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李商隐
“Bea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晚晴 李商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晚晴 李商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商隐:晚晴
《晚晴》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2、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3、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4、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5、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
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
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
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
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篇2:晚晴 李商隐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李商隐,此诗主要描绘雨后晚晴的好天气,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反应了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心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晚晴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晚晴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字词解释:
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⑵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⑶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⑷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⑸越鸟:南方的鸟。
晚晴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晚晴赏析: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后世评价:
《逸老堂诗话》:唐李义山诗,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句。世俗久雨,见晚晴辄喜,自古皆然。
《唐诗归》:钟云:妙在大样(“人间”句下)。谭云:此句说晚晴,其妙难知(“并添”句下)。
《围炉诗话》:次联澹妙。
《唐诗快》:不必然,不必不然,说来却便似确然不易,故妙(“天意”二句下)。
《唐律消夏录》:二四妙在将“天意”突说一句,然后对出晚晴。“并添”、“微注”,“晴”字说得深细。结句有意无意,亦是少陵遗法。
《载酒园诗话》:义山之诗,妙于纤细,如《全溪作》:“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龟来。”《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云:“越鸟巢乾后”,写其得意。何焯云:但露微明,已觉心开目舒,五六是倒装语,酷写望晴之极也。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篇3:李商隐《晚晴》
李商隐《晚晴》
《晚晴》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
夹城 :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 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 南方的鸟
篇4:李商隐晚晴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晚晴原文及赏析
【原文】
晚晴
唐:王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
夹城 :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 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 南方的鸟
【创作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赏析】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篇5:李商隐晚晴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晚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晚晴
唐:王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
夹城 :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 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 南方的鸟
【创作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篇6:再读李商隐《晚晴》读书笔记
再读李商隐《晚晴》读书笔记
年轻的时候,读李商隐的《晚晴》,觉得很美,一如他的其它诗歌,如烟雾笼罩的梦中烟柳,朦胧迷离;如夕阳斜照的一声叹息,幽幽的哀婉,淡淡的感伤。至于其中深意,便不甚了了。
近几日,闲暇之余,又重读了一遍,一遍之后,略有触动,又细细品味,便慢慢有了些感觉。方才发现,《晚晴》,是李商隐少有的明朗欣喜的写景抒怀诗作。
据李商隐自己说,他十六岁就“以古文出入诸公间”(诗人自编《樊南文集》叙),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但是,在晚唐牛党和李党的党争倾轧之中,李商隐因入赘李党骨干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陷入党争狭谷,一直受牛党的忌恨与排挤。玄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他更备受煎熬。
李商隐的诗歌,对自然美有精致细腻的独特观察,对人间真情有独特深挚的体验,他的诗歌中朦胧迷离的意境,含蓄隽永而又略带感伤色彩的情愫表达,让我们感觉到,从本质上说,他是个比较清朴单纯的读书人,是个心理机敏而脆弱的诗人。
如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李商隐受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两种思想的渍染,生活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官场中,功名利禄,如同鸡肋,食之无味,欲舍不能,又特别要承受来自阴沟暗渠的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其内心的矛盾纠葛,其心理的压抑感,是不难体会到的。当然,让有些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看来,他便有浓郁的书呆子气,甚至显得弱智。而在内心,他是极其排斥这种官场恶习的。在《安定城楼》一诗中,他说自己如同“贾生年少虚垂涕”,就为自己做了悲剧性的比况。而最后的“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更是借庄子寓言,表达自己对官场恶浊的睥睨轻蔑,决不妥协;也对那些热衷官场仕途的禄蠹,极尽调侃奚落。在牛李党争的'夹击下,不得已,他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做幕僚,郑亚对他信任有加,使他领略到些微的人情温暖;远离党争倾轧,也使他享受到精神的解放。
我也曾到桂林一游,桂林那清澈见底,蜿蜒曲折的漓江风情,两岸那平地凸起,连绵不绝,绿意葳蕤的群峰,那形象逼真的象鼻山、笔架山,那四面碧水环绕,满是鸟语花香,异族情歌荡漾的湖心小岛,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我就想,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一定美丽了他的眼睛,愉悦了他的心境,消解了他的压抑。在桂林,他独居高阁。这大概是他自己的选择:身居高处,可得地势之便,眼界开阔,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春夏交接之时,有一天傍晚,也许是无意之间,一抬眼,他看到,夕阳的流晖倾洒在小窗上,微弱柔和,给他的心里带来了一丝光明,一丝温馨。他推开窗子,只见雨后晚晴,云收雾散;清新的空气氤氲扑鼻。极目远望,雨后万物,鲜亮滋润,增彩生辉;平地凸起的群峰,青翠碧绿,蜿蜒多姿,平添妩媚。雨后的傍晚,天地之间,山水乡野,分外静谧而幽凉。斜阳余晖之下,这一切,更显得流光溢彩。他的心情更为之欣喜。但他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蓦然,他想起了小草。在山坡上,在田野里,那些幽森无言的小草,在雨露的滋润下,如今一定是格外的葳蕤晶莹,斜阳余晖,又将自己的爱意洒作一袭金黄,赐于它们,它们便浸淫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平时,在一般人眼里,它们再普通不过,卑贱不过,那些自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文人,对这些小草更是不屑一顾。而今天的他,怀着一腔悲悯,由衷地欣赏这些小草,大概就源于他如今的处境和心境。
如今的他,远离世俗官场的纷嚣,远离了倾轧和排挤,过的是相对平静闲适的日子。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远离京城朝廷,远离国家经济和政治中心,到西南边陲,对一个官员来说,就意味着从繁花似锦到平淡落寞,就意味着从一株皇家园林里的名贵鲜花蜕变成一株乡野小草。这种欣喜和落寞的矛盾纠葛,就驱使他把当前的自己和雨后的乡野小草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人与人之间天涯沦落的相同命运引发的同病相怜,心灵共鸣。而李商隐对小草的垂怜,是情感的迁移,是他觉得自己当前的现状和小草有相似之处。一方面,远离喧嚣,优美的山水,平静恬淡的乡野,雨后黄昏,斜阳闲照,确有一片幽静悠闲的诗意。另一方面,天涯沦落,寂寞孤独,低贱卑微,却是无法排遣的痛苦现实——所谓“沦贱艰虞”,此之谓也!
突然,眼前又有飞鸟归巢,它们体态轻盈,飞翔的曲线优美。看见它们,李商隐想到了汉代古诗“越鸟巢南枝”的诗句。这时候,被雨淋湿的鸟巢应该已经晾干,湿淋淋的归鸟的翅膀也应该已经干净轻捷,它们会飞得更加轻便疾速,更快捷地飞回自己温暖的巢窝。而自己此时的心境不也是如此吗?
经历了风吹雨打,更懂得雨后的清爽,甩尽翅膀上的雨水,身心便格外轻捷。自己所寄身的高阁,不正如那雨后鸟巢吗?自己在景色秀丽的桂林山水,身有所托,有朋友依靠,又远离凄风苦雨,怎能不是一种解放,一种幸福?于是,他眼前的斜阳余晖金碧辉煌,他的矛盾痛苦,化为雨后云烟,他的身心,与归鸟齐飞,与幽草共栖。他的心底,一首诗,便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非要到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经历之后,有些人生的境界和前人的体悟,才能渐渐地弄明白。如今,进入花甲之年,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诸般体味,再去读李商隐的《晚晴》,才有些浅显的领会。在此不揣冒昧,妄加揣测杜撰,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是否就离诗人当时的眼前景观和心底意趣近了些呢?
【晚晴 李商隐】相关文章:
5.李商隐
6.晚晴见终南诸峰,晚晴见终南诸峰贾岛,晚晴见终南诸峰的意思,晚晴见终南诸峰
7.墨尔本晴美文
8.晴秋散文
9.学习心得--范晴
10.晴的成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