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下雨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赠汪伦》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也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篇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出自《赠汪伦》的名句。
【全诗如下】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篇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篇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安徽,有一个著名的风景胜地,名字是桃花潭,这里一年四季碧波清澈,岸边长满了许多老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
在理桃花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叫汪伦。他很喜欢写诗,也经常和一些当地的诗人来往。 汪伦不想有多么的富裕,却在桃花潭边的南台寺设馆讲学。他常常带着学生到桃花潭的美丽地方游玩。 一天,李白来到看望李云,汪伦听道李白在宣城的消息想请李白到桃花潭来游玩,于是,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听说先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不知能否到桃花潭一游,这里美丽极了”。
李白接到汪伦的信,非常高兴,于是便去了,李白到了桃花潭,汪伦和他的学生正在迎接李白。李白说:“桃花潭果然很美。”他们两个谈了很多话,大笑不止。
汪伦把李白请到自己的馆中,盛情的款待李白。桃花潭的村民听说李白来到,都纷纷把用桃花潭水酿的美酒送给礼拜痛饮。
过了许多天,李白在汪伦的陪同下观赏风光,钓鱼,作诗,他们很愉快。
在李白离走的时候,汪伦带着他的学生边走边唱,到桃花谭送行,李白被汪伦深情厚谊感动了,现场写了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篇5: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赠汪伦》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篇6: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篇7: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赠汪伦》全文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篇8:解读李白唐诗《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篇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全文出处作者及赏析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年月: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生平兴趣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实:有一位素不体会的汪伦,写信给李白,约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老师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老师好饮乎?此地有万家旅馆。”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处所,汪伦答复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东家人姓万也,并无万家旅馆。”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拜别,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景象。墨客很打动,以是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积极歌咏汪伦对墨客的钦佩和喜欢,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挚情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墨客就要搭船分开桃花潭了。那种说话不假思考,顺口流出,示意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模样外形。“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白,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开朗的歌声,李白就推测必然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示意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原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仪,从诗中说明,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返来得知李白走了,当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此外李白潇洒不羁,不讲虚心;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爽热情,不作子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情意。
因为桃花潭就在四面,于是墨客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比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即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干系的事物接洽在一路,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义化为有形,既形象活跃,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义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墨客团结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天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假如墨客说,汪伦的交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样平常化,尚有一点决心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仿佛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面远景,有一种灵活天然之趣,隐约使读者看到大墨客豪爽不羁的本性。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蕴藉含蓄。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示意特点是:坦白,直露,绝少蕴藉。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传染力。
其它,昔人写诗,一样平常隐讳在诗中直呼姓名,觉得无味。而这首诗从墨客直呼本身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号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密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净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地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绝不艰辛。他感情旷达,直抒胸臆,灵活天然,全无虚伪,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通俗最奇崛”,正所谓辉煌之极,归于平庸,这种工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齐集浮现了李白这种天然高明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是调绝千古。”这一评述是适当的。
篇10:桃花潭水汪伦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被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行状,大概就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了。
从李白的诗看,主人汪伦,富有好客,因此有条件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而且他家别墅,是在风光绮丽的泾川,蓝天白云,绿山碧水,诗人刚刚到达,这一派景色,引其诗兴大发。“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虽然初次见面,两人却一见如故。相当投缘,互道契阔,话如泉涌。而且,“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馐”,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其亲切,其殷勤,也让诗人感动。看来,唐朝的“徽菜”,就相当考究了,让诗人食指开动,大快朵颐。“相过醉金罍”“吴龠送琼杯”,看来李白在汪氏别业小憩,吃得固然开心,喝得好像更加开心。
汪伦善酝,他的家酿美酒,自然是上乘的佳醪,着实令好酒的诗人,迷恋陶醉。从同题的两首诗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两次同用“酒酣”一词,我估计老先生喝高了,来不及推敲,才犯了诗家的重复之忌。看来诗人在汪伦家乡做客,手不释杯,酩酊而醉,便达到他最高境界了。幸好唐代的酒,酒精度不高,不至于醉到昏天黑地。因此推论开去,宋朝水浒好汉武松,在阳谷县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种三碗不过冈的酒,与唐朝诗人李白,在长安酒肆里由漂亮的`胡姬斟进他杯子里的酒,是品质相同的酒,应该是米制的酒。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虽醉,还可以写诗,如果是二锅头那样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该学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但这首李白的诗,却使诗中的汪伦,与诗一齐不朽。正如王勃那篇《滕王阁序》一样,一句“都督阎公之雅望”,那位洪州牧阎伯屿,也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在《古文观止》的这篇文章中,被人吟诵朗读。历朝历代,在南昌任地方官者,可有一位被人记住,被人提起?同样的道理,李白这一辈子,他与多少人同酌,又有多少人与他同醉,可谁也没有汪伦的这份荣幸,与诗同在,其名永存。
汪伦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既非官员,又非文士的普通人,千古留名,人们都认为是大诗人李白写到了他的缘故。其实,李白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的人很多,为什么独独汪伦被大家记住了呢?其实这是在于诗人比喻这个汪伦待客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一个如此深情的朋友,一个如此深情的主人,随着这首诗,活在人们的心中。
一首好诗,一篇美文,能起到这样的效用,是出乎作者预料的。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本是极一般人的汪伦,却在李白的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深情的名声。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对汪伦之约,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我特别欣赏“李大笑”这三个字。
因为今之“李白”,很难做到大师那样的豁达坦荡。当代作家笔下的贵族化,和当代作家精神的贵族化,已经离普通人很远,碰上袁枚所说的汪伦式的这种老百姓玩笑,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我是怀疑的。会不会因为宾馆不够星级,排位不够尊重而拂袖而去?会不会因为酬金不够丰足,红包不够分量而扭头就走?会不会因为照顾不够周到,招待不够热情而恕不奉陪,都是这些年里文坛上屡见不鲜的事实。
作家追求贵族化,势必就不能平民化了。文人要是没有大笑的胸怀,不能与那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众,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同样,这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百姓,也会背对文人,疏离文学,不再为文学的忠实读者,不再买文人的账,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这些年来,在车载斗量的当代作品中,老百姓为主角,工农兵为主角,普通人为主角,又有几多?而如李白这样情真意挚的,表现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生活于底层的群众,不追名人,不追明星,只是表现普通人情怀的诗篇,恐怕是很不容易读到的了。
(选自《渤海早报》2011年11月22日,有删改)
赏读
作者以李白的诗《赠汪伦》为触点,通过丰富的联想与大胆的想象,将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艺术地再现了出来,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本文作者采用了联想、想象、对比、类比等手法以及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文采;同时作者的情感也渗透在字里行间了。结尾部分,作者不拘泥于诗作自身,而是由此说开去,引申到探究当代作家的文风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2.有人说,汪伦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之所以千古留名,是碰巧出现在了李白的诗作中,纯属偶然现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第七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相关文章:
2.李白赠汪伦
3.赠汪伦 李白
4.李白 赠汪伦
5.古诗赠汪伦李白
6.《赠汪伦》的赏析
7.赠汪伦古诗
8.赠汪伦 古诗
10.李白诗作《赠汪伦》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