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
“西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
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
自己布施,随喜他人布施,布施时清楚知道自己在做帮助别人的事 ,可加速果报成熟。
根据《易经》等理论可以准确测算出未来之穷通寿夭、贫富得失,但却无力改变;唯有依照佛法因果律所示导之方法,身体力行持戒布施、断诸悭贪,必定会有不可思议之效应。一切有志与财富者均当悉心研读奉行,必定福增障净,财富会于各种因缘下,渐趋丰盛。
倡议大家一起共修《财布施》,种大福田,获大财富!
为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好的共修活动,凡有缘参加的人必将彻底改变现状,增长福德资粮。强烈推荐!
五部大论之《俱舍论》开示:如有三人一起造了杀人的恶业,这三人都得到同等的杀人业果;或如有三人一起建造一座佛塔,每人最后都得到建造一座佛塔的功德。因此参加共修活动者,每个人都将获得共修总数的功德,这是一人独修多生累世中都很难获得的殊胜善根!
如果您能参加,即使您每天布施一元钱,一年就是365元,如果有三万人共修,一年下来就等于您布施出去了一千万,没错!是您布施出去了一千万元(至少),并且日行万善,种下了广大殊胜的福田,这就是共修的最大好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便得什么,《地藏经》云:“舍一得万报”。因果不虚啊!想得到财富 要发心真干才行啊!
共修具体方法:
1、准备一个存钱罐做为善款箱(三种参加方法,可任选一种)。
(1)每天必须布施一次钱(最少一元,越多越好)存到善款箱,周末或月底全部取出,去做布施,放生救命也好、供养僧众也好、助印善书也好,扶危济困也好,项目、对象自己决定。
(2)每周必须布施一次钱(至少十元、越多越好)存到善款箱,周末或月底全部取出,去做布施,放生救命也好、供养僧众也好、助印善书也好,扶危济困也好,项目、对象自己决定。
(3)每月必须布施一次钱(至少50元、越多越好),去做布施,放生救命也好、供养僧众也好、助印善书也好,扶危济困也好,项目、对象自己决定。
建议:最好选择第一种方法,有的善友图省事,一次把一个月的钱全部存掉等到月底布施,殊不知布施同样的金额,却少了29次的.发心,非常可惜,要知道多存一次便多一次发心,多一次发心便多种一粒种子,今后会收获更多的果实啊!当然选择任何一种都能迅速的积累福德资粮。家有小孩的也可以报名参加,标准降低一半(每天布施五角)。
2 、善行完成后 念此回向文:“愿我同诸法界众,速息悭吝贪求心,永戒偷盗不予取,愿我常以净资财,孝养父母尊长所,欢喜勤供佛法僧,一切善妙胜福田,或施贫穷悲苦众,令其速得资财丰”。
3、尽力劝说周围的亲友参加共修,亦是很好的财布施,功德一件。
4、发心改变自己命运的道友,不要中途放弃。另外: 自己布施,随喜他人布施,布施时清楚知道自己在做帮助别人的事 可加速果报成熟, 扩大心量也是能加速自己的善业种子成熟,就是破除小我的界限,也能加速实现愿望。
篇2:佛经百业经故事:恶口报应
佛经百业经故事:恶口报应
愿我一生中持戒供养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在其教法下得出家身,证罗汉果!
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城,(古称奢婆提城,位于灵鹫山附近)。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⑴。这位施主也喜欢一些外道宗派,他娶妻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其妻有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相貌端庄的孩子,其身金色,头如宝伞、鼻形妙高等种种相好。施主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种食品喂养他,这个孩子如海中莲花般地很快成长起来。当他会自己行走玩耍时,施主买了只小母狗给儿子玩。这只小母狗很快乐,也很聪明:对外道不好,对内道欢喜。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不高兴,跑去咬他们,把他们的衣服咬烂;但见到内道比丘时非常高兴,去舔他们的脚,摇自己的尾巴或是绕转等等作一些恭敬的行为。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Buddha),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⑵、七菩提支⑶(Saptabodhyanga)、八解脱⑷、九等持⑸和十力⑹等无量功德,如来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时时刻刻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⑺(Saptadhana)等等。如是观察众生的种种因缘,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的。同时,圣者罗汉⑻(Arahan)亦如是。
当时,世尊大弟子之一棗圣者舍利子⑼(Sariputta)用声闻眼来观察世间,知度化施主的因缘已成熟。一天早上,舍利子身披袈裟(Kasaya),手持钵盂(Patra)到舍卫城化缘去。当走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起相迎,一如既往,舔舔舍利子的双足,又摇摇尾巴,然后右绕三匝,作出非常恭敬的样子。施主见此情景,心想:这只狗真是很有善根!它只不过是堕入恶趣的众生之一,却对这位比丘如此的恭敬,此比丘肯定是位大德。一个傍生尚能如此,我毕竟是个人更应对他恭敬承事。便亲自迎请舍利子,祈求到他家应供,尊者默许了。施主心生欢喜,将尊者请入家中,敷高座,并亲手供养饮食,尊者也如理受食,饭食讫,准备洗钵,施主知受供圆满,便祈传法。舍利子以神通观察他的根基、意乐及随眠烦恼,传授了相应的佛法。因闻法的不可思议加持力,施主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⑽(Sakaya-Dithi),得到圣者预流果⑾位(Sotapanna Phala)。舍利子与他交谈良久便回去了。得果后施主生大欢喜广行布施,求施者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其财源如井水般令众生取之不竭。施主也常请舍利子应供,并为母狗祈求传法。舍利子给它传了相应的法,母狗也以恭敬心来听受。这时,施主心想:我现在得到圣果,还是这只母狗的恩德。若不是它去迎接尊者的话,我也不可能供养尊者,更不可能得到圣者的果位。对我来说,母狗的恩德确实很大。从此,他更加善侍这只母狗。
有一天,母狗生病了,施主请舍利子尊者给它诵经。舍利子尊者对母狗与施主传了:诸行皆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m),诸行皆痛苦(Sabbe Sankhara Dukkham),诸法皆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涅槃即寂灭(Nibbana Nirodha Hoti)。尊者说:“若对我生欢喜心的话,堕入傍生界的众生也能脱离恶道。”说毕,就回去了。不久,母狗去世了。施主前去请问尊者:“我的母狗死了,现在该怎么办?”尊者对施主说:“将母狗的尸体放于静处,它的肉体会腐烂但骨架以后会有很大用处。”施主听后便按照尊者的吩咐将母狗的尸体放在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
母狗死后其灵魂又投胎到施主妻子体内,九个月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相貌端庄、眉毛黝黑、鼻形妙高、头如伞盖、双臂修长、身色金黄等各种相好。施主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并以牛奶、酸奶、酥油等喂养她。她如海中之莲很快地成长。长大后,舍利子见到她,叫她去听法,但她正值青春年少,性情娇纵,不肯去闻法。这时,舍利子把静处母狗的骨架放到她的面前。突然,她忆起了自己前世的情形。(译者: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姑娘们,应该把前世的骨架放在她们面前或前世某种的因缘,使她们也能回忆前世该多好啊!)当她忆起前世的一些因缘时,内心生起无比的忧愁。思维:前世是舍利子为她传法,依舍利子的加持,使她离开了傍生界,今得人身,故尊者对我的恩德很大。因此,她对舍利子非常感激,心想:现在我应立刻往尊者面前闻法。她当下就堪能闻法。当时,舍利子观察她的根(Indriya)、界(Dhatu)、意乐、精进(Viriya)及随眠烦恼(Kilesa),然后传与她相应的.法,她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位。得果后,她马上将袈裟披在肩上,对尊者舍利子恭敬顶礼,并且如是呈白:“我现在已得圣者果位(Ariya Phala),我愿意在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法下出家,行持梵净行(师言:这里是先得圣果后现出家相。按道理是应先皈依受戒后得果。过去的一些公案是这种程序而此处不然。)尊者告诉她说:“出家可以,但要请求你的父母同意。”她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后,舍利子把她带到众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前,落发出家,受具足戒,众生主母为她传了相应佛法。后来她自己也精进修学,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Arahat)。(译者:这样很好,原来是只母狗,后来变成女人,开始不愿学法,后来学法终于证得罗汉果位。)证果后,在她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并具足种种神变。诸天赞叹她的功德,众天神恭敬她。因以往昔作狗时是舍利子为它传法,而今为人时又是舍利子为她传法。故她对舍利子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师言:小乘的罗汉是如此对上师念恩报恩,那么大乘密宗弟子更应该铭谢上师的大恩。但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上师无论怎样摄受弟子并传殊胜密法,念恩报恩者又有几人?这也许是末法的一个标志。)经常顶礼尊者,报尊者的恩,也时常对舍利子说:“尊者,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曾经我为傍生,是您把我从傍生界中救出来;今我得圣果,也是您把我从轮回中救度出来。”因她经常对舍利子说这类感激的话,舍利子身旁的比丘们听见了。有一次,比丘们问舍利子:“为什么这位比丘尼(Bhikkhuni)天天说非常感谢您,您使我从傍生界(Tiracchana Dhatu)中得到解脱。尊者问他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原来我们有位施主,他家的那只母狗吗?”“对,对,是有只母狗(Soni),它对我们很好。”尊者说:“它就是这位比丘尼的前世。当时,我对它传法后它对我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死后转生为施主的女儿。她现在能回忆前世,所以经常说些感激我的话。”众比丘听后,对因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又往世尊前请问:“世尊,此比丘尼以何业感,转成一狗身?又以何业感转为人身?又是以何因缘而对佛陀与舍利子生大欢喜心,不仅在佛的教法下得出家并且获证罗汉果位?唯愿为说。”
世尊告曰:“诸比丘,此乃她前世业力与今世的因缘。所谓前世的业力: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⑿(Kassapa Buddha)出世。当时在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有位施主家有一女,相貌庄严。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精通三学、清净戒律(Sila)、具足梵行(Brahmacari)等等殊胜功德,并是传授佛法的一位说法上师。传法后,她得到许多供养,如各种饮食、衣药等,但她自忖:我一个人享受这么多供养,意义不是很大。就发心将所有财物供养僧众。后来,她找了僧尼二众,把她每次所得供养物供养僧众(Bhikkhu Sangha)。这些僧众的生活也是全由她来供养维持。有一次,这位比丘尼遇到急事请求僧众帮忙,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她。都说:‘我们很忙,要读经不能舍离善法而去帮你。’这位比丘尼顿时生起大嗔恨心,便恶口相骂:‘我平时对你们事事时时关照,供养你们,为你们作那么多事,可我遇到一件急事,你们谁都不肯帮忙,你们一点良心都没有,像母狗一样。’她用‘母狗’来骂僧众,她自己造了很大的恶业(Akusala Karma)。
(师言:因果方面的报应,应从中了解。本来这次讲《百业经》希望听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这样刚强难化。听法的人很少,许多堪布**也因种种原因外出,堪布**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如果没听此《百业经》将来可能在取舍因果方面会有些差错。不管什么人若没听此经,以后作事因果自负,希望各位认真地听。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僧众觉得她如此恶口相骂很不应理,就问她:‘你是什么人?我们又是什么人?’那位比丘尼生气的说:‘你们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众们告诉她:‘有点不同,虽然都是出家人,但我们当中有已得果位的圣者,你毕竟是个凡夫,这样恶口骂人造了很大的罪业,会使你在轮回(Samsara)中感受痛苦(Dukkha)的。所以,你应该以最大的后悔心来好好地忏悔你的罪业。’听此话后,这位比丘尼觉得言之有理,便在后半生中更加精进行持净戒,常求忏悔。她临终时发愿:愿我一生中持戒供养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在其教法下得出家身,证罗汉果!同时又发愿:愿我于僧众前恶口骂人之罪业不要成熟!(师言:有些业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虽然她临终时如是发愿,可这个恶业最先成熟并且转五百世母狗之身。其它的愿也如理如实地成熟。这是她前世的业力,那么今生的因缘又是什么呢?是她作母狗时对舍利子生欢喜心和信心,以这个信心转为人身,这是她今生的因缘。(师言: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持戒的人,在释迦佛时能证得果位;在释迦佛教法下受居士戒以上的人,在弥勒佛(Maitreya Buddha)教法下能证得果位。如果其中破了戒在贤劫千佛中任一佛的教法中能得解脱。我们在释迦佛教法下若不破戒定能在弥勒佛的教法下证得果位。若破了戒,在余九百九十五尊佛的教法下得证果位。)(译者:这些观点是荣素班智达《边法辩》讲义中的教证,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注意因果,另一方面至少也要受居士戒。要特别注意我们对僧众的态度,作为堪布管家有时会对僧众说些不入耳的话或不好听的比喻,但若自己有很大的忏悔心作忏悔,是否能忏悔清净也很难说!不过上师说过念四十万金刚萨埵心咒能忏净,自己也有点安慰。以上的这个公案对大家启发不小,应从因果取舍方面注意。)
篇3:佛经百业经故事:被饿死的罗汉
佛经百业经故事:被饿死的罗汉
当时的吝啬法师,就是今世的小驼背比丘,因为他以恶口咒骂僧人的果报,使他五百世中转生为饿鬼,后来,无论再转生为哪一道的众生,全是饿死的。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以乞讨为生,家中生活非常困苦,因此连他妻子也得出门乞讨。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但是很奇怪的是,自从怀孕那天起,她就经常要不到饭。九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婴,不但又瘦小又丑陋,还是个驼背,父母叫他“小驼背”。
过了几天,由于业力现前的缘故,他母亲的奶水就枯竭了,只好用其它动物的奶来喂养,也常求不到。因为他是一个最后有者,在没有受尽业报,还没达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会死的。就这样,他的父母很辛苦地总算把小驼背拉拔大了。
有一天,父亲对他说:我们家以乞食为生,本来就过得非常辛苦,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离家自己去乞讨。
于是,小驼背开始自己乞讨的生活,但因业力现前,他还是常常要不到食物,每次都是在快要饿死时,才能勉强得到一点点能够维生的食物,不论身体或是内心,都是异常的痛苦。
后来,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渐渐生起信心,在征求父母的同意后,于一位比丘面前出家、受戒。出家后,刚开始几天他与师父一起吃住,生活得还可以,但过了一阵子之后,他的师父便要求他自己化缘。
于是小驼背就开始了一个正规比丘的生活方式,有时与僧众一起去受供,有时独自去城里化缘。但即使他与僧众一起受供,也经常得不到食物,而其它的比丘都吃饱喝足。有时是轮到他时,施主的供饭恰巧没有了,要不然就是施主突然有急事走了,回来后就漏了他,而接着供养下面的比丘。在所有的僧人中,他是生活得最苦的。
很多比丘知道这种情况,很怜悯他,就去请问世尊:世尊,小驼背比丘经常吃不到饭,有时后面的比丘都已经获得足够饭食,却漏掉他,该怎么办?
世尊因此制定一条戒律:“上面的比丘未得到食物以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尽管如此,小驼背比丘还是经常吃不到饭,即使到城中化缘,也常常是空钵而返。
后来,有两天他打扫世尊的内殿,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健康了,于是他把握时机勇猛精进,顿时断除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然而,虽然他已是位罗汉,但是依然要承受业报。
他想:“我还是天天打扫经堂,可以生活得好一些。”就又去佛陀的内殿,但当天另一位比丘已经把殿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只得着衣持钵到城中化缘,但一无所得。第二天,他早早地拿着扫帚很有把握地去殿堂,谁知早已有位比丘把殿堂打扫干净了,只好先回寮。
回去后,听说有位大施主将在中午供养世尊和僧众。可是,施主临时有急事提前供养,小驼背比丘在坐禅因而不知道。等世尊应供结束,施主也出门了,小驼背又没吃到饭。
第三天,他更加提早拿着扫帚去殿堂,又见已有比丘在打扫,只好回寮。阿难知道他已第三天没饭吃,特地为他介绍一位施主,中午去他家受供。可是,施主临时有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忘了嘱咐家人:“今天中午将有一位比丘来应供。”于是,当小驼背前来化缘时,没人理他。阿难从城中化缘回来,听说小驼背罗汉仍未吃到任何食物,心生怜悯地宽慰他:“不要担心,明天我好好供养你。”
第四天早上,阿难尊者手持两个钵到城中,化到满满的两钵,一钵自己吃了,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到了祇陀林时,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钵里的饭,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阿难尊者想:“即使再去化,赶回来也已过午,下午阿罗汉不管怎样都不会吃的。”这样,他仍然没吃到饭。目犍连听说小驼背已四天没吃饭,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也想帮他化缘。
第五天,目犍连拿两个钵去城中化缘,化了满满两钵,一钵自己吃完,一钵准备带回来。到了祇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无法护住钵中的饭食。目犍连自忖:“若再返城中化缘,也已经过午。”只好也是带着空钵回来。就这样,小驼背还是没吃到任何食物。舍利子尊者听说他已饿了五天,就去安慰他,打算明日帮他化缘。
第六天,舍利子也拿两个钵,在城中化得满满两钵,一钵自己吃了,带着另一钵往祇陀林去,可是,小驼背的业力现前,因此竟来了一群非人把钵抢走,然后就不见了。舍利子觉得再去化缘也过中午了,只得空手回来。小驼背罗汉依然没吃到饭,舍利子再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一定会想办法好好供养你。”
第七天,舍利子到城中化缘,又化得满满的两钵,一钵自己吃,另一钵顺利地带到小驼背的房前,突然间,全部的门窗都被封死,无法进去。舍利子现神变进到房里,叫小驼背罗汉洗脸受供。可是,当小驼背的手一伸出,钵就掉落地面,直堕到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舍利子立即示现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拿给小驼背吃;但是小驼背才取了第一口,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第二口,也被抢走。舍利子亲手喂他吃,但是他的嘴却紧闭着,完全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想打开他的嘴,却是怎么也打不开。过了一会,已过午不能食了,他的嘴才又可以张闭自如。舍利子万般无奈,问他感受如何?小驼背说:“只是口渴,给我一口水喝吧!”
舍利子取了一钵水,又是业力现前,许多非人把灰撒进水里,成了一钵灰汤。小驼背罗汉知道这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就喝了一口灰汤,显示降冰雹、闪电、打雷等神变后,进入涅槃。诸比丘将他的遗体作成塔,并作种种供养。
后来,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小驼背造作什么恶业,在七天中,众比丘竭尽全力都无法救他,虽是阿罗汉,却在饥饿状态下趣入涅槃?希望世尊演说他的因缘。”
佛陀告诉比丘们:“这是他前世业力显现的缘故。一切众生的业力不会成熟在外面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成熟于自己的身心中,有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很久以前,有位施主夫妻,都好行广大布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大施主去世了,施主的妻子继续作广大布施,但孩子反对,多次警告母亲:『父亲在世时布施,但我们不能这么做,你不要把家里的财产全都布施给别人。』但母亲依旧广作布施。
有一天,他居然狠心把母亲关在房间里,不给她吃,也不给她喝,打算饿死她。即使母亲再三地苦苦哀求,他依然不给一口水、一口饭,也不放她出来,就这样连续了七天。他的亲戚朋友闻风而至,呵责他,他才被迫放出母亲,这时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亲戚们问她:
『现在你需要什么呢?』
她说:『想喝一口水。』
儿子听了,心想:『若把灰撒进水里,她喝了肯定会马上死的。』他就在母亲要喝的水里撒进石灰,母亲喝下一口灰汤,就去世了。
比丘们,你们是怎样想的呢?当时这个不孝顺的儿子就是现在的小驼背。因为他用这种手段杀害母亲,已在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的。虽然今世他已是最后有者,不再轮回了,但也是在喝下一口灰汤,才进入涅槃。
另外,在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施主的双胞胎儿子,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大信心,一起出家,都成了说法上师,得到许多供养。
其中一位心地纯善,会把所得拿去供养僧众,尤其常供养那些生活较困难的出家人;另一位不但不随喜,还反对说:『你不要把我们的财产全部供养僧众。』
那位纯善的法师就劝他:『我们生活充裕,而许多僧人有困难,作为一个具悲心的出家人,有什么理由不上供下施呢?』
反对的那位无话可说,只好劝纯善的比丘到别的地方说法。因此,僧众没人供养,生活产生困难,就派人请他们两位回来。
那位吝啬的法师听到后,生气地恶骂:『这些僧众就是要我们供养,已到了别处,还是纠缠不清,整天没吃没喝的,简直像饿鬼一样。』
那位善良的法师劝他:『你这样恶口骂僧不合道理,应好好忏悔。』
他自己也觉得不应该如此,生了很大的后悔心,因此,在临死的时侯,发了一个愿:
『愿我对僧众恶口咒骂的恶业不要成熟,并愿将来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获证阿罗汉果位。』
当时的吝啬法师,就是今世的小驼背比丘,因为他以恶口咒骂僧人的果报,使他五百世中转生为饿鬼,后来,无论再转生为哪一道的众生,全是饿死的。由于他在临终时发愿,希望将来能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今生他能在我的教法下对我生起欢喜心,并能在出家后摧毁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
篇4:佛经百业经故事:吃沙而亡的比丘
佛经百业经故事:吃沙而亡的比丘
《百缘经》中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他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儿,这个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但是母亲的乳汁一进入他的口中,都变成败奶,吃其他的东西也是这样,但是不吃又不行,于是,这个孩子就在这种半饥饿的状态下成长。长大后求佛出家,佛陀也慈悲应允。
一而再 空钵而返
出家之后,其他的比丘每天出门托钵都是满钵而回,唯独他每每空钵而返,他的心里十分慨叹。有一天,他心想:我应该为三宝做些事,以身体的劳动来消除业障。于是发心清理精舍塔寺的周围环境,不可思议的,他努力地为其他比丘服务与劳动,第二天出门托钵就得到美食而回。因此他更发心为三宝服务,每天如此,每天都能得到食物。
有一天他睡过了头,舍利弗路过精舍,看到塔寺尚未清理,于是就顺手打扫起来。等到他醒来一看,精舍都已经打扫干净了。他十分懊恼地告诉舍利弗:「我就是因为清理环境才有饭可吃,你现在打扫干净了,我今天肯定没有饭吃。」舍利弗听了说:「没有关系,我可以带你一起入城受请,不要担心,你一定可以吃饱。」
结果他们到了施主家,恰巧施主夫妻正在吵架,根本没有心情供养,于是只有空钵而回。第二天舍利弗又告诉他:「今天一定不会饿肚子了,因为有一位长者欲供佛及僧,佛陀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到了长者家,每个人的钵中都盛满了食物,他虽然和大家坐在一起,但是唯独他的钵被遗漏掉。大家已经开始用饭,他看见主人在眼前走来走去,他告诉主人他的钵仍是空的,但是任他怎么叫,主人都没有听到。所以,仍是饥困而返。
阿难知道了这件事,心中十分怜悯,就自告奋勇说:「明天受供时,我会帮你带回食物。」阿难是佛弟子中记忆力第一,不料这次却忘得一乾二净,所以这个比丘已经三天没吃饭了。第四天,阿难终于为他托了满满一钵饭食,正准备带回来给他,半路上又遭恶狗追逐,阿难被狗一撞,钵中的食物全掉落到地上,这一天又是无饭可吃,连阿难也无可奈何。
业太重 神通也无奈
目犍连尊者也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好可怜,已经四天没吃饭了,明天就由我托钵回来给他吃。」第二天目犍连真的出门托钵,回程时就坐在树下休息,这时树上的`小鸟全飞了下来,将那一钵饭吃得精光。目犍连尊者不禁叹息:「就算是神通第一,奈何他的业重,我也无从施展了。」这一天他仍旧不得食。
舍利弗心中十分不忍,因为事情是因他而起,如果不是他抢了打扫的工作,今天那位比丘也不会不得食。所以决定第二天非为他找到食物不可。第二天,舍利弗出门为他托到一钵食物,他端着钵回到门口,原本开着的门突然「砰!」的一声关上了,一钵饭就被门打翻在地,当然也是不能吃。
到了第七日,比丘仍是不得食。这位比丘痛哭流泪,极生惭愧,因此吃沙而亡。大众觉得不可思议,便一起来到佛前,请问佛陀这位比丘的因缘。佛陀告诉大家:「在过去帝幢佛的时代有一位长者,十分乐善好施,时常设斋供佛及僧。他有一个儿子也随喜而为,因为这时财产尚由父亲管理,所以他并不反对布施。
过了一段时间,长者往生了。儿子继承了产业,但是却悭贪不舍,认为财产拿来供僧将会逐渐消耗,因此非但自己不肯供僧,也不肯让母亲设施供养。他的母亲承袭了丈夫供僧的好施,所以省吃俭用不忘供僧。有一天母亲告诉他:「我实在已经没有东西吃了,请你给我一点粮食好吗?」
谁知他竟然顶撞母亲:「我给你的东西,你还拿去供僧,那你干脆去吃沙好了。」后来他的母亲因饥饿而往生。以此不肯供养及不孝之罪,长者子死后堕入地狱,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才回到人间,却还要受饥困之报。因为过去生长者在世时,父亲供佛他没有反对,所以今生得遇出家因缘。但是不孝之罪深重,所以他在生时每多饥乏,最后亦是吃沙而亡。
这就是恶口之报,纵然他已出家,业报仍旧难逃,可见口业的罪报是多么可怕。
篇5:佛经百业经故事:嘎希美女—六国争相下聘,毅然出家证圣
佛经百业经故事:嘎希美女—六国争相下聘,毅然出家证圣
我不愿与任何人过着世间如梦似幻的生活,我将礼拜释迦牟尼佛,出家学道。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鹿野苑是由梵施国王所执政的。梵施国王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梵施国王如理如法地统治,人民过着快乐祥和的生活。
不久,王妃怀孕了,十个月后生下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孩。宫廷内外为她举行一场隆重的贺生仪式,取名的时候,因为王家的种姓是「嘎希」,而这女孩又天生丽质,秀美非凡,故取名为「嘎希美女」。国王请了八位姨母照顾她,每天悉心呵护抚养。嘎希美女不只是美丽,而且聪明非凡;在名师的指导之下,她自幼便通晓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学问,并且研究佛法,对释迦牟尼佛有无比的信心,常以父母之力供养三宝。
长大后的嘎希美女,贞懿贤淑,秀丽庄严,国色天姿,堪称「世间第一」,以至于附近六国的国王无不处心积虑地想把她占为己有。他们各自派信使到鹿野苑梵施国王处,表明希望能联亲,迎娶他的女儿。
梵施国王了解六国的要求后,内心很是不安,心想:「我仅有一个女儿,如果只答应其中一位,其余五国必定怀恨在心,若是掀起战争,将危害到全国臣民。」因此,不敢答应任何一位国王。六位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进军鹿野苑,准备抢人。
一天早上,梵施国王登上鹿野苑的城墙,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六国军队,他觉得一切都完了,内心焦急万分,拖着沉重的步子,无精打采地回到城内,陷入苦思。这时,嘎希美女来到父王身边,看到父王满面愁容,忙问: 「父王,什么事让您心事重重呢?」
「女儿啊,这都是为了妳呀!」国王愁眉苦脸地说。
「为我?是不是我长得不够美丽?」
「不是因为不美,而是你太美了,六国国王都争着想娶你,我怕得罪任何一国,因此一直没有答应他们。没想到却造成今日六国同时兵临城下的局面,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梵施国王苦笑着。
嘎希美女略加思索便问:「父王,女人有没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力呢?」
国王很快地回答:「当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力。」
美女安慰父王说:「父王,请不要担忧,您告诉那六位国王,我将亲自挑选他们。」
国王听完这些话,心里轻松许多,便派六位信使将此事告诉六位国王,请他们收兵稍候几天,准备参加候选。这时,六国国王都骄慢地认为嘎希美女一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不约而同全退了兵。
信使把情况照实禀告国王,国王心想:「不管女儿选中哪位国王,但愿其它国王都能心服口服!只要国泰民安,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六位候选的国王回去后,各自兴修宫殿。等到约定当天,他们佩挂着各种宝饰,带着大象、珠宝、财物及眷属,准时来到鹿野苑。他们各自为阵,坐在狮子座上,等候嘎希美女的到来。
嘎希美女身着妙衣宝饰,骑着大象,不疾不徐地从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最后,她真诚地告诉他们:「我不愿与任何人过着世间如梦似幻的生活,我将礼拜释迦牟尼佛,出家学道。」说完之后,嘎希美女就离开了。
六位国王及眷属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都深感失望,却又觉得这个美丽的女子真是稀有难得,居然宁愿皈依佛陀,而不愿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
这时,梵施国王及眷属们也目睹这一切,他们半信半疑地尾随嘎希美女,想知道是真是假?
嘎希美女有时骑着大象,有时徒步前行,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佛陀安住的地方。见到佛陀,她于佛足下合掌,恭敬顶礼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清净戒律,请您恩准。」佛陀欣然答应,并找来摩诃波阇波提长老尼,亲自把嘎希美女交付给她。
摩诃波阇波提长老尼便为嘎希美女剃度,为她授具足戒,也为她传了相应的法。她精进修持,过了不久,就断尽所有烦恼,证得阿罗汉。当时,尾随而来的`人,看到嘎希美女真的出了家,并证得果位,都觉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再去世尊面前礼谢,世尊也传法给尾随而来的人们。
那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嘎希美女以什么样的因缘能出生在帝王之家?又是什么样的因缘身相庄严,并能对如来教法生大信心,速证圣果呢?请世尊为我们演说。」
世尊告诉他们:「这是缘于她往昔的愿力。很久以前,在贤劫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当时鹿野苑有一位财产很多的施主,他家的儿媳妇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这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的信心。她借着父母的力量修建经堂,用以供养迦叶佛和僧众,并在父母的同意之下,出家修行,一生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学。临终前,她发了一个愿:
『愿以我一生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能于释迦世尊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位发愿的比丘尼就是嘎希美女,因为她往昔的愿力已经成熟,所以今世能在富贵之家出生,身相庄严,并对我生起信心,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篇6:佛经故事:村长母亲努力禅修 先于比丘证得三果
佛经故事:村长母亲努力禅修 先于比丘证得三果
心难以调御,轻浮躁动,随欲流转;智者应该调御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别从佛陀得到禅修的业处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丘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察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修,因而比这些比丘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丘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罗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并证得阿罗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并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丘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观察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丘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丘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修。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罗汉果。
拓展:
三季人的故事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
《三季人》的故事,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的传说有关:相传孔子的这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弟子不解,遂问师父:师父,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父的教诲。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
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接下来“退”为转境的第二要点,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 过日少”。
贤人争罪,改过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愚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纵然璎珞满身,亦难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净智慧,还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无从勉强!
【佛经百业经故事:如何修财布施】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