、植骨满意后,于切口下方潜行剥离,置入胫骨平台外侧解剖型钢板。

1.3 评价方法

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的活动度、疼痛程度、膝关节稳定性等进行疗效评价,优:>85分;良:评分65~85分;差:<65分[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但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负重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对照组为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P<0.05)。见表4。

3 讨论

胫骨平台是膝的重要负荷结构,一旦发生骨折,使内、外平台受力不均,将致使骨关节出现改变。胫骨平台骨折一般多为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患者骨折之后患者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高能量创伤,易引起单侧平台塌陷受损,且常伴有前后韧带、侧副韧带、半月板及血管神经的损伤[8]。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目前多主张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普通暴露钢板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多。随着内固定治疗技术的发展,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成为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主要的内固定方法。

锁定钢板具有稳定的内固定支架,可以获得对关节面的支撑和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且钢板与骨骼处存在一定的间隙,减少了对骨骼的压迫,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骨折愈合[10-13]。戚学政[14]将68例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34例,采取普通钢板固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较普通钢板固定效果好,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对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与普通钢板固定组的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显示,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研究组的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林国发[15]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且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负重时间短,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芳等[16]将11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n=55,采用普通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普通钢板内固定比较出血少、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篇4: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论文

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论文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型、浅Ⅲ型骨折,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随访8个月~5年4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者遗留头痛、头晕。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最佳选择,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及愈合率高等优点,正确的选择适应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Clinical efficacy on internal fixation of cervical anterior compression screw for odontoid fracture.Methods:15 adult patients with the fresh type II and superficial III odontoid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of anterior compression screw under the monitor of X-ray,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 were analyzed.Results:During a follow up of 8-64months,mean 11 months,all the fractures required bony healing in X-ray sheet without complications such as neck movement limited,screw broken,screw displaced and nerve injured,clinical symptom completely obliterated in 13 of all,part of headache and dizziness leaved in 2 of all because of head injury.Conclusion: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cervical anterior compression screw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the fresh type II and superficial I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little lesion,little complication,firm fixation and high healing.Right symptom selection,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refined operative procedure are key points for the operation,and this operation method is worth extending.

【KEY WORDS】  Axis,Dentate Gyrus,Bone Fractures,Compression Screw,Internal Fixators

成人齿状突骨折在上颈椎损伤中较为常见,齿状突Ⅱ型、浅Ⅲ型骨折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过去临床治疗中多以不加区别的保守治疗为主,因而不愈合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内固定材料发展,对于成人齿状突Ⅱ型、浅Ⅲ型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我院自.5~.6月采用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伤6例。合并肢体骨折7例,头部损伤3例,脊髓损伤3例;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乏力、酸痛、麻木;均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严重者表现为颈部僵硬。所以病人均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片及64排薄层CT三维成像检查,按照Anderson和Alonzn分类,均为新鲜骨折,Ⅱ型齿状突9例,浅Ⅲ型骨折6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颅骨牵引一周。术中插管全麻醉成功后,口腔中塞一绷带卷,使之保持张口位,便于术中X线监视。患者取仰卧位,颈肩部垫高,使颈部处于过伸位,颅骨牵引3~6kg,透视确认枢椎齿状突骨折复位良好,维持颅骨牵引。铺垫无菌手术巾单,于甲状软骨下缘处右侧做一约4cm的横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颈阔肌,钝性分离,从颈动静脉鞘及气管食管之间进入,向两侧牵开,充分暴露C2椎体前下缘、C3椎体前上缘及两侧颈长肌内缘,经C形臂X线机确认后,咬除前正中央C2/3小部分椎间盘的纤维环及C3前上缘骨质,将导针抵达C2椎体前下缘正中,先正位透视确定导针位于齿状突冠状面的中轴上,打入3.0mm,再将C形臂X线机调整至侧位,进针角度向后倾斜10°,校正到带螺纹导针的延长线,在冠状位、矢状位恰好通过齿状突骨折线,达齿状突顶端方向后,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继续打入导针,空心钻头钻孔,测深后,选用直径3.5mm、长度38.0~40.0mm中空心加压松质骨螺钉沿导针拧入25.0mm,放松颅骨牵引,骨折端加压,再次正、侧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退出导针,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关闭切口。术后颈托固定8~12周,卧床休息时取下,3d后下地行走。

2  结果

本组15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4个月,平均11个月,无神经损伤,无咽部异物感,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者遗留头痛、头晕。所有病人术后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67%。

典型病例:男,20岁,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寰枢关节脱位,行前路空心加压松质骨螺钉齿状突内固定术,术后效果良好(图1—图6)。

3  讨论

3.1  枢椎齿状突解剖学特点

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有柱状突起,称之为齿状突,齿状突长约14~16mm,根部较扁,前后各有一卵圆形关节面,分别与寰椎前方的齿突关节面及寰椎横韧带相连。齿状突末端较尖,为齿状突尖韧带附着,其两侧分别有翼状韧带附着,齿状突两侧各有圆形关节面,向外上方,齿状突原属于寰椎椎体一部分,发育过程中与其分离并与枢椎融合,该部分颈椎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畸形和变异较多,如齿状突缺如,基底发育障碍或齿状突中央不发育等,由此引起的该区域失稳而发生移位导致脊髓压迫,齿状突顶端骨小梁极致密,类似骨皮质,齿状突下方骨小梁极疏松,为Ⅲ型齿突骨折发生处,从枢椎侧位看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1.0°,如后倾角大于20°,结合外伤史和临床表现,应警惕齿状突骨折的可能,齿状突的血供较为复杂,Ⅱ型齿状突骨折愈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血供受损。

3.2  齿状突骨折的早期诊断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10%~14%,病死率5%~10% 。少部分齿状突骨折患者当场死亡,幸存者多无明显的脊髓损伤,多数患者仅表现为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类似“落枕”的症状,以致误诊、漏诊,本病的误诊、漏诊率高达25%,导致骨折移位加重,寰枢椎不稳,造成复位困难乃至骨折不愈合。Dantas统计4周内治疗骨折愈合率为84%,4~8周为33%,而3个月以上几乎不愈合[1],可见早期确诊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分析造成漏诊的原因主要有:(1)有严重复合伤,特别是颅脑损伤时,医生往往只满足于颅脑损伤的显性损伤而忽略了上颈椎损伤;(2)损伤初期因骨折移位不明显,颈部症状轻微而遗漏;(3)X线检查效果不满意;(4)医生阅片不仔细而漏诊。齿状突骨折后均有颈肩部疼痛,上颈椎压痛及颈部旋转障碍,因此,对于颅脑外伤后合并有颈部症状者均要特别注意有上颈椎损伤可能。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对于怀疑有齿状突骨折病人,应常规摄颈椎正侧位和张口照片,如X线显示不清,则应行64排薄层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和MRI以明确诊断,防止日后出现寰枢椎脱位和急慢性上位脊髓损伤甚至猝死。

3.3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和治疗

骨折类型是决定治疗的最重要因素,1974年Anderson和D'Alonzo[2]将骨折分为三类:(1)Ⅰ型,齿状突尖的'撕脱骨折,临床上较少发生,通常不伴有C1横韧带损伤,骨折本身较稳定,因其不影响寰枢关节稳定性,不需特殊处理,一般给予围制动即可。只有在有证据表明寰枕及寰枢关节不稳定时才考虑手术治疗。(2)Ⅱ型,最常见,预后较差,不愈合率在20%~78%,骨折线通过齿状突基底部,此型骨折尤其是最初移位>6mm,后方移位,年龄>40岁,延迟诊断3周,骨折成角>10°者不愈合率较高,需早期手术治疗。骨折又可按骨折线的方向分为水平和斜型骨折,前者首选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对骨折线由后上行至前下的Ⅱ型骨折则首选Magerl术[3,4]。(3)Ⅲ型,骨折线延伸到枢椎体,按骨折线位置高低又分为浅型和深型骨折,深Ⅲ型较稳定,应给予保守治疗。浅Ⅲ型骨折靠近齿状突颈,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同Ⅱ型骨折,应首选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术。

3.4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不是所有Ⅱ型骨折患者都适合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其适应证为(1)新鲜Ⅱ型骨折,移位≥6mm者;(2)Ⅱ型骨折的患者不能或不愿耐受Halo支架外固定,包括头颅胸部创伤、多发伤及多发骨折等;(3)外固定后骨折不愈合者。禁忌证:(1)严重骨质疏松者;(2)伴有横韧带断裂者(寰齿间隙成人>3mm,儿童>5mm);(3)伤后超过3个月骨折不愈合者;(4)生理畸形使颈椎伸展受限,如桶状胸或短颈患者;(5)合并有不稳定型的Jefferson骨折;(6)齿状突斜形Ⅱ型骨折,手术时应慎重;(7)齿状突病理性骨折;(8)合并有胸椎严重后凸畸形或和椎管狭窄;(9)年龄大于60岁,为相对禁忌证;(10)齿状突的粉碎骨折,则应选择其它固定方法。

3.5  关于采用单枚或双枚齿状突螺钉问题

对于应用Ⅰ枚还是2枚螺钉固定,临床上有一些争议。从生物力学测试上看[5,6],前路齿状突螺钉术后可立即恢复C1~C2正常强度的50%,在扭转和弯曲状态下的强度和刚性与C1~C2后路钢丝固定相同。单或双枚螺钉固定的即刻刚度无明显差别,用双枚螺钉防止旋转不稳定的必要性不大。同时采用单枚螺钉固定无疑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基于上述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而且国人齿状突横截面绝大多数无法容纳双枚螺钉的固定,我们均采用单枚固定,颈托固定8~12周,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3.6  手术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较理想方法。其优点有:(1)愈合率高,并发症少;(2)损伤小,无需植骨,能更早恢复活动和康复训练;(3)与后路融合相比,能保持正常颈部90%活动度,而C1、C2后路融合时不足70%;(4)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无需用高强度的颈环制动,患者乐意接受[7]。我们认为施行本手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有C型臂X线机,能透过X线的手术床及特殊手术器械;(2)严格选择手术适应征,同时术者必须有熟练的颈椎外科手术经验,并对手术区域解剖娴熟;(3)避免损伤喉上神经,术中不要刻意分离喉上神经,助手牵拉应轻柔,并避免向外侧牵引;(4)必须使用C型臂X线机仔细监视手术每一步骤,保证螺钉置入准确而安全;(5)必须认真选择手术方法和螺钉的恰当长度,合适的螺钉长度应为36.0~40.0mm,穿透齿状突尖并复位骨折块,将其固定在C2椎体前下缘。

我们认为,颈前路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技术操作较复杂,手术有一定难度、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当根据影像学资料认真设计,术中应在C形臂X线透视下,认真、仔细的操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篇5: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骨折的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切口总长度为60~80 mm,住院时间为7~9 d,手术时间为4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80 ml。手术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对于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复位内固定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篇6: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胸腰段椎体是胸椎和腰椎之间的区域,活动度较大,外伤暴力等比较容易造成脊柱骨折。据临床文献报道,90%以上的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而极大部分脊柱骨折发生在T12~L2的脊柱区域[1]。到目前,脊柱的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脊柱椎体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临床文献报道,患者术后疗效比较满意;在坚强的内固定下,患者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动,能减少坠积性肺炎、深部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结石形成等长期卧床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能避免脊柱后凸畸形的形成及神经功能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但是,随着人们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与科技的发展,同时对患者术后随访研究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手术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质疑。开放性手术过程中,需要广泛剥离肌肉、韧带等椎旁软组织,术中需要相对比较长时间的撑开牵拉,造成肌肉及神经血管的广泛性损伤,术后造成肌肉缺血坏死、纤维瘢痕化,造成腰背部慢性疼痛、平背畸形及僵硬等术后并发症。为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显示其有明显的优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共计28例,所有患者均取得优良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脊柱骨病科室2009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8例,排除神经功能损伤的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34.6岁。受伤原因:建筑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造成损伤10例。受伤椎体节段:T11椎体骨折4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7例,L2骨折3例,L3骨折1例。28例患者均为无神经损伤症状、单节段椎体骨折;手术不需要行椎管扩大、脊髓神经减压。

1. 2 影像学资料 术前常规检查胸腰椎椎体的正侧位X线平片、MRI检查、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全面了解患者椎体骨折的情况,排除脊髓神经损伤及椎管占位等病例。

1. 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本科采用的手术操作器械是国产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北京富乐)。麻醉是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于轻度压缩骨折,采用腹部悬空,取俯卧过伸位体位复位,术前应用C型臂正、侧位透视,确认伤椎及上下椎体,在伤椎的`上下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处,用记号笔标记4处进针部位,手术过程中,分别沿标记处做长1.5~2.0 cm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用钝性骨撬从肌肉间隙钝性分离,显露到关节突及横突。直视下,沿人字棘顶点进针,向内倾斜一定角度;进针原理同传统手术,在透视下,沿椎弓根外缘穿刺进针,穿刺针进入椎弓根内2 cm左右后,C型臂再次透视,确定穿刺针在椎弓根投影内,未穿破内侧骨皮质,不进入椎管;然后改侧位透视,确认穿刺针位置良好后,继续穿刺到椎体,拔出穿刺针针芯,插入导丝;然后取出穿刺针,在取出穿刺针的同时,要避免导丝随穿刺针拔出椎体;通过导丝,逐级置入扩大套筒,然后用5.5 mm空心丝攻,在导丝引导下扩大钉道;最后,在导丝引导下,将空心椎弓根螺钉拧入椎弓根和椎体内,取出导丝。C型臂透视,确认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后,用同样方法拧入另外3枚椎弓根螺钉。经皮下肌肉内,把2枚圆棒钛合金依次置入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中,拧紧一端固定螺帽,然后利用撑开器,在侧位透视下撑开骨折椎体,待伤椎椎体高度复位满意后,拧紧所有顶丝,分别1~2针全层缝合创口,术毕无需放置引流。

1. 4 围手术期处理 常规在术前30 min,应用第1次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后追加1次;术后第2天能佩戴支具或不用支具下地活动,避免长时间活动及弯腰负重,避免剧烈活动,并在床上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出院后1年之内,出院后第1个月,以后每隔3个月,1年后每隔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门诊行手术部位正、侧位平片检查。

1. 5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术前、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复查术后平片,应用平片分别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指数的恢复情况。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除1例外,术后患者均获得11~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28例患者切口总长度为60~80 mm,住院时间为7~9 d,手术时间为4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80 ml。手术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术后到随访时,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

三、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建议对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治疗[2],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目前治疗主要有前、后路2种途径。前路手术容易造成植骨不融合,假性关节形成等相关问题;后路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椎体骨折也有许多问题,例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急诊手术出血多、术中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韧带等,对脊神经背支的损伤较难避免,住院时间长等问题。

近年来,有学者报告了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周定技术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优点。比如避免了损伤椎旁肌及其支配神经,能有效预防术后远期腰背肌肉功能丧失。创伤小,切口为4个1.5~2.0 cm的切口;出血少。对于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技术,认为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小切口,创伤明显减小。手术后局部皮肤组织瘢痕减小,肌肉萎缩量及程度不明显。②手术操作流程逐渐简化,随着手术操作者技术熟练,空心椎弓根钉的应用,导航的普及,单钉置入时间由开始时的13~21 min缩短至1~2 min,透视次数明显减少,X线接触时间也由初学者的10 min减少至20 s左右。③脊神经背支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一般不损伤关节突。④骨折椎体复位的问题,与开放性手术效果一样,手术对骨折椎体血运破坏极少,骨折处愈合比传统手术快,患者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和进行腰背部肌功能锻炼,避免了长期卧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能早期出院恢复工作和学习。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相关文章:

1.髋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

2.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下载word文档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