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甜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从所在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生态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及途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探明了方向.
作 者:苗锁成 林卫强 张立刚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局,山东,聊城,25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 农业 发展 聊城市篇2: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摘要:从所在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生态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及途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探明了方向.作 者:苗锁成 林卫强 张立刚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局,山东,聊城,252000 期 刊:农业环境与发展 Journal: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10, 27(3)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 农业 发展 聊城市篇3:聊城市东昌府区民营企业调查研究报告
聊城市东昌府区民营企业调查研究报告
聊城大学农学院民营经济调查服务队,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民营企业,足迹几乎踏遍东昌府区的每一个民营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聊城地区的民营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特点。下面我们就说一说聊城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厚积薄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拥有个体私营户数6.53万户,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城镇户数3.2万户,当年开业1.98万户。企业注册资金78.09亿元,增长55.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61.2%,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1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20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10.8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8%,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实现税收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9%。所交税金占全市两税收入的25.3%,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税收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税收支柱之一。民营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9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54.8%。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营范围广泛,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民营经济经营范围非常广泛,从事的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旅游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如东昌府区姜堤村游乐园、东昌湖等一大批旅游景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第三场业的发展。从产业分布来看,一产比重为1.4%、二产为19.0%、三产为79.6%。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所占比重39.5%、建筑业占1.5%、交通运输仓储业占2.1%、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43.2%、社会服务业占10.5%。城镇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年城镇私营企业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城镇个体工商户占全部个体工商户数的48.0%,增加3.6个百分点。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又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主要民营行业纺织、蔬菜、面粉、植物油、饲料、屠宰及肉类加工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销售收入达到178.7亿元,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加工能力强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和加工群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分布在农村的个体私营企业,使大多数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66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达到914.6元,增长14.2%。非农收入的比重达到43%,提高1.5个百分点。
4、活跃了城乡市场,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全市有各类交易市场463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有27处。这些商业流通批零网点、餐饮服务业、城乡集贸和专业市场,绝大部分是由民营户经营,遍布城乡各地,方便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04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7.32亿元,其中个体私营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额的65.0%。对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作用明显。民营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7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24.0%。其中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1万人,与上年持平。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数比上年增长23%。有80%左右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在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篇4: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重庆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一般海拔高,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很好,被现代工业污染小,武陵山,大巴山植被茂盛,绿树成荫,河流、水库、池塘、水资源丰富,大部分水质清新无污染,形成重庆地区罕见的绿色生态环境,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一特色产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重庆市开县满月乡,草原丰富,可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乡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特色”上做文章,带动扶贫示范区的建设,使扶贫示范区上了档次升了位。
2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市场信息传递不快
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因为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交通闭塞,通信不畅,缺乏市场需求的.更多的了解,更不用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产业规模小,形成不了支柱产业。
2.2科技推广力度不大
重庆三峡库区在农业科技,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上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产品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人不爱农、不懂农、不从农,“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
2.3示范基地建设不强
重庆三峡库区不少生态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链缺乏张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大多数农副产品以原料进入市场,很难实现更多升值。
3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的有效措施
3.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第一,要调整品种结构。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并彻底改变主要从事种自养自足产品的现状,向生产更多优质的产品转变,从而占领省(市)及国际市场。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和养殖业。第三,要畅通流通体系。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定点销售地,抢占市场,扩大产品销售。
3.2树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农技站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依托农校、农函大,搞好农民科技培训,鼓励“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信息和科技承包服务。例如,重庆市移民局和西南大学合作,制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又例如,重庆市开县提出了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在稳定粮油和生猪生产的基础是,着力发展柑橘、蔬菜、中药材和山羊、生态鱼、肉兔等特色产业。现有开县锦橙、开县木香、开县春橙、开县龙珠茶、“九龙山”大米、龙须牛肉、开县冰薄月饼、水竹凉席等驰名品牌。开县近年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篇5: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海洋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海洋环境
摘要:广西沿海地区在行政上分属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总面积20 361平方公里,总人口576.62万人(末).广西沿海地区共有耕地面积312 000多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3 000公顷.根据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常规监测资料以及“南中国海陆源污染调查研究”成果,广西海洋入海污染负荷中70%以上来自入海河流,而河流中90%以上的污染负荷又来自农业面源.20广西海洋各类入海污染负荷情况详见表1.作 者:李凤华 赖春苗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篇6: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从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节水技术等角度描述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指出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互促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相关文章:
4.生态农业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