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

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

2022-07-25 08:16: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C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

篇1: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

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 -诗词大全

蚤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寒魄澹玄河,商飙G明发。

羁人坐环堵,壮士衣穿褐。

晋陵谁复新,秦陵尚云秣。

夫君百世心,患不在饥渴。

篇2:啃秋是什么意思

啃秋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啃秋通常啃的东西

1、西瓜

啃秋首选的食物是西瓜,人们相信夏末秋初时吃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免除腹泻、疮疖等疾病。立秋吃西瓜,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是与西瓜的告别仪式。

赶着立秋这天啃秋,老泰州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立秋之后再吃西瓜、丝瓜,就会掉头发,所以趁着最后一天可以吃西瓜的机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啃个够!最经典的“啃秋”说法,是指立秋当天吃西瓜能把平时食入体内的猪毛等消化掉。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年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瘌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瘌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瓜,总是跟繁衍后代有关,“瓜熟蒂落”、“开花结果”,吃西瓜也代表着一种代代相传的美好期许。再之,立秋之后,西瓜就进入末市了,所以要在立秋的时候再吃一吃瓜。

虽然立秋老传统是“啃秋瓜”,但是立秋之后西瓜还是要少吃。古人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是中医清热解毒的名方。医生提醒大家,西瓜是寒凉之物,在盛夏可解暑,在立秋过后,脾胃功能较弱、体质寒凉的人吃多了胃肠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秋桃

立秋这一天除了吃西瓜,还吃桃子,“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在靠近浙江的吴江南部等地区,还有些啃秋桃的风俗。

啃秋桃就是在立秋时大人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之后把核保留下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据说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这一天,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这样可以补养夏季消耗的阴液,桃子生津还可以预防秋季的干燥。老百姓常说“桃养人”,中医认为,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的功效。立秋食桃体现了既补虚又防燥的食疗理念。

桃子营养丰富,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大量食用。吃桃子一定要注意以下情况:未成熟的桃子不能吃,否则会腹胀或生疖痈;即使是成熟的桃子,也不能吃得太多,食用过多则会令人生热上火;烂桃切不可食用;桃子忌与甲鱼同食;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时应少吃桃子。

3、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茄子是秋季上市的常见蔬菜之一。新鲜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及蛋白质。秋季上市的新鲜蔬菜茄子,不光营养丰富,还是一味好药。

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上曾记载说,茄子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散淤宽肠的功效,可以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因血管逐渐老化与硬化,皮肤上会出现“寿斑”(即老年斑),而秋季多吃茄子,寿斑会明显减少。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皂苷,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不过,我们在烹饪茄子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进行煎炸,不然就会破坏茄子的营养成分,影响食用价值。烹饪茄子以蒸、煮为宜。

此外,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篇3:《秋词》赏析

作者:不详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③,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①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③〔排云〕推开白云。④〔碧霄〕青天。

[《秋词》赏析]

篇4:《浪淘沙·秋》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朱栴

原文: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注释

作者:佚名

①这首词选自《宣德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朔方道志》亦收录此词,题目作《浪淘沙·塞垣秋思》。浪淘沙,词牌名。

②安仁《秋兴赋》: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工诗赋,曾作《秋兴赋》。

③憀栗:同“寥栗”,凄怆貌。

④夏城: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老城。宋为西夏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故称镇城为夏城。屯戍客:驻守边疆的`人。

作者简介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 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生平

朱栴的栴字也有书上作木字加旃。考朱元璋诸子名字,都是木字旁,故今通作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从他开始的庆藩,传位十世,册封庆王十一,世子一;郡王四十二;授将、尉爵近百。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后,藩国宁夏,以饷未敷,同年,“自庆阳徙韦州”,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就延安、绥德、宁夏租赋。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辛已年(1401 年)就藩宁夏(今宁夏银川市)。

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

洪武二十六年,就籓宁夏。以饷未敷,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赋。

洪武二十八年,诏王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

洪武三十年,始建府邸。

王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岁一至韦州度夏。宣德初,言宁夏卑湿,水泉恶,乞仍居韦。不许,令岁一往来,如成祖时。

正统元年(1436年),宁夏总兵官史昭奏王沮边务,占灵州草场畜牧,遣使由绥德草地往还,煽惑土民。章未下,或告王阅兵,造戎器,购天文书。木旃疑皆昭为之。

正统三年(1438年),上书,请徙国避昭。明英宗不许,贻书慰谕。不久,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此年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庆王府,享年61岁,谥“靖”,史称“庆靖王”,其子康王朱秩煃嗣。

他历经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六朝,对明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家族状况

作者:佚名

起源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陈氏,生三子:长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长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长子明仁祖朱五四,后改朱世珍;次子寿春王朱五一。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南昌王朱兴隆生二子: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谦。

盱眙王朱兴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寿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长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丰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霍丘王朱重一生宝应王朱铁哥。

安丰王朱重三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次子来安王朱记、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润。

朱栴母亲是朱元璋的妃子皇贵人余氏。王妃孙氏,次妃汤氏。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马氏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宁妃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顺妃生湘王朱柏;韩妃生辽王朱植;余妃生庆王朱木旃(也作朱栴);杨妃生宁王朱权;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赵贵妃生沈王朱模;李贤妃生唐王朱柽(又名朱桱);刘惠妃生郢王朱栋;葛丽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鹥);郜氏生肃王朱楧;赵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详其生母。

子嗣

长子 庆康王朱秩煃

次子 靖宁王朱秩燽

第三子 真宁庄惠王朱秩爃

第四子 安化惠懿王朱秩炵

第五子 岐山悼庄王朱秩炼

第六子 安塞宣靖王朱秩炅

篇5:《秋怀》赏析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译文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

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

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

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

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

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

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

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

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篇6:《秋怀》赏析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篇7:秋词赏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赏析]

篇8:海子《秋》及赏析

海子

秋天深了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 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诗《秋》见于语文高三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面的补白。当初选它,一是篇幅所限,只能选短章;二是此诗*、明净而富有哲理,值得一读。但是许多学生说“读不懂”,有些老师反映没有相关的资料。笔者作为责编,想借此机会解读一番。按说诗无达诂,鉴赏常无定论。文本中所有的,未必是诗人所想的;读者所掘取的,又未必是文本中所有的,或是诗人所想的。然而诗歌鉴赏教学又要从最基本的感悟、吟诵训练做起,清晰性原则、必然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可言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中学诗歌鉴赏的性质和导向,并要求排除鉴赏中的浅陋低俗、模糊不清或无可无不可等情况。如果要使本文的解读约略有助于教学,还有赖于老师酌情让它变得清晰、简明。

这首诗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总共才6句,第一层(一、二句),呈现一幅画面,画面有两个镜头鹰在集合、鹰在言语,背景一大一小,小者是“神的家”,大者是“秋天”。这是一幅洗练而简净的画面,“秋天”本来就给人以清远、萧然之感,“神”字更给诗带来高远、神圣的氛围。至于“鹰在言语”什么,诗人也顾不上细味和诉说了,正好留下空白,留下余味。这幅画面也许是诗人脑海中偶然闪现的,甚至有可能是本诗写作的缘起。

第二层(三句),呈现另一幅画面,“王在写诗”是一处静景,背景更简略,只有“秋天”。“秋天”如果换在另一种文体中或许指季节、天气,但在诗中尤其是本诗中,还有创造氛围、呈现画面的作用。“王在写诗”四字简略到极致,化描写为叙事,促使读者想象画面里的内容,去填补诸多的鉴赏“未定点”:王者谁人?为何写诗?写了什么诗?王者与鹰的意象次第出现有什么暗示?……这幅画面顺承上一幅画面而来,从这意义上说它的发生有必然性;其实必然性还来自另一方面:诗人常以“王”的形象自我体认,并情不自禁地要表述出来,有他的许多诗可为佐证。

第三层(四、五、六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既带感情,又含哲理。诗人已是第三次唱出“秋天深了”,一种反复行进、不断深化的诗语旋律,引带读者在体会自然深秋的感受的同时,也感悟人世沧桑,感悟生命的旺盛与零落。结末两句跳跃性很大,但是明断暗连,前面有所铺垫,令细心的读者想到:这两句就是鹰“言语”的内容;这两句是王者写成的诗句。古来诗人写秋篇章不尽其数,海子写秋自有其独异之处和深刻之处,他写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特有的既期盼又失落的躁动不安的复杂而单纯的情怀,或许是他爱情之旅屡遭颠仆,或许是他在生活、工作中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或许是他名不符才、才无所逞……种种遭遇或当中的一种遭遇使他生发此感慨。海子如此年轻即已生发中老年才有的感慨,实是早熟的、苍凉的心态的显露。

这么说,“失落”可以概括本诗主题。但又嫌其不足,概括不周全。诗人除表现失落的情怀外,还有欣悦的、自尊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一、二层中可以感觉出来:秋天画面很美;王者目无旁人,他的领地是一片净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既拆开诗的各“板块”来品赏,又回味全诗总体氛围,理应体会到这些欣悦、自尊而又失落的思想感情。

篇9:《秋词》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也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又称《刘中山集》)传世。

篇10:《秋词》赏析

秋 词 刘禹锡(7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2.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3、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怎样的情怀和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4、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4分)(1)(2分)比喻和反问,形象生动地强调了许诺是不一定经受得住时间的泛的。

(2) (2分)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就应该由自己用最美好的画笔,用自己最富活力和激情的线条画出一幅自己最爱的图画。那张生命的画板,就是画的自己生命的历程。

4. (4分)(1)(2分)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2分)诗人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一群白鹤在蓝天白云之上翱翔,令人顿生诗情到碧霄的秋景图。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给分。

5、从第一、二句诗可以看出,此诗在立意方面有何显著的特点?

6、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参考答案:

5、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另辟蹊径,一反常调,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或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2分)

6、描绘了一只孤鹤在万里晴空中凌云飞越、遨游云霄的开阔别致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1分)

篇11:美文赏析秋

美文赏析秋

二零一四的秋二零一四,怎样形容?一个字——热!春天来得早了,夏天过的长了,秋天却迟迟感受不到……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今年这个秋却不见得了。夏天仿佛还在是的,身上依旧穿着短裤短袖,不愿踏出家门一步,外面仍是一个火炉。早开了的桂花现在也早早开始谢了,让人不明白这是什么预兆。是秋来了,还是秋过了?

清晨,只要不在阳光下,会有一种特殊的凉爽,甚至有些冷。让人觉得是秋来了,林荫小道上,树叶一路。果然,植物比人要敏感得多,它都已感受到秋的来临。桂花香是闻过了的,桂花也是见过了的,这样算是见过秋天了吗?还是我还未见过二零意一四的秋就已经告别了?小道旁有许多桂花树,桂花树上却只有稀稀疏疏的桂花,花香也并不浓郁。香飘十里?只是个佳话吧!凉风袭来,它悄悄倾诉着此番旅程的不易,我静静的听着风声,似哭泣穿透人心,似埋怨让人心伤。

桂花的落,是否因为不能有一个盛大的秋?宁愿花落故土也不愿苟活火海?

二零一四的秋是怎么了,如此的冷淡,不再带给人以欢悦,也不再带给人以凉爽!似乎迫不及待地要隐藏自己,不愿显现出自己的美丽。那个瓜果飘香,那个多彩的金色的梦幻的秋天哪儿去了?

过了清晨,就走了的秋,二零一四的秋!带不走炎热,带不来凉爽。我是该怪它——秋!还是该另寻原因?也许是我们该改变,而非埋怨它……

是的',是我们,是我们做错了。我望着天愁叹,然而我们的错却无人来弥补,以至于影响了自然本该有的美丽和规律。树木的砍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车子的普遍性……我们做了,却又否认。对于不能用语言辩驳的受害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者才会变得不同。

而我,作为一个伤害它们的掠夺者,想要弥补,却做不了什么,只能在这悲叹,在这用文字抒发歉意。

见不到的秋,感受得到的忧愁——忧愁之感既为二零一四的秋也为以后的四季,更为生命的硕果。大自然的愤怒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真正觉悟还未起步,可惜了那美好的秋天,可叹那无知的人类!也许我无资格批判,但请容许我为此道歉!

篇12:《秋夕》 赏析

《秋夕》 赏析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阅读训练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参考答案

(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环境布景。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次句:人物活动布景。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自然环境布景。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相关文章:

1.秋词赏析

2.天净沙秋赏析

3.《秋词》赏析

4.秋作文

5.秋 成语

6.作文秋

7.秋语

8.秋(四年级)

9.《天净沙秋》古诗词赏析

10.秋兴唐诗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蚤秋,蚤秋文天祥,蚤秋的意思,蚤秋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